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奇人王阳明到底有多牛?

微斯

古语有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是历史上却是真真实实的有“完人”之称的两个半人,虽说亦是毁誉参半,但是人言难定,其根本两个半人还是给历史增添了深刻印记,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这两个半人分别是万世之表孔子、心学之祖王阳明,剩下的

半个则是凡人之魂曾国藩。

“完人”之说并具体的说法是来自于古人提出的“人生有三不朽”的著名论断: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立德(道德成功)——需要治心修身
立功(事业成功》——需要时势机遇
立言(学问成功)——需要禀赋才能
立德者或许没有机遇或者天赋,难于立功立言,
立功者可以立德,却难于立言,
立言者也可以立德,却难于立功。

由此可见,“完人”标准是极其苛刻的,更关键的是这是由历史来评定,而不是一言堂。中国古今三完人,其中孔子、曾国藩,我们都是很熟悉的,但是王阳明好像并没有那么了解,相对于其他历史人物而言,这位在我们的日常中提到的相对较少一些。王阳明到底有哪些丰功伟绩,可以与圣人同道,被世人谨记呢?

立德(道德成功)——需要治心修身

王阳明自小就表现出不同于他人的想法和观点,十几岁的时候就明白“科举并非是最紧要的事”,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圣贤的人。

少年时期,当政者羸弱,尤其是英宗被擒,这让十五岁的王阳明深有感悟,屡次上书朝廷献策。同年,王阳明出游塞外,纵观塞外,此时的王阳明已然志存高远,绝非是“只读圣贤书”的柔弱书生。

王阳明主要的理论观点还是来自于儒家,但是与其他子弟不同的是,王守仁不一味迷信前人,针对于前贤圣人的言论说辞,他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对于大儒“格物致知”信条的怀疑与实践,并由此提出自己的见解。

不同于儒家得刻板印象,王阳明一直都是有自己的坚持和原则的,从王阳明的点滴事迹中我们也可以看得出这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

除此之外,王阳明算是戎马一生,一生忠良,在后来的平乱安民过程中将自己的道德、人格、学识表现的淋漓尽致,威信极高。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龙场悟道

立功(事业成功》——需要时势机遇

我们前面提到,王阳明被称为大儒、大文豪、书法家等等,很典型的文人气质,但实际呢,这位可真正的是戎马一生了。

王阳明平定江西盗贼,被称为“狡诈专兵”,荡平江西为患十年的盗贼,被称为神。

疑兵之计打败叛乱的宁王朱宸濠,并在事后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拒绝为自己加官进爵的机会,使自己免于一场官场斗争。这绝非常人可以舍得的!

世宗时期,王阳明任两广总督,当时正值卢苏、王受民族首领造反,王守仁的到来,使得这次叛乱不战而平,可见王阳明当时在军事上的功绩绝对深入人心,很具有震慑威力。

立言(学问成功)——需要禀赋才能

我们现在所说的王阳明厉害之处,往往是从阳明学说说起的,对于王阳明的军事功绩提到的反倒少。阳明学说虽说也是现在的主流之一,但是与孔孟大道、老庄,甚至一些其他学术观点比较起来,好像并非“如此热门”。但是无论如何,王阳明的传世最丰厚财富就是阳明学说,现在的我们一定要认真拜读,甚至比之孔孟等更为精彩绝伦。

王阳明的学说主要传承孔孟,又受佛道的影响,尤其是道家思想影响更为深远一些,当然即便如此也改变不了王守仁是儒家得坚守者。


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理”,认为事理无穷无尽,不要去追求凡事格物的形式,“致良知”,从心出发,从心中寻求“理”,反对程颐朱熹事事寻求外物“格物致知”的观点。

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天泉桥心学四句教法

古今两个半完人,王阳明独占其中一位当之无愧,无论是德才,军功伟绩,还是民心所向,还是一生为人立信,都可以称之为“典范”,后人不可不敬。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国学历史的朋友们,王阳明不可不读,不可不知!


