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作业面积3万亩,“80”后新农人驰骋农机闯出一片天

在邳州市土山镇街南村的一个院子里,名扬淮海经济区的炳华机插秧专业合作社就位于这里。30岁的合作社理事长贾强皮肤黝黑,初见面给人感觉朴实、能干。他是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名副其实的“80”后。可就是这个“80”后的农机人,经过几年的勤勉进取、努力拼搏,硬生生地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年作业面积3万亩,“80”后新农人驰骋农机闯出一片天

2007年,邳州市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购买农机有补贴政策,同时当地农机局还上门进行技术指导,贾强的父亲购买了1台手扶步进式插秧机供自家使用,补贴后节省了4000元左右,2天时间就把自家的36亩承包田栽插完毕,而人工栽插,3个人1天只能栽插2亩地,按每个人工100元/天的成本计算,1天就节约了300元,当时他家机插秧水稻平均亩产比手工高出50多公斤。 机插秧的高效作业,低收入工投入、节省时间及丰产增收等优点,让贾强为之心动。他想,把农机手有序地组织起来,投入一部分机械,再聘请专家全程指导,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务工和种田不能兼顾的问题,还能提高种田效益,自己还有可能找到一个致富的新门路。这个想法最初没有人支持。可看着大块荒田没人种,吃不香睡不着,根植于心底的土地情结一天天地“折磨”他,于是贾强决心要任性一回。考虑到潜在的市场和村民的渴求,2007年他毅然决定回家种田,第2年就流转了30多亩地,将种植规模扩大到70多亩。

谈起十年前的创业路,贾强说,农机合作社发展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他去帮其他农户进行机插秧, 秧苗只有10公分高,很多农民不理解这机插与手工的区别,往往把种过的苗再拔掉,找亲友要苗再种上,因此贾强的后期款也很难要回。在使用植保机喷洒农药时,过去使用高浓度农药喷洒,大概要30升一亩,而现在使用大疆无人机,只要10升一亩,很多大户不理解,也不给付应付的农机款。但是这些困难与挫折都没能难倒贾强,他反而越挫越奋,全力学习农业机械的操作与技术。他相继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省级、市级培训班。通过学习、解读党对农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增强了新形势下当好一名新型职业农民的信心,将所学到的水稻中期管理方法运用到自家水稻种植,依靠科学发展农业。

年作业面积3万亩,“80”后新农人驰骋农机闯出一片天

2009年,贾强成立了炳华机插秧专业合作社。几年来,他先后购买了高速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植保及烘干机,并建起机库,村民带机入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存放,统一维修。目前, 已发展社员128人,拥有各类机具160余台套,总资产达263余万元,年作业面积3万多亩,除了邳州地区外,还在枣庄、淮北一带作业,合作社机手一季收入比入社前增加2000元左右,经过全程机械化标准化服务后,农户不仅粮食产量增加了,还可以腾出时间外出打工,每户年增收1万元。合作社先后被国家、省、市评为“先进示范社”,由刚开始三星级发展到五星级,2012年贾强也被评为江苏省种粮大户。

贾强不断调整创业致富的人生标杆,拼搏进取,充分利用土山镇独特的资源禀赋、良好的生态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水稻种植,开展统一供种、统一机械烘干、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四统一”有偿服务,与合作社、种植户实行订单种植收购,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签订合同的积极性。农民需要在哪里服务,合作社就跟踪服务到哪里,使合作社步入了集约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想提高收益,不能只在降本增效上下功夫,发展高效农业是必然趋势。贾强在自己全托的土地上搞起了有机米无公害水稻种植试验。2015年合作社成功获得“无公害水稻”的农产品认证,并于2016年7月注册了自己的大米品牌—“邳南”,同时探索新型的种植模式,邳南系列大米分别有黑米、富硒大米、蟹田大米等,合作社将实行水稻统一加工、销售,提高合作社的收益,带领合作社社员共同谋求一条长远的财富道路。

年作业面积3万亩,“80”后新农人驰骋农机闯出一片天

谈到现在取得的成就,贾强说,他的小伙伴现在大多在外打工,虽然有的小伙伴收入比他低,可不少小伙伴回乡时还是这样认为,种田好辛苦,最热的天还是要在地里劳作,每天一身土,在城里打工虽然收入少,可毕竟能在有空调的环境里劳动。

贾强说,“踏上农业这条路,能和乡亲们一起致富,我觉得有奔头有干劲,举例来说,一台无人机一天能给500亩地打药,相当于15个人力加两台大型拖拉机一天的工作量。要想致富,或者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必须抛弃传统、老旧的种植和管理模式,如何科学种田是我们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掌握的本领,在这里我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