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年紀:酒鄉畫城,文旅綿竹,往昔傷痛記憶被時間撫平

汶川地震十年紀:酒鄉畫城,文旅綿竹,往昔傷痛記憶被時間撫平

夜晚,南京大道上的車輛川流不息,緩慢流淌的河水隨風泛起陣陣漣漪,空氣中瀰漫著香樟花開的香氣。沿著四川省綿竹市的馬尾河緩緩行走,可以看到老城中心廣場的大媽們在跳廣場舞,沿街的棋牌室擺滿了麻將桌,而串串、米粉和冰粉店的門前總是人頭攢動——這是震後十年綿竹的日常市井百態。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曾經帶來的累累傷痛,如今化作了當地百姓臉上安之若素的神態。

十年前,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江蘇對口援建四川綿竹。十年,彈指一揮間。在這樣特殊的時間節點上,本刊成立特別報道小組專赴綿竹,感受綿竹這座城市的發展鉅變,走訪綿竹地標建築以及劍南、孝德和漢旺鎮等地,體驗當地民俗風情和歷史人文底蘊,實地探訪綿竹的特色農業產業和美麗鄉村建設。

我們將聚焦綿竹的十年之變,向世界講述勇敢無懼、沉著進取的綿竹故事。

汶川地震十年紀:酒鄉畫城,文旅綿竹,往昔傷痛記憶被時間撫平

汶川地震十年紀:酒鄉畫城,文旅綿竹,往昔傷痛記憶被時間撫平

汶川地震十年紀:酒鄉畫城,文旅綿竹,往昔傷痛記憶被時間撫平

由江蘇傾情援建的綿竹市體育中心,其中,體育中心是江蘇省單體規模最大、投入資金最多的標誌性援建工程。

綿竹,被譽為“七十二洞天福地”“古蜀翹楚,益州重鎮”,自西漢高祖六年建縣,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是西蜀歷史文化名城。其中,孝德鎮是中國四大年畫之一——綿竹年畫的發源地。

現如今,在山水之間的綿竹,憑藉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成為一座“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山水田園之城,樹立了“酒鄉畫城,山水綿竹”的良好城市形象。其中,三館三中心、體育中心、綿竹中學、劍南老街等一批富有綿竹特色的城市景觀更是成為這座拔地而起的新城的標誌性建築。

在這些標誌性建築中,文化館和體育中心是當地百姓最常去的地方。一走進文化館,就能聽見一樓大廳正在排練民族器樂,嗩吶、二胡、琵琶聲餘音繞樑,我們笑稱這是中國傳統“交響樂”。據文化館館長何文禮介紹,文化館結合重大活動、重要節慶會舉辦專題展覽,每年舉辦書法、美術、攝影及科技等公益性展覽活動10餘次。每年為機關企事業單位、文藝團隊及個人免費提供排練場地設施400餘場次,服務群眾2萬餘人次,是個文化氣息很濃的市民休閒場館。

而每當夜晚來臨,來體育中心鍛鍊身體的市民也是絡繹不絕。綿竹體育中心是一座全開放式體育公園,由蘇州工業園區設計院設計、蘇州援建指揮部援建,是綿竹市災後重建標誌性公共服務設施。自投入使用以來,體育中心承辦各類體育賽事、文藝表演、群眾體育活動,豐富廣大市民業餘文化生活,滿足不同人群對文化、體育賽事的愛好和需求,是綿竹廣大市民體育鍛煉、健身的好去處。

在江蘇當年援建的項目中,特別要提的是綿竹中學。綿竹中學前身為紫巖書院,始建於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系追念南宋抗金名將張浚(紫巖先生)而由元帝賜名。1907年改辦新學,迄今又逾百年。地震後,新校區由特殊黨費和江蘇省財政援建。老校區由江蘇雨潤集團出資維修,命名為“綿竹市紫巖雨潤中學”,直至2015年8月又更名為“綿竹中學初中部”。江蘇千里馳援,書院聖地再造;黨情國恩銘記,百年綿中綻放。異地重建後,綿竹中學高中部本科上線率成績遙遙領先德陽市內各校,比肩省內一流高中,成為清華大學等數十所名優大學的生源基地。

參觀完地標建築後,在綿竹市社科聯秘書長趙勇的陪同下,我們一行人又來到劍南老街,去實地參觀當地支柱性產業劍南春酒的古窖遺址。這座老窖遺址,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據綿竹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徐莉丹介紹,劍南春為當地貢獻了70%的經濟效益,是當地的龍頭企業。

汶川地震十年紀:酒鄉畫城,文旅綿竹,往昔傷痛記憶被時間撫平

新建園區孵化中心。

目前,綿竹正著力傳統產業的創新升級。劍南春公司已與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合作,進行釀酒專用原料品種的選育研究工作。在承辦體育賽事方面,還連續7年承辦“劍南春杯”中國籃球青年錦標賽。

