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千古傳頌古詩名篇《望嶽》怎樣賞析?

文學妙語

想必很多熱愛詩詞的朋友,都會對這樣一聯詩句有耳熟能詳之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對,這聯讓人聽來如雷貫耳的詩句就來自於杜甫的一首五律《望嶽》。到底該怎樣透徹地賞析這首詩?怎樣從詩中領略大詩人杜甫那非同一般的胸懷與氣魄?不才將對《望嶽》這首詩作出以下解析,以便和同好的朋友相互切磋。



望嶽

唐 ·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為了更好的賞析這首詩,我們需要對詩作的創作背景有一番瞭解。此詩作於唐玄宗開元24年(公元736年),是杜詩中現存最早的詩作。開元23年(公元735年),詩人到洛陽應進士之考,結果不幸落第。於是,心中悵惘的詩人決定通過漫遊山水來排遣落第的苦悶。當行至齊魯境內,面對巍峨壯闊,高聳如雲的泰山時,意氣風發的年輕詩人不由地心潮澎湃,他彷彿是受到了神靈的啟示一般,豁然煥發了要征服眾魁的雄心壯志,於是揮毫潑墨,豪氣地寫下了這一首震撼了無數讀者的五律絕篇。詩人當時胸中究竟蓬勃著怎樣令人振奮的遐思呢?愚釋義如下:


眾位覺得五嶽之首的泰山到底如何巍峨呢?看吧,它磅礴浩大的氣勢綿延貫穿齊魯仍不見竭境!大自然大概是把所有的神奇靈秀都給予了泰山吧,它龐大的身軀簡直把山南山北,分隔成了晨昏之別。層層升起的白雲盪滌著我胸中鬱結已久的千溝萬壑,我不由張大了雙眼,要把山中所有的神奇峻秀都一次看夠!我想我一定要登臨上這一座巍峨的山峰絕頂,到那時我將放眼群山,盡情飽覽天下群峰盡收眼底的傲然氣象!

一向傾慕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這種風格在這首五律中可謂發揮得淋漓盡致。全詩按照由遠及近、由實入虛的順序,不僅用自己如椽之筆盡繪了泰山奇絕雄偉的自然景觀,也藉此詩抒發了自己要征服一切困境,登臨人生巔峰的豪情壯志。因為此詩豪邁的氣勢,卓絕的創作風格,被後人譽為唐五律中的“絕唱”,並被刻石為碑,立於泰山之麓,必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首聯兩句,詩面在寫泰山的氣勢雄偉,詩底卻已是在豪氣地欲借泰山以自喻,“齊魯青未了”正是暗示了自己的理想抱負如泰山一樣遠不在這小小的齊魯境地之內;頷聯兩句,以頗具誇張的氣勢,極繪泰山之高峻,一個“鍾”字彷彿讓大自然、讓泰山都有了思想有了性格,一切在詩人筆下都顯得那麼靈動而富有情致;頸聯兩句,是由實轉虛的過渡,詩人極目泰山高峻的同時,已是胸潮澎湃,浮想聯翩;前面已蘊足了氣勢,尾聯兩句,終於似噴發的火山般以萬物不可阻擋之勢直抒胸臆:既以豪壯的筆墨描繪了泰山在群峰間絕對霸主的地位,也藉此表達了自己要藐視一切不順、立志登臨人生巔峰的雄心與氣魄!

噫,杜甫不愧是人稱“詩聖”的泰斗級傑出的詩人,年輕時的他無疑已彰顯出自己非同一般的崢嶸氣魄,正是因為偉大抱負的感召,他終究與李白並肩站成了唐詩界的兩座難以逾越的“雙子峰”!


風西夜昨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贊

《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註釋】

①岱宗:泰山,因泰山被尊為五嶽之長,故稱岱宗。②造化:大自然。鍾: 聚集。③曾:通“層”。④眥(zi恣):眼眶。⑤會當:定要。


【詩大意】

東嶽泰山是何景象?橫亙齊魯大地鬱鬱蔥蔥一望無際。大自然獨賦予其神奇秀美,直刺天宇,陰陽向背明暗殊別。層雲縈繞令人胸懷激盪,極目遠望飛鳥點點似尋棲枝。將來定要登臨絕頂,把齊魯群山盡收眼底。


