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如何对待年仅24岁的皇后嫂子的?

蔡贤毅

五代时有一位牛人外戚宋偓,他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外孙,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女婿,女儿嫁给赵匡胤,又变身北宋国丈。赵匡胤的皇后名字没有流传下来,史称宋皇后,宋太祖第二任皇后死后,开宝元年(968),宋氏被纳入宫为皇后,时年十七岁。进宫后,知书达礼受人尊敬,“性柔顺好礼,每帝视朝退,常具冠帔候接佐御馔”,没有生育儿女。(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976年十月十日,赵匡胤与赵光义争吵后当夜暴毙,二十三四岁的宋皇后闻报大哭,即命太监王继恩召宋太祖四子赵德芳入宫,王继恩出宫后却直奔赵光义府,叫了光义入宫,当宋皇后看到叔叔进宫,明白大势已去,向赵光义哭拜在地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


话虽如此,但后世史家认为,宋皇后当夜传召德芳的行为已触怒赵光义,宋皇后传召儿子,明显有让他继承皇位之意,致野心勃勃的光义于何地!若非太监王继恩果断,赵光义便不能成为二代皇帝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赵光义登基后,表面尊称嫂嫂宋皇后为“开宝皇后”,却勒令其搬离皇后应该居住的宫殿,迁居到西宫,十多年后,又迁居到东宫。至道元年(995)四月,苦苦煎熬了将近二十年的宋皇后去世,享年44岁。


这时赵光义所作所为让人大跌眼镜,他拒绝大臣要他以礼服丧的要求,并惩治要求厚葬的官员,不许在皇宫中治丧,不许群臣吊祭,不许与赵匡胤合葬,还不许宋皇后的灵位奉入太庙。扯到997年正月,才把宋皇后安葬在太祖永昌陵北边。


南方鹏

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终结五代十国,为重新恢复华夏地区的统一,做出卓著贡献。却在公元976年,一夜之间暴毙并成了谜。



宋太祖暴毙后,他年仅24岁的皇后受到他弟弟赵光义的怎样对待呢?

或许从赵光义同志对他皇嫂的态度上还能略知宋太祖暴毙的端倪。


宋太祖赵匡胤有3个老婆,前面两个老婆死后,最终娶了17岁宋氏为妻,并册封她为皇后。这位宋皇后来头不小,父亲是左卫上将宫、忠武军节度使宋偓,母亲是后汉太祖刘知远之女永宁公主。


年仅17岁的宋皇后比宋太祖小了整整25岁,据说比宋太祖原配生的大儿子赵德昭比她还大1岁。宋皇后虽然年幼,但从小受家境薰陶,知书达理,对宋太祖恭敬得体,同时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生活。


宋太祖因此也非常宠爱这个娇妻。可想而知,这对老夫少妻的感情自然是好得不得了。



但好景不长,宋皇后只享受了短短7年的幸福生活,随着宋太祖猝不及防而古怪的驾崩而终止。从此,宋皇后再也没有享受,身为一国之母应受的待遇与尊敬。要是宋太祖泉下有知他宠爱的娇妻所受的待遇,定会寒心彻骨。


宋太祖死后,他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成为宋朝第二任皇帝。只是赵光义似乎是个不按常规出牌的人。上位后,不但打破新君即位应当在次年改年号的惯例,直接把开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而且对他尊贵的皇嫂,也不以皇太后之礼对待。下令要他的皇嫂宋皇后移居西宫,而西宫只是妃嫔(皇帝的妾)的住所。公元987年,赵光义同志又命她移居东宫。



