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灭亡的罪魁祸首是谁?

国学日知

关于这个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说主要集中在这几个人身上,刘备、关羽、诸葛亮、刘禅。还有几个就不提了。

先说刘备,刘备存在的问题,继承人的选择,关羽的使用,对自己的实力没有正确的认识,出身低微格局比较低等等。

关羽呢,问题多多,狂妄自大,老子天下第一。没有大局观。

诸葛亮,愚忠,为了承诺,不遗余力。

刘禅,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所以,我认为蜀国灭亡的罪魁祸首是刘备,别急着反对,看我一一道来。

首先,继承人问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刘禅经历的最危险的事件就是长坂坡,可惜还不记事,等他记事了,生活条件也好了,没有什么危险,造成刘禅追求安逸,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东汉末年前鉴不远,在这种情况下刘禅依旧被立为继承人,那就不得不说是刘备的问题了。

其次,关羽的使用。刘备和关羽同床共枕、抵足而眠几十年,对关羽的性格,应该说是非常了解,然而他依然放纵关羽,致使尾大不掉,成了刘备麾下相对独立的军阀集团,除了刘备谁的话也不听,三天两头还出点问题,比如要去和马超比武、拒绝孙权联姻的理由,完全是不顾大局,任意行事,这样了,刘备还是哄着。所以说关羽这样的结果完全是刘备的责任,惯得。

再次,对自己的实力没有正确的认识,主要表现在白帝城托孤。抄一段三国演义: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而叹曰:“朕不读书,粗知大略。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这段话,就把蜀国以后的发展方向牢牢的确定下来,最终累死了诸葛亮,还搭进去个姜维。刘备罪过大了。最后,出身低微格局比较低。这个问题爆发在关羽被俘斩首后,刘备做出的行动上,关羽死后,刘备不是想着怎么把这件事的影响降低下来,而是在东吴已经示弱的情况下,起兵报仇,结果呢,夷陵一战,七十万大军(演义里说的),全军覆没,自己落得个白帝城托孤,哦,之前还把张飞搭进去了。自此之后不仅兵力大减,从战略上讲蜀国还要两面防守,有了后顾之忧。另外,对于刘封的态度和高级将领的防备,也表现了刘备的小家子气,不像曹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杀伐果断。所以说蜀国灭亡的根子在刘备,其他的一些人都是背锅侠。


带上单反去旅行

居然没有人提邓艾,一个国家的灭亡不紧有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也非常重要,邓艾的灭蜀之战绝对是出乎当世之人的意料的。就按当时蜀国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都远达不到灭国的地步。

自古以来,四川地势险要,进入四川十分艰难。

话说,景元四年(263年),有这么一批人,怀着各自的目,出征进入四川了。

领头的人是司马昭。有句话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欲图窜取曹魏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权。攻取西蜀国成为要务。西蜀国大将姜维继承诸葛遗志光复汉室,频频侵扰魏国边境,灭了蜀国将极大增加自己的政治实力,并且也为日后伐吴打下基础。于是,战事就开始准备了。司马昭估计蜀国全国兵力也就九万,那就给魏国兵力加一倍,给18万士兵。派出谁统领呢?邓艾诸葛绪钟会。邓艾统帅3万,诸葛绪统帅3万。钟会才华横溢,且平定诸葛诞叛乱有功,是司马昭心腹,深得司马昭喜欢,让他统帅12万。三人的任务各不相同。邓艾负责牵制姜维陇西的主力,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退路,而钟会则负责率领主力部队,直取汉中。于是,一段精彩的伐蜀故事就这么展开了。



此番出征之前,曹魏政权已经经历巨大变故,对于这次出征,三人也是各有心计。

钟会想,老子手握重兵,你蜀国不轻而易举就拿下了?哇哈哈哈哈。就算我拿不下,离你司马昭那么远,老子自创一番事业,也可以名留千载,光耀宗门。这买卖真是稳赚的,哈哈哈哈。恃才放旷且自负的钟会出发了。

诸葛绪是个小人,只想,呵呵!给我这么麻烦的任务,我可要小心点,保住性命,千万不能挂了啊。家中老婆妻儿都等着我回去过小日子呢。还是早点结束吧。

邓艾出生贫贱,等这个立功的机会,已经等了一辈子了!此次能够参与伐蜀大业,邓艾是兴奋又欢喜。虽然已经是个风烛残年,须发皓白的老头子,但是邓艾却斗志十足,充满信心。回想起几十年前自己受的苦,再看看如今统率大军的风光,不禁感慨,时来运转。今非昔比。

邓艾从小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幼年时因为战乱逃荒成为是流民,逃难到襄城县。由于曹魏政权实行屯田制度,把流民强制固定的公家的荒地上,并进行军事化管理,称为典农部民。经常听人嘲笑邓艾这农民,邓艾人生的确实大半辈子都在和种田种地打交道。

那时的典农部民,其实是农民中的农民,或者连农民都不如,说是农奴也可以。普通的农民有土地,可以自给自足。而屯田农民受剥削程度严重。据说,如果用公家的耕牛种地,收货粮食后,64分成;如果你用自家的耕牛,多赏你一点,55分成。屯田农民的人生也极不自由,不能离开屯田的土地。如果逃了,就要砍头,不仅砍你,还连家人一起砍。邓艾想反正家里什么都没有,逃走也不知道去做什么,于是就乖乖的待在了屯田区,给人干活。下田种地,放牛赶车。