【賞析】

杜詩中有三首同題“望嶽”的詩。一是開元二十四年(736),杜甫第一次漫遊齊趙,望東嶽泰山,詩人時年25歲,正“裘馬清狂”,意氣風發時。一是乾元元年 (758),杜甫出為華州司功,途中望西嶽華山,詩人時年49歲,值遭貶失意時。一是大曆四年(769),杜甫漂泊湖湘,舟中遙望南嶽衡山,詩人垂暮臨危時。在這三首望嶽抒情詩中,能隱約看到詩人不同時期思想情趣精神面貌的發展變化。

三首《望嶽》中以望泰山一首寫得最好,也是現存杜詩最早的一首。浦起龍說: “公集當以是為首”,這是不錯的。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岱宗夫如何?” 出語翻新,是一口語散文式的疑問句,加一虛詞“夫”字,在音節上舒緩了語氣。但卻更加強了感情色彩。顯示了詩人初睹岱峰的驚歎和仰慕,喚起了讀者的注意。接著是詩人的自我回答: “齊魯青未了。”青,山色也。青未了,蒼茫墨綠一望無際。杜甫這次山東之遊,想必是踏遍泰山南北了。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南北為界,南魯北齊,至今泰山東麓仍保留著齊長城嶺的遺蹟。泰山屹立於齊魯大地,橫亙數百里,青色連綿。這是描寫山的跨度。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在讚歎泰山的秀麗和巍峨。同是誇張又有所不同,上句言其神奇秀美是自然賦予,得天獨厚,完全是從虛的方面著筆,而下句則是誇張之中有所體驗。這裡說的“陰陽”,是指一日之中早午晚三時的陰陽向背。山東早見日出,天色早曉; 山西晚見日落,天色遲昏。這是居住在高山腳下的人的切身體驗。泰山高峻,遮天蔽日,陰陽向背,明暗殊別。這是指山的高度。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是久望高山的切身感受,仰視山峰,層雲繚繞,使人眼界開闊,心曠神怡;極目遠望,山鳥點點,翱翔歸林,這樣頗耗目力,眼眶似乎就要裂開。僅僅十字就把眼前的客觀景色和內心的主觀感受,有機自然地揉合在一起了。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最後兩句是寫由望嶽而產生的激越和仰慕之情,繼而產生了登頂的強烈願望。孟子所謂“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而老杜這裡說“一覽眾山小”,引典似用非用,最為絕妙。作為詩的結句,不僅進一步渲染了泰山的雄偉壯麗,五嶽獨尊的氣勢,也表現了青年詩人敢於攀登、俯視天下的豪邁氣魄。

全詩意境開闊,造語警拔,情景交融,最能表現杜甫青年時代的非凡襟懷及其詩歌創作的時代風貌。浦起龍在《讀杜心解》卷一中評此詩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是頗恰當的。

另外,這首詩始終著眼一個“望”字,從山腳下仰望。詩人晚年所作《又上後園山腳》詩有句:“昔我遊山東,憶戲東嶽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這裡說的“日觀”,即泰山絕頂的日觀峰。可知杜甫當年是登上岱頂了。但有人卻據此說“詩人寫詩的立足點是在山上”,其實這種說法的論據是不充分的。因為創作和經歷,畢竟是兩回事,不能混同,詩人即使登上絕頂,也仍有選擇創作立足點的自由。杜甫這首詩的創作恰好說明了這一點。


你喜歡杜甫哪些詩歌?留言說一說。

關注【文學名句】遇見動人語言是美妙的緣,總有貼心文字溫暖著你我

文學妙語

大家好!歡迎來到萃辰天心書院365家庭共修之詩歌賞讀欄目,我是雷磊老師。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三山五嶽向來都是激發詩興之絕佳處。今天我們要賞讀的是“詩聖”杜甫的《望嶽》。首先,讓我們一起來誦讀這首詩: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東嶽泰山,美景如何?綿延齊魯大地,青翠山色未曾斷絕。神奇自然,匯聚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黃昏。層層白雲,盪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觀者眼簾。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真是豪情滿懷!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遊生活。作者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

詩的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歎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語氣助詞,這裡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創新,很別緻。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可謂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一句,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一個“鍾”字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

“決眥”二字尤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了迷似的,想把這一切看個夠,看個明白,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

末句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從望嶽產生了登嶽的想法,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嶽”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後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最後讓我們再誦讀一遍,體會五嶽之首泰山的巍峨氣勢: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今天的詩歌賞讀就到這裡,萃辰天心書院,讓國學智慧走入千家萬戶,我們明天見!

