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时光印记(58):认准的方向,不要轻易改变

2018时光印记(58):认准的方向,不要轻易改变

【20180120】2018年倒数第58篇投资笔记。

本周是比较煎熬的一周,当然,这样的情况在我的投资生涯并非是第一次遇到,有的时候甚至比现在还糟糕。这个煎熬并非来自个股走势及账面盈亏的数字变化,而是来自对整个市场风格的压制以及个股未来逻辑的判断。

首先,除了地产抽血,本周又出现了证券抽血。其实从去年开始,市场风格就开始转移,上证50为首的大市值风格占据主导,一日的成交额甚至占据整个市场的30%以上,50只个股的成交额占了3400只个股的成交额的30%以上,这是多么极端的一个市场啊。抽血效应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部分个股的下跌,虽然我去年依靠集中对优势行业的持股取得了较高的收益,今年年初以来,这种优势荡然无存,甚至变成劣势。券商股算是金融里面最后的洼地,本周证券行情起来后,对手里个股的压制更加明显。这是第一个煎熬:地产证券有没有持续性行情?地产仍旧算是最低估大盘蓝筹,证券又是最后要启动的板块,面对这种风格的压制,有没有切换的必要?

其次,手里个股有明显的利好不涨,稍有利空快速回落,估值失效。如果仅仅有证券地产的诱惑也就罢了,偏偏自己持有的个股不涨反跌,钴价格连续上涨,股价却一落千丈,锂价格稍微回调,股价更是快速回落,估值成长算了一遍又一遍,业绩诱人,成长性十足,估值偏低,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

两种情况放在一起对比,内心的落差可想而知,埋怨之声也不绝于耳。但是,仍旧要保持冷静。证券市场没有新鲜事,固执己见确实让我错过很多当前的机会,但是固执己见,过去几年,也确实抓到了很多优秀的个股,我们看到的当前的大蓝筹的行情,前几年不也是被唾弃的一文不值吗?现在能在大蓝筹里面赚到钱的,有一大部分是固执己见的结果吧?很多人在里面坚持了下来,吃到了肉。朋友讲了个段子,前些年投资圈里骂人,都是“你全家都是买的银行股”,才两年而已,剧情就反转了。说到底,股还是那个股,变了的是人心和人心引导的市场风格。

那有人讲,为何不在蓝筹股起来去做蓝筹,成长股起来再回头做成长。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而已,大部分人做不到,固化下来的一种盈利模式,还是不要左右摇摆的好,因为最后可能会变成狗熊掰玉米,什么也得不到。

我认为当前市场的本质仍旧是围绕估值和业绩这个核心,其实看2017年延续到现在的,钢铁、煤炭、地产等,其实全部是业绩快速增长拉动的低估值的向上回归,从这个角度讲,其实你手里的股只要是低估值和高成长,没必要过度担忧,只是还没到你家而已。对于一些确实低估的个股,最需要的只是时间。这些个股,其实去谈切换和止损,我感觉意义都不大。周中有幸和原东方证券研究所所长梁宇峰进行了一次对话,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价值投资要不要止损和交易的一致性原则,发现观点惊人的相似。价值投资,本身不存在止损一说,只有止错,就是你支撑你买入的逻辑是不是错了,是不是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这个才是离场的依据。同时,这个又涉及到交易的一致性原则,就是你买入的逻辑,一定是你卖出的逻辑,入口和出口要保持一致,千万不要因为低估和成长买入,而又因为出现破位死叉卖出,本身就是很大的悖论。这里有意思的是,证券市场中,错误的实践有可能偶尔带给你成功,即使你用的其实是有缺陷的方法。即便你不保持交易的一致性原则,也能偶尔止损正确,也能偶尔抓住难得买卖点,这个偶尔的成功偏偏成了理由不断去强化自己。但是,如果不能靠这种方式一直获得稳定的回报,最终还是会失败。

投资真的很复杂吗?只是我们自己太复杂了,太关注短期的回报和涨跌,太容易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了。坚持低估+业绩(高成长)+耐心,终究会有好的回报。现在的地产、资源等,哪个不是符合这个条件下的结果?如果说有不同,其实就是新监管引导下的对流动性的重视以及对机构化的抱团取暖而已。

整体梳理一遍,自我怀疑根本没有必要,因为早就走在了正确的路上,早就远离了概念投机,早就坚持以业绩和估值为最根本的逻辑。风口不在,那就等风来。

逻辑变化和应对,仍旧是最重要的。近期锂价格回落,从最高点回调了大约8%,如果说近期该反思的地方,就是产品价格是第一信号,尤其是对于涨价概念的股,只要出现价格回落,就第一时间先退出观望,近期的方大碳素、碳酸锂、去年的钴,都是这样,哪怕是股价不大幅回落,短期机会也不明显。以涨价为逻辑入口,那么跌价就是逻辑出口,就要及时作出应对,这是需要反思的地方。钴仍旧是确定性机会,这点上半年比较确定。外围的钴已经连续上涨,股价萎靡那就等待逻辑兑现,因此,仓位本周进一步向钴平移,钴已经占比较大。

另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持股集中应不应该。近期的行情十分的极端,持股集中的劣势凸显无疑。然而,持股集中也曾经让我快速在2-3个月内翻倍,所谓盈亏同源吧。这个不是重点,重要的逻辑,是低估和成长,这个才是最底层的逻辑,脱离这个去谈个股,没有任何意义。

投资的流派有很多,如果用产业发展的角度去做投资,其实短期的波动并非那么重要,前提是依然有巨大前景,个股低估,成长性十足。这种朝阳产业,肯定会诞生一大批牛股,但是这个牛股诞生的过程中,并非是一直向上,会有很多的坎坷,甚至个股在大部分时间是盘整甚至回落,纯粹的上涨可能只有20%左右的时间。有时候想躲避调整,就无法享受那20%的上涨时间,这就是盈亏同源。近期一直在思考A股的定价机制,其实从去年就发生较大变化,现在的定价机制估值、成长好像都不那么起作用,那是不是永远不起作用?显然不是,市场终究还会回到正常的价值区间中来。持股的过程是折磨的,但是这个时候放弃自己多年稳定的盈利体系,去追逐所谓的热点和大蓝筹,显然也是本末倒置。固执己见会让我错过当前的机会,但是固执己见也会让我抓到那个20%的快速拉升。话又说回来了,当前大蓝筹持续几个月的持续性性行情,不也是固执己见的结果吗,只是这些人抓住机会的人,前几年挨打,我们没看到而已。

桥归桥,路归路,长线投资对比短线投资最痛苦的是,正确性不会马上被验证,而短线投资是不是正确马上就能给你答案,对于长线价值投资来说,这个过程是相当的煎熬。

所以吧,认准的方向,就不要轻易改变,因为每次都是这样,都会在不久的将来被验证。旅途中终究会有人不断的下车和上车,感谢能在这条路上一直陪我走下去的伙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