但是邓艾并没有因此安身立命,心中有远大的理想,希望可以改变命运,成就一番事业。“此前邓氏曾是南阳新野一代的大族,艾生不逢时啊,在这里给人种田。想想也是十分让我郁闷啊。听说祖先都是有钱人,我也要好好努力。”都说读书和健身是一种廉价的升值方式,还可以改变处境命运。平时种地,身体锻炼的还是相当不错了。那就应该找机会多学习看书。于是种地的空闲时间,邓艾经常读书。烈日下,邓艾带着一顶帽檐漏洞草帽,扛着已经被磨擦光的锄头,竭力得翻着土。突然感到头脑一阵发昏,汗水浸透了麻布衣服,已经不能再流了,他才缓缓放下锄头,爬到前方的一个小土丘上,盘着腿休息。一阵清风袭来,脸上的汗珠被吹落到地上,他感到浑身通透,像被春雨洗过,思维也清晰了,脑子浮现了昨晚读到《史记·陈涉世家》时的两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现在这样子,是不是和当年放牛种地的陈胜一样呢?”邓艾心里想着。暗自不断鼓励自己,努力自觉学习,多少个安详静谧的夜晚,都是书籍陪着他度过的啊。


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啊。养成读书的习惯,为人思考做事会更加成熟。

终于,他获得了当时屯田区颁发的学位证书,都尉学士。有了学位,就可以找个好工作,去县城做官吏,不用当农民种地了。邓艾开始看到了人生的希望。结果没想到,因为自己的生理缺陷吃了亏。什么缺陷呢?有一个词叫期期艾艾,说的就是他。另一个主角是西汉初年大臣周昌,刘邦那时候很喜欢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想废掉吕太后的儿子,太子刘盈。周昌反对,说得很坚决,说如果你刘邦非要立,“臣期期不奉诏”。刘邦就笑了。邓艾说话也不利索,和人说话的时候,想说自己的事情得时候经常“艾艾...”,于是受人嘲笑。最后得了个稻田守丛草吏的官职。一般来说名字越短的越威风厉害,名字这么长,一定不是什么好官职。稻田守丛草吏,就是给人看稻草的。稻子收获了,稻草剩下了,稻草可以用为牲口饲料、做饭烧火燃料等。稻草要保管好,不能让他人偷窃破坏。

虽然做官了,但是这种官职能有什么作为呢?看来人生还需努力,目前的生活肯定不是他想要过的。于是邓艾又有了新的想法,希望日后成为统率万人的将军。“正好又是闲职,每天就围着稻草到处走就好了,那我也可以有更多时间,可以读读兵书,研究研究兵法。”书读多了,自然开始卖弄(实践)起来。邓艾每走一处,就开始观察地形,看到高山大川到处指点,说这里适合扎营,这里适合打伏兵。周围的人看多了,都说他邓疯子,脑袋有毛病。你个农民连地都种不好,饭都吃不饱,拿什么去憧憬未来,有什么资格能力当将军!


人的一生不奋斗,根本没有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奋斗了,即使改变不了,但一定会有机会。邓艾因此埋没了几十年。一直到他四十岁,才得到了这样的机会。

——曹爽和司马懿的斗争

我觉得,这里要提到曹魏时朝廷的另一波纷争,是司马懿和曹爽的专权斗争。公元239年,曹丕的长子魏明帝曹睿,英年早逝(这里我想起一件特别搞笑的事情,曹魏时期滥封谥号,曹睿活着的时候,就给自己起谥号,自称烈祖明皇帝,所以他36岁就嗝屁了),弥留之际,安排朝中辅政大臣重职,在孙资刘放二人的建议和操控下,最终决定让曹爽、司马懿共同辅政,这也为二人日后的专权斗争埋下了祸患。那时,曹魏沿袭汉朝的上计制度,每一年每个郡派人到中央去报告地方的各类数据,像人口增长数,开垦土地数,积粮数等就很重要。邓艾能力强,对地方情况熟悉,虽然口才不那么好,对本郡长官还算忠心,除他以外也暂无人选,于是派遣邓艾去朝廷。另一方面,上计由于是国家情况的汇报,关系国家发展,执政大臣也要参加。当时的高官,有另一项特权,叫做开府。开府就是建立自己的办公厅,并自选属的权利。三国时的三公(朝廷最尊贤的官职),太尉,司徒,司空也参加,且也有开府的权利。参与上计更重要的是出于个人私利考虑,笼络人才,为自己服务。邓艾就因为这样的背景,被太尉司马懿相中。在汇报时,他对当地情况了解,且知识面开阔,交流时发现他很多问题有独立见解,于是邓艾从诸多计吏里脱颖而出,司马懿让他到太尉府当幕僚。从此得以大显身手。


然而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刻苦和坚持,受人的埋没和冷落,不被人理解的寂寞和坚持,又有几个人可以明白?邓艾默默感概。但是见到自己的仕途有了新的起色,他有充满了信心。

实际上去太尉府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手段是,让司马懿和邓艾成为上下级关系,对司马懿忠心,然后把邓艾推举出去,在朝廷担任职务,从而司马懿得以掌握朝廷各方面的权力,控制朝政。

这才是最重要的政治目的啊。说到底邓艾也只是司马懿实施争权斗争的棋子。但是,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你邓艾不靠他举荐,如何发挥自己的才干呢?