《天心365》家庭國學共修是萃辰天心書院每天推出的內容,從中能讓我們學習更多人生智慧,豐富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馬拉雅關注“印竹”老師,收聽音頻。


萃辰天心書院

杜甫的這首詩,我曾在精讀《唐詩三百首》的序列文章中詳細賞析過。

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通釋

中學時讀到這首詩,總以為是杜甫登上泰山寫的,事實是杜甫並沒有登上泰山。題為望嶽,是望而未登,詩中會當凌絕頂,也證明杜甫並沒有登上泰山。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岱宗,岱,始也,宗,長也。泰山為五嶽之首,故稱岱宗。又,泰山別名岱山,為五嶽之首,故稱岱宗。夫如何,夫,語氣助詞,夫如何即怎麼樣。齊魯,原是春秋時兩個國名,齊在泰山北,魯在泰山南。青,指泰山青翠的山色。未了,無窮無盡。五嶽之首的泰山怎麼樣呢?它橫亙在齊魯的大地上,青翠的山色無窮無盡。

歷來評家,對這一聯很是好評,《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中,劉辰翁曰:“齊魯青未了”五字雄蓋一世。周珽曰:隻言片語,說得泰嶽色氣色凜然,為萬古開天名作。句字皆能泣鬼磷而裂鬼膽。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造化,諸本都釋為大自然,天地等,我認為這樣的解釋不足以囊括造化這個詞的內涵,造化一詞原意是創造化育,後延伸出天地自然的意義,我覺得這裡解釋為天地自然的創造化育較妥。鍾,匯聚。神秀,秀美而有靈氣。陰陽,山北為陰,山南為陽。割,分。昏曉,指光線的明暗,山南向陽,日光先到,故易曉,山北背陽,日光後到,故易昏。天地自然創造化育的靈秀之氣都匯聚在泰山這裡,泰山高聳,將天地分割成明暗不同的兩塊區域,山的南面還陽光明媚,山的北面已光線幽暗。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曾,通假字,通“層”。劉辰翁雲:“蕩胸”語,不必可解,登高意闊,自見其趣。也就是,蕩胸生曾雲這一句,很難拆解開來逐字解釋,當你登高望遠時,風雲激盪,胸襟開闊,自然就體會到了這句詩的意趣。決,裂開,眥,音自,眼角。決眥,就是極力睜大眼睛的意思。泰山氣勢雄渾,雲霧繚繞,激盪著我的心胸,我極力睜大雙眼,目光追隨著歸巢的飛鳥,穿透那山壑的深處。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會當,唐人口語,一定要。凌,登上。絕頂,山的最高處。一覽眾山小,化用《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意。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處,將天下之山盡收眼底。

賞析

欣賞一首詩,首先要看這一首詩的寫法,也就是要仔細揣摩這一首詩的結構層次。

《望嶽》一詩,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總的來說,這首詩分為兩段,前六句實寫望嶽之景,後兩句虛寫登上泰山極望之情。

前六句的實寫中,第一句岱宗夫如何總領後五句,引出後面對泰山的描繪;第二句齊魯青未了寫遠望泰山,泰山青翠的山脈綿延千里;三四句寫近望泰山,泰山匯聚天地靈氣,高大雄偉;五六句寫細望泰山,泰山雲霧繚繞,飛鳥歸巢。

泰山高大雄偉,鍾靈毓秀,引發了杜甫想登上泰山之顛的雄心,因此最後兩句虛寫杜甫在泰山之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

很多古詩詞,看起來寥寥數句,但其中脈絡層次,並不輸千言雄文。

欣賞古詩詞,不僅要玩味出詩的作法,更重要的是,還要體會到詩的意境。

這對於有較好的詩詞文學修養的人,自然不是什麼難事,但對於我等這樣並沒有讀過幾首詩的人來說,要體會到這麼字詞背後的意境,還需一番玩味。

這首詩,歷代評家的評價都很高,如上面劉辰翁周珽所言,什麼雄蓋一世啊,什麼隻言片語,寫得泰山氣色凜然啊,什麼萬古開天名作啊,等等。

那我們要怎麼樣才能體會到這樣的感覺呢?