此外,在其他創新創優領域,綿竹將特色產業和高校資源聯繫得頗為緊密。綿竹銀谷玫瑰公司與四川大學、成都醫學院等單位合作,搭建玫瑰黃酮交流合作平臺,實現廢棄花渣的合理利用;龍蟒集團、盤龍礦物質等磷化工企業分別與清華大學、四川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高校合作,力爭突破磷化工產業廢副產品的綜合利用瓶頸,推動“硫—磷—鈦”聯產法清潔生產新工藝產業化等多項科技成果轉化。

汶川地震十年紀:酒鄉畫城,文旅綿竹,往昔傷痛記憶被時間撫平

汶川地震十年紀:酒鄉畫城,文旅綿竹,往昔傷痛記憶被時間撫平

汶川地震十年紀:酒鄉畫城,文旅綿竹,往昔傷痛記憶被時間撫平

年畫湖風采。

抖空竹、抽陀螺、穿著漢服演繹古老風情……前往孝德鎮年畫村的當日,便看到當地正為申報美麗鄉村拍攝視頻素材。這裡是“中國年畫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是鄉村振興戰略試點村,也是綿竹打造“文旅名城”的重點項目之一。

一走進孝德鎮年畫村三彩畫坊,就彷彿置身於江南水鄉。粉牆黛瓦、小橋流水、庭院深深、楊柳低垂,到處都流淌著江南水鄉的影子。孝德鎮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綿竹南派年畫的發源地,也是江蘇蘇州援建項目的所在地。因此,這裡的建築風格糅合了川西民居和江南水鄉的元素,佈局和構造十分精巧別緻。

三彩畫坊女主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賈君接待了我們,這位看上去很瘦弱的川妹子傾盡全力以此為事業,帶領姐妹們摸爬滾打奮鬥經營二十多年,終於在這裡站穩腳跟。目前賈君已涉足多個領域,包括文化體驗、文創產品的開發。她還坦承:“我已看中隔壁的一間宅子,想要把它拿下打造成精品民宿,這是文化旅遊深度體驗的必然趨勢,因為遊客留不下,人氣也就留不下。”“事先要排除萬難投入資金,不投入哪來的回報”——這種敢為人先的精神,和綿竹新時代精神“敢想敢做敢擔當”不謀而合。

除了三彩畫坊,年畫村目前已擁有私人博物館——明清傢俱博物館,中國第一家陶板年畫藝術大師林代輝、綿竹年畫傳承人陳剛、綿竹年畫博物館館長鬍光葵等藝術家的創意工作室,還吸引了四匯齋年畫有限公司30餘位藝術家到景區落戶及創作。孝德鎮鎮長吉剛說道:“年畫村未來還會打造年畫主題公園,為當地百姓提供娛樂休閒場所。但未來在景區招商引資方面,還要加強自身造血功能。”

據公開資料,年畫村是一處集文化創意產業、新農村建設、鄉村旅遊為一體的複合型旅遊區。全村共從事旅遊相關經營活動的農戶為484戶,佔年畫村總戶數的21.74%;有2400餘人從事與鄉村旅遊有關的各項工作,佔全村勞動力的37.6%。2017年,年畫村接待遊客7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899.77萬元,其中年畫創意產品銷售1559.91萬元,村人均收入18765元,遠高於當地農村人均收入。

數據遠而年畫近,年畫本身是有生命溫度的,是和農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在古老的過去,它們反映了農民的思想感情,也表現了農民對幸福美滿生活的嚮往。”年畫博物館館長鬍光葵表示,“在時代變遷中,綿竹年畫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不僅學習蘇州桃花塢年畫經營的成功經驗,吸取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的優點,還把蘇繡和蜀繡巧妙地結合起來。”現在,綿竹年畫正以創意多元的形式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孝德年畫村也正在積極申報美麗鄉村評選活動。

汶川地震十年紀:酒鄉畫城,文旅綿竹,往昔傷痛記憶被時間撫平

汶川地震十年紀:酒鄉畫城,文旅綿竹,往昔傷痛記憶被時間撫平

汶川地震十年紀:酒鄉畫城,文旅綿竹,往昔傷痛記憶被時間撫平

九龍鎮滑草場。

如果說孝德是一個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的小鎮,那麼漢旺則是生態旅遊資源更為突出的地方。

驅車進入漢旺鎮,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排排具有江南風格的民居,舉目望去。每棟住宅樓都很矮,不超過四五層。漢旺鎮黨委副書記王強解釋說:“自從地震後,當地人有些害怕,都願意住在低層建築裡。”

漢旺是綿竹當時受災情況最為嚴重的地區,我們走進地震遺址紀念館,看到滿目瘡痍的建築廢墟、傾斜欲墜的商場大樓、破爛不堪的招牌橫幅、時間永遠停止在14點28分的塔樓大鐘,還是受到了強烈的觸動。這裡“完好”地保存了十年前的樣子,如果沒有發生那次地震,這裡仍將是漢旺當地最繁華的商業中心。