大禹Fish

王阳明有多牛,有历史评价为证:明穆宗朱载垕评价他: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曾国藩评价: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孙中山为探索救国之路曾潜心研究王阳明的心学。少年毛泽东曾服膺王阳明,对《王阳明全集》《传习录》逐字逐句批注!甚至王阳明的家乡也极力推崇,有楹联做描述: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还有人说王阳明是中国五百年来第一等人物,他不仅是哲学家、思想家,同时还是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作为思想家,他开创了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立言为后人留下思想学识。他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是心学之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并称为圣人。作为军事家,他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平定广西内乱,平定宁王之乱,剿灭南赣盗贼,用孝道感化少数民族头领归服。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对于平叛大功,由于奸佞刘瑾干政,王阳明没有得到朝廷赏赐,更没有加官进爵,而是称病回家,朝廷用人,带病坚持,最后死于征途。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绝顶,成就‘’真三不朽‘’,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其独具一格的心学思想流传至今,欲以仁而覆盖天下苍生,欲立德而利益世间人民,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在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宋代大学者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用这话来形容王阳明亦不为过。纵观王阳明的生命历程,虽然一路坎坷,但他怀着救世惠民的抱负,以天下苍生为已任,创下了令人瞩目的显赫功勋,提出了振聋发聩的思想学术。成为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成就的大家。

王守仁是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在会稽山阳明洞讲学,桃李满天下,人们对他由衷的佩服,故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王阳明的思想,大致有: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论。

首先是:心即理,告诉我们要自己观照自心,觉悟自心,达到明心见性,王阳明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天理之心即圣人之道,良知之心就是天理之心,是君子之心,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仁义礼知是性之本质,聪明睿智是性之资质,喜怒哀乐是性之情感。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是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我心。王阳明认为心是人的根本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都受思想的支配,一切统归于心,为圣之道只需向自己内心深处去挖掘和寻找。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知行合一,王阳明的著名思想知行合一说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是未知,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

致良知,就是从良知出发,唤醒人的本体意识,树立自觉正确思想,提高自我人生修养,规范自我生活行为,实现自我社会价值。明德格物,立己达人。自立而立人,自达而达人。心存良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明德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旨在呼唤人的本性意识,着重强调个体本身价值和自我人性修养。强调内心的力量,良知人人都有;强调以高度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间。直面当下,对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作用,是启发现代人修养身心的指导思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德厚致远

在中国的思想界自古以来有四座丰碑——孔孟朱王,其中“王”就是王阳明。

1905年,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率领日本海军,大败俄国舰队,取得东亚的制海权。天皇为其举办庆功宴。

在众人的一片赞誉声中,东乡平八郎举起一块腰牌:一生俯首拜阳明。

1917年,一位湖南书生在读过阳明书后,挥笔写下一篇《心之力》,发出来对这个世界的一声问候。

还是1917年,一位浙江青年在读罢阳明书后,虎躯一震,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中正”,字“介石”。

王阳明在去世400年后,还让中外英雄俯首。

1472年,在浙江余姚出生了一位婴儿,取名“王云。”

但是很奇怪,这个孩子到5岁时还不会说话。有一天,一位云游道士路过,摸着王云的小脑袋说:“还孩子,可惜父母不懂事,在名字里把你的志向给泄漏了。”

王云的父亲王华听说后,给他的孩子改名叫“王守仁。”

说来也怪了,王守仁改名之后,很快就开口说话了。

1482年,王家祖坟上冒青烟了,王华居然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

他们一家就从浙江余姚举家搬到北京,顺利拿下北京户口。

当他们路过镇江时,一帮文人听说状元全家来了,于是就想见识一下状元的学问。这时王守仁站了出来,吟诗一首: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镇江文人还以为是王家准备好的,于是临时出题,让他以“蔽月山房”为题,再写一首诗。王守仁稍微想了想,张口就来: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还是难不住这个小孩,众人这下都服了。

到了大城市北京,王守仁开始接受正式的“九年义务教育。”

12岁时,他在课堂上问先生:“人生何谓第一等事。”这个老师说:“就得像你老子一样,考科举、当状元。”

对于这个回答,王守仁不认同。他说:“人生当做圣贤。”

太狂妄了。

15岁时,他还是没有成为圣贤,就写了一封信,请父亲交给皇上:“我写了一封意见书,只要给我5万人马,我就能横扫草原。”

王华没傻,反手给了他一个大嘴巴子。

王华想:“这么下去不行啊,得赶紧给他娶个老婆。”于是,就给他的一位江西朋友下聘礼,求娶他的女儿。王守仁只得在17岁那年,前往江西结婚。

要说牛人就是牛人,永远与众不同。

别人结婚都恨不得赶紧洞房花烛,他倒好,跑去跟一个道士聊天了。两人越聊越High,竟然忘记结婚这回事了。

这件事,迅速传遍了南昌城,吃瓜群众都说:“真是个异人。”