赵光义冷淡无情,毫无半点亲情可言,致使花样年华的宋皇后常年抑郁寡欢,独自一人在凄风冷雨中度过了20年。宋太祖两个儿子赵德昭与赵德芳在此期间,也相继离奇死亡。



公元995年四月,年仅44岁的宋皇后病逝。俗话说:死者为大。但她死后受到的待遇还是同样令人寒心。

赵光义不但拒绝给他的皇嫂服丧,还禁止群臣参加丧礼。若朝中大臣有敢为这事劝谏的,不是被直接罢免官职就是被发配边疆。这种行为怎么看也不符合礼制,更不符合人伦。


宋皇后的棺木接着被停放在宋太祖已故妹妹燕国长公主府上,后又被停放在普济佛舍。 直到公元997年,迫于各种议论压力,赵光义才将皇嫂附葬于宋太祖永昌陵西北。


可怜宋皇后生前无子,死后没有子嗣替她送终。赵光义还不同意让她的皇嫂与宋太祖合葬,也不同意她的牌位进入祭拜祖先的庙宇中。


直到几十年后,宋神宗在位时,才下旨将宋皇后的神位迎入太庙供奉。



宋太祖暴毙一直是个谜,一来因在他死后皇位不是传给他的长子,而是传给他弟弟赵光义。二来按常理赵光义应该感恩戴德,但从赵光义对他皇嫂的态度与两个侄子离奇死亡上来看,他忘恩负义,根本不遵循法制旧礼。


据传宋皇后生前知道有名的“金匮之盟”“烛影斧声”的内情,也就是赵光义杀兄篡位的嫌疑。


但她死后,赵光义无论如何也该做做表面的样子,来遮下旁人的耳目呀。结果他表现出毫不在意的行为实在有悖常理,而让人费解。有书君认为:除非赵光义一定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才会冒天下之大不讳。各位看官是否认同此看法呢?



有书共读

赵光义是什么角色?强幸小周后,调戏花蕊夫人,面对赵匡胤遗留的年轻美貌皇后,他干出来的事比耍流氓更狠,俩人到底有什么恩怨情仇?

赵匡胤死时,儿子有两个,次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赵德昭25岁,赵德芳17岁,年轻貌美的宋皇后则只有24岁。

赵匡胤驾崩,宋皇后最早得到消息的。赵匡胤没有遗嘱,按一般道理,继位的应该是25岁的赵德昭,但宋皇后却做出一个令人摸不着头脑的举动——让宦官首领王继恩宣赵德芳进宫。



按照史料记载,宋皇后和与自己年龄相当的赵德昭关系比较疏远(可能是为了避嫌),而和年龄较小的赵德芳关系比较亲密(17岁也不小了),不排除她想借此机会让赵德芳捷足先登的可能。

但王继恩何许人也,他是个政治老手,出宫以后既没有叫赵德昭,也没有叫赵德芳,而是直接跑到晋王府叫来了赵光义,还告诉赵光义:你赶紧去吧,去晚了皇位就是别人的了!



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一看,完了,自己的阴谋破产了,立刻口称“官家”,说我们都靠官家您了,表现出一番孤儿寡母,柔弱可怜的模样,相当于承认了赵光义的皇帝身份。

对这一切,赵光义心知肚明,他本来就是一个多疑的小心眼儿,喜欢睚眦必报,当然不会对这个试图阻挠自己继位的嫂子有任何好感,换作你我任何一个人,恐怕也会恨的牙痒痒。

赵光义登基后,宋皇后这个寡妇就没了消息。赵光义一向以好色闻名,他是否对这个可怜的年轻嫂子动过手脚?都是未知之数。

995年,宋皇后去世,赵光义继续发泄自己的不满,他本人不为皇嫂成服,也不让群臣临丧,完全不符合皇后应享有的礼仪,就连宋皇后的梓宫(棺材)都没能与赵匡胤合葬,神牌也没能祔太祖庙——恨一个人也不过如此。

赵光义的薄情寡义固然可恨,但这恰恰证明宋皇后曾想要赵德芳继位一事属实,不过是她太过幼稚,手段不够高明,被赵光义阻挡了而已,他对宋皇后的冷淡也就可以理解了。我想换作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可能对这样一个皇嫂有任何好感,让安安稳稳活到最后就不错了。


狄飞惊

赵光义是如何对待年仅24岁的嫂子的?用一个词来形容,便是匪夷所思。为什么这么说,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赵匡胤做皇帝还是很不错的

周世宗柴荣去世后,赵匡胤来了个“黄袍加身”,从后周殿前都点检翻身一跃成为了权倾天下的皇帝。称帝后,赵匡胤又来了个“杯酒释兵权”,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武官的军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从这两招,赵匡胤就是一个有胆识,有作为的皇帝。