于是邓艾被派去尚书台(朝廷中央的行政机构)当尚书郎,成为打入竞争对手曹爽集团下的一员干将。明帝死后,八岁的曹芳即位,曹爽欲图排挤司马懿,以便自己专权。其实司马懿又何不想专权?身处高位,手握重权,难免会动邪念。动邪念是小事,人闲着的时候也总有点坏心眼吧。但关键的是,现实又给了机会,可以使自己行使特权,或者是给自己更大的权利,这种时候怎么办呢?现在人总是追求自由的,以前的人又何尝不喜欢?受人约束总有不爽。但是不爽总得来说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就是,干得过,那就造反,我搞死你,替代你,这样我就爽了。第二种就是,你厉害,你是大哥,我干不过你,我就忍辱偷生吧,乖乖信命吧。第三种就是,你厉害,我现在可以装孙子,但是,等到有一天,我厉害了,我一定搞你,还要搞死你。这种人是最可怕的,防不胜防。说到底,都是人的求胜心理在作怪。现实就给了司马懿机会啊!当年曹操活着的时候,看透司马懿觉得此人城府很深,对儿子曹丕说过,“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但是曹操曹丕在位的时候,司马懿即使偶尔臆想一下要篡权,也没有那个实力和势力。关键的问题是,曹丕死得早,儿子曹睿也死得早。曹睿上任时虽然年轻,但是很有才能,也很勤政。后来因为抵御了诸葛亮北伐后,曹睿开始膨胀,变得昏庸,和白痴一样只知道喝酒玩女人,还大兴土木(呵呵!给自己起谥号的蠢事我就不再提起了)。早逝后,找了个6岁的养子曹芳继位。你个小皇帝怎么掌握得住大权?前朝吕后称制就是佐证。那现在还不该我管事?曹爽是曹魏政权大将军曹真的儿子,曹真是曹操的族弟。政权流入他手中,也不算失去曹魏江山吧?毕竟我还有曹氏的血脉。于是两人开始明争暗斗。司马懿肯定争不过他,毕竟相对于曹氏他属于外人,打入内部很困难。司马懿后来也被任为没有实权的太傅。在政治上逐渐有了优势,曹爽培养心腹,“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司马懿对付不过,装病躲了差不多一年(司马懿装病这个事情也很精彩,这里就不单独讲了),实际上他暗中布置,消灭曹魏势力,自己专权。249年正月,司马懿乘机发动政变,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谋反的罪名真是从古至今都好用啊,挂谁身上谁就死,好似灵犀一指,能攻能守,能进能退。贪腐什么的简直弱爆了。从此曹魏的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司马懿的手中。251年,司马懿逝世,大儿子司马师继位掌控魏国政权。此时朝廷又开始反对司马氏篡权,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欲发动政变,但计划泄露被杀,曹芳也被废立。(“阴计外泄者败”)“
”时,司马师亲征毋丘俭,最后眼睛震出眼眶而死。于是弟弟司马昭接手掌权。这时,曹氏的实权已经越来越弱,正式篡夺政权已经不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了。

——崭露头角

司马懿任用邓艾,是在曹睿死后一年(240年)。邓艾上任,适逢朝廷筹划对孙吴用兵,需要大量军粮储备,于是决定扩大屯田区。但是对于屯田区的选址,需要多少人,如何开展屯田的具体方案,还需要认真考究。邓艾欣然接收任务,“这个任务与军事有关,那些年读了那么多的兵书,也派上了用处;更重要的是,我在屯田区里工作了二十多年,经验丰富啊!”周围的人都认为邓艾这新来家伙,居然一点不低调,这么麻烦的任务,你刚来没有工作经验怎敢接受,于是周围的人都没有防备他,认为他肯定做不成都等着看笑场。此时,虽然他很有经验,但是也并没有凭借以为的进行妄加制定方案,而是他沿着颍水淮河进行认真的实地考察,写了报告。司马懿大加赞赏,方案很快得到了实施,这为以后灭吴做好了准备,是邓艾的一大功绩,史书上也对邓艾此事给予很好的评价。这也让司马懿看到了邓艾的军事才能。于是开始派遣他去平定西边的蜀国进犯,后又任汝南太守。期间,邓艾深入研究姜维用兵,多次抵御了姜维的进犯,稳定了陇西局势。


——邓艾伐蜀

三路大军各自出发。蜀国已是萤烛之火,怎可与日月争辉?加上蜀国未对汉中外据点进行重点防守,咽喉险道也不设防,钟会的大军像碾蚂蚁一样,一路开到汉中。邓艾正遵从命令,进攻陇西的沓中。此时姜维已是邓艾老朋友,从249年开始,邓艾出任参加征西军事,就开始于姜维交锋。这次碰头,可得好好叙叙旧了。此前蜀汉政权内宦官黄皓专权乱政,姜维不满黄皓恣肆曾谋诛黄皓,遭到刘禅反对,姜维感到黄皓势力太大,为了保护自己便离开了成都,跑到沓中种田去了。“我姜维也学学邓艾,是不是种田可以种出智谋来!”沓中的姜维受到正面进攻,后路被切断,又得到汉中失守的消息,只好退往阴平。退守途中,与负责断后路的诸葛绪部队相遇,双方大战,又经过一番诡诈的交手后,姜维从阴平逃脱,最后退守剑阁。

听说姜维退守剑阁,长期在陇西用兵的邓艾,暗自欣喜。因为,他发现了可以使自己一役功成的路子。邓艾其实也为姜维的遭遇感到担忧和惋惜。“姜维这家伙毕竟是待错了地方啊。蜀国势弱,人口不到魏国的四分之一,却连年对外用兵。虽然多少有取胜,但是国家昏暗,不好好搞政治治理国家,使国富民强,打了天下又有什么用呢?如今我在魏国大兴屯田,积蓄粮草,积极备战,而司马氏掌权大势已定,现国内一致对外用兵,统一天下,国力强盛,兵强马壮,你姜维岂不是以卵击石?我素知姜维个人作风良好,正人君子,恪尽职守,忠心事主,全心为国,但是连廖化这样的平庸之才(歇后语的谣传)都看出来了,告诉姜维‘出谋划策的能力赶不上敌人,整体实力又比敌人弱,怎么能够生存下去’(原文:“‘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但你姜维任然我行我素,匡扶汉室在你心里就是北伐那么简单么?想骂你两句,但你又不是心恶,做的又是公事。我只能说你姜维还是太肤浅,没有认清局势,空有用兵才能,而没有大智谋,惘负大将军称号。你已是四面楚歌,偏何殊死一搏?”他告诉诸葛绪“蜀汉主力姜维退守,后方肯定空虚,我知道阴平后边有一条小路,可以直奔成都,一举端掉蜀汉的老巢,大功一件啊!咱们一起干吧!”诸葛绪小人啊,他心想:你邓艾说是小路,这阴平郡已经是荒芜的大山了,前方的路肯定十分难走。难走不说,万一遇上什么不测,山体滑坡,敌人阻击这些,我这条命岂不是没了?这么危险的事情我可不干,要去,你一个人去。我不想当英雄。于是,他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告诉邓艾:“当初司马昭给我下达的任务是进攻姜维,攻取成都不是我的任务,如今姜维跑了,我要去追击他。”于是,诸葛绪就前往剑阁。


