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重文轻武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弊呢?

你丫的历史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重文有重文的好处,轻武也有轻武的优点,固定的政策在一定时期也确实能带来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兴旺,但好的政策如果不随时势的变化而变化,一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则好处会衍生为坏处、优势会衍生为劣势。北宋的重文化轻武备的政策就是如此。

北宋为什么会重文轻武呢?这得从宋太祖赵匡胤说起。五代的时候,中原大地狼烟四起,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如同走马灯,朝为仇敌、暮为君臣如家常便饭,中原地区最长的政权后梁,存在不过17年,后汉最短,仅仅4年,54年竟然频繁换了5个朝代,10多个皇帝。因为军阀林立,连年战争,经济衰退,生灵涂炭,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盼望着和平安宁。在这种情况下,公元960,时任后周殿前司都点检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当上了皇帝,是为宋太祖。

宋太祖当上皇帝后,有感于武夫乱国的情况,担心武夫专政,大权旁落,从建国之初便确定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扬文抑武的政策。据陆游《避暑漫抄》载,962年,宋太祖特意安排人刻了一块“誓碑”,立于祖庙寝殿夹室,用销金黄幔将它遮盖起来,规定每次新皇登基,都安排一个不识字的宦官引领新皇进去,焚香跪拜,宣誓就职。碑文三条: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这就是宋朝重文抑武政策的来源之一。

而且,自太祖确立这一政策以来,后代皇帝一直坚守履行,比任何法律条文都执行得好。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曾因王安石变法而对宋神宗说:“祖宗自有法制,不必改革以失人心。”宋神宗说:“改革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回答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这说明,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扬文抑武的政策已经深入朝廷上下之心。宋神宗因苏东坡反对变法,曾兴“乌台诗案”,要杀苏东坡,有人上书说,如果要杀苏东坡,就是违背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的祖训,宋神宗因此最后释放了苏东坡,也是这一政策执行得好的证据。

所以,宋朝不但让文人治国,而且让文人带兵。这种政策在一定的时期有效地抑制了武夫篡位的危险,使宋朝不至于重蹈五代兵变频繁、政权更换频繁的覆辙。但凡事有一利则有一弊,在外敌如西夏、辽国、金国步步进逼、国土不断丧失的情况下,仍压制武将、松弛武备,这就是荒唐了。宋朝最后灭亡在女真和蒙古的铁蹄和武力之下,就是不能与时俱进带来的最严重后果,这一政策弊端最后使国家走向了灭亡。

那么,北宋重文轻武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弊?利的方面,宋朝将文化发展到了中华民族登峰造极之地,带来了文化的极度繁荣。不利的方面,它也带来了外族的入侵,国家民族的灭亡。


帝国的脸谱

谢友邀



这个问题很有趣,先分析几个现象


1.宋仁宗庆历年间养兵125.9万,皇佑年间140万,“当是时,天下有户二千八十八万二千二百五十八户,口四千六百七十三万四千七百八十四”~《宋史》卷八十五志第三十八。

直观一点:按宋朝这种兵民比例,本朝十四亿人,应该养兵3000万。

再直观一点:唐朝养兵不超50万,清朝八旗绿营总计不过80万。

宋朝养这样庞大的军队还叫“轻武”?



2.“本朝财用不足皆起于养兵,十分,八分是养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朱子语类.论兵》

“治平二年,天下所入财用大数都约缗钱六千余万,养兵之费约五千万,乃是六分之财,兵占其五”~《论冗兵札子》

财政收入的80/100用来发展军备,这分明就是丧心病狂,欲图破坏世界和平的军国体制嘛。

二战德国、日本表示,“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其实,俺们比赵宋轻武多了”





3.宋朝禁军高层长期空缺,实际由亲军司和殿前司改为马军、步军、殿前三司,辖一千多指挥。(具体可参考我在问题“为什么宋朝皇帝会重文轻武”下的答案)

宋朝兵权极其分散



4.宋朝禁军绝大部分布署在北方,本着“内外相制”的原则,其中一半集中在京畿地区,仅开封便达十万兵力。

宋朝边防力量极其薄弱



5.“更戍法”,“将从中御”使宋朝军队“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在尚不具有民族国家意识的时代,普通士兵不会为国家作战(谁来咱都得纳粮),也不会为皇帝作战(他谁呀?不认识),只会为与之朝夕相处的长官作战(大好头颅,卖与识货人)

宋朝皇帝对武将的防范之心与生俱来,对武将欲图不轨的传言一概“宁可信其有”,“宁可错杀一千”。(具体可参考我在问题“都说知恩要图报,赵匡胤身为一国之君,为何要杀自己救命恩人?”下的答案。