此外,他还崇尚节俭,以身作则,这对五代以来为人推崇的奢靡风气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想想,皇帝都这样节俭了,手下的大臣自然上行下效。赵匡胤的一生,最大的贡献那就是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长达七十年的藩镇割据局面,人民渴望的和平和美好的生活到来了。


二、赵匡胤很专情

据历史记载,赵匡胤一共只有三位皇后。第一位是他的原配夫人贺氏,可惜在他登基前两年便病逝了,伤心的赵匡胤,即位后立刻封她为皇后。第二位是王氏,同样也是英年早逝,赵匡胤曾经四年不纳妻,以表示对王氏的怀念。第三位便是宋氏,出身名门,端庄毓秀。赵匡胤对这个小自己25岁的小妻子可以说相当的疼爱和宠幸。

可惜没过几年,赵匡胤突然暴毙。关于死亡的说法,有人认为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设计陷害的,为此还有“烛影斧声”的千古谜题。


三、

赵光义即位后,按道理来说,应该对自己大哥的妻子宋氏尊敬有加,可赵光义偏偏没有这么做。据历史记载,赵光义不仅找个随便的借口便将宋氏移到西宫。后来又移到了东宫,还下令不准任何人和她说话。内心寂寞无处排解的宋氏没过几年便死了。

按道理,身为皇后宋氏死后应该要有隆重的葬礼。可赵光义不仅自己不为嫂子服丧,还下令不准任何人为她服丧。有个大臣说“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建议以厚礼葬之,便被赵光义随便找了个理由贬官了。


但从赵光义如此对待自己的嫂子,就可以看出赵光义的心狠,甚至让人不解。很难不让人怀疑赵匡胤的死是不是和他的弟弟赵光义有关。



奇点历史

赵大离奇死亡后,短时间之内,赵匡义应该不会对这个年轻的大嫂有什么举动(无论哪方面)

因为,他忙着继承大宋公司并进行高层心腹的安排,哪顾得上呢......

而后也未对这个年轻的嫂子有过什么不法举动(就算是有哪能写出来撒!)

那么问题来了,赵匡义到底是如何对待这个大嫂的?而在这之前他又是怎么对待自己大哥的?

作为知名导演出身的赵匡胤(代表作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是如何在人生的最后一场戏中,被自己弟弟强加角色并快速领盒饭的?


斧声烛影中,赵匡胤壮年暴毙,其弟有重大作案嫌疑

一向身体倍儿棒、能跑能颠的赵匡胤,竟然驾崩了?还是喝了点小酒之后?还是只和自己的弟弟赵匡义喝过之后?这也太巧了!

如果说,皇帝身体状态一般,或者贪图享乐,要暴毙没人会说什么

可赵匡胤不仅是能征善战,属于马背上的皇帝,武艺还十分高强(太祖长拳创始人),你要说这样的人,因为喝点小酒就挂了,真是难以置信!

而历史中隐晦的记载也有蛛丝马迹可寻——赵匡胤可能死于赵匡义的谋杀!

首先是烛影,在这场只有两个人的酒局中,由于频频起身导致烛光飘摇,这是很反常态的。再者是斧声,赵匡胤曾拿起宫中象征权力的金斧钺转身出了宫殿,并不停的以斧掷地

换句话说,频繁起身的赵匡义肯定是向哥哥跪拜,而跪拜的原因不外乎两点,要么是感恩哥哥的照顾和赏赐,扣头谢恩;要么就是自己的罪恶被哥哥发现,所以磕头认错

根据斧声来判断,赵匡义很有可能是后者。也就是说,赵匡胤发现了弟弟的不臣之心,并且揭发了他,也准备将其杀死。可是不知为何,赵匡胤或许是动了恻隐之心,仅仅是以斧掷地,并未有其他举动。

随后,赵匡义离开了皇宫,两个时辰后,赵匡胤驾崩......

这很有问题,很不合常理,而后的事情发展,更是印证了这一点!

紧急应变的皇后,面对的是“准备充分”的叔叔

太祖驾崩一事,传到了皇后耳朵里。来不及哭泣、也来不及悲伤,她传令自己的心腹太监去召唤长子赵德芳,并召集大臣商议后事

由此看来,这个皇后也是有水平的,毕竟她深知生米做熟饭的重要性!赵德芳一旦即位,遗诏这种东西是可以后来补上的!

