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为何惨败,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吗?(下)

上一期写了长平之战的经过,那么如果赵国没有换廉颇继续坚守不出,与秦国打一场消耗战赵国还会败吗?


首先赵孝成王为何要换廉颇呢,真的只是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吗?如果这样去想那就大错特错了。赵军与秦军在长平相持长达三年,是赵国国内粮草不足,无法继续相持下去,因此赵孝成王才想快速结束战争。要想快速结束战争有三种方式:其一便是和秦国求和,其二与其他五国合纵逼迫秦国撤军,其三与秦军进行决战,速战速决。而这三种方式赵国也是都一一做过,结果都失败了。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惨败,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吗?(下)

这三种方式咋么选呢,应该是先合纵,后议和,再决战。最好的方式就是合纵之后和秦国议和逼迫秦国撤退,其他国家也不想和秦国打仗呀。但赵王却反着来了,先和齐国借粮想坚持下去使秦国知难而退,但是齐国不借给,齐国也是耿耿于怀,当年五国伐齐也有赵国一份,差点把齐国给灭了。秦国用了几十年想尽一切办法把楚国和齐国打垮了,就剩你一个赵国好不容易找了一个机会他会放过你吗?再说秦国家家底殷实,商鞅变法主要就是大力发展农业,而且秦国有巴蜀这个粮仓可以源源不断的把粮食运往前线,虽然说有一点困难,但有粮总比没有粮要强吧。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惨败,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吗?(下)

在和齐国借不到粮后赵王就想和秦国议和,但虞卿反对,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比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纵,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也就是说赵王因该派使者用重金给楚国和魏国,只要楚、魏见了赵国使者就可以议和。而赵王不听,派平阳君到秦国议和,赵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阳君为媾於秦,秦已内郑硃矣,卿之为奚如?”虞卿对曰:“王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贺战者皆在秦矣。郑硃,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最后秦王将赵国想要和秦国议和的事告诉了其他国家却没有和赵国议和,楚国与魏国以为赵国和秦国议和也没有发兵相救。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惨败,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吗?(下)

要不是范雎从中作梗白起就直接把赵国灭了。在没有粮草无法坚守、又无法和秦国议和、更不能合纵的情况下赵王选择了决战,一但决战有两个结果一个大败一个就是大胜。但是赵王他没有考虑大败以后咋么办?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惨败,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吗?(下)

在赵王多次催促廉颇与秦军决战未果后,赵王才用赵括替换廉颇。但赵括上任后转守为功很快中了白起的计策被包围了,赵王这时候彻底没办法了,就将邯郸的守军去救援,希望能把那几十万生力军救出来。秦昭王更是亲临靠近前线的河内郡督战,下令凡是五十五以下的男子都参军上前线狙击赵国援军。赵括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惨败,最后被杀。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惨败,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吗?(下)

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那也不一定。在中国一直就是以成败论英雄。第一个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的是他父亲赵奢,赵奢可是赵国的名将,他的判断力也应该比较准吧,赵奢的依据是“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打仗那是生死之境,赵括非常轻易的与别人讨论,赵奢以此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蔺相如也评价“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惨败,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吗?(下)

从赵括布阵上可以看出太拘泥于形式,他于秦军决战居然是倾巢而出,一战决胜负,打仗那有那么容易,等中了秦军诱敌深入计被断了退路后竟然没有选择突围,而是直接攻打秦军大营,这一打非但没打下来而且把突围的机会给丧失了,秦军断了赵军退路在赵军猛攻秦军大营时迅速抽调兵力又断了赵军的粮道,这时赵军在打不下秦军大营又没有粮草的情况下选择突围,四处都是秦军赵括哪里能突围的了呢?但秦军60万包围赵军45万46天打不下来,还是在赵军粮草断尽、意志消沉、毫无战力、的情况下将其击溃,甚至还有40万被俘,这一战秦军也伤亡十数万,从这点上看赵括也不完全是庸才。赵括的悲剧在于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情况下于当时第一名将战神白起来了一场决战,更可悲的是他临死都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秦昭王下过命令“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赵括他跟本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白起,要不然他也不会贸然出兵。

赵括统军,受命危难之间,领兵时赵国已经是必败之势;而赵括以一己之力,试图力挽狂澜而功败垂成,身处绝境而能奋勇杀敌以死报国,细观其表现,千秋史册,胜之者能有几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