太祖朝禁军三司之一的殿前司都虞侯杨信居然装了十一年哑巴。

想一想,如果川普任命的美国国防部长身残志坚,靠手语与人交流,用视频指挥作战,中国人民该有多高兴,其实,契丹人民可能也是同样的想法……




6.宋朝军政腐败(可参考我在问题“历史上宋朝为何军力较弱”下的答案),兵员缺额严重,神宗熙宁年间,“马(军)一营或止数十骑,(步)兵一营或不满一二百”,甚至连天子脚下汴京城内士兵缺员都可达1/3以上(可参考我在问题“宋朝的募兵制有多强?”下的答案)

朝廷对这种现象心知肚明,却没有将领因为贪腐受到惩罚。早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纵容官员贪腐,鼓励享乐就成为赵宋的立国根本。(可参考我在问题“赵匡胤是打败谁建立宋朝的?”下的答案)

从众皆贪腐发展到买官鬻爵,至南宋末,宋军中就有了很多“债帅”

马老板、王老板这种人才放到南宋末期绝对是大将军……至于真打起来他们会不会跑路,就可想而知了



7.宋朝朝野皆轻视武人

“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空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尹洙

“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武将焦用)岂得为好儿耶”~韩琦

宋朝人视“黥卒”、“贼配军”们不如乞丐,“健儿不如乞儿”

宋朝人认为“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从张琼、狄青到岳飞、孟珙、王坚、文天祥,甚或刘整、吕文焕这等降将,“精忠报国”只有在宋朝能报得这样憋屈




综上,宋朝并不轻武,轻视的是武人的身份。抑制武人,防范武将造反才是实锤,所以应该是“崇文抑武




公正地说,宋朝祟文抑武有其独特的背景

1.宋太祖赵匡胤以武将身份稀里糊涂就接受七岁的周恭帝“禅位”了,宋太宗赵光义莫名其妙就“金匮预盟”了

2.“唐季以来,帝王凡易八姓”,兵悍以制将,将强则易君。鉴于五代的教训,宋朝采用的办法是宽纵文人,以文制武。



关于宋朝崇文抑武、守内虚外,导致北宋灭亡,朱熹评价为“失斟酌所致”,王夫之评价为“此为保一姓天下以致亡国亡天下

钓鱼认为:祟文还是祟武,应该与当时的环境相适应,打仗的时候,你弄一帮挥舞着毛笔的书生上去好玩?和平的时候,你让大家上街都带砍刀?





宋朝崇文抑武的结果是:

中国历史上首次汉地全失

造极于赵宋之世的华夏民族之文化终于衰微于赵宋之手

汉唐以来,中华民族文武兼备、开拓进取的风貌自宋朝起转为独尊经义、沉潜向内

终必复振,又在几时?

前人历数千载之演进的华夏之文化,本应在欧洲处于黑暗中世纪时再上新台阶

可惜了




为国钓鱼

利大于弊。

北宋的“重文轻武”保护了华夏文明,是对唐代的“崇佛佞胡”的纠错。

五代十国的中国,国家四分五裂,军阀裂土称王,而这一局面,是李唐政府长期军事扩张的短视行为所导致的(实际上,安史之乱就是给唐朝的一记耳光),汉民族所面对的,就是这么一个险恶的局面。

当时的中国,统一看起来是遥遥无期,藩镇势力此消彼长,你方唱罢我登场,五代下去可能还有六代、七代、八代……更何况,被李唐喂肥的契丹也在虎视中原,更可怕的是,那些军阀为了一己私利,居然纷纷拉拢契丹。

于是,中国要看就要第二次大分裂了

所幸,北宋统一了中国,当然统一的代价是一抑制武力,收缩兵权,从而终止五代的嬗代。

也就是说,“崇文抑武”是当时中国的必然选择,是为了统一中国、结束五代纷争的必然手段,换作任何其他朝代,也会如此。

所以,北宋“崇文抑武”其实是避免了中国的长时间分裂,北宋成立后,虽然文人的地位相对武将很高,但相比其他朝代,武将的地位也并不低,之所以宋朝武力羸弱,本质在于国际形势的不同,除了李唐的“养虎为患”外,就是蒙古崛起这个世界性事件。

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疑,一个连吐蕃都打不过的李唐,面对契丹和蒙古时,会比宋朝好呢?毕竟连“安史之乱”都是靠出卖民族利益、向回纥摇尾乞怜换来的。


