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國為何慘敗,趙括真的只是紙上談兵嗎?(下)

上一期寫了長平之戰的經過,那麼如果趙國沒有換廉頗繼續堅守不出,與秦國打一場消耗戰趙國還會敗嗎?


首先趙孝成王為何要換廉頗呢,真的只是中了秦國的離間計嗎?如果這樣去想那就大錯特錯了。趙軍與秦軍在長平相持長達三年,是趙國國內糧草不足,無法繼續相持下去,因此趙孝成王才想快速結束戰爭。要想快速結束戰爭有三種方式:其一便是和秦國求和,其二與其他五國合縱逼迫秦國撤軍,其三與秦軍進行決戰,速戰速決。而這三種方式趙國也是都一一做過,結果都失敗了。
長平之戰趙國為何慘敗,趙括真的只是紙上談兵嗎?(下)

這三種方式咋麼選呢,應該是先合縱,後議和,再決戰。最好的方式就是合縱之後和秦國議和逼迫秦國撤退,其他國家也不想和秦國打仗呀。但趙王卻反著來了,先和齊國借糧想堅持下去使秦國知難而退,但是齊國不借給,齊國也是耿耿於懷,當年五國伐齊也有趙國一份,差點把齊國給滅了。秦國用了幾十年想盡一切辦法把楚國和齊國打垮了,就剩你一個趙國好不容易找了一個機會他會放過你嗎?再說秦國家家底殷實,商鞅變法主要就是大力發展農業,而且秦國有巴蜀這個糧倉可以源源不斷的把糧食運往前線,雖然說有一點困難,但有糧總比沒有糧要強吧。

長平之戰趙國為何慘敗,趙括真的只是紙上談兵嗎?(下)

在和齊國借不到糧後趙王就想和秦國議和,但虞卿反對,虞卿曰:“王聽臣,發使出重寶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寶,比內吾使。趙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縱,且必恐。如此則媾乃可為也。”也就是說趙王因該派使者用重金給楚國和魏國,只要楚、魏見了趙國使者就可以議和。而趙王不聽,派平陽君到秦國議和,趙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陽君為媾於秦,秦已內鄭硃矣,卿之為奚如?”虞卿對曰:“王不得媾,軍必破矣。天下賀戰者皆在秦矣。鄭硃,貴人也,入秦,秦王與應侯必顯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趙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則媾不可得成也。”最後秦王將趙國想要和秦國議和的事告訴了其他國家卻沒有和趙國議和,楚國與魏國以為趙國和秦國議和也沒有發兵相救。

長平之戰趙國為何慘敗,趙括真的只是紙上談兵嗎?(下)

要不是范雎從中作梗白起就直接把趙國滅了。在沒有糧草無法堅守、又無法和秦國議和、更不能合縱的情況下趙王選擇了決戰,一但決戰有兩個結果一個大敗一個就是大勝。但是趙王他沒有考慮大敗以後咋麼辦?
長平之戰趙國為何慘敗,趙括真的只是紙上談兵嗎?(下)

在趙王多次催促廉頗與秦軍決戰未果後,趙王才用趙括替換廉頗。但趙括上任後轉守為功很快中了白起的計策被包圍了,趙王這時候徹底沒辦法了,就將邯鄲的守軍去救援,希望能把那幾十萬生力軍救出來。秦昭王更是親臨靠近前線的河內郡督戰,下令凡是五十五以下的男子都參軍上前線狙擊趙國援軍。趙括在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情況下慘敗,最後被殺。
長平之戰趙國為何慘敗,趙括真的只是紙上談兵嗎?(下)

趙括真的只會紙上談兵嗎?那也不一定。在中國一直就是以成敗論英雄。第一個說趙括只會紙上談兵的是他父親趙奢,趙奢可是趙國的名將,他的判斷力也應該比較準吧,趙奢的依據是“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打仗那是生死之境,趙括非常輕易的與別人討論,趙奢以此說趙括只會紙上談兵。藺相如也評價“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長平之戰趙國為何慘敗,趙括真的只是紙上談兵嗎?(下)

從趙括佈陣上可以看出太拘泥於形式,他於秦軍決戰居然是傾巢而出,一戰決勝負,打仗那有那麼容易,等中了秦軍誘敵深入計被斷了退路後竟然沒有選擇突圍,而是直接攻打秦軍大營,這一打非但沒打下來而且把突圍的機會給喪失了,秦軍斷了趙軍退路在趙軍猛攻秦軍大營時迅速抽調兵力又斷了趙軍的糧道,這時趙軍在打不下秦軍大營又沒有糧草的情況下選擇突圍,四處都是秦軍趙括哪裡能突圍的了呢?但秦軍60萬包圍趙軍45萬46天打不下來,還是在趙軍糧草斷盡、意志消沉、毫無戰力、的情況下將其擊潰,甚至還有40萬被俘,這一戰秦軍也傷亡十數萬,從這點上看趙括也不完全是庸才。趙括的悲劇在於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的情況下於當時第一名將戰神白起來了一場決戰,更可悲的是他臨死都不知道自己的對手是誰,秦昭王下過命令“敢洩武安君為將者斬”。趙括他跟本不知道自己的對手是白起,要不然他也不會貿然出兵。

趙括統軍,受命危難之間,領兵時趙國已經是必敗之勢;而趙括以一己之力,試圖力挽狂瀾而功敗垂成,身處絕境而能奮勇殺敵以死報國,細觀其表現,千秋史冊,勝之者能有幾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