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廢除科舉制是明智的選擇嗎?

袁思怡

我來回答一下。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一種通過考試來選取人才的制度。自隋朝開始的科舉制度在一千五百多年的時間中,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的前進。但是到了近代社會,受到西方先進文明的影響下,以及國外的船堅炮利洞開了封建王朝的思想的大門,為了適應時勢的要求,清政府為了維護統治,科舉最終被廢除了。在我看來,晚清政府的這種做法是不明智的,原因如下。

第一,清政府是封建社會的統治者,科舉選官是服務於它的,貿然的廢除加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和新思想的傳播,也加速了清王朝的覆滅。

第二,文化斷層。上千年的科舉制度的廢除,使得讀八股文和程朱理學的學子,所學的東西沒有用了。另外,選官的制度更加混亂,政局更加動盪。過去下層百姓想要向上的道路被堵死了,社會的下層階級開始尋求新的出路,革命或是經商等。而後到新中國的成立來看,這四十年社會基本上處於戰亂和動盪中,只要有槍,你就說了算。

第三,固有階級開始混亂,科舉的取消,使得一些舉人和秀才這種中間階級沒有了,百姓和官員之間的聯繫沒了,社會矛盾可是出現。

總之,晚清政府廢除科舉對於自己而言是不好的。但是對於中國社會的近代化的發展是有益的。廢除科舉制度相當於晚清政府自掘墳墓了。一家之言,供參考。


龔小胖子

晚清廢除科舉制是明智的選擇,只是廢除的方式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科舉制在當時已經有1300年的歷史了,就是從明朝初年算起,也有600年曆史了。幾百前年的形式和晚清的形勢完全不一樣,面對的問題和挑戰也完全不一樣,所以以前的政策和方法必須得改,否則只能等死。八國聯軍侵華後,即便最保守的保守派也知道祖宗之法不變是不行的了,不變只有死路一條,而且是迫在眉睫的死路。

所以1905-1906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不過在當時廢的可能太徹底了,如果有些緩衝時間,或許對讀書人的衝擊會更小一些。

比如,逐漸降低科舉的錄取比例,增加新式學堂錄取比率;科舉出的舉人、進士必須在新式學堂進行再培訓合格才能參加選官;對於年紀大的考生、無法接受新式教育的考生授予榮譽職銜,甚至允許他們享受一定的特權等等,或許清政府受到的衝擊會更小一些。


現在各種改革,總是強調幹部要把工作做細,要區別對待各種人群,給予絕大多數人以出路,而非一刀切、一棒子打死,這種情況下改革的後遺症才會最小。


象眼觀天下

這不明智,但是完全附合時代發展的潮流。

科舉制度並非始於清朝,在中國有著兩千多年的漫長曆史。它是古代最重要的選拔人才制度。科舉制度在為國家輸送大量人才的同時,那種以背誦儒家經典的考試方式也為後人所不齒。

進入近代以來,中國閉國鎖國的大門被西方列強行打開,中國人第一次睜眼看世界,發現與西方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許多仁人志士為此憂心仲仲。特別到了清末,面對數幹年末有之變局,中國的傳統制度與西方先進文化之間的予盾越來越突出。教育領域,集中體現在科舉制度的存廢上。

科舉制度改革本應循序漸進,緩慢推進,但清政府急於求成, 於1901年9月發佈上諭,將科舉制度徹底廢除。這種快刀斬亂麻的行為使清政府受到廣泛批評,也使其失去了廣大中下層知識分子的支持,加速滅亡進程。但對近代中國而言,科舉制度廢除意味著新式教育的興起,中國教育從此邁進了新時代。


晨風中起舞

清末眾多改革中,對於教育制度的改革可以說是影響最大的一項。


1902年,清政府頒佈了第一個現代學制,又稱《欽定學堂章程》,這個學制以日本的學制為藍本,也主張廢除八股策論,但是受到一大批通過科舉制進入統治階層的大臣反對,而未能實行。

1904年,清政府推行癸卯學制,又稱《奏定學堂章程》,他也是中國實行的第一個現代學制,但還未廢除忠君等封建思想。


1905年,慈禧太后在時局壓力以光緒帝名義下令廢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年多的科舉取士制度。

科舉制度是沒有錯的,是目前發現比較能杜絕階層固化的制度,從隋唐的策論和明經科,到明清的八股取士,是時代的倒退,從本質上來說,是無關於科舉制的,落後的是科舉的內容和形式而已。


閱微草堂主人

晚清廢除科舉考試不是明不明智的問題,而是完全處於被迫無奈。

看待晚清廢除科舉考試製度需要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考量。晚清的時候,國運漸衰,西方卻高速發展,中國屢遭欺凌。清朝統治者也逐漸認識到這個問題,也有改革的意願。但是在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間各方力量的博弈出現了不均衡,沒有能夠達成一致,形成統一的意見。這其中包括張之洞,袁世凱等人,沒有堅定的主張,又操之過急。最終出現了改革科舉到廢除科舉的格局。


趣史雜談

還用問,科舉制死路一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