天水一朝的千年荣耀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凡事都有两面。宋朝重文轻武,虽然武力衰弱,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宋朝的经济、文化与科技发展,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其他朝代难以企及的程度,所谓的“登峰造极于赵宋一世”。华夏文明也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最终宋朝的灭亡虽然一定程度上要归咎于“重文轻武”的政策,但宋朝如果不“重文轻武”也不一定会不灭亡,比如秦朝“重武轻文”二世而亡,隋朝文武并重也二世而亡,东汉延绵百余年,却也动乱了多年。历朝历代的国祚延绵,都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宋朝与其他朝代不同,它从诞生的时候就注定了先天不足。经过唐末五代的多年动乱,中原已经非常薄弱,而北方的契丹、女真崛起,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突厥、匈奴的完整国家机器,契丹与金朝有的不仅仅是武力,还有文化。正所谓“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宋朝碰到的不是单纯打劫的敌人,而是有入主中原野心的敌人。

宋朝“重文轻武”,就如同一个武林高手,用所有的精力去修炼攻击性武功而放弃了防御性的武功修炼,可一旦碰到了比自己攻击性还可怕的对手,那就倒大霉了。

宋朝的行为,如同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投资都投到一支风险股票中,成功了自然疯狂盈利,失败了就倾家荡产。

说宋朝重文轻武也好,屈辱求和也好,至少宋朝成功过,辉煌过,而且三百年的国祚在中国历史上也并不常见。宋朝将中华文明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是毋庸置疑的。当蒙古铁骑横扫欧亚的时候唯独宋朝顽强抵抗了数十年,不是宋朝太弱,而是敌人太恐怖,宋朝太倒霉了而已。


澹奕

弊端很大,宋朝几乎是历史上最虚弱的时期。汉、唐那是中国历史上的巅峰,明朝还有蓝玉北伐北元,”万历三大征“等比较重大的对外军事胜利。而宋朝面对辽、金、西夏、蒙古一败再败。从宋朝以后,传统的尚武精神逐渐衰退,这跟宋朝的制度有很大关系。

我们看一下汉朝、唐朝的制度,武将地位很高

汉朝的中央,大将军和丞相是平级的设置,一文一武,权力都很大。大将军也能直接参与朝廷事务,大将军也能转任丞相,汉景帝时期的周勃,汉武帝时期的卫青、刘屈氂等,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武将和文官地位同等。没有说文官看不起武将,武将地位低下的情况。

唐朝也差不多,可用出将入相来概括

唐朝实行"群相制",宰相是一段时期授予一批高官的一项半正式官名。唐朝前期的制度比较完善,封疆大吏外出就任地方的节度使,随后节度使任职期满,调回京城可以接任宰相。

唐朝比较著名的武将,都担任过宰相的职务,李靖,李世绩,郭子仪这些都是战功卓著,后来担任相位。

同样说明一个问题,武将的地位是有保证的,战功卓著者,可以就任宰相,没有出现文人比武将地位高的情况。

宋朝为了防止武将造反,刻意压制武将

宋朝的皇位来自于“黄袍加身”还留下“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宋朝皇帝对武将的防备的确很深。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现象。

宋朝军队受枢密院调发,由皇帝临时派遣统帅(率臣),给以都部署、招讨使等头衔,率兵出征,战争结束,就收回兵权。这样就使兵将分离,将不专兵。

军队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战斗力。宋朝的这种做法,造成宋朝军队战斗力一直低下。比较有战斗力的部队,比如”岳家军“最后下场凄凉。

其实宋朝的大臣很清楚这一点,心里都跟明镜似的。皇帝在防着武将,皇帝不信任武将。所以武将地位低下,宋朝因为战功卓著而升任在想的相对比较少。比较著名的狄青,战功卓著,但是担任宰相后,一直被排挤。

宋朝时中国历史上最虚弱的年代,这个几乎没什么争议。北宋、南宋一共经历过辽朝、金朝、西夏、蒙古等对手,但是从头到尾,宋朝几乎没有像样的进攻性战役。从宋太宗伐辽,乘驴车逃回之后,宋朝在对外军事上就一直比较被动。

此后的金国、蒙古、甚至西夏,都把宋朝压得喘不过气。几乎没什么像样的反击。较之于明朝,宋朝的军事更加孱弱,像宋朝屡遭外辱的真的不多。


寰球视角

北宋重文轻武,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利有弊,事物具有两面性,但总体上弊大于利;

