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期,為什麼要選擇與匈奴和親?

西漢初期,正是匈奴勢力空前強大的時期,冒頓單于的騎射部隊三十餘萬人,不斷向鄰族實行侵擾。他利用當時楚漢相爭、中原內亂的時機,南越長城,侵擾現今的冀北、山西、陝西及河套一帶,對剛剛建立的西漢王朝造成莫大的威脅。

漢初,由於秦末的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間的持續戰爭,以致當時中原地區社會經濟殘破,勞動力不足,國力空虛,中央政府軟弱。中央集權尚未確立,朝廷還不足以抗拒匈奴。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春,駐守在馬邑的韓王信因遭受漢高祖的猜疑而投降匈奴,引導匈奴的軍隊攻下了太原,抵達晉陽城下。次年,漢王朝國力有所好轉,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出擊匈奴。天公不作美,當時風雨交加,天寒地凍,漢軍一時還適應不了這種環境,十分之二三的漢兵凍壞了手腳。劉邦非常著急,先後十幾次派人偵探敵情,但冒頓單于老謀深算,暗暗把勇猛善戰的兵士和肥牛壯馬隱蔽起來,故意把老弱兵士和瘦弱牲畜暴露在外。當時,偵探都說匈奴並沒有那麼強大,甚至虛弱可擊。劉邦不太相信,又另派劉敬前去觀察動靜。但是,還沒等劉敬回來,劉邦也是急於取勝,就迫不及待地率兵過了句注,結果掉入了匈奴的預設的埋伏圈內,被冒頓單于圍困達七天七夜。劉邦被圍的地方時稱“白登山”,所以,歷史上稱這次戰役為“白登之圍”或叫“平城之圍”。

當時的平城就是如今的大同。

冒頓率領騎兵從四面進行圍攻:匈奴騎兵西面的是清一色白馬,東面是一色青馬,北面是一色黑馬,南面是一色紅馬,《漢書·匈奴傳》記載:“平城之下亦誠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在漢軍的堅決抵抗下,匈奴圍困了七天七夜,也沒有佔領白登。

但劉邦和部下也都束手無策,善於謀略的陳平了解到冒頓的閼氏還年輕,於是,獻出了一條“秘計”,實際上就是“美人計”。陳平利用隨軍的畫工畫了一張美女圖,令人帶著,秘密潛入匈奴大帳,見到了冒頓的閼氏(閼氏相當於中原王朝的皇后),對閼氏說,漢帝已經被圍了七天七夜,十分焦急,已經派人回去迎接如此之美的美女要送給冒頓單于。如果冒頓單于見到這位美女,肯定會特別喜歡,憐愛有加,那就會放了漢帝。閼氏您不如趁著那美女沒有到來的時候,想辦法讓漢軍逃脫,那樣的話,漢朝自然不會捨得將那美女貢獻出來了。閼氏嫉妒心很強,她害怕失寵,於是,閼氏絞盡腦汁說服冒頓撤軍。她對冒頓單于說:“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

意思是說,兩個國家的主子不應該互相圍困。就是咱們戰勝了,佔據了漢朝的地方,可是,不可能長久居住。而且,早就聽說漢王也有神靈的保佑啊。單于你可千萬想好。

當時冒頓單于為了徹底打敗劉邦,和反對劉邦的王黃和趙利約定了會師的日期,但他們的軍隊沒有按時前來,冒頓單于懷疑他們同漢軍有勾結,就採納了閼氏的建議,打開包圍圈的一角,讓漢軍撤出。當天正值天氣出現大霧,漢軍“持滿傅矢外鄉”“徐行出圍”,才得以脫險。

總之,陳平是用美人計使劉邦解了“白登之圍”。經過多方博弈,劉邦選擇以假代真,派劉敬帶著宗室的女兒假稱公主送給冒頓單于作閼氏,並且“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

這一舉措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以和親作為外交工具的先河。

由此可見,西漢與匈奴的和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進行的,西漢出於主動,匈奴處於被動地位,而“白登之圍”成了這次和親的契機。所以,這是“以美女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親”。

西漢初期,為什麼要選擇與匈奴和親?