对于此次出征早已野心勃勃的钟会,看到诸葛绪来了,又适逢自己进攻剑阁受阻,正不知所措。剑阁此山,面对魏军方向,是高崖峭壁;而面对蜀军方向,则是缓坡。所以易守难攻。后人李白曾形容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听说邓艾要走阴平小道直取蜀国,钟会感到十分诧异,而后又十分兴奋:你邓艾自作主张进攻成都,要是失败了,就是你咎由自取,一个人的责任;你要是成功了,那我是主帅,这里边肯定也有我的功劳,我也沾光。就是不成功,姜维也应该调兵回去支援吧,那我面对的敌人就少了,我正面受敌也少了。不管怎么想,都是稳赚啊!真是好!哇哈哈哈!

趁钟会在剑阁牵制与姜维,邓艾开始偷渡阴平。阴平古道全长265公里(当时文献记录为700里,360为步一里),从甘肃文县北上摩天岭,南坡下来可以到达青川县,然后到南坝镇,走小路左儋道到绵阳(涪县)。

这条路可不是那么好走的。

在荒山下,邓艾和将士们吃过了临行的晚餐。天上鲜红的夕阳,照耀散放在地上的刀剑,似乎能看到它们散发出胜利的辉光。有的将士哭了,看到这么高这么险峻的山,担心自己能不能翻过,能不能活着回来啊。邓艾多少也有点惧怕,但是一想到这是儿时的志向,这是立功的一大步,之前的疑虑和恐惧都消散了。他稍微整理了自己的物品,随即斩钉截铁的喊道,令精心挑选的奇袭部队出发。邓艾带领士兵从北路登上摩天岭,然而到了南坡下山时发现,这里压根就没有路,全是原始丛林,正值初冬,山上寒风袭凌,爬那么高的山怎么能多带东西?恐怕也挨了不少冻吧。此时又粮运断绝,真是十分艰辛。在这种情况下,邓艾奋勇当先,用毛毯裹住身体,从山上翻滚而下!看到老将军奋勇当先,周围士兵十分感动,受到鼓舞。行军路上的艰难的日子煎熬过来的。

险路已过,全力冲锋。邓艾奇兵突然出现,让成都的刘禅慌了阵脚。说到这里,不得不说邓艾真的很幸运。邓艾到达江油的时候,想必全军已经精疲力竭了,如果要战斗的话可能没有什么优势。但是,江油的守将马邈居然开城投降了,这便让邓艾的部队得到了补给回复!


刘禅立马派去抵御进攻。而诸葛瞻因为实战经验不足,手下曾劝谏利用山地可以有效进行防守,应该迅速占领有利地形,一旦进入平原就无险可守,没有优势,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于是在绵竹以逸待劳,等待邓艾进攻。邓艾派儿子邓忠、攻打诸葛瞻。邓忠、师纂失利,退回,对邓艾说:“贼兵现在太厉害了啊,他们在里边死守,很难击破啊。”老将军听到这样的话,怒不可遏,大声呵斥道:“你们这两个废物。老子都白养你了。这么艰险的山路都翻过来了,现在你说敌人太厉害!我看你们就是熊包。生死存亡,功业成败,在此一举,必须给我拿下来!再敢拿不下回来,就砍了你们!”看到自己大事即将做成,却差点在自己人手下出问题,百里路已行九十,谁有忍心看着成功与自己擦肩而过呢?邓艾当然会生气。于是责令二将策马奔回,挥军再战,自己亲临督战。于是大破蜀军,攻克绵竹,斩杀诸葛瞻。他老爹诸葛亮要是知道自己生了个这么挫的儿子,肯定得从坟墓里气得跳出来吧。看到邓艾居然入了川,一路横扫,直逼成都,刘禅等以为蜀军已经全线崩溃,没有战斗能力了,于是刘禅按照隆重的投降的仪式,反绑着手面向胜利者,把棺材装在车上(面缚舆榇),投降了。


网盘搜藏家

蜀汉是三国之中实力最为弱小的一方,刘备称帝那一年登记在册的户口人数只有九十万人,之后在曹魏攻灭蜀汉时,即公元前263年,蜀汉只有人口1082000人 ,其中户数二十八万、民数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人。

蜀汉的建国道路也是最为艰难的。创业老板刘备出身低微,号称是偏倚皇叔,实际上只是贫苦的商贩出身,多次寄人篱下,不停地投靠其他地方实力派,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得以迅速崛起。

刘备一得到发展机会,蹿升也是最快的。比起曹操艰难百战,孙权三世固守,刘备则是用尽了权谋手段,虽然都在仁义之名背后藏着,但是刘备的手段不可谓不高明,不可谓不辣。

赤壁之战后,刘备迅速趁着草草势力的败退占据荆州南部四郡,之后又从东吴方面得到南郡,以此为实力基础进而图谋益州,益州刘璋是庸弱之主,哪里是刘备的对手?没过多久就被刘备打败。汉中的张鲁倒是败得快,没等着刘备来先被曹操打趴了。

于是,曹刘双方在汉中展开了一场长时间的拉锯战,最终以刘备的得胜告终。

刘备集团在几年时间里的迅速坐大,是汉末时期最大的地缘变化、政治变化。曹操和孙权双方,都没能做好如何面对迅速崛起的刘备集团的准备。

这是之后蜀汉建国的基础,在刘备集团这时候的家底里,有荆州大部,还有号称为天下沃野之地的益州,以及占据进击关中咽喉要道的汉中。刘备在这个时候实力已经超越了东吴,势力的增长速度之快也让曹操侧目,大批的荆州名士纷纷投效刘备,益州的本土势力也不得不选择和刘备合作。

刘备的西南霸业已经成功,接下来,他是否会像他的先祖一样,挥师三秦,雄踞关中之后平定天下?

