貔貅是龙之九子吗?

用户98008061791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乃修兵振德,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一般认为,这里面所提到的貔貅是指大熊猫。骑着大熊猫上战场是不是很拉风。

而在民间传说中,貔貅和龙,凤,龟,麒麟并称五大瑞兽。传说貔貅因帮助黄帝,征战有功,被封为“天禄兽”。又因为它只能进不能出,所以黄帝让它看守财宝。所以又称帝宝。后来成为了皇室的象征。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控制皇室:“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威胁天子令诸侯,总领貔貅镇中土”。

而龙的九子一般没有貔貅,在说到龙的时候一般最先想到的就是龙性最淫,遇雌则交。

  1. 龙和牛生囚牛,传说囚牛喜好音乐,所以被刻于乐器之上。难道这就是对牛弹琴。


  2. 龙和狼生睚眦,睚眦凶狠残暴,喜欢厮杀。被刻于剑柄之上。睚眦必报。


  3. 龙和凤生嘲风,嘲风喜欢冒险。它喜欢一切有风险的事情,所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4. 龙和青蛙生蒲牢,蒲牢继承了青蛙的特点,喜欢叫,而且声音洪亮。所以被用作钟纽。


  5. 龙和狮子生狻猊,狻猊形如狮子,喜静,喜烟。所以一般用于香炉之上。


  6. 龙和龟生赑屃,赑屃好负重。大禹治水的时候,被大禹制服,大禹命他驮着三山五岳跑。治水成功后,大禹怕它惹是生非,就用一个大石碑写上它的功劳,让它自己驮着去宣扬自己的功劳。


  7. 龙和虎生狴犴,狴犴急公好义,明辨是非,秉公无私。所以狴犴常用于衙门衔牌之上。


  8. 龙和龙生负屃,负屃性文雅,好文。常盘旋于石碑之上。与赑屃相对应。


  9. 龙和大鱼生螭吻,螭吻有水属性,所以喜欢吞火。常用于殿脊两端寓意防雷灭火。

渔耕樵读

龙生九子有三个版本。

其一来自李东阳。

龙生九子为:

  • 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

  • 睚眦,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
  • 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
  • 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
  • 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
  • 霸上,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
  • 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
  • 赑屭。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其遗像。
  • 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好负重的那个一般都说是“霸下”,也不知道是网上资源有错别字,还是李阁老记错了……)

这段话见于李东阳的文集《怀麓堂集》中,李先生顺便还记下了前因后果:



昔在弘治间,泰陵尝令中官问龙生九子名目,因忆少时往往于杂书中见之,仓卒不能悉具,又莫知所出,以询之罗编修玘,玘仅疏其五六云,得于其师左参政赞者止此。又询于吏部刘员外绩,绩以故册来,册面备録此语,亦不知所从出,因据以复命。盖记问之难如此,恐久而复失之,漫识于此,以俟诸他日。

大意是说,皇上有一天突然兴起,问“龙生九子”究竟都是哪几个。李东阳一时记不起来,于是去找同事询问,东拼西凑,集合几个人的力量,终于把龙的九个儿子收集齐全,然后去向皇帝复命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龙生九子的传说,在民间已经流传很久了,但恐怕不见于典籍,只是口口相传的故事而已,也未必有一个正式的说法。所以李东阳这样的博学之士,也得想方设法打听,才能确定下来。

当然,从阴谋论的角度讲,也可以理解为“龙生九子”压根就没有一个统一说法,但皇上问话又不能不回。李阁老拉着罗玘编了五六个,又去拉着刘绩凑齐了九个,然后忽悠皇帝去了……

第二种说法来自杨慎。

分别是:

  • 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

  • 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
  • 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呌吼,今钟上纽是。
  • 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
  • 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
  • 六曰蚣[虫夏],性好水,故立于桥柱。
  • 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
  • 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
  • 九曰掓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
  • 又有金吾,形似羙人,首尾似鱼,有两翼,其性通灵不寐,故用警巡 。

杨慎也把这个说法写进了他的文集。可以看到,两种说法差别还是挺大的。

有趣的是,杨慎自称他这个说法是从李东阳那里听来的:


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弘治中,孝庙御书小帖以问内阁,李文正公具疏以对,据圭峰罗玘芦泉刘绩之言,承上问而不蔽下臣之美,贤相之盛节也。文正尝为慎言,今影响记之录于此。

也就是说,这两个版本原本应该是一个,不知道为啥会出这么大岔子……

这可以有两种解释。

其一,杨慎自己说“影响记之”。也就是说他当时并没有记下来,而是事后凭借印象写的,所以会有偏差。

其二,杨慎这人在考据界的名声很坏,他最“臭名昭著”的事迹,就是编造古籍材料,声称自己看到过某某已经散佚的古书,但那些“古书”,其实都是他自己写出来的。

所以也保不齐,这个版本的龙生九子,是他自己发明的(可能参考了一些民间传说),然后假借了李东阳的名头。


扯一句别的。李东阳和杨慎记这件事时,都提到了一句“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这可能是当时流行的俗语。


第三个版本是《西游记》里写的。

唐僧师徒过黑水河,师父被妖怪抓走了。孙悟空去找龙王帮忙,西海龙王给他科普了一套:

龙王道:“舍妹有九个儿子。那八个都是好的。第一个小黄龙,见居淮渎;第二个小骊龙,见住济渎;第三个青背龙,占了江渎;第四个赤髯龙,镇守河渎;第五个徒劳龙,与佛祖司钟;第六个稳兽龙,与神官镇脊;第七个敬仲龙,与玉帝守擎天华表;第八个蜃龙,在大家兄处砥据太岳。此乃第九个鼍龙,因年幼无甚执事,自旧年才着他居黑水河养性,待成名,别迁调用,谁知他不遵吾旨,冲撞大圣也。”
行者闻言笑道:“你妹妹有几个妹丈?”敖顺道:“只嫁得一个妹丈,乃泾河龙王。向年已此被斩,舍妹孀居于此,前年疾故了。”
行者道:“一夫一妻,如何生这几个杂种?”敖顺道:“此正谓龙生九种,九种各别。”

不过这个版本流传不广,最深入人心的还是上面两个版本。

当然了,民间传说很难有统一的规范,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其他候补选手。比如“宪章好囚,饕餮好水,蜥蜴好腥,[虫蛮][虫全]好风雨,螭虎好文彩,金猊好烟,椒图好闭口,虭蛥好立阴,鳌鱼好火,金吾不睡,皆龙种也。”等等。

最后回答题主的问题

上面总结这一通过后,可以看得很清楚了,貔貅确实不在传统的“龙子”当中。

至于貔貅聚财,只进不出的说法,在古代也是没有的。据说是港台风水师的发明……


北门猿

所谓“貔貅是龙之九子的说法已经深入民心”,但它並不是龙生的九子之一,所以大家都被商家欺骗了。因此你“多方查找资料并没有此说法,网上的说法不一”,这就对了。

我先谈谈“龙生九子”的问题:


今人提到“龙生九子”,一般最早记录可以上溯道明代李东阳的《怀麓堂集·卷十二·记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纽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上,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屭屭,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其遗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后又补充说,“余又得一处载𧈢好负重,今碑下石兽。所述各不同,俟正之博物君子”。


李东阳的学生杨慎(就是那个给《三国演义》写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人)则整理出了另一个版本:

“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铺首。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鱼有两翼,其性通灵不寐,故用巡警。”(《升庵集》卷八十一)


以上说法为后世辞书所收,如表所示:

(据兰佳丽《“龙生九子”辨——几部大型词典在处理相关词条中的疏漏》)

李、杨师弟之后,以上说法则被辗转抄录,经久不绝,如皇甫录的《近峰闻略》、胡侍的《真珠船》、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谢肇淛的《五杂俎》、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等等。


关于各种龙的癖性,往往怪诞不经,如“龙性淫,无所不交,故种独多耳”(《五杂俎》卷九)。龙“遇牝必交,如得牛则生麟,得豕则生象,得马则生龙驹,得雉则结卵成蛟”,“不特九种已也”;且云其中一子名“吉弔,盖与鹿交,遗精而成,能壮阳治阴痿”(《万历野获编》卷七)等等。


所以,以上都是学者对龙的各种各样的“儿子”的猜测,盖因中国龙文化本来昌盛,但先前並无系统记录,到了明代被学者奉命整理之后,方才系统性兴起。关于各种版本是本源,其中最重要版本李东阳自己在《怀麓堂集·记龙生九子》中说:

“昔在弘治(明孝宗年号)间,泰陵(孝宗)尝令中官问龙生九子名目。忆少时往往于杂书中见之,仓促不能悉具,又莫知所出……又询于吏部刘员外绩,绩以故册来,册备录此语,亦不知所从书,因据以复命。”(据丰家骅《“龙生九子”的来龙去脉》,尚民杰《龙生九子杂说》)


所以,“龙生九子”这个概念本来也就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从古籍里找了几个动物凑一起瞎编的概念。

貔貅招财的渊源又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答:这完全是个商业运作的结果。

貔貅在先秦古籍中的两种猛兽,注意,是两种动物!!!。《逸周书‧周祝》:“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为可服?”《史记‧五帝本纪》:“﹝轩辕﹞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司马贞索隐:“此六者猛兽,可以教战。”——这个,我们姑且写作“貔貅1”

清朝的徐珂在《清稗类钞‧动物‧貔貅》中介绍了第二种,则是一种动物了:“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辽东人谓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连举之。” ——这个东北“白熊”,我们姑且写作“貔貅2”。

至于招财的,我们写作“貔貅3”吧。

“貔貅3”是哪里来的呢?是香港的风水产业在1990年代早期商业运营和包装的结果。他们通过风水书籍、流行媒体大肆网络宣传,让古老的貔貅改头换面、“修成正果”。

据考证,1994年底,一位叫何昭劻的风水从业人员在《玄机》发表文章说“笔者连续两年于世界各地传播媒介公开貔貅招财法,都获得极大的回响,一直的成功个案多的不可胜数”。造型上,他把“天禄”和“辟邪”甚至汉代的镇墓翼兽“杂交”到一起,从此,貔貅就在香港镀金,升级为翅膀版。


1995年,他继续写文章,並引用民间传说貔貅只吃不拉,描述貔貅可以把食物消化成为香味,引诱小动物自投嘴边,来鼓吹“貔貅3”跟钱的密切关系,获得了金融界、娱乐界、博彩界、首饰届的热烈追捧。


大家知道九几年香港和内地的贫富差距,富人玩的东西自然很快就在改开不久的内地流行起来,并在大陆在地化,演化成各种传说(比如和云南、北京的关系等),甚至蒙混过关进入“龙生九子”(其实大部分人并不知道都是哪九种,

我不标读音很多人把正版的龙生九子的名字都念不下来)。

何昭劻可能不是“貔貅3”之父,但他的包装却对“貔貅3”的流行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王琛发《貔貅拜物教:凭借拜金趋势兴起的伪传统》,载《宗教与民族》第七册,2012年,p25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