在“5·12”特大地震之前,漢旺鎮擁有全國三大汽輪機生產企業之一的東方汽輪機廠、全國四大磷礦基地之一的清平磷礦,發展成為典型的工貿型城鎮。曾經的工貿型強鎮,在震後不得不面臨因東方汽輪機廠搬遷造成機加工主導產業迅速萎縮、人口大量流失造成生機活力喪失的困難局面,這對漢旺的經濟打擊是巨大的。

汶川地震十年紀:酒鄉畫城,文旅綿竹,往昔傷痛記憶被時間撫平

礦企轉型再就業培訓。

震後,漢旺是綿竹唯一一個重新擇址異地重建的城鎮。在江蘇無錫的援建幫助下,漢旺鎮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城鎮規劃科學、佈局合宜、管理精細,資源豐富、環境優美、生態宜居,三次產業蓬勃發展,充溢著生機與活力。

據王強介紹,漢旺鎮擁有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漢光武帝劉秀避難於此,並在此招兵聚將,以圖光復,留有點將臺、太子宮、大將軍衣冠冢等遺址,“漢旺”也由此得名。南宋抗金名將張浚之子、與朱熹齊名的一代學宗南軒先生張栻在此傳道授業解惑。西漢道教創始人之一嚴君平所居住的嚴仙觀就位於這裡,相傳其內“通天井”可通成都,流傳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傳說,且道觀門口留有書聖王羲之的墨寶。林林總總,這裡沉澱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閃耀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光輝。

除了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漢旺還是一座“小而美”“小而精”的小鎮。作為“森林公園城市”,漢旺鎮名副其實。這裡“青山綠水入畫屏”,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很高,溼地公園遍佈其間。每當陽春三月時節,蜀中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格桑花盛開之時,遠近遊客紛至沓來,遠離塵囂霧霾,陶醉在這綠色生態園林裡。

汶川地震十年紀:酒鄉畫城,文旅綿竹,往昔傷痛記憶被時間撫平

汶川地震十年紀:酒鄉畫城,文旅綿竹,往昔傷痛記憶被時間撫平

汶川地震十年紀:酒鄉畫城,文旅綿竹,往昔傷痛記憶被時間撫平

中國玫瑰谷。

漢旺的重工產業萎縮,生態修復卻漸趨完好,綠色生態為其特色農業發展贏得了先機,這也印證了那句老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擴大現有姬菇、魔芋種植規模基礎上,漢旺結合自身地形和氣溫特點,重點發展羊肚菌栽植業,還引入中藥材栽植,用生態農業為群眾開闢出長年增收的致富之路。

特色農業中的翹楚,是位於土門鎮的中國玫瑰谷,極大促進了玫瑰、獼猴桃等一大批具有一定規模的特色種植業的發展。截至2017年底,中國玫瑰谷大馬士革玫瑰種植基地已種植玫瑰1.2萬畝,獼猴桃種植面積達2.5萬畝。培植壯大了華勝農業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

汶川地震十年紀:酒鄉畫城,文旅綿竹,往昔傷痛記憶被時間撫平

萬畝獼猴桃核心示範基地。

此外,土門鎮依託溫泉、茶葉等豐富的旅遊資源優勢,採取“龍頭企業+村組+農戶”組織模式,有效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目前,中國玫瑰谷依託玫瑰產業,帶動貧困戶310人,年人均增收1500元。據官方統計,綿竹全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49家,工商註冊登記家庭農場11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075家。

瓜果蔬菜、糧油和生豬養殖領域,也是特色農業的重點發展項目。其中,發展比較突出的是位於九龍鎮清泉村的綿竹江蘇高效農業示範園,該示範園是江蘇支援綿竹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的重要項目之一。自2008年11月開始建設以來,園區種植的草莓、砂梨、葡萄、桃、水果黃瓜、珍珠番茄等新品種果實品質高、抗病性強,在促進優質高產、提高種植效益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這麼多年過去了,江蘇當年留下的援建項目依舊在為當地持續性地供血,這當然也離不開綿竹人的踏實勇敢和積極進取。

十年時間,足以讓一座百廢待興的城市浴火重生,也慢慢讓往昔傷痛記憶被時間撫平。除了被時間定格、被草木覆蓋的漢旺地震遺址紀念館,我們此行已幾乎不大能看到地震的痕跡。走在路上,人們的臉上浮現的更多是篤定和平靜。日子嘛,還是得過下去的,就像川菜每道菜都要配辣椒一樣,四川人向來火辣、熱情、開朗、陽光。“自從這件事之後,我覺得我們綿竹人變得越來越堅強了。”趙勇在離別時和我們說道。

汶川地震十年紀:酒鄉畫城,文旅綿竹,往昔傷痛記憶被時間撫平

綿竹正以新時期精神為指導,努力推進文旅名城建設。

汶川地震十年紀:酒鄉畫城,文旅綿竹,往昔傷痛記憶被時間撫平

文章選自《鳳凰品城市》2018年5月刊

汶川地震十年紀:酒鄉畫城,文旅綿竹,往昔傷痛記憶被時間撫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