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知行合一这么难?

一柱杂学


王丽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北京懋德工作服务中心项目及行政管理组组长。

我看到了您的描述中,提到孔子的一句话:“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说的是,有个叫樊迟的人,问孔子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这也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相同的意境。

再来看“仁”,它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所以,首先,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难”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不难的话,每个人都可以轻松抵达了。唯其难,才体现出达到的珍贵,您会看到表面的云淡风轻背后,要走过的其实是各种艰难困苦;唯其难,才有“事上磨”、针针入骨的必要;而对您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当您知道“难”时,也意味着您步入了真正的“事上磨”,认为“不难”的人,其实把玩的仍只是文字而已。

其次,进入“事上磨”之后,我们要面对自己许多不愿承认而掩藏的东西。

譬如,有一些事情,做了没什么好处,甚至还会有人笑话你、委屈你、打击你,但它会对整个集体有好处,你做是不做?在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内心很容易产生种种冲突,有时候也会退缩。这很难。随大流很容易,人云亦云很容易,但承认我们自己懦弱、没勇气、没原则很难,而遵从自己、与整个大流对抗更难。所以,“事上磨”,磨的就是我们在左右为难的困境中的心境,直到我们克除私欲,找到那条正确的路。

第三,“难”还体现在方法的不恰当上。

克除私欲,不是要你打压自己的欲望,消灭自己的欲望。如果你越是打压欲望、消灭欲望,你就会为自己制造更多的欲望。欲望此起彼伏,会如海草般将你缠入欲望之海中。 欲望源于恐惧。如果没有在自己内在建立安全感,恐惧就会不断地出现,欲望也会不断地出现,它们像一个无法终止的链条一样,扯着你转动。“事上磨”就会变得无比艰难。 要知道,王阳明是已参透生死,抛却了死亡的恐惧,在龙场悟道之后,提出的“知行合一”与“事上磨”。而若我们自己尚怀着对生死的恐惧,在外在要消灭欲望时,这就会变得极为艰难。

所以,“事上磨”、“克除私欲”,最终还是要找到真正的不为外物所动的内心和平之处,安住在此。若能安住,“事上磨”、“克除私欲”,便会变得简单了。

为了更好的服务头条读者,妇专委组织专人成立了,头条读者微信交流群,欢迎您的加入,详询请发私信。

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

我来谈一个纯属个人的视角。

知很难,为何难呢。

知识,即使你背诵了,也没有用,因为知识没办法生成思维。

那些读经的儿童,会背四书五经,都记住了,也只是记住。相应的从知识到思维没办法完成转化。

比如自媒体里经常会有有秀出一句金句,外加一副美图,但这一句金句很可能是知识,但不一定会成为它大脑里的思维。为什么呢?

因为知识跟思维就象隔着一条河,你要设计一个桥,才能把知识变成大脑里的思维。什么设计这个桥呢。

了解一些背景知识

  • 大道至简,以简驭繁。

大道至简落实在知的层次。以简驭繁落实在行的层次。如何理解呢

大道要表述到简的层次,要用简来表述道,因为大脑里能使用的是【简】,大脑没办法直接驾驭复杂得道。因此大道要做到至简,才会有下一句,以简驭繁。

  • 知识也一样

知识都是很复杂,要去表述,设计一个简单的形式来表述知识。而这个简单的形式就是大脑能用的思维,大脑没办法直接驾驭抽象的知识。因此要转一手。把知识表述到简的层次。最后大脑通过表述出来简的【形式】反向驾驭知识。

  • 知识跟思维是通过【设计】联系起来的

你把知识背下来,用处不大。但当你设计成一个简单的形式来表述知识时,这个简单的形式就是大脑能使用的思维,大脑通过能使用的简单形式去驾驭知识,这样知识跟思维就联系起来。

再回过头来看知行合一。

知识通过设计变成大脑的思维,大脑里的思维经常使用知识时,就会在心智生成信念。

知识生成思维,生成信念是一串的,这是落实在知的层次。

而心智中的信念,通常会比较简单、粗略,要设计一个简单的形式来表述信念,而这个简单的形式就是大脑里的思维,这样就从信念过度到思维,思维会改变人的行为。这是落实在行的层次。

知行合一是困难的。知也困难要透过自己的表述设计。行也是困难的,也是要透过自己的表述设计。当这一整条链路都贯通时,知行才能做到合一。有一个环节未能打通,知跟行就不能合一。

这样的知行合一是可以被实践的

知识-思维-心智-思维-行为,这一串要贯通下来,可见难度之大。但通过设计,知行合一是可以被实践操作的。与其空谈知行合一,不如透过对知识的设计做到知行合一。


认知框架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事实。

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孔子72贤人,最欣赏的是颜回,因为他不二过、不迁怒。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人都会犯同样的错误。


现在回到正题。我们从书本上看到的知识,认为无比正确,但是在行动中却做不到。你是否会因此而懊恼呢?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

正如我前面所说,一个人犯同样的错误,从知行的角度来看,就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犯了一次错误,认知得到提升。应该说已经拥有了从实践中得出的正确结论。但犯同样的错误还是在所难免。何况是粗略的看一本书上的知识或听别人说的知识呢?


