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硕士学位是看发表文章,还是看答辩委员会决议?

获得硕士学位是看发表文章还是看答辩委员会决议?听起来很荒唐,现实中真有此事。

研究生学位申请是一项严肃认真的事情。学位论文先送外审专家评议,通过后方可进入答辩环节。答辩委员会由3-5人组成,根据论文和现场答辩,决定其是否通过和建议授予学位。答辩委员会虽然只是建议,但这个意见有权威性。而学位委员会看似决定学位授予,其实只是走过场。因为学位委员会一般会尊重答辩委员会意见,不可能轻易否定答辩委员会决议,除非你拿出确凿证据。

很多学校为了鼓励研究生在研期间发表论文,在学位申请条例外额外加上一条土规定:在毕业前需有文章发表方能授予学位。“在读期间发表文章”说其土政策一点不为过。犹抱琵琶半遮面。学校也不敢把此规定大大方方放到台面,只能作为潜规则默许学院而为,一旦出事,学校还可以推卸责任。

获得硕士学位是看发表文章,还是看答辩委员会决议?

此规定荒谬之处在于:既然有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那么多专家层层把关,为何“发表文章”可以凌驾于这些之上?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行政化管理。学校为了排名,为了上水平,就必须把任务逐级下放,额外加上自己的土规定。发表文章才能拿到学位,不问文章内容和作者真伪,只要文章数上去了,一俊遮百丑。

有人说国外有的博士论文就是几页字加上发表文章串起来。这是个例,不是全部。那么,人家的开题,中期审查和答辩过程是怎样的?淘汰制又是怎样的?对于世界顶级学校,不要求文章才是最高要求(只是不要求在毕业前发表而已)。这恰恰道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获得硕士学位是看发表文章,还是看答辩委员会决议?

当然国内怕学生都不认真做科研才出此下策。难道解决这个问题只有硬性规定这一招吗?为什么不想想研究生不愿做科研的原因而采取积极的对策去解决?

在“文章”压力之下,必然滋生弄虚作假和无法积累好成果。这也是事实!文章数与学术水平,研究生质量并不等同!

获得硕士学位是看发表文章,还是看答辩委员会决议?

淘汰制嘴上说说而已,那个学校落实了?中期考核更是有名无实。若在这两方面下功夫,才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过程认真去做胜过靠文章压。若学位论文都提升了,还愁没有文章吗?文章是在论文基础上的水到渠成。反之强调文章高于学位论文是本末倒置。

一些学生认认真真做科研,论文答辩表现很好。因没有文章而担忧学位。而那些早早有了“文章”的学生,对论文写作和答辩反而放低要求。请问这样的导向是提高研究生质量吗?

本文来源科学网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