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不在酒,品讀歐陽修散文名篇《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

醉翁之意不在酒,品讀歐陽修散文名篇《醉翁亭記》

一篇洋洋灑灑卻短小精悍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記》,寫出了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的文才與灑脫,也同樣寫出了古人寄情于山水的那一番情懷與率真。其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更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

這篇優美的山水遊記通過描寫滁州醉翁亭的秀麗、自然風光和對遊人之樂的敘述,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品讀歐陽修散文名篇《醉翁亭記》

宋仁宗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書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後,他內心抑鬱,但還能發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醉翁亭記》就寫在這個時期。

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與民一齊遊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一個“樂”字,其中則包含著比較複雜曲折的內容。一則暗示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二則在寄情山水背後其隱藏著難言的苦衷。當時歐陽公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自號“醉翁”,而且經常出遊,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作者醉在兩處:一是陶醉於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於與民同樂之中。

醉翁之意不在酒,品讀歐陽修散文名篇《醉翁亭記》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為“千古文章四大家”。

醉翁之意不在酒,品讀歐陽修散文名篇《醉翁亭記》

歐陽修堪稱宋代文學領域的翹楚,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的政論散文,如《與高司諫書》、《朋黨論》、《五代使伶官傳序》等不僅富於現實意義,而且語言婉轉流暢,也是“古文”中的名篇。他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宋·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宋·歐陽修《蝶戀花》

張鋒編撰 戊戌春寫於成都翠彧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