曾經有很多人認為這次和親無益的觀點。

其實不然,從漢初到漢武帝時匈奴正處於蓬勃發展的上升時期。冒頓單于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大敗東胡,趕跑月氏,兼併樓煩,控弦之士達三十餘萬,自然會對西漢王朝十分鄙視。而中原這邊漢初的情景則十分可憐。《漢書·食貨志》載:“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天下既定,民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處於如此劣勢企圖僥倖取勝是不可能的,和親能夠維繫雙方平安無事自然比交戰略勝一籌。

匈奴當時處於比西漢落後的社會形態,需要的是肥沃的牧場和眾多的奴隸。因為匈奴是一個隨逐水草、遷徙無常的遊牧民族,加上地處邊陲,氣候寒冷,物產貧瘠,除了畜牧業之外,其他東西均需仰給於人。而當時西漢的物質文明水平高於匈奴,這就比較容易刺激匈奴對中原財物的貪慾。因為“獲得財富已成為他們最重要的目的之一”,而且遊牧民族的最大習性就是,“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功以侵伐”,“明以戰功為事”,“行盜侵所以為業”。因為他們所要求的,是“把肥沃的土地和人煙稠密的居處變為牧場”。這就決定了西漢王朝不能靠戰爭解決漢匈關係,只有採取和親這種政策。

“和親協定”對雙方的約束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我們知道,在冒頓單于從白登撤圍之後,漢匈雙方訂立了“和親協定”。關於“和親協定”的有關情況,《史記》卷110《匈奴列傳》及卷112《主父偃列傳》都有漢高祖派劉敬到匈奴“結和親之約”的記載。

“和親協定”主要包括五項條款:一是漢朝將公主嫁給匈奴單于;二是漢與匈奴劃疆立界:“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令單于,長城以內冠帶之室朕亦制之,使萬民耕織,射獵衣食,父子毋離,臣主相安,[俱]無暴虐”,“匈奴無入塞,漢無出塞”;三是“漢與匈奴約為兄弟”,雙方成為兄弟之國,享有平等地位;四是漢朝“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而匈奴不再侵擾漢朝;五是雙方進行一些“通關市”活動。

和親後,漢朝開放“關市”,准許兩族人民交易。這在劉敬往結和親之約後便實行了。當時通過關市,匈奴從漢族地區換得了不少物品和金屬器具,特別是銅。故文帝六年賈誼上疏,有控制銅器和銅礦出塞以挾制匈奴的對策。後來關市在後元六年因匈奴大舉侵擾而一度中斷,至景帝元年恢復和親又重行開放。開放關市,有利於漢匈兩族人民的聯繫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漢朝這樣做是對的。

但是,由於公主、財物和關市並不能滿足匈奴奴隸主的貪慾,匈奴對北部邊境的襲擾搶掠還時常發生,也就是說漢朝雖忍受了巨大的犧牲,仍不能獲得北方的安寧和漢人生產、生活及財產的保障。當時的隴西、北地、上郡、雲中、上谷、遼東等郡(當今甘肅臨洮、慶陽、陝西榆林、內蒙古托克托、河北懷來、遼寧遼陽一帶)經常遭到侵擾。匈奴騎兵所到之處,毀壞莊稼,劫奪財產,殺掠吏民,抄擄人口,把大量漢人俘為奴隸,單是雲中、遼東,每年每郡被殺害和被掠去的人口就有一萬多人。正如文帝六年《復單于書》中所說:因為漢與匈奴約為兄弟,所以贈給單于的物品甚為豐厚,可是背約離異兄弟之親者,責任常在匈奴。武帝元光二年詔書也說;朕以子女嫁給單于,贈送金幣文繡也不少,可是單于卻以傲慢的態度對待詔命,侵盜不止,邊境被害,朕甚憫惜!可見武帝即位之後,匈奴仍有不斷侵擾北方之事,否則武帝不會說出“侵盜不止,邊境被害”的話來。事實證明,漢初的和親政策開始時期,對於恢復漢朝的經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文景後期,和親收到的實際效果就不大了。

可見漢初的和親是一種從積極不斷向消極轉化的政策,後來就是一種變相的納貢了。其後果足以在一定程度上滋長匈奴的貪慾,卻無補於漢族的安寧和漢匈兩族人民的友好。所以,武帝在國力充實、足以抗拒匈奴的時候,本於維護他的封建王朝的統治,樹立中央政府的權威。採取積極防禦的戰爭方針以代替消極的和親政策。

漢武帝之後發生的和親,性質就發生了變化了。王昭君的出塞和親,有著“下嫁”的意義,並且在實際上收到了維護和平,促進貿易,民族融合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