可是,心腹太监找来的并非德芳,而是赵王——赵匡义

皇后彻底妥协了,她深知眼前的这个叔叔,势力已经大到了何种地步,自己派出的可是最心腹的太监,可是结果让她深感绝望,或许古往今来帝王家就是如此悲哀吧!

赵匡义顺利即位,是为宋太宗。他在位期间,多次亲自参与修改对太祖生平的记载,这也侧面反应了他应该是想要隐瞒什么

我相信,赵匡义的即位绝对是一场阴谋。要知道,在那个决定性的夜晚,赵匡义家门前有人在彻夜守候,而此人的身份让人不寒而栗——太医

一个医生,大晚上的不回家,却在王爷门口守夜,直到赵匡义归来相叙之后才离开。我想这个夜晚对他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而他的作用,有可能也只可能是一个——制作用来毒杀赵匡胤的毒药!

有人会说,《金匮之盟》可以证明赵匡义的清白,可在我看来,这反而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般的拙劣表演!

真相或许被永远掩埋,就像这个年轻的皇后一样消失在人海

《金匮之盟》是赵匡义即位名正言顺的法宝,主要内容是太后拉着赵匡胤和赵匡义二兄弟商讨国家兴衰,并最终达成一致的故事

面对太后语重心长的教诲,赵匡胤很有“感触”,五代以来,国家更迭频繁,大多是因为开国皇帝死后幼子即位导致根基不稳,武将篡国,这不是国家的幸事啊!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你不行了就让你弟弟来吧!”太后说道。赵匡胤觉得有道理,就答应了,太后为了防止赵匡胤反悔,特地搞了个书面形式

这就是《金匮之盟》的大致意思,而在我看来,实在是有点漏洞百出!

首先是幼子即位问题,赵匡胤挂的时候,四十多岁,大儿子都二十多了,你以为是柴宗训呢!(小柴只有七岁,所以被老赵欺负了)

然后是武将篡国问题,这杯酒释兵权是演戏么?演完接着掌权还是说赵匡义是吃干饭的,管不了外姓人咋的?

最后是时间节点问题,此遗诏现身之时,恰逢赵匡义当皇帝五年之后,而巧的是拿出这份遗诏的是早就脱离权力核心的名相赵普

于是乎,这份遗诏姗姗来迟并成为赵匡义即位的合法证明,赵普也因献诏有功,重新拜相。真是够完美的,各取所需么,对吧?

最后,说说宋太宗和这个年轻嫂子的故事。一句话——他俩之间就没啥故事

因为太宗很忙的,他忙着做三件事,根本无暇顾忌这个寡妇嫂子

第一,他忙着给兄終弟及的自己找合法理由,然后再给自己传位儿子找合法理由(不多赘述,还是那一套,逼死的逼死,搞疯掉的搞疯掉,流放的流放)

第二,他忙着给自己建立政绩来证明自己跟哥哥比并不差,摩拳擦掌连续出击搞契丹(事实证明,跟赵大相比,赵二的确是战五渣的水平,骑驴逃跑的“英勇事迹”永远流传)

第三,他忙着享受当皇帝的快乐,先是小肚鸡肠的毒杀了南唐后主李煜,还霸占了人家的老婆,还玩的很过火(放在今天叫自拍视频,留存回忆)

历史评价永远不会偏颇的,宋太祖的确雄才大略,军事水平卓越、治国能力一流,可惜壮年而亡;宋太宗呢,无论是文治武功都差劲的不行,个人品行还有问题

至于这个年轻的皇后

跟千千万万帝王后妃一样,孓然一身在这深宫之中,一个人度过那漫长的孤单岁月。任凭时间流逝,除了自己日渐苍老的容颜,只剩下对于逝去丈夫的无尽眷恋吧



置身黑白的精彩

宋太祖(927---976)赵匡胤曾任后周殿前检点,在960年“陈桥兵变” 中被拥立为帝,宋朝的开国皇帝。


赵匡胤是位有胆有谋的政治家,宋太祖在位期间,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地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称得上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宋朝人后来形成的精致的生活艺术和登峰造极的文学艺术与开国的文治关系十分密切。