这一切都被一个人毁了,这个人是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但是并没有任何明确的资料显示,关羽的这次军事行动,是和刘备的一周方面的协同动作,还是关羽的自作主张。

只是,关羽的这次胜利虽然气势汹汹,但是他的身后早已盯着不只一双眼睛。

关羽打败于禁之后,再无明显进展。而曹操则派大将徐晃急需救援,同时东吴方面突然袭击荆州。关羽腹背受敌,之前取得的军事优势迅速崩盘,没过多久便兵败被杀。荆州也彻底沦为孙权的地盘。

之后,刘备再次兴兵,企图为关羽报仇,同时夺回荆州。但是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再次遭遇大败,损兵折将不说,连刘备本人也就此一病不起之后死在了永安。

蜀汉以一州之地抗曹魏,亡曹魏?怎么看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看诸葛亮的出师表中说: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我们只有一块地盘,当年刘备招揽的天下名将纷纷死去,能打的士兵纷纷过世,四方的精锐全部老弱,这绝不是一个州能够集齐的。

而夷陵战败则让蜀汉彻底失去了转圜机会,一位历史学家这么形容刘备危亡时候的局势:刘备建国,基础不牢,夷陵战败,地动山摇。等到诸葛亮和东吴重新结盟之后,实质上已经承认了东吴对荆州的占领。

蜀汉就此只能困守在西南一隅,失去了荆州的蜀汉就只能成为偏霸。

保境安民可以,以攻为守可以,但是如果中原地区的强敌下定一切决心要攻入蜀中,自然可以灭掉蜀汉,丧失了荆州的蜀汉失去的不仅是中兴机会,还是延续机会。

如北宋时太祖征伐后蜀,蜀川险峻,剑阁雄伟却依然挡不住宋军的步伐。


我们爱历史

蜀国必然第一个灭亡,迟早而已。罪魁祸首不是一个人,而是三对父子,蜀国就毁在他们手里。说明一下,其中没有刘禅。


第一对刘备和刘封父子。刘备章武元年伐吴,哪怕没在夷陵之战败光家底,甚至获胜,都严重破坏了孙刘反曹统一战线,必将亡国。养子刘封的丢掉上庸三郡,宣布彻底丧失从中线攻击曹魏的出口,同样必亡。


第二对诸葛亮和诸葛瞻父子。诸葛七年五次北伐,穷兵黩武,耗光蜀汉元气。所谓以进攻替代防守就是笑话。区区张鲁据汉中成功防御了曹操三十年,诸葛氏死后蜀汉也撑了三十年,如何诸葛守不得?诸葛瞻防守的绵竹,为成都最后一道防火墙,败的太脆了。


第三对关羽和关平父子。不但丢了荆州,丢了五万精兵,还丢了产粮区和赋税来源以及兵源。荆州丢就丢了,你把五万有经验的老兵带到益州也行,好歹保存了有生力量,全部没了,蜀国仅靠一个益州能翻天才是神话。

元芳,你咋么看?


司马砸光

蜀国灭亡的罪魁祸首是谁?这个问题我给大家分析一下:

一、关羽

我觉得致使蜀国衰落灭亡的罪魁祸首首推关羽,因为关羽错误的估算了当时的国际形式,冒然的发动了襄樊战役,致使蜀国丢失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荆州重地,并且损失了大量的军队和人才,也包括后来为给关羽报仇而死的张飞及所下部队,还有因为关羽之死并且丢了荆州,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直接导致蜀国大部分军队和高级人才的歿落。使蜀国的国力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从此开始走向衰落。

二、诸葛亮

诸葛亮最大的优点就是足智多谋,战略眼光高远,把蜀国的经济和军事政治治理的也井井有条,但是他的这个优点也形成了他“事无大小,事必躬亲”。这样就直接导致蜀国有能力的人得不到锻炼,得不到重用,致使蜀国人才凋零,出现断层。还有就是诸葛亮的识人用人上眼光不行,有能力的魏延被他一直打压郁郁不得志。而只会夸夸其谈,纸上用兵的马谡却得到了重用,直接导致错失街亭。损兵折将,北伐无功而返。再者诸葛亮用兵有点谨小慎微,不善奇谋,如果他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许有统一天下的可能。

三、姜维

姜维九伐中原,但寸土未进,无功而返。致使耗空了蜀国的国力,到最后蜀国人口100万,军队10万,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去打仗了,那谁来发展经济,谁来种地呢?致使普通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做为蜀国大将的廖化,也曾经反对过姜维的穷兵黩武,但姜维不听啊,导致蜀国国力下降到极点。姜维后来的避祸踏中,更是直接给了魏国可趁之机,导致魏军攻陷成都,蜀国灭亡。

四、刘禅


扶不起的刘阿斗是导致蜀国灭亡的直接罪魁祸首。刘禅宠信宦官黄浩,听信谗言,两次分别召回在北伐中占据有利形式的诸葛亮和姜维,导致北伐失去先机,无功而返。最后更是在有军队的情况下,开城投降,致使蜀国灭亡。“乐不思蜀”真是对刘禅最好的评价啊。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这些都是蜀国灭亡的导火索,罪魁祸首。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谢谢!