在那个年代,朱熹是天下第二大圣人,仅次于孔子。

结婚后,王守仁专心学习朱熹的学问——格物致知。意思就是:你必须专心学一门技艺,把它彻底弄明白,在学习另一门。这样一门一门的学下去,总有一天能够融会贯通,这样你就成圣贤了。

王守仁很专心的学习。

他从家中的竹子开始学。他就在那劈、砍、掰、看,要彻底弄清楚竹子的道理。但是过了七天,他始终没有明白竹子里有什么道理。

王守仁的内心受到了成吨的伤害:“看来圣人说的也不一定对。”

这就是哲学史上的“守仁格竹。”

从此以后,他做圣贤的梦想就此破灭。他除了考科举以外,只迷恋五件事: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事。

1499年,王守仁考中进士,做了一个正六品的小官。

不规矩的人,在官场上也不规矩。当时正德皇帝和刘瑾等太监们打得火热,败坏朝政。1506年,戴铣、薄彦徽等人上书皇帝,要求严惩刘瑾一伙,结果反被打入死牢。

出于正义的立场、内心的向往,王守仁冒死上书:尽快释放无辜人员。

理所当然的,王守仁被打的屁股开花,贬到贵州去当一名招待所所长。

当年的贵州,可不是现在的旅游胜地。那里的人听不懂中原的语言,能听懂的都不是好人:犯事了,跑路过去的。

王守仁来到这里后,没有气馁、没有悲伤,而是努力和当地人融合在一起。他把中原的文化、习俗,带到了落后的山区。

常言道:无官一身轻。

王守仁在这里,再也不用操心功名利禄的琐事,而是彻底放宽心态,感受这个世界的真谛。

终于在一个夜晚,他放声长啸:“我明白了,圣人的道理都是出自本心,根本不必在外界求取。”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守仁的道,是“心之道。”

意思就是:我们都具有一颗本心,这是我们生命的源泉。不论学习、交友、办事、感情,都是由这颗“本心”在判断、分析、决定。

所以圣人的道,原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吾心即道”,就是“圣人之道。”

中国哲学中的“心学”,就此诞生。

这门学问的出现,也使得王守仁能够与孔孟、朱熹并列,成为永垂不朽的一员。

这样的成就,是历代帝王、名将、大臣都达不到的。任你权利滔天、任你杀人遍野、任你财富满堂,都不过时人死如灰、过眼云烟。

唯有学问,才永恒。


温乎

王阳明当然牛啦,因为大明三百年,他可以称为明朝一哥。

要说职位政绩,他比不上张居正。要比武功,他又没有戚继光出名,要比艺术,他也比不上唐伯虎,论为官典范,他也没有海瑞的名头响。论力挽狂澜,不如于谦。

那为啥他是明朝一哥呢?

看后来人对他的评价,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徐渭说: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世间两个老王,我第一服王羲之,他是书法好,好到让人忘记了他的人品也是极佳,第二服王守仁,他的人品好到让人忘记了他的字也好。

张岱说: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天不生阳明,万古长如夜。

他明朝一哥的名头,大概源于魏源: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到了近代,推崇王阳明的人就更多了,孙中山到日本玩了一圈,他就发现一个现象,日本能够搞明治维新,其中的思想基础就是我们中国的心学,这个心学就是王阳明搞的,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知行合一。

这有没有根据呢,有啊,日本东京大学的博士高濑武次郎就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日本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的腰间挂一小牌,上写:大王叫我来巡山。不是,是:一生低首拜阳明。

那王阳明为什么这么牛呢?

主要他在文人的三大修为,人生三大目标上达到了顶点。

这三大目标是升官发财死老婆?别开玩笑了,冲这些目标去的,是抛弃同龄人,招呼都不打的家伙。

文人的三大目标是立言,立德,方功。

立言,就是你要有思想传世,百年以后,人家还能记得你说的话,那王阳明创心学,提出知行合一,这可以说是一大创新,现在还具有指导意义,算是达到了立言这个目标。

立德就是成为道德楷模,树立德业,那王阳明当然也是啊,他一生都坚持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从来没干缺德事。

最后立功最难,而且跟上面两个冲突。因为立功往往要不拘小节,不拘小节的时候,走偏一点,就会失德,比如东汉有一个段颎,他是东汉名将,平定叛乱,但杀气太重,总共杀了数十万人,那就是失德了,所以他功高而德不高。

