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玉华寺的历史

唐代在今天的铜川建立的佛教寺院。位于今铜川市玉华乡玉华村北的玉华山。

铜川玉华寺的历史

最初为唐高祖于武德七年(624)修建的仁智宫,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扩建后改名玉华宫。当时规模宏大,有五座高大的宫门和九座巍峨的宫殿。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在此宫玉华殿召见玄奘;同年在福庆殿令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宣读御制《大唐三藏圣教序》,总结玄奘赴印取经的经过,并对其行为与学术上的贡献予以赞扬,为佛家历史上著名的皇家佛教作品,对维护佛教起到巨大作用。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废宫改名玉华寺。唐高宗显庆四年(659),玄奘因为长安城内嘈杂,严重影响翻译工作,遂报请皇室同意,从大慈恩寺转移到此寺译经。至龙朔三年(663)译成《大般若经》600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部佛经。麟德元年(664),玄奘在此译出《咒五首》一卷后不久病逝于玉华寺。安史之乱时,玉华寺遭受严重破坏。至宋代该寺已不复存在。改革开放后,这里逐渐成为人们纪念玄奘以及旅游观光的去处,相继发现了飞雨、水帘、北泉三处遗址,以及佛像座一个,上刻“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字样。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酝酿在此恢复佛教道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