青山绿水好风光666

我就看看能发多少字一、当时的国际形势 襄樊战役爆发前,关羽镇守荆州已经好几年了,恩信大行,加上早年名震四海,在军民中威望很高。荆州军兵强马壮,曹魏隐隐感到了关羽的威胁。建安二十三年,曹操已称魏王,算是汉家下面的一个诸侯国,其实取代刘汉已正定局。曹魏许昌的一批效忠于汉室的官员,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吉本等,就有计划袭击许昌曹操的留守将军王必,内劫持汉献帝反攻曹魏军,外联络关羽军为援助。虽然行动失败了,但可以看出关羽兵盛已经对曹魏形成一股压力,容易引起曹魏统治区不安定因素发酵,酿成一场灾难。后来关羽水淹七军,陆浑人孙狼造反,接受关羽的印授,和得胜的荆州军遥相呼应,又给曹魏的腹地制造很大的麻烦。 这种情况下,曹操派征南将军曹仁驻军樊城,统领南方的军事,准备进攻关羽所守的荆州。南阳吏民苦于曹军繁重的赋税,宛城守将侯音又造反。曹仁进攻宛城,迅速地平定了这一次叛乱。“屠宛,斩侯音”。当时曹将庞德等也率军参加了宛城的这次战役。 曹仁回军樊城,庞德部就奉命驻扎在樊城北十里。曹操又派左将军于禁率军协助曹仁对付关羽。就是说南方曹刘两家的交手,在关羽进攻攀城前,曹军也已经在布置怎么进攻关羽的荆州军,只是双方都在寻找一个有利于己方的战机动手罢了。 曹仁平叛在建安二十四年春。接着汉中方向发生定军山战役,曹魏西北方总司令夏侯渊阵亡。曹操亲自率军征汉中,相持战打到夏天,五月曹操退军,刘备占领了汉中。刘备又派遣蜀将孟达、刘封进攻曹魏上庸,上庸太守申耽投降。七月,刘备称汉中王。这一段时间,刘备集团开疆拓土,搞得风生水起,在对曹魏的交手中占据了上风。 二、关羽发起襄樊战役的时机 建安二十四年秋八月,关羽进攻驻军樊城的曹魏征南将军曹仁部。曹操又派遣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驻扎在樊城北部,协助抵挡关羽。这就是襄樊战役爆发的时间、地点、人物。 关羽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发起进攻?《三国志·魏书·温恢传》可以用来佐证这个时间点是关羽荆州军发起进攻的大好时机。作为一个优秀的将领,关羽是不会放过这种机会的。当时孙权正进攻曹魏东南方的重镇合肥,时任扬州刺史的温恢对兖州刺史裴潜说:“目前虽然我们这边吴军来袭,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这一段大雨不断,征南将军曹仁把守的襄樊一线,孤军悬在前线,战备准备只怕不够。对手关羽骁勇无比,又计谋百出。我倒是担忧那边出大麻烦。” 温恢虽然是地方官,但在军事上的眼光曹操也很看好。曹操派温恢担任扬州刺史,主政东南时,就特别交待东南方的曹魏军事上的主要将领张辽、乐进等:“温恢通晓军事,你们有什么事要和他一起商量。”温恢的话还是相当有分量的。 正如温恢指出那样,这年秋天的大雨水,给关羽提供了一个稍纵即逝的战机。汉水暴涨,樊城周边平地水深数丈。于禁等七军皆没,全部将士浸泡在大水里。荆州的水军本来就很有战斗力,这种一片汪洋的大地,正是他们显身手的大好时机。关羽趁机率水师包围了被大水困于一个个孤立的高地上的曹魏军,“于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只有投降。“庞德与诸将避水上堤”虽然拼死战斗,还是被关羽擒获。 关羽趁着南方大雨水的机会发动的这次战役,重创了襄樊曹军,一举歼灭了于禁率领的三万生力军。从而使原来双方势均力敌的对峙,变成关羽荆州军大占上风。 江河散人的文章说到关羽时封为前将军,假节铖,就是最大限度地给了关羽调度军队的权力。这个问题讲的很对。一个有自主权的将军在机会面前就要动手,真的来不及请示他有权先行动后再请示。所以不存在关羽擅自发动襄樊战役这个假设。 战场上的情况是时刻在变化的。襄樊战役关羽不抓住“大雨水、汉水溢”这宝贵的时机出击,等水退去,荆州水师的优势就荡然无存,还能有一场这个名扬天下的大胜战吗? 参造三国中后期司马懿擒孟达一役中的手法就明白了,孟达计算司马要去请示了魏明帝再发兵来攻自己,这样一来,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了。不料司马懿就是越权不请示,直接发兵攻打孟达,一举平定了这次叛乱。只要有利于国家,高手是不会错失良机的,更何况关羽还假节铖? 三、留守荆州的人选 如果诸葛亮留守荆州,那么一定是最好人选。《三国志·蜀书·赵云传》中明白写到“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所以诸葛亮才率张飞、赵云等溯长江西上,平定益州的郡县,留下关羽守荆州。诸葛亮进兵益州是接到刘备的命令才出动的,配合刘备从北向南一起收拾刘璋的部下。 这样关羽就是留守荆州的不二人选择。从刘备起兵打天下,关羽从来是独当一面的方面将帅人物。刘备脱离曹操,袭击占领徐州,就派关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占领荆州后,“以羽为襄阳太守”。所以才有刘备“西进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这一顺理成章后果。关公早年在曹营效力,就单枪匹马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一下子解了白马之围。当真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英勇形象。当年就名声大振,像曹魏的谋士刘晔就说过刘备手下的名将只有关羽,这个镇守荆州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他的肩上了。 张飞勇猛有余,智谋不足。当年刘备得徐州时,出兵与袁术交战,留张飞守下邳。结果张飞让吕布袭击败走,搞的刘备差点无家可归。到刘备称汉中王,公司壮大无比,南面是荆州,北面是汉中,是蜀汉的两个门户。关羽守荆州,张飞自以为是认定自己守汉中,不料刘备提拔年轻将领魏延守汉中,没用张飞。看来号称识人的刘备心中,张飞是不足担任守荆州这个重任的。 赵云是个忠诚守法,谦恭敬业的将军,虽英勇善战,但资历、战功上都还不具备成为方面大员的要素。严于律己,慎以待人是赵云的一贯作风,缺少的是威震一方的霸气和开拓国土的进取精神。 四、失荆州的原因 关羽失荆州的主要原因自然是孙权败盟,背后一刀。再厉害的角色,在两面作战的情况下,没有不败的道理。当然关羽骄傲自大,屡屡发表不利于和孙吴的统一战线的言论,或许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孙权想让儿子娶关羽的女儿,关羽不但不同意,还“骂辱其使”,孙权大怒。积怨之下,也是反目成仇的一个动因吧。 但根本的原因还是如司马懿指出的那样,荆吴关系,面和心不和,孙权不愿意关羽得志。无论孙权儿子娶没娶关羽女儿,无论孙刘两家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在国家利益这个大背景之下,孙权都要动手的。因为关羽如果攻克樊城,三方之间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了。蜀汉势力进一步壮大,不但曹魏吃不消,孙吴也会压力山大。 孙刘两家明里是同盟,暗里摩擦冲突好几次了。吴将鸽派鲁肃担任总督时,致力于搞好双方的关系共同对付曹操,所以对强横霸道的关羽总有退让,双方还算平安无事。鲁肃死后的接班人是鹰派的代表吕蒙,多次提议孙权找机会拿下荆州,把从荆州到建业的整条长江防线捏在自己手里,不必仰人鼻息。吕蒙说:“对付曹操,有什么一定要依靠关羽的呢!” 建安十九年,刘备得益州,孙权就派人来要荆州,刘备借口说拿到凉州再还荆州借地。孙权大怒,派吕蒙率军来争荆州,刘备也派关羽对阵。双方的车马炮都对上了,正逢曹操取汉中,刘备再强硬,也明白双线开战的危险。不得已以湘江为界分了荆州,所以当时关羽的荆州其实只有西边一半的地盘。 刘备集团的连连取胜,打破了曹魏最强、孙吴其次、刘蜀再次的三家排行榜。以刘备关羽的骁勇,又占据长江上游,孙权君臣不会不考虑这个凶猛的同盟军的潜在威胁。动手消灭这个威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手上的决定,是促成孙权下决心袭击关羽后路的关键所在。 同时期曹魏也发起大动员,战略层面大高手司马懿出高招,联合孙吴,遏制刘备集团迅猛的发展势头。战术上,调遣徐晃、张辽、臧霸等曹魏一流的大将,分队往襄阳方向集结。曹魏五子良将,三人都出现在襄樊战线,可见此战在当时的重要。 终于在曹、孙两家的夹击下,一代名将关羽折戟沉沙,丢失荆州,败走麦城,留下了千古遗憾。