而且你要立言,钻研学问的话,也通常没法立功,没时间啊,而且这种学问家往往比较迂腐,常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这种人就更多啦,大学问家往往没有什么实务型功劳,但王阳明却是另类,他首先在江西平叛,玩点小招,就把江西的民变给平定了。更大的是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这其中,王阳明把知行合一发挥到了极致,几乎是单枪匹马平定了一场大叛乱。

这当然就了不得啦,所以,王士祯表示: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三项全能冠军,明朝第一流人物是也。


脑洞历史观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将自己开创的思想亲身付诸实践,并证明其完全切实可行的思想家,他在立言、立德、立功上近乎完美的不朽功勋,完全可以说是神一样的存在,以“奇人”或“牛人”这样的世俗化语言形容他,确实有失恭敬。做为个人终身的精神导师,我不想证明他有多“牛”,这样的用词有违自己对他的精神崇仰,因此本文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伟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分享给同样热爱他的朋友们。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已经完全进入书斋式的圣学研究,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肢解式课文分析,并由此步入纯理论层面的程朱理学,官方的科举考试严格遵循程朱理学的标准答案,不能有任何逾越,而王阳明以思想解放为主导的实用主义心学自然被排斥在官学之外。进入现代以后,中国思想界完全由唯物主义哲学观一统天下,王阳明心学思想因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而受到多方批判。所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长期被排斥在中国社会主流文化之外,但这并不阻碍其思想持久的影响力。


哲学思考自有人类以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这一根本性的终极问题,始终困扰着自有人类以来的所有哲学认识活动。针对这一终极思考,王阳明给出的答案是“心即理”,他认为万事万物都离不开一个“理”,这个理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主观认知,没有主观认知,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没有意义的,就像他在17岁的时候很莽撞地坐在竹林里“格竹”一样,七天七夜后,客观存在的竹子依然是竹子,而主观认知的自己差点送了命。

“格竹”的失败使他意识到程朱理学要求“格物致知”以达到“穷物理”的目的,过于强调客观存在了,改变人的不是客观存在的竹子,而是人本身。所以,“龙场悟道”后,他开始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主观认知的结果,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存在才有真实的意义,并由此发展出“知行合一”的思想,从此走上了一条实践之路。


抛开对世界本源这样的宏观认识问题,从微观层面来说,王阳明的心学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纯理论认识,而是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因为微观世界广泛存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活动,从本质上讲反映的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王阳明的心学其实就是一门很高级的心理学,而且有着很深的科学意义。所以,当王阳明以白面书生的身份指挥一群乌合之众,无论是平叛职业军人的造反,还是占山为王的土匪,都能无往而不胜,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心不动,随机而动”的高级心理学在实践层面的应用。任何人只要能完全掌握了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从事政治就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家,从事经济就是一个很成功的实业家,从事军事就是一个很厉害的军事统帅,这一点不仅被他自己所证明,也完全被后世的推崇者所证明,曾国藩、毛泽东等一代伟人,无不受其思想的深刻影响;尤其是深受王阳明思想影响的日本,处处可见王阳明的影子,每一个游客到了日本,在很微小的层面都能体验到十分体切的服务,就在于日本深得王阳明心学精髓的体现!


龙支子

王阳明牛不牛

  • 听过格物穷理,知行合一吗?
  • 听过龙场悟道吗?
  • 听过,守仁格竹吗?
  • 听过,一生俯首拜阳明吗?

以上只是王阳明一生中小小的几个典故,还有后人点点评价。然后这里要骂一句矮大紧,居然说明朝三无朝代,特别无名士。他是眼睛瞎啦吗?



评价一个人的历史地位,牛不牛,要看这个人做过什么,影响过什么,成就如何。关于人物评价,我觉得有必要从三个方面分析。

  • 第一,当时成就(立功)
  • 第二,民间声誉(立德)
  • 第三,后世影响力(立言)
  • 古代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为“三不朽”,何为三不朽,就是立功,立德,立言,功在当代,德在民心,言在后世。
  • 可以这样说王阳明是仅次于孔子“三不朽”做到最好的名士之一。

下面我们一条条来看。

第一,当时成就(立功)

