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識人法:「志、變、識、勇、性、廉、信」

一代謀聖諸葛亮,運籌帷幄,算無遺策,是智慧的神話。無論是在行軍打仗,還是處理國政時,他都要起用大量人才,因此,在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早已發展出一套自己的識人之法。

他在《知人》一文中,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

簡而言之,今天【時代華商國學】將從諸葛亮識人用人的“志、變、識、勇、性、廉、信”七大方面全面分析:

一、“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莊子•齊物論》中有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人我彼此,各有是非,對世界的看法總是不一樣的。

一是指向對方提出大是大非的問題,看他的志向、志趣有何特點。有時看人需要長時間的觀察!人的許多行為都是觀念的產物。古今中外具有深刻信仰的人,無論是政治家還是宗教徒,也無論是科學鉅子還是軍事間諜,都可以忍受奇恥大辱與不白之冤。

【時代華商觀點】從這個意義上說,要了解一個人是否值得你重用,首先就得了解他的立場、觀念、角度、位置。凡是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含混不清、摸稜兩可的人,決不可委以重任。因為這種人習慣於見風使舵,沒有定性,最容易在關鍵場合、關鍵時刻損害國家、民族的最高利益。


二、“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變”指的是應變能力。要認識一個人一定要與他多說話。將他逼到詞窮的地步,看他如何應對。諸葛亮認為能言善辯者一定頭腦靈活,思維敏捷。

內心有堅持的人,辭辯雖繁,但萬變不離其宗。而沒有底線的小人,雖然說話五花八門,但是言之無物,空洞乏味。

諸葛亮識人法:“志、變、識、勇、性、廉、信”

三、“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識”指的是見識。臨事對策,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見識水平。一個人即使心地再好,品格再高,如果不會做事,終究不過是個對社會無害的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一定是能夠為改善社會、改善身邊環境出謀劃策的人。

但我們又應該仔細鑑別哪些人真正是見識不凡,哪些人只是紙上談兵呢。一個人實際歷練多了,提出的意見容易切中要害,就叫見識不凡;如果只是書呆子,他們的想法雖然天馬行空,但百無一用,那是紙上談兵。

四、“告之以難而觀其勇”

考察對方的勇氣。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還有一句話,叫做“邪不勝正”。缺乏勇氣的官員,別說懲惡揚善,就連自身也難保,又怎能坦然面對鄉親父老的期盼眼神呢?

【時代華商觀點】:諸葛亮在重用一個人之前,常常人為地創造一個逆境,觀察對方是否具備足夠的勇氣戰而勝之。毛澤東同志說過:“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不管怎麼奮鬥,都離不開一股闖勁、一股勇氣。沒有敢趟地雷險陣、敢跳萬丈深淵的非凡勇氣,一切都無從談起。

五、“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向對方勸酒,待他醉後再觀察他屬於何種類型的人。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諸葛亮時代的文臣、武將常有因酒誤事以致違法斬首的例子。

人的本性往往藏得很深,這時可以用酒打開對方心扉,使他傾吐內心最真實的自我。

庸俗之人,喝酒以後胡言亂語,甚至耍酒瘋,鬧得場面尷尬。而能夠自我剋制的人,有時會在此時流露心底的感慨,或談理想,或談挫折。因此識人的伯樂,最應該在酒桌上考察人的品性。

諸葛亮識人法:“志、變、識、勇、性、廉、信”

六、“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投其所好,以小恩小惠引誘對方,考察他是否清正廉明。觀察對方面對利益的態度,可以看出他的節操。節操高潔之人,對不義之財絕不享用。《孟子》有云:“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義之財,數額再大,終究逃不過清空的一天。

相反,如果以自己清廉的節操辛苦獲利,則利雖小,也是可以久享的。事實證明,經受不住金錢誘惑的人,不可能成為利國利民的清官,反而會危害國家利益、損害政府威信、傷害百姓感情。

七、“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與對方商定某事,看他能否說到做到,是否講究信用。中國人信奉一點,即“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說,一個人說話不算數,就不值得別人信賴了。

【時代華商觀點】:這一條雖然細小,實際上舉一反三,也可以這樣理解:關鍵要看一個人言行是否一致,說的是否想的,做的是否說的。諸葛亮的七條用人之道中,第一條就考察對方的觀念、志向,最後一條則考察其行為、信用,這是大有深意的。因為人完全可能說假話,許多惡人、貪宮可能比誰都說得冠冕堂皇,實際上卻狼心狗肺、無惡不作。所以,還得考察其做得如何。聽其言,觀其行,這才是高明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