蜀汉丞相诸葛孔明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非要找个罪魁祸首,我认为是刘备。

蜀国的灭亡,从关羽失荆州就开始了。本来攻下汉中,刘备集团拥有益州、荆州西部的领土,尚有可能与曹、孙一战。可是关羽并不知足,想扩大战果,于是率领军队北伐襄阳。秋日,淫雨霏霏,汉水暴涨,于禁“七军”惨败,关云长威震华夏。面对一封封捷报,刘备有些骄傲自满。他忽略了之前孙刘联盟已经风雨飘摇的事实,如今关羽得胜,孙权吕蒙更加惴惴不安,蠢蠢欲动。同时还忽略了关羽的性格弱点,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不善于团结盟友、同事。当吕蒙白衣渡江,刘备没能及时增援,或者提前派兵接应,以防万一,致使荆州沦陷,关羽败亡。此次失败,蜀政权元气大伤,陷于被动。益州一隅之地难招架曹魏,秦岭山脉则让其难以进取,数十年后,终为曹魏吞并。

其次是以怒兴师,夷陵战败。刘备称帝后,立即调兵伐吴,赵云、诸葛亮等人劝谏,他拒不听从。与吴军作战后,联营数百里,犯下兵家大忌,曹丕直言:刘备不懂兵法,哪有联营七百里拒敌的。夷陵之败,使本就虚弱的蜀国更加糟糕,统一天下已成泡影,除非曹魏和孙吴犯特别严重的错误,可人家又哪里会犯呢。章武三年,刘备在绝望中死去,将烂摊子留给太子和丞相。后来诸葛亮、姜维屡屡北伐失败,蜀汉亡国,不是将领无能,主要是国力差距太大。

高成/时拾史事


时拾史事


我认为蜀国灭亡的罪魁祸首关羽。刘备集团自赤壁之战以来,一直在走上坡路,先是拿下了荆州六郡,后来刘备入蜀又夺取了益州和汉中。可以说刘备集团一直在不断发展壮大,连曹操都深感刘备羽翼已成,难以对付了。

可是刘备集团却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开始急转直下。荆州是当时三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州,失去荆州本身对蜀国来说就是惨重的损失。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举全国之力伐吴,结果在夷陵之战把老本赔了个精光,跟着刘备征战多年的精锐部队伤亡惨重,刘备也在这场战争后不久病死。可以说关羽失去荆州真的把蜀国给坑惨了,已经彻底失去了与魏国争夺天下的资本。

那么关羽是怎么丢的荆州呢?


刘备与曹老板在汉中展开了一场生死对决,战后,刘备惨胜彻底拿下了汉中,可蜀军也是元气大伤急需休整。可远在荆州的关羽看到大哥刘备获得重大胜利,认为应该乘势向曹操进攻,于是擅自发动了襄樊战争。

关羽发动这场战争明显就是误判形势了,荆州处于曹操和孙权两方势力的夹缝中,本来就应该作为益州的屏障防守就好,擅自军事行动十分危险。再加上刘备刚刚打完汉中之战,元气大伤,若是荆州出了事,也派不了多少援军。


关羽一直低估东吴的军事实力,嘲讽他们是江东鼠辈。骄傲的关羽一门心思把攻克樊城作为自己的目标,不断抽调留守荆州的部队。结果被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得手,酿成大错,自己也落得个被杀的地步,让人唏嘘不已!

(文/士说新史 喜欢历史的朋友拜托点点关注)


游戏探索机

蜀汉政权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素,如果非要给蜀汉政权的灭亡找出罪魁祸首,我想不外乎以下几个人?