北宋重文轻武,吸取了唐朝中后期,军阀割据,武将佣兵自重的教训。北宋的重文轻武,可谓文人的天堂,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同时避免了军阀割据,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但是重文轻武的政策,造成了文官过多,国家积贫积弱,军队战斗力下降,在对外战争中,遭受辽、金的蹂躏,特别是靖康之耻对国家、社会、百姓带了巨大的灾难;特别是北宋为了重文轻武,大力发展科举制,增加科举考试的录取人数,造成整个社会也跟着重文轻武,以读书为荣,更多人投身于读书考试的事业,手无缚鸡之力,造成大部分北宋人成为小绵羊,失去了血性,成为顺民,任由敌人的宰割,人没有了血性,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谓是灾难性,令人痛心。

北宋的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利有弊,总体弊大于利,一个文人的天下,造成了失去了血性,甚是可怕,影响深远,令人痛心。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宋太祖赵匡胤与宋太宗两弟兄合伙先导演陈桥兵变,取得皇权。再通过续演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将领拥兵自重的危险、杜绝了将领弑主篡位的祸乱,避免了将领藩镇割据的隐患,加强了皇帝专制的集权。然而重文抑武的严重后果却让后人买单。

从武将的管理体制上,作为国之利器的军队,是社稷存亡之所系,平时就该慎重,然而宋朝的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还实行募兵制,平时又不操练培训,书上记载兵丁大多做卖买,干工程,“清明上河图"上就没有一将一兵。兵员名额几十万,实是官吏贪渎,随意填写。到了赵构和秦桧时,绍兴和议还规定边境不设防,也是闻所未闻。

自古选拔将帅最难,将帅的任免是该由皇帝乾纲独断,实属理所当然。可三衙设三司,还由太监监理监管,三省(丞相)提名侯选,枢密使再发表意见,无形中造成武将低人三等。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高明的将领都是因敌制益而取胜。再看宋室皇帝,不是畏敌避战,就是大言不惭。宋太宗高喊:"朕每次出兵攻伐,意颇精密……",且把作战方略画图成形,指挥做战前线,结果亲自指挥的雍熙北伐和高梁河之战,名将杨业等战死,兵士溃散,把他哥培养的精兵来个玩完,英明的宋太宗之军事才能可见一般。更有甚者,前方将士拼命杀敌,皇帝却在背后捣鬼,澶渊之盟就是前方将士已经射死辽国元帅肖咄李,本可一鼓作气,如杨六郎所说:"饬诸军,扼敌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州可袭而取"。宋真宗却派曹利用急急忙忙去辽营谈判。挨打了还给辽国道谦再赔钱。

只希望通过和议谈判,图一时平安,却又惹来了西夏屡屡觊觎,步步进犯。真可谓以钱资敌,敌人疯狂;割肉喂狼,狼更猖狂。唉!对敌人的纵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对敌人的殷勤就是对自已的凶狠。

靖康之耻,遇到大金,彻彻底底的又要钱又抓人,正正经经的赔上夫人又折兵。

到了宋高宗和秦桧君臣,一唱一和,奇谈怪论还阴损的很,本来岳飞、韩世忠大获全胜,他却急令退兵,边杀岳飞边谈判边给秦桧升官,又是称臣又是割地又是赔款。造成了胜利者向失败者割地,正义者向侵略者赔款的天下奇观。从此后:

使国民忘记了国民应有的担当与责任!

使民族失去了民族应有的尊严与精神!

使国家模糊了国家应有的观念与信心!

"绍兴和议"的影响力非常恶劣,南宋后期,每逢战事,各县官州官不是望风而逃,就是主动投降,争做带路党。变官比变脸还快,好象金圣叹讽刺他舅舅:"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

南宋恭帝朝,蒙古大军兵临临安,朝廷大臣各自仓皇出逃,朝堂为之一空。正如谢太后诏书所言:"我大宋朝建国三百余年来,对士大夫从来以礼相待。现在我与继位的新君遭家多难,你们这些大小臣子不见有一人一语号召救国的,内有官僚叛离,外有郡守、县令弃印丢城,耳目之司不能为我纠击,二三执政又不能倡率群工,竟然里外合谋,接踵宵遁,平日读圣贤书,所许谓何!却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

1276年孤儿寡母全太后与皇帝赵显举行受降仪式,宣布正式退位,押解到大都。南宋宣告灭亡。

后来的宋端宗、宋未帝是抗元军民自发拥戴的两个小皇帝,被迫逃离在海上,宋端宗受船翻惊吓过度后病死,宋未帝和张世杰、陆秀夫经过厓山海战,战败后,陆秀夫与宋未帝及陆秀夫妻女都跳海自尽。杨太后、张世杰跳海殉国,文天祥宁死不降,后慷慨就义。在狱中作《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德厚致远

