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白石洲開縫紉鋪 房東17年不漲租

阿婆白石洲開縫紉鋪 房東17年不漲租

深圳人對於白石洲總是有著太多複雜的感情:有些人守著舊改拆遷,期待搖身一變成為億萬富翁;有些人在這裡安了一個暫時的家,躲開了外面三、四千房租的壓力,堅守在了這座城市。而還有些人,對城中村裡基礎設施弱、環境髒亂差等問題表示頗為擔憂。可是無論外界對城中村有著怎樣的評價,這裡仍是讓一些深圳人安安穩穩住了十幾年的家。(騰訊大粵網《共鳴》欄目)

阿婆白石洲開縫紉鋪 房東17年不漲租

謝言平來自湖南,2000年下崗後和老伴唐友生來到了深圳,從那時起老倆口就一直住在白石洲。這17年來,她只幹了一件事:經營一家縫紉店。說是縫紉店,其實根本談不上“店”,只是在出租房樓下院子裡搭起的一個小攤位罷了。機臺上方垂掛著尚算明亮的白熾燈,打破了身處“握手樓”一樓的昏暗。燈光下的老式縫紉機微微泛著燈光,呼應著機臺上的鐵製裁縫剪和各色線軸,這就是謝言平開了17年的縫紉鋪。

阿婆白石洲開縫紉鋪 房東17年不漲租

從2000年開業直到現在,這裡也稱得上是白石洲“老字號”了。雖然是個小攤,但貨品卻一應俱全:這裡有二十四小時便利店買不到的拉鍊、橡皮筋鬆緊帶,按照長短和不同顏色分門別類掛在鐵門上;有上百種釦子供挑選,種類齊全,一塊錢能買好幾個;還有各種布料一字排開。每天清晨,老伴幫她搬機器、把貨品一一擺好,然後再打掃這一幢出租屋的衛生。當清晨第一縷曙光照射在那臺老式縫紉機上時,謝阿姨一天縫縫補補的勞作便開始了。

阿婆白石洲開縫紉鋪 房東17年不漲租

縫紉鋪的顧客主要是白石洲的居民,謝阿姨說,雖然這些年成本不斷上升,但考慮到顧客基本也都不富裕,她儘量還是要便宜一些的,“他們都是外來工,多不容易啊!我開這個店只要生活上過得去就好,也不指望賺多少錢。”

阿婆白石洲開縫紉鋪 房東17年不漲租

採訪時有顧客來取衣服,這位顧客在對面菜市場擺攤,她說在謝阿姨這裡定做衣服好幾年了。“我生完孩子後身材發福,很多漂亮衣服穿不進了,一開始還去買大號的衣服,後來年紀上來了覺得還是做出來的衣服比較適合我。”這位顧客說,在謝阿姨這裡可以自己選布料和花樣,而且大小最合適,價格也不貴,“像我夏天做的那幾件都只要幾十塊錢一件,比店裡買划算多了。”

阿婆白石洲開縫紉鋪 房東17年不漲租

雖然現在有了電動縫紉機加快縫紉速度,但謝阿姨最愛的還是老式機。“畢竟,有些細節還是得慢慢做。”也因為多年的縫紉經驗,她單憑縫紉機發出的聲音,便能知道旋梭是不是快沒線了,線有沒有穿過夾線器等。不過,當被問到是否想過將這門手藝傳下去時,謝阿姨直搖頭:“能教給誰呢?”用她的話來說,現在這個行業已經在垂死掙扎了,縫紉這種文化也在漸漸消失,除了特定的需求之外已經變得可有可無。

阿婆白石洲開縫紉鋪 房東17年不漲租

的確,在物質資源極其豐富的現在,裁縫這門古老的行當,已經漸漸被大多數人遺忘。只有在衣服不合身時,才會想到起縫紉鋪,“來光顧的顧客越來越少了,每個月的收入也僅僅能夠維持生計”,這不僅是謝阿姨的現狀,也是白石洲手藝人面臨的普遍困境。

阿婆白石洲開縫紉鋪 房東17年不漲租

眼下更讓他們感到焦慮的,是白石洲即將拆遷的消息。謝言平夫婦在上白石住了17年,他們說,白石洲就是自己的家。“住在白石洲實在是太方便了,想吃什麼出門不超過五十米都能買到,也不貴。而且住了這麼久,街坊鄰里都熟了,感覺反而不像是在深圳,更像是我們自己的一個小天地。”白石洲像極了電影《功夫》裡的場景,它接納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深漂族,這裡的生活,充滿人情味。

阿婆白石洲開縫紉鋪 房東17年不漲租

“我有一個好房東,從我們住進來,就一直沒給我們漲價,都是每月 600 塊房租,還把一樓院子空出來給我們擺攤。”除了城中村,600元在深圳很難租到像樣的房子。“也許真拆了會回老家吧,不過應該沒那麼快,肯定要好幾年才能拆到我們這裡。”其實謝阿姨的女兒在深圳早已安了家,也曾提出過讓他們老倆口搬去住,但她和老伴始終放不下這裡的人和感情。她說,如果可以選,她願意在這裡做裁縫直到自己做不動了為止。

阿婆白石洲開縫紉鋪 房東17年不漲租

白石洲與華僑城近得離譜,漂亮的公園、豪華的住宅、精緻的馬路,就坐落在擁擠的、陳舊的白石洲旁,從這裡到華僑城只要幾分鐘,不過謝阿姨卻說,自己來深圳17年,除了探望女兒,幾乎沒怎麼出過白石洲,“連對面的世界之窗都沒去過。”

阿婆白石洲開縫紉鋪 房東17年不漲租

與白石洲相差不到1公里的大沖村,曾經與白石洲齊名,它們都曾是很多人來深的第一個落腳點,“來了,就是深圳人”,他們從這裡起步,在深圳紮根。現在的大沖,滿滿都是白石洲未來的影子——幾年後,面對著“新白石洲”超過10萬/平的房價,被迫撤離的15萬租客,有沒有1%的人能再回來?回不來的99%,他們又會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