古人有出将入相之说,王阳明在出将入相上都没有达到极致,但是也都获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是弘治12年,公元1499年进士。为官生涯,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最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他的为官生涯可谓三起三路,但是曲折的人生并没有掩盖他的光芒。在贵州龙场时,惊醒悟道,成就人生。同样在贵州龙场时,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缓解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矛盾,并且在之后的平定宸濠之乱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因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

确实没有做到文臣的极致,也没有做到武将的极致,但文武双全,同样成就了他传奇的一生。而且他的主要成就并不在为官而在后面让我们继续看。

第二,民间声誉(立德)

我们看一下王阳明先生临终遗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可以想见当时的场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因为他的一生是追求极致的一生,他的理念就是时间万物的道理,他将这种追求发挥到极限,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学理念,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一句话,那就是“格物穷理,知行合一。”

他伟大的人生有太多需要数叙述的地方,可是我们的篇幅有限,我只能讲这句话是何道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世间万事万物的规律,全部都在自己的心中,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聆听,将所有的道理和自己的本心结合到一起,最后成就知行合一的人生最高境界。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并且将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当年有无数的文人雅客,以他为榜样,将他的言行当作楷模去膜拜,所以他的立德之言,影响当世,儒家“心学”这一哲学理论出现。

第三,后世影响力(立言)

何为立言,就是你要有创新的思想传世数百,上千年之后,人家还能记住你说的话,那王阳明先生所独创的“心学”提出的知行合一理论可以说是一大创新,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以它为行动指导。

这里我不需说很多,只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会知道立言之行,王阳明是如何做到极致的。


同代大才子,徐渭曾说,

羲之‘以书掩其人’(王羲之),守仁‘以人掩其书’ (王阳明)

意思是说王羲之把书法做到极致,让人忘记了他的其他,而王阳明把人做到了极致,让别人忘记了他的其他成就。

后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海国图志》作者

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第一人。

我们都知道魏源的著作,海国图志是近代最流行的,开眼看世界第一书,然后我们不知道的是这本书最广为流传的地方不是中国,而是近代的日本。因为在日本的广为流传,在日本刮起了一股旋风,那就是心学的流行。

孙中山说,日本全国学习心学

孙中山到考察期间,就发现,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理论基础,全部来自王阳明心学,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知行合一。


看到这里,我是很替王阳明不值得的,他的学说没有在自己的国家受到最多的重视,反而在一个侵略我们的国家得到大力的推广。

这里我就不更多举日本列子啦,因为我觉得心里很不爽。

除了他的思想传世之外,他做的最重要一件事情就是广授学徒,开设书院,让他的思想经过言传身教,开枝散叶,形成中国独特的心学体系。他的学生成就可以和孔子3000贤者并论。有明清历朝心学书院,遍布全国,心学子弟,遍布各个领域,无论政坛,学术界。就算现代,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以心学传人自居。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儒学对于圣人的要求三不朽,王阳明可谓做到了极致。

于立德:入圣道,悟圣意,终圆圣果,德昭后世;

于立功:平流贼,灭叛乱,治政安民,教化民众;

于立言:建书院,广授徒,解疑答惑,名传后世;


阿斗不傻

对付王阳明的认知是在高中的历史籍上,我依稀记得关于王阳明的引见只占了半页纸,那为什么我对他的记忆如斯之深,要专门为他来写篇文章呢?不外是来自高中历史教员那特别的夸耀,称王阳明是他的偶像,甚至还提到了毛泽东对王阳明军事学问的附和。如斯便促使我对付王阳明更深条理的认知,王阳明到底有多牛?

王阳明,别号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师长教师,亦称王阳明。

听说,王阳明的母亲怀孕14个月,才生下他。其祖母说,由于他出生那天晚上,梦见王阳明乘云而来,是以起名云。(此类有点神话似的故事不外是为了衬着王阳明的身份罢了,读者们本身晓得就行)。至于为何起名叫王守仁呢,是由于王阳明的祖父说,子曰“知及之,仁不能产之,虽得之,必失之”,那便叫王守仁吧。

王阳明生成聪颖,虽然因早时赋性温馨不肯意多讲话,被人算作哑巴。可是5岁那年不仅会讲话还会背文章了。王阳明小时爱下象棋,即使有句话叫做:不务正业的人才会下象棋,但这仍旧没有冲破他的胡想,直到那象棋因母亲的气忿掉进河中。

王阳明故宅的楹联是后人对他生平的总结:树德犯罪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这对付总结他生平的进献再贴切不外了。

