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困境
2017年九月下旬,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六集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播出,其中第三集《协调发展》提及在大凉山腹地,海拔1600米的悬崖顶上,有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这里的人们进出大山,必须靠17段用藤条和木棍编织的藤梯,从山脚到山顶,人们每天都要这样攀爬,直上直下的悬崖有13处...
愿景机遇
这条被称为不是人走的路,根本就是猴子走的路,让无数人揪心。在善良的驱使与鞭策下,耳濡目染之间,笔者几度想亲历而为。
一天,在食堂盛饭就餐时看到墙壁张贴有:关于开展“关爱失依儿童”爱心活动的捐款倡议书。后经仔细阅读不由心生怜悯之念。
着衣者,终为保暖御寒;
提笔者,方可落笔行书;
拥金者,得以存生谋福;
从长远角度进行考虑,以上均为生存之周到,习书之必要。来项目时,成都到西昌短短350㎞距离,K9491次列车足足行驶10时08分才得以抵达。举手投足与字里行间之下,考验下一代中国建设者的,是决心、勇气、责任和担当。在社会各界以及其他工友之力的协作下,失依儿童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条件得以改善。作为项目一员,应体现央企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更应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播种希望。
机遇总是这样不期而遇。来项目第15天,就降落我身上,年前到大凉山月华乡探望6户共计12名“失依儿童”。
亲历而为
2018年2月4日
坐标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月华乡。
住不能心安,不仅仅是身躯上的折磨;
食不得果腹,又怎只是吃不好的问题;
饮不可得体,更不是是喝不净的窘境。
13岁的候鑫今年上二年级,十几岁的哥哥在外打工,过年不知是否会回家与这唯一的亲人团聚,我询问后得知。
常年一个人在家生活、学习...
本不该他这么小年纪经历的
他都经历了
当余之行路也,身蜷鼻溢,行碎石乡路中,穷冬寒风,鞋不覆足,足肤皲裂而不觉。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足肤皲裂
古人求学之路似在
这个孩子的生活之中再现
鲜明比对之下
身处顺境的自己却何等奢侈
他,就是阿西拉格
大凉山两万多名“失依儿童”之一
在他眼里
我看到了一种渴望的眼神
关爱“失依儿童”,我们在行动
尽己所能,授己所知
山路狭窄,仅能容单人而行
背影
我们善于交流,问其所需
量力而为,对口扶贫
不忍而视
只怕心底那份心酸久久不能平静
播种希望
地形条件极其险峻、地质结构极其复杂、气候条件极为多变、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建设条件极其艰苦、安全营运难度极大。这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雅西高速的定义。
作为这条高速公路终点的大凉山首府西昌,筑路之行不仅需要现一代中国建设者的热血豪情,不惧艰辛,刻苦奋斗,勇于创新,积极实践,更需要的是下一代中国青年工学家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正所谓欲立其志,撼心走先。《詹天佑之路》的主人公生活在国家被列强欺凌压迫的时代尚且为国筑路数十载,先辈事迹我履观数次仍富意犹未尽之感,更令我铭感五内。脑海中时时浮现的也仅有其著《敬告青年工学家》一文开篇言明:“莽莽神州,岂长贫弱,曰富曰强,首赖工学。交通不便,何以利运输,机械不良,何以精制作。”…此言一直激励着后世的土木学子。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筑路之志,精技为先。望不以历败为耻,勿以前成为傲。愿看似平凡的24本《詹天佑之路》能影响一个人,一批人,一代人........
《詹天佑之路》
我们是
中交一公局西昌棚改项目总承包二分部
閱讀更多 基建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