讓我們靜下心來,清空我們的思緒,慢慢進入詩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在你思緒的空白處,一座大山巍然而起,山色鬱鬱蔥蔥,山脈綿延到天地的盡頭。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天地萬年的演化,所有的靈秀之所都向這座大山匯聚,這座大山插入雲天,彷彿將太陽擋在了山的南面,因此這座大山南面明亮,而北面幽暗。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這座大山風雲激盪,飛鳥盤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你站在這座大山的最高處,萬物盡收眼底,天地在你胸中,是不是有一種凌然於世的豪情油然而生?

不知道我這樣的方法,有沒有幫助大家體會到這首詩的意境?

感發

這雖是一首寫景詩,但從詩中卻可看出詩人杜甫的胸襟、眼界和人生志向。

王嗣奭《杜臆》雲:

蕩胸句狀襟懷之浩蕩,決眥句狀眼界之開闊,公身在嶽麓而神遊嶽頂,所云一覽眾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非必再登絕頂也。

就是說,蕩胸生曾雲寫出了杜甫的胸襟浩蕩,決眥入歸鳥寫出杜甫的眼界開闊。

其實不僅如此,齊魯青未了,也寫出了杜甫的眼界開闊,非眼界開闊,怎能看盡齊魯山脈的青翠?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也寫出了杜甫的胸襟浩蕩,非胸襟浩蕩,怎麼容盡天地造化的神秀,怎能容盡泰山陰陽光線的昏曉?

而最後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則寫出了杜甫的人生志向。

他看到巍然泰山,並不是高山仰止,而是想登上泰山絕頂,一覽天地萬物。

泰山是一個象徵,他可以喻指歷史長河中的些古聖先賢,他們偉大的人格,浩瀚的思想,光耀千古,但是,我們不能只是仰望他們的光芒,而是要不斷地向他們學習,終究要站在與他們同樣的高度,甚至要站在比他們更高的高度,來觀看這個世界。

一個人一生所能達到的高度,就取決於一個人的胸襟、眼界和他的人生志向。杜甫之所以能成為詩聖,就是因為他擁有這首詩中所展露出來的胸襟、眼界和人生志向。


謝小樓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是杜甫《望月》三首之詠東嶽泰山詩。這首詩的看點在一個“望”字上,是看見泰山時的激動和喜悅,整首詩都是在“望”,並沒有登臨的描寫。結尾“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也是決心要登頂泰山——“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表達了詩人樂觀向上的勃勃朝氣。

這首詩寫於作者赴京投考,落第,於齊魯省親之際。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進京赴進士考不第,第二年(736年)二十四歲的詩人,便開始了“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當時他的父親杜閒正任兗州司馬,便在省親之際,留下了此詩。

“岱宗夫如何?”起句就先描寫出了作者年少易狂的神態,將要接近泰山時的興奮、激動,不知去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驚歎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夫”字在裡用的很別緻、新穎,雖無實在意義,但作者當時的神態、心情,傳神之處,全在一個“夫”字,可謂獨具匠心。愣是把詩句進行了口語化處理,不露斧鑿之痕。

接下來一句“齊魯青未了”,是上一句的註腳和答案。也是獨出心裁,沒有一般化地去寫泰山如何挺拔高大和偉岸,而是用距離感來烘托泰山的雄姿。在齊魯之外就能遠遠望見橫亙在兩國之間的大山,給出了泰山的地理特點。

三、四句,近望泰山,則突出了天地自然的造化之功。一個“鍾”字寫出了大自然對泰山的眷顧之情,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陰陽割昏曉”可謂盡顯詩人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寫作風格,用生花妙筆,付予了泰山一種神秘的主宰力量,突出了泰山之高,之雄,遮天蔽日,割斷陽光,形成了不同的景觀。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近望泰山,雲霧盪漾,心胸也為之激盪。詩人像著了迷一般,要把這神奇縹緲、巍峨壯麗的大自然神奇造化之功,看個明白,看個夠。瞪大了眼睛看,看到了“歸鳥”還巢,已是薄暮時分還沒離去,還在“望”。這其中蘊藏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仰慕、讚美之情。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裡既是虛寫,也是實寫。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傲視一切的雄姿和宏偉的氣勢;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胸襟和氣魄,表達出了詩人不畏困難、險阻勇於攀登的精神、志向。結尾“一覽眾山小”,意境全出,撲面而來……

全篇都著落在“望”字上,句句望嶽,句中卻無一個“望”字,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就是詩人構思的精巧之處,有登臨泰嶽之興會,無刻意比興之痕跡。氣骨崢嶸,體勢雄渾,使後來無法企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