很多人都以军事来评论宋朝,我觉得不太公平,我来说点不一样的吧。主要从经济上来说,毕竟一个国家的发展,经济才是实力才是首位。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太祖采取抑武扬文、君臣共治,提高知识分子地位与责任感。因此,给后人印象似是国运不济,国力孱弱。先忍让于辽、金,后又退守江南称南宋,再100多年后又亡于蒙古族的元朝。正是抑武扬文的举措,使得国家在相当一段时间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有人甚至估算说宋朝经济总量占当时世界的80%。



其实,宋代是中华民族古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宋朝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领先的国家。

有人测算,按1990年美元为基准,在公元960年后(赵匡胤建立宋朝),中国人均GDP为450美元,至宋末达600美元。而处于中世纪黑暗中的欧洲,仅为422美元。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经济一蹶不振,1870年GDP人均530美元。由于内战,到1950年,中国人均GDP仅为439美元,还赶不上宋代初的450美元。1952年达537美元,但仍低于宋末的600美元。


宋熙宁10年(1077)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可以比较一下,明神宗(万历)以“矿税”的名目,压榨工商业者,8年间总共搜刮到了200万两白银,不足宋朝的一个零头。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最高收入的四十分之一,南宋二十五分之一。

宋朝的经济可以从一些东西上很好的体现出来,一是世界上第一个纸币的产生——交子,二是大城市出现了商业集散场所——瓦肆,三是大家熟知的《清明上河图》。


顺便提一下,宋朝的文化发展也达到了中国古代的顶峰,宋朝的兵役制度,和当前中国一样是志愿兵役制,又称募兵制(当前还有义务兵役制)。



所以评论一个朝代,不能只是单纯的看军事,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有鼎盛时期,很多都是因为穷兵黩武而使得国家一蹶不振,比如汉武帝为了抗击匈奴就耗光了文景之治的所有积蓄。


优意视频

北宋乃至整个大宋王朝重文轻武,还有个程度问题,使宋朝成为中华文明史中最窝囊、最腐朽、最没落、影响最坏的封建王朝。重文:出现了象朱熹,程熙这种封建礼教的三圣,在我国和亚洲部分国家推行妇女缠小脚,成为历史上残酷虐待妇女最黑暗的制度,历时长达一千多年。八股文这种机械化程度最高,最枯燥和最折磨人体神经的行文方式竟被首次确定为宋朝的取仕考试的必用方式,并成为宋后各朝各代的考仕专用模式,使形式主义的流毒至今在中国文化领城难以扫荡净尽。社会生活领域里的假大空与八股文风的影响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朱熹成为众所周知的假道学道统的宗师,有许多劣迹存世。轻武:官制上武官皆受文官节制,杰出武官没有几个的有好下场,岳飞被高宗及其走狗秦桧害死,狄青被奸臣毒害致死,杨家将满门忠烈死的死,出家的出家。…人们滿嘴酸文假醋,大都弃武习文,以至后来屡战屡败,无丁可抽,只好组织一些女兵上战场,出现了十二寡妇征西的奇闻。宋朝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少数民族欺凌汉族人酸文假醋,没有战斗力,竟到处破坏汉族文化和残酷奴役汉族民众。后来竟然出现了元朝和清朝两个少数民族的王朝,对中华文明形成极大的冲击和破坏。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和混乱。宋朝已经远去了,它的彰文抑武的流毒我们有必要要予以清祘。

咸阳人


郑秦云

北宋是通过陈桥兵变建立的政权。赵匡胤对手握重兵的节度使特别防范。他采用丞相赵朴的建议用杯洒释兵权的办法收回节度使兵权,把军权收归中央。说北宋重文轻武不太科学,北宋非常富有,非常重视军队建设,还允许军队经商在历朝是没有的,北宋军力高峰时超过一百多万,这在历朝也不多见。记得隋炀帝杨广代高句丽时有112万人。轻武是防范武将,打仗时派个监军,杨业就是坏在监军王先手里。大太监童贯还是有两把涮子的,当监军二十多年,掌兵几十万威镇西北,最后还被封了燕王。北宋文官掌权好处是地方军队将领叛乱现象消失。对中国历史影响是大明也重文轻武,用文官治理武将,兵部有权无兵,将领有兵无权调动,彼此牵制。明历史上无军人叛乱现象。而且文官掌兵制度如今被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