犯罪:平宁王之乱,按捺靖难之事的产生。屡次替朝廷平叛,安抚地方,军事上从无败绩,乃明精采军事家。

树德: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建立心学体系,推进儒学理论。

立言:开立异一代的学术,建立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使儒学获得重生长。

总之,写这篇文章不仅是由于本人爱戴王阳明,别的一个缘故缘由就是,我感受像王阳明如许伟大的一小我,他的名字却没人被良多人所晓得,更别说体味他的生平事迹,体味他的学术理论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值得大师用心进修。


斜杠先生zy

王阳明确实是很牛,最牛的,还是他的心学,影响至今,有一句话,很能形容王阳明, “一生伏首拜阳明”。

王阳明,阳明是他的号,他叫王守仁,字伯安。他生于公元1472年,他是浙江余姚人,他的父亲叫王华,是1481年的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据说,王阳明是他母亲怀胎超过十月才生的,在他出生之前,他祖母梦见天神踩着神云送子而来,所以王阳明有个小名叫“云”。

公元1488年,王守仁与诸养和之女成婚,在成亲的那一天,大家都找不到他了,原来他出去闲逛,就遇到了一个打坐的道士,他就跟这个道士面对面打坐,第二天他岳父才找到他的。

公元1489年,王守仁拜访了娄谅,娄谅就跟他讲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他听了之后,十分开心,就开始研读朱熹的书,为了理解朱熹的理论,王守仁格了七天的竹子,但是没有收获,反而生病了,这个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公元1499年,王守仁参加会试,获得二甲进士第七,授兵部主事,公元1504年,授兵部武选司主事。

公元1506年,王守仁得罪了刘瑾,就被贬到贵州龙场驿栈那边当驿丞,他到龙场那里有了新的领悟,史称龙场悟道。

公元1516年,兵部尚书王琼十分赏识王守仁,就让王守仁去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当时这些地区盗贼比较多,王守仁去了之后,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解决了该地几十年的盗贼问题。

公元1519年,宁王朱宸濠造反,王守仁因为兵符已上交给兵部,所以手里无兵,王守仁就在当地和附近临时凑着了八万部队,花了三十五天就将宁王叛乱给平定了,可见王守仁的军事能力之强。王守仁也因此被封新建伯,要知道刘伯温也才诚意伯。

公元1524年,王守仁开始在各大书院讲心学,还在绍兴创建阳明学院,公元1526年,王守仁病逝,隆庆年追封新建侯,万历年从祀孔庙。


历史简单说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在其五十七年的人生历程中,到底做了什么事,能让历朝历代推崇至今,在日本及东南亚更是被称为圣人,我认为其一生主要成就可以用以下两点概括。

一.军事才能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名为《中国最能打的文人中》其中未将王阳明列入其中,因为在明朝王阳明的军事成就确实不如于谦,于谦挽大厦与将倾,为大明续命200年,那王阳明真的就比不上于谦嘛,非也。因为王阳明并未遇到真正的机遇,王阳明在军事上主要有以下两个成就。

1.平定江西盗贼流寇

正德十一年,王阳明受到兵部尚书王琼的赏识,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而此时的江西那真是山匪流寇窝,各种大小土匪团体占山为王,为祸百姓,其中有名的有,横水的谢志山、池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龚福全等,这些山贼遥相呼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王阳明到任之后,将县衙里山贼的耳目全都抓了起来,威逼利诱,使他们说出山贼的底细,并赦免他们,让他们探查山贼的情报,随后,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王阳明用兵出名就在于其用兵奸诈,独断,不管对方比自己人多多少,最后都是他胜,正德十二年正月,王阳明率军进攻大帽山,先是假装撤退,然后出其不意的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而后他又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小,无法命令将士。王琼上奏,给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从事。七月,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获六千多人。战毕,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率领书生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2.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

初代宁王为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朱权十五岁时被封于大宁(今属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与燕王朱棣等王子节制沿边兵马,称宁王。后来,燕王朱棣造反,胁迫宁王出兵相助,并许诺事成以后与其分天下而治,而后宁王就信了,将自己最精锐的骑兵朵颜三卫借给了燕王,结果呢?结果就是朱棣真的造反成功了,但许诺给宁王的分天下而治不仅没有实现,反而将他徙到江西南昌,夺去了他全部的兵权,后来到了朱宸濠继位,朱宸濠继王位以后,一直密谋造反,因为他认为大明天下本来就应该有他宁王一份,在暗暗准备了二十年后,朱宸濠借口明武宗荒淫无道起兵造反,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

