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海:一個專門“種”耳朵的醫生

如果你的耳朵聽不見聲音,我就幫你“種”一個。

曾憲海:一個專門“種”耳朵的醫生

一陣忙碌後,全身麻醉順利到位,1歲5個月的小姑娘慢慢進入了術前準備狀態。

這個時候,曾憲海醫生在她的右耳後做了一個3cm長切口,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分離肌骨膜瓣,顳骨暴露出來了,只見海哥拿起手術電鑽在孩子骨面上打磨出一個凹槽,這就是醫生說的“移植床”,用來安放一個五毛錢硬幣大小的包含有言語處理芯片的植入體。植入體放好後,他又在面隱窩開窗,暴露圓窗,將直徑不到1mm電極插入到孩子失效的內耳,用電信號的方式直接刺激孩子的聽覺神經,讓孩子從無聲的世界走回喧囂的現實。

曾憲海:一個專門“種”耳朵的醫生

手術圓滿成功。

這只是曾憲海種下眾多“耳朵”中的一個。

曾憲海:一個專門“種”耳朵的醫生

沉默的孩子

接受手術的小姑娘是個江西籍寶寶,父親在東莞一家五金店工作,一家人租住在幾百塊錢的出租屋裡。

她和她五歲多的哥哥一樣,生下來後不久,家長髮現他們不見聲音。她和她的哥哥一樣,即便大聲喊叫,也很難聽清對方在說什麼。由於人類是在幼兒時期,聽到聲音並予以學習的方式形成語言,所以兩個孩子一直遲遲不能開口說話。表面上看起來,他們跟別的孩子沒有區別,只是更加沉默一點。

曾憲海:一個專門“種”耳朵的醫生

“聾”和“啞”總是連在一起的。

在中國,有聽力障礙的人2700多萬,並每年以萬級數量遞增。但由於經濟原因,其中極大部分人得不到合適的救助,長期處於耳聾狀態。

在小姑娘耳後植入的儀器叫做電子耳蝸。能簡單處理聲音信息的單通道耳蝸已被髮明將近45年,而能夠讓患者聽到和分別更多聲音信息的多通道耳蝸則被髮明瞭將近35年。

雖然多通道電子耳蝸在中國也有20多年曆史,但是在深圳,只有幾個醫生能夠獨立完成這個以精細著稱的手術。

曾憲海是其中一個。

曾憲海:一個專門“種”耳朵的醫生

“種耳朵”是個技術活

對曾憲海而言,2007年研究生畢業時的他覺得自己還是個“門外漢”,並非求學不力,而是耳科精細、複雜,入門難、要求高、成長慢,都是擺在所有耳科醫生面前的門檻。

曾憲海:一個專門“種”耳朵的醫生

耳朵太小了,解剖結構又比較精細。耳科的要求比較高,不是簡單的把病灶清理乾淨就好了,還要保護好中耳的功能,在清理病變結構的同時,改善聽力,避免例如耳鳴、聽力下降、眩暈等各類併發症;再者是在這個過程中,醫生的成長比較緩慢,需要不斷進修。

曾憲海:一個專門“種”耳朵的醫生

在解剖室待到半夜的小男孩

“我有一次看到大週末的,海哥兩口子(其妻也是耳科醫生)帶著孩子在解剖室待到很晚,我們都不敢去解剖室看那些標本,他兒子才七八歲,一點都不怕,因為他見多了。”曾憲海的同事說。

曾憲海還有個師弟叫湯文龍,在耳鼻喉界已非常出名,已出版《側顱底顯微外科解剖圖譜》等專著多本,自從他從意大利進修歸來,曾憲海更是有了同伴,兩個人經常在研究所內通宵進行解剖學習。

曾憲海:一個專門“種”耳朵的醫生

他說:“一般進行耳蝸植入手術需要10萬元,申請減免後剩下6萬元左右需要自己支付。”對貧困的患者家庭而言,一分一毫都是救命錢,減免後的費用也是一筆“鉅款”。

曾憲海:一個專門“種”耳朵的醫生

今年,曾憲海估計要進行的手術數量是50臺。在他的工作日程裡,每週有3天是專門安排給手術的。對他來說,這個數量已經比前幾年增加了許多。然而,曾憲海坦言並不覺得負累,以他現在的狀態,一年可以完成的手術是200到300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