(1)刘备,蜀汉政权的缔造者亦是蜀汉政权灭亡的最大责任人。公元221年4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同年七月刘备以替关羽复仇发动对东吴的战争,公元222年8月陆逊在夷陵用火攻大败刘备,刘备损失惨重,至此可以说蜀汉政权永远失去了统一的可能性。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一下这一场三国时期最后一场大战役给蜀汉政权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首先,刘备于221年建国,此刻的益州并不是稳定的,在根基未稳的情况下贸然举全国之兵打大规模战役实在不是明智之举,战败之后使原本就风雨飘摇的蜀汉政权更加雪上加霜,辛亏遇到了治国小能手诸葛亮不然蜀汉政权早就亡灭了。

破坏了原定的联吴抗曹计划,虽然吕蒙白衣渡江取得荆州,但此时最大的敌人任是北方的曹魏政权。此一站不管是对蜀汉政权还是对获胜方东吴政权来说都是很大的损失,让曹魏政权有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发展。

打光了蜀汉政权的家底,纵使以后诸葛亮在如何发展都回不到蜀汉政权最辉煌的时候了。



(2)关羽,关羽在没有任何军事命令的前提下贸然发动襄樊战役,致使荆州被夺,使蜀汉政权失去了进攻中原的机会。没有了荆州的蜀汉政权就犹如没有了翅膀的雄鹰,飞不起来了,这也是刘备一意孤行发动伐吴战争的一个原因,就是夺回荆州。在蜀汉政权的最高战略规划还是孔明的保有荆益二州,兵出两路。荆州的丢失,除了战略影响还有就是兵力,人力和物力。



(3)诸葛亮,姜维。为什么会说到诸葛亮和姜维呢?说心里话,在这里我是真的不愿意将伟大的诸葛丞相举出来。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七年的时间五次北伐,将蜀汉人民都榨干了。这里借用一句易中天老师的话(老百姓不管你诸葛亮一天吃三菜一汤还是八菜一汤,老百姓在乎的是自己能不能吃的饱)。当然,在诸葛丞相在世的时候,凭借他自己本人的高风亮节,高尚的品质,蜀汉人民愿意跟着你诸葛丞相一起过苦日子,可是诸葛亮死了以后呢?蜀汉政权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了。

姜维接过诸葛亮的北伐大棒,变得比诸葛丞相更加的穷兵黩武,从238年到261年,23年间十一次北伐,其成果几乎是无,这样的连年征战,在强大的国家也会被打空,何况原本就底子薄的蜀汉政权。



(4)黄皓,对于这个人,已经有很多说法了,我简单明了的说一下。

黄皓直接导致了蜀汉防御体系的混乱,姜维在曹魏大军来犯之前就已经向后主刘禅上奏,因为黄皓的弄权导致了刘禅不能正听,若姜维从容部署,蜀汉不至于这么快就灭亡了,至少可以打一场有准备的战争。

蜀汉政权有其自己的独特性,在很多人看来,蜀汉政权是必亡的,比如说谯周,比如说陈寿,都是认为蜀汉政权必亡,改亡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今人看三国看的不仅仅是智慧和谋略,更是以史为镜。


卖文字的小青年

蜀国灭亡的罪魁祸首有两个人,第一人是关羽,第二人是马谡。

先说关羽,关羽丢失荆州,并不是出于大意,而是因为自负与目光短浅。他错误的觉得可以用自己的战术改变战略。

荆州这个地方,属于魏蜀吴三方的中心位置,与三方都有接壤,而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可以说,谁占据了荆州,谁就占据着三国争霸的主动权。

当时的蜀国,两路出击。刘备在汉中在汉中大败曹操,兵锋正盛。关羽在荆州北伐,降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与刘备遥相呼应。

此时的蜀国是其最鼎盛时期,完全压倒了魏吴两国。甚至一度让曹操有了迁都躲避的打算——“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在此情况下,司马懿与蒋济给曹操献策,以给孙权封权江南为代价,让孙权偷袭关羽。 这个册封其实根本无法打动孙权,孙权已经是江东地区之主,所谓的册封不过是挟天子令诸侯。

所以孙权做了一个决定,他并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曹操,而是派出使节希望让关羽的女儿嫁给他的儿子,希望通过联姻增进双方关系,同时拒绝曹操。

按理说虽然这个求亲目的不纯,但是孙权和刘备是一个地位的,他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是给关羽增光的行为,结果派出的使臣被关羽骂走了。 这个行为让孙权觉得,一是脸上无光,大怒;二是觉得蜀国对吴国的野心太大了,甚至大到狂妄的地步。 危机感加上盛怒之下,让孙权出兵夺回荆州,斩杀关羽。

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这个时候的关羽已经自负到了极致。自视过高的他以为自己行兵打仗了得,根本无惧孙权,并不在意所谓的联吴抗魏战略。并没有意识到他的这种行为,已经在战略上严重威胁到了吴国的存亡。

刘备虽然知道蜀国与吴国必有一战,但那也是在曹魏战败的时候,结果关羽拒绝联姻,辱骂赶走了孙权的使臣,使得局面急转直下,荆州突然就丢失了。

从此蜀国从魏蜀吴最强一方,迅速变成了最弱的。



再来说蜀国灭亡的第二个罪魁祸首马谡。

刘备、法正等人死后,诸葛亮主持蜀国朝政,在他的斡旋下,蜀吴重归于好。之后不仅平定了西南孟获等人的入侵,甚至在后来的北伐之时,得到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支持与帮助。

但是由于没有了荆州,诸葛亮伐魏面临着粮草不足、粮草难运的窘境。经过多年积攒,才使后勤资源足够伐魏。结果第一次北伐,马谡丢了街亭以至失败。再之后的北伐,多次掣肘于后勤问题,最后诸葛亮死在了五丈原。



可以说关羽让刘备失去了一举夺取天下机会;而马谡,则让蜀国连北伐成功后,与吴国争锋的机会都丧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