不仅如此,在个人感情上,他也富有“文明气息”,重情重义,先后立过三位皇后。第一位是他的原配夫人贺氏,扶助赵匡胤专心仕途,可惜在他登基前两年便病逝了,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并未忘记糟糠之妻,即位后补封她为皇后。

第二位是王氏,也过早离世,赵匡胤伤心欲绝,四年不纳妻,以表示对王氏的忠贞与怀念。

第三位便是宋氏,她比赵匡胤小25岁。出身名门,端庄美丽,她的母亲永宁公主是后汉太祖刘知远的女儿。赵匡胤对她相当的疼爱和宠幸。这位宋氏遭逢了赵匡胤的暴毙。据史料记载,宋太祖死因颇为蹊跷,酒饭后不久猝死。终年仅五十岁。历史上有“烛影斧声 ”的传说,说是其弟赵匡义加害,篡夺帝位。太祖驾崩之后,有两子:德昭,年18岁;德芳,年10岁,但是并没能继承皇位,而是由其弟赵匡义登上皇位。史称宋太宗。

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是历史上留下骂名最多的皇帝之一。其人品及才能早就饱受诟病。对于年仅24岁的皇嫂,他先是剥去她身份和名号,迁居西宫四年,打入冷宫,形同幽禁。在精神上对其进行折磨。然后又无故命她移居东宫。宋皇后饱受折磨,没过几年就忧郁而死。

皇嫂去世之后,宋太宗更是极尽侮辱,不仅禁止厚葬她,还把念她旧日皇后身份,建议按礼厚葬的纳谏的官员贬官了事。宋太宗的皇位来得蹊跷,他薄待皇嫂更是让人生疑。所以,许多历史事件仔细推敲,经常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老照片

赵匡胤有三任皇后,第一任是发妻贺氏,早逝,后来追封为孝惠皇后;第二任皇后是王氏孝明皇后,没多久便逝世;第三任皇后是宋氏孝章皇后,赵匡胤驾崩时才二十四岁。所以符合题目条件的就是宋氏孝章皇后。



在千古迷雾的烛影斧声下,赵匡义上位,是为宋太宗,而宋皇后则成了开宝皇后。第二年,又赵匡义命她移居西宫,近十年后,又移居东宫。



995年,宋皇后逝世,谥号为“孝章皇后”。然而宋太宗不但不为她服丧,也阻止群臣服丧,有一个翰林学士提出:

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

结果是这位翰林学士被贬。

并且赵匡义也没把宋皇后和赵匡胤合葬,而是把她的梓宫停放在普济佛舍这个地方。如此薄情寡义!

在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这样记载:

赵匡胤病重,宋皇后让王继隆去召第四子秦王赵德芳,然而王继隆却召了来赵匡义,王继隆先进门,宋皇后见后急忙问道:“德芳来了?”王继隆说:“晋王(赵匡义)来了。”宋皇后大吃一惊,连忙对赵匡义说:

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赵匡义哭着回答道:

共保富贵,勿忧也

其他的不敢猜测,从这里也能够说明:赵匡胤驾崩时,宋皇后有可能在一旁,也只是有可能,不能断定。

不管如何猜测,烛影斧声成了谜案,随之赵匡义薄情寡义对待嫂子也成了谜案,沉浸在滚滚东逝水的浪花之中。


非常茴香豆

赵光义原名赵匡义,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兄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继位,成为宋朝第二位皇帝。

赵匡胤一生共有三位妻子,分别是孝惠皇后贺氏、孝明皇后王氏、孝章皇后宋氏。

公元968年,17岁的宋氏嫁给赵匡胤,被册封为皇后。赵匡胤比宋氏整整大了25岁。

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暴毙而亡,赵光义继位为帝。

宋太宗赵光义给宋氏赐号“开宝皇后”

赵光义继位的第二年,就让她移居西宫,后在赵光义的逼迫下,宋氏又移居东宫,日子过得相当惨。

公元995年,44岁的宋皇后病逝。

死后皇嫂也得不到尊重

宋皇后死后,赵光义却不但自己不为皇嫂服丧,且下令不让满朝文武服丧。

而且赵光义还不准这位皇嫂与哥哥赵匡胤合葬,也不准宋氏的神主牌进入宋朝皇室的太庙。


我是三分简史,一名国史研究者!