而此时的王阳明正在去往福建的路上,听闻宁王叛乱,其火速赶往江西,在手中没有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发出檄文,募集义军,一开始王阳明手中没有多少军队,又刚刚将兵符上交兵部,无法调兵,只能靠各地郡县官员来帮助,王阳明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他清醒的意识到如果宁王顺江而下,直攻南京,那么南京肯定保不住,而作为陪都的南京丢了,势必会让判贼在政治上获取优势,所以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宸濠。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动。

在等了十多天后,宁王才知道朝廷肯本没有派那么多兵来的时候,才顺江而下,攻下九江,进逼安庆,而这时候王阳明已经率领八万仓促组成的平叛军直捣朱宸濠的老巢南昌,朱宸濠大惊,率兵回援,双方在鄱阳湖大战,最终朱宸濠兵败被俘,策划了近二十年的叛乱仅用了四十三天就被平定了,宁王好气啊!!!

二.思想成就

中国古人提出“”三不朽“的标准,圣人当“立德"、“ 立功”、“立言”。三者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然而从古至今能做到上述三点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剩下半个是曾国藩。

王阳明突破朱熹的理学理论,创建了心学,提出知行合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理论联系实践,而王阳明不仅只提出了理论。更在其之后的人生中一直致力于实践,其人生履历堪称完美,一辈子都向着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奋进,并最终达到这个成就,而且他不论门第,广招学生,诸如王艮、李贽、徐阶等.这仿佛让人在他身上看到了孔老夫子的影子.此后,他的心学不但在中国发扬光大,还飘洋过海到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日本的明治维新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心学的影响,所以王阳明才能够受到很多人的推崇。成为明朝第一大牛人!!!


浅读历史

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完人,王阳明先生当然特牛。略举几例:

一、王阳明五岁才会说话。十一岁时随祖父进京投靠他老爹,路经金山,游金山寺,他祖父“与客赋诗,未就。”王阳明“从旁占一绝,客大惊。”诗曰: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潍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一拳打破水底天,醉倚明月把龙吹眠,牛不牛?牛!想想俺十一岁时,还在穿着开裆裤玩泥巴,比起阳明先生的境界来,简直不成体统!惭愧!

二、阳明先生十七岁时,去江西洪都迎娶诸氏夫人。新婚合卺那天,阳明先生偶然走入铁柱宫,见一道士正在那儿静坐,便向道士叩问,继而也学道士那样双足交叉盘腿而坐,练起功来。牛牛的是,阳明先生把娶媳妇这事忘了,与道士“相与对坐忘归”。这下可把他岳父大人江西参议诸老爷急坏了,“遣人遍索不得”。而阳明先生的静坐神功也着实了得,他阁下直到第二天才慢悠悠施施然回到诸家。这是何等牛牛的气度啊!记得俺成亲那天,得意洋洋,心浮气躁,情迷意乱,没有半点道骨仙风。我这等俗人,给阳明先生提鞋都不配!

三、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造反。此时王阳明四十八岁,正从赣州出发,奉勅勘处福建叛军。阳明先生被宁王追袭,以计得脱,再大施反间计,令宁王疑惧犹豫。同时,阳明集结江西各路义师。七月,拔南昌,再与宁王大战于鄱阳湖,于七月二十六日最终把宁王活捉,平定叛乱。而此时,朝廷正忙作一团,正准备御驾亲征呢。牛牛的阳明先生,一生征战,战无不胜。人说阳明的学说,很适宜用兵,大约是不错的。

阳明早年因反对权阉刘瑾,被贬贵州龙场驿丞后,学问大进。他看得世间别无可怕,似乎只有死是可怕的,便躺进石头棺材,亲自尝尝死的况味,悟得“致良知”。阳明又把“知行合一”讲与苗民,颇受祟拜。一次上峰差某人来羞侮阳明,便被当地苗民一顿狠揍。晚年,阳明先生在江西,又讲“天泉证道”。阳明的学说直指人的内心,既不是讲来讲去总无证据的清谈,也不是仅在文字、训诂上探求的虚夸,而是简捷了当的诉诸人的直觉,直抵人心深处的内在光亮。阳明心学是对哲学保守主义的革命。

内证于心,才是真正的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