知行合一之难,难就在这个地方。佛法中讲理则顿悟,事非顿除。意思就是你明白了一个道理,能够深解其中之意,是一瞬间的事。但要改变这个事情,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也是一个普遍规律。

知行合一,也可以从质量互变规律来探讨。明白一个道理,其实是量变的开始。要达到质变,还需要反复的实践。如果不能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很有可能半途而废。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最后通俗的来讲吧。要做到知行合一,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每天早上刷牙,晚上洗脚,你能做到。其他类似的事情,把它养成刷牙洗脚的日常习惯。你就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了。



总结一句话:由知到行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积累。做到知行合一,就是把复杂的事情养成简单的习惯。


Fandy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来的。在他的概念里,知行是一体的,没有不知的行,没有不行的知,所以也就不存在先知而后行,或者先行而后知。即,只要是真知那么自然知行合一,行是没问题的。

但是难点在于,怎么确定是不是真知?这里举一个例子:读一本书,你学习到的仅仅是以你的理解而获得的知识,至于它是否是真知,你是不能确定的。所以这就要通过“行”去验证,假如是真知,那么所行自然无碍,因为真知一定是真行,但是若是“行”遇到了困难,那么这个知就并非真知,而是需要通过“行”的经验来进行修正,这样才是真知。


谁不想说话

什么叫知行合一?知就是知道,就是知识,就是概念性的东西,我们学知识是为了什么?为了指导行为,没有行为没有行动,你懂再多的知识也没用,和傻子没什么区别。所以孔子强调学习,就是学和习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学,学就是学习知识,习就是实践,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王阳明重新定义学习为知行合一,所以圣人们认识问题是一样的。

为什么我们普通人做不到学和习结合起来,也就是知行合一了,感觉理解容易做起来难,是因为我们对知识理解的还是不彻底,如果彻底了,实践起来也就不会那么难了,一句话就是智慧不够,达不到圣人的高度,实践起来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这就需要你您继续提高自己,继续学习,不停的修德,然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智慧慢慢开了,做事情好像变得容易了。


中阳梦金园讲堂

不论你学得再多.只能是知道得多;但你没有经验过,可想你所知道的就谈不上(深解所学的知识之义趣)的真实可行之处!只有曾经亲身体验过的人和事让你百思不得其解时.再刻苦扎进知识的海洋,仍似……思之.思之.而不可得、乃思之.思之.再思之,专等鬼神来通知;待你回忆起经过的一切.再回头看作者所述……你……会……豁然开朗如白昼,此时方知……我太弱智.除我之外.都是能人,那.就让能者多劳吧!说实话:是今非昔比呀?过去是.長江后浪跟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到如今.是長江后浪推前浪.又世上新人斩旧人了吗!所以.知足常乐.知止不耻;还是放下的逍遥.放下吗……就得解脱!


华继善

行是修行,是需要在传承和前人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彻底的修正,修正,对原来你的物质惯性而言是逆的,自然需要缘分,努力。不然,那么容易的话,每个人都是得道的咯?不要灰心,其实很公平的,一个人非常想做到,会有相应的外缘,加上内在的心力,总能进步。怕的不是不能,是没有决心和勇气,你可以看看问道之修网站。


无涯无涯亦无涯

自个儿闯进来的哟!知,愿望的表达。食色,生存繁衍壮大。看,到处找吃的,在地上转悠,有的误食中毒,发现树上果子不错,爬不易,砸吧,守住,种植,防灾防偷。要实现这些,行吧,何其难!族群乃至国家也在行如此逻辑。知,另一层面,不断神话自己,当主宰。行能落实吗,不能。违背了自然的律令,道早在那儿。知行合一难在个体与环境(自然)的协调同一。


退醒

就王阳明来说:真正的知,已经是天理了,已经是至善了,已经是见性了,已经是道体了。大家想一想啊,明心见性,道体,这是多高的成就?能不难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