三分简史

那一晚,我丈夫倒下了,永远的倒下了。我的丈夫叫赵匡胤,是当时大宋的皇帝。几个小时前,太监过来传话,说皇帝想见我,我二话没说,立马往皇上的寝宫走去。心里有种不安的感觉,自从看到那太监的第一眼开始,今天太监的举动和往常感觉不一样,但有说不上来。到了皇帝的寝宫门前,没等太监们通报,我就走了进去,我看到他,我的丈夫,大宋的皇帝,躺在龙床上,靠着,显得很疲倦,身边就只有管事的太监,我立马凑了过去,他看着我,眼神流露出一种不舍,他并没有说话,只是看着我,我摸着他的手,问:皇上,您感觉如何?没有回答,没有回答,他闭上了眼睛,什么都没有留给我。


悲伤,痛苦,却不敢痛哭,我摸着他的脸,仔细的端详着他,一切好像又回到了7年前,,那年我17岁,我就被纳入了后宫。那时皇上会选择我,大部分的原因是我的家庭背景,我祖母义宁公主是后唐庄宗李存瑁的女儿,母亲永宁公主是后汉太祖刘知远的女儿。我到宫里,第一次见到皇上,我就爱上他了,高大俊朗神武,7年里,我们很是恩爱。

现在他走了,留下一大摊子的事情,叫我如何处理。或许因为继承了点政治基因和长期的宫廷生活,我知道我现在还有比悲伤更要紧的事情。

找德芳来

原本我丈夫就有两个儿子了,大的叫德昭,年18岁,小的,叫德芳,年10岁。自从我被册立皇后以来,我尽量避开大的儿子,毕竟他已经成年,而德芳才10岁,就没有关系了,平常和德芳来往多,觉得他还是很不错的孩子,可以继承他父皇的江山。于是,我叫来太监王继恩,去传德芳进宫。而就是这个小小的错误,我为此付出了难以承受的代价。

我在苦苦的等待着,煎熬着,希望德芳能够立马出现在我的跟前。而我等来的不是德芳,而是晋王赵光义。不用想,也明白了,这个狗太监已经出卖了我,还有我丈夫的基业。事情到了这步,自保已经成为本能的需求,我没有犹豫,立刻跪了下去,哭诉着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用带有得意的语气说:“共保富贵,无忧也”

赵光义登上了皇位,我没有哪一天是开心的,每天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仰望天空,我发誓:如果有来生,定不入宫中门。


总有话说到你的心里头

赵光义的这位嫂子姓宋,宋皇后,是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继位,他对这位年仅24岁的嫂子很不好,因为是他的嫂子,所以不能称皇太后。他先让其住西宫,后又让其住东宫,后来宋皇后的两个儿子德昭与德芳也都死了,德昭被逼自杀,年仅30岁;德芳暴病而死,年仅23岁;宋皇后抑郁而死,年仅44岁。宋皇后死后,赵光义不只自己不服丧,而且不准大臣们服丧,并不准宋皇后与赵匡胤合葬,也不准将宋皇后的牌位放入神庙。他下令将宋皇后的棺木停放在赵匡胤妹妹的府邸中,后移到一间佛舍里,直到宋神宗时,宋皇后的牌位才在神庙里供奉起来。

赵光义为何对宋皇后这么不好,依我分析还是因为皇位的问题。历史上有一个“烛光斧影”的故事,怀疑是赵光义暗害了赵匡胤,但没有确切的证据。赵匡胤死后,按道理应该传给儿子的,结果传给了兄弟,且是第二天就接班了。赵光义接班的法理,是所谓的“金匮之盟”,赵氏兄弟的老妈杜太后留下的遗嘱。这个遗嘱是不是真的,内容到底如何,不得而知,当时见证人是赵普。是个孤证。而赵普是在赵光义接班六年后才献出了“金匮之盟”。为什么不在赵匡胤刚去世时献出?又是历史一个疑问。

赵光义取得政权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早逝了,赵匡胤的皇后受到了相当不好的待遇,加重了赵匡胤死亡原因的猜测。这个事实证明,赵光义不是个厚道人,不是个大度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