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县高都古镇发现290年前的家族银库

5月15日,在泽州县高都镇,一座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家族银库被意外发现。这座已有290年历史的地窖式银库,由于四季恒温,在被当地考古专家确认之前,一直被房东当做菜窖使用。

房东的地下菜窖

这座银库就在泽州县高都镇保福村许来成居住的院子里。

高都镇是一个具有优悠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镇。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约公元前十七世纪,夏桀王在此建都,高都的名称由此而来。如今,高都现存历史文物众多,有“行山重镇”之称。

泽州县高都古镇发现290年前的家族银库

保福村位于高都镇政府所在地西部,距晋城市区20公里。

房屋的主人是80岁的许来成。据他回忆,自己8岁时与家人来到高都镇谋生。12岁时,他的父亲在保福村一个俗称“寨上”的院子,买下了这座四合院的西屋和一个小角屋。

泽州县高都古镇发现290年前的家族银库

“当年这座院子里住了四户人家,都是从原房主手上一间一间买了住进来的。”许来成说,全家人住进来,就发现地下有个洞,也没感觉到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觉得这个洞里一年四季恒温,非常适合放一些蔬菜、花草,这让一家人十分欣喜。

泽州县高都古镇发现290年前的家族银库

后来,他结婚成家,娶妻生子,家里的地窖又成了孩子们捉迷藏的乐园。

这个地洞陪伴了许来成的大半生。许来成说,几十年来,家人包括一些邻居都知道他家里有这个洞,但没有人知道这个洞的真实身份。

随着年龄的增大,长大的孩子们先后离开老院子到其他地方定居,而年纪越来越大的许来成上下地窖时,也感觉力不从心。他将一张木桌摆放在地窖的上面,于是,地窖就永远被封存地下,多年不见天日。

门氏家族银库

5月15日,晋城考古专家裴池善前往保福村,对村里的玉皇庙进行考察。闻听村里有座“身份不明”的地窖,于是前往许来成家中一探究竟。

许来成的院子是座呈标准的晋东南风格的四合院。裴池善指着墙上的木檐结构解释道,用砖在结构外面加固,一般都是清康雍年间的建筑风格,这座房屋结构很符合这个特征。

来到院内西屋,搬开许来成家的木桌,将地上的盖子掀起,一个正方形的地洞入口显露出来。顺着地洞下去,可踩两侧的耳洞下脚,后需弯腰低头才能慢慢从台阶进入地下。

几节台阶下去,用手电照明细细看,别有洞天!

据目测估算,这座砖拱结构的地下建筑,南北长约3米,东西约2米,四五人站在其内并不觉得拥挤。

环顾四周,让人不得不感叹当时建筑者技艺设计之巧妙:所砌砖墙得整齐规整,可见当时主人在修建时十分用工精细。

虽是地下建筑,可人在里面却感到呼吸顺畅,凉风阵阵。再看顶部,有水珠渗漏。原来,在建筑顶部四角及中间附近,有五个通风口,将手靠近洞口,还能感到微风习习。

五个通风口皆用瓦片对制而成。已经在此居住了近70年的许来成说,自己曾经想在家里的墙壁和地上寻找这些通风口外端在何处,但直到现在也未能如愿。

经仔细清点,这座地下建筑有36处砖龛及一个灯盏台。“这是建于清雍正年间银库,肯定错不了。”在一处显眼的地方,裴池善发现一块砖铭,上刻“雍正六年七月廿四日门玉新置”。清雍正六年是公元1728年,这说明这座银库距今已有290年历史。

银库保存的题记与许来成所居住的房屋建筑风格来看,是同一时期所建。裴池善说:“290年前门玉新在修建房屋时,本身就预留出了银库的位置,并非是后来所加建的。”

“36处砖龛其实是存放银锭的银龛。”据裴池善介绍,将银库设在西屋地下,是十分有讲究的。“按照古人八卦理论,乾为西北,五行为金,可见主人更是希望有‘金生金’的寓意在里面。”

闻听此言,许来成忽然又想起,在自己院子里西北角还有一个小地洞。当众人将地洞外面堆积的杂物搬开后,发现了一个小的洞口,进去里面,竟然又是一座与刚才确认的银库建筑风格一模一样,有存银砖龛、通风口……不过,这座银库仅有约2平方米的面积。

一座院子里出现一大一小两座银库,而且全都位于院子西北角的地下,足见房主人当时修建房屋院落时的安全谨慎,防备心理浓厚。

泽州高都门氏今何在?

“此前,在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中庄村曾经发现过一座地下银库。”裴池善认为:“中庄村发现的银库面积较大,应当为金融流通中所使用的有公共性质的银库。而保福村的这座银库较小,应当为门氏家族自己私用的银库。”

据他介绍:“在晋城境内发现的地下银库相对较少,可能是有的居民家中发现了也并不知道用途,所以并没有更多的银库被发现。”

目前,省内地下银库最多的主要集中在晋中一带,这种情形与当时晋中发达的“票号”等金融业有很大的关系。

银库的主人门玉新为何许人也?

泽州县高都古镇发现290年前的家族银库

通过网上查询,从学者门熙凯的所著论文《门氏家族(新改)》中可以看到门氏的迁徙分布情况。

门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国内姓氏排行榜上,其名列第297位,约18.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15%左右。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天津、山东、云南、广东等省(市)以及我省大同、朔州、临汾、运城、忻州和晋城等地。

据《门氏家族》叙述,现已查到全国共有门氏家族集中居住的村镇200多个,家谱简介60余份。在文章的第一章第三节中,列有门氏家族集中居住的村镇名单,提到了“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高都镇高都村”。

从分布情况来看,门氏在晋城乃至山西并非大家族。据裴池善考证,有关门氏的传说在晋城流传较广。“有种说法,门氏为蔺相如的后代,其后人逃难于此。为了避免被人发现,将蔺姓化简,成了门姓。”

纵观保福村寨上的大部分民居为清康雍年间的建筑,裴池善据此推断:保富村当年应为门氏家族聚集地。“在古时,尤其是做生意的有钱人,将防护设施看得极为重要,‘寨上’地理位置独特,四周悬空,使得想要进入的人必须通过寨门进入,此一重保障;将银子存放在地下银库,有了两重保障。”

他分析认为,门氏一族后代日渐衰落,将家中的屋产散尽,才有了如今保福村各姓人群杂居的情形。如今,在晋城市的门氏族人在当地人口中所占比例已非常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