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育新 撸起袖子向徐根宝致敬

谢育新有些“疯了”。

年近50岁时,他竟然从广州跑到300多公里之外的兴宁,扎根偏远乡野搞青训。消息传开后,很多人都不信这是真的。尽管兴宁是他老家,他们依然想不明白,谢育新怎么就跑回来,干这个可能看不到结果的事呢?

其实,老谢心里明白的很。虽说中国足球不差钱,背后多得是金主买单。但他认为很多事就是天注定的,“人要现实一点,我们这种人,不会说漂亮话,也不太会搞关系。埋头搞青训,对我来说才是最好的选择。”

谢育新有浓烈的乡恋情结。在梅州兴宁这块巴掌大的土地上,曾培养出蔡锦标、郭亿军、张小文、伍文兵、吴伟英等国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队曾同时拥有谢育新等四名国脚。现在中超北京人和队的饶伟辉、史亮也是兴宁人。

谢育新 撸起袖子向徐根宝致敬

1988年亚洲杯国足主力阵容,前排右二谢育新

也因此,谢育新做这个决定没费太长时间。2016年12月31日,他离开执教4年的富力预备队,半个月后,以他名字命名的足球培训班便在兴宁开课启动,四个学校的04-08年龄段的180名学生成为第一批学员。在此之前,他和兴宁政府以及教育局领导座谈过一次。一个多月后,育新足球俱乐部在鸿源路挂牌成立,他带着8个徒弟叮咣五四地正式开干。

他们租住在一栋五层的楼房里办公,每月需缴纳5000块租金。俱乐部右手边是一家四川餐馆,左手是五金家电行。这栋楼的一层是俱乐部大厅,用来处理球队的日常事务兼会客;二楼是理疗室、健身房和餐厅,他雇了一个阿姨给大伙专门做饭;三楼是他的卧室,还有一两间客房,四楼差不多同样如此。五楼是球队的会议室,备有投影仪、电视等。

在一墙之隔的巨大空地上,荒草丛生,乱七八糟地堆放着被很多被遗弃的东西。老谢站在五楼的露台上,一边向下看一边对我们说,“这块地要是我的就好了。”

谢育新 撸起袖子向徐根宝致敬

谢育新是中国足球的“里子”

谢育新是老板和俱乐部的广告牌,在兴宁有他出面,事情解决的会顺畅些。徒弟们负责打理具体事务,这八人最大的25岁,最小的22岁,他们已跟随他多年。因为条件艰苦,很多教练也不愿来这么偏远的乡下。老谢说:“只能是我自己的徒弟,真正想干一些事业的,才跟我到这个地方来。

徒弟们分别被安排到10所小学,从周一到周五带足球课。从400人中挑选出的100个有潜质苗子,组成育新俱乐部的精英班,周六日上课,老谢亲自上手抓学员的动作。精英班按照U7、U8、U9、U10四个级别建制划分,全部不收学费。

脚法细腻、特点鲜明曾是南派足球的重要特征,在他踢球的那个年代,广东籍球员撑起国足中场。“只要看背影拿球的身形,就能判断他是谁来。”现在为什么很少有“矮脚虎”似的球员独领风骚呢?老谢说,现在的球员还是练得太少了,基本功都不过关。因此,他对小孩很严,对教练更严。要求他们,不要急功近利,打好基本功,从每一个动作做起。

在兴宁毗邻的两个地方,有梅县铁汉和五华客家两支中甲球队。老谢不甘心,他有一个5到8年的培养蓝图,包括挖掘和培养苗子,然后组织球队进行比赛,还要挖掘有潜质的年轻队员到国外训练。他认为,球队要想真正成熟,需要10年时间去打磨。带出一支属于谢育新自己的职业球队,不仅是他回报家乡的情怀,也是他的终极梦想。

不过,梦想是虚幻的,每天一睁眼能触摸到的唯有现实。维持四级梯队这样一个足球学校,一年的开销在100多万,而俱乐部的主要收入来源,只能依靠当地学校每月几万元的补贴。也因此,谢育新还想着去中超执教,能够多挣点钱,以此来支持俱乐部的正常运转。

然而钱对他来说,还不是最重要的。当下最头疼的事,是如何说服家长来支持他们。谢育新需要苦口婆心地去做家长工作,告诉他们踢球能锻炼孩子的沟通能力、吃苦能力。他说:“毕竟这是个小地方,大家对球员的认知还是没脑子、没出息的选择。只要让他们自己感受到了变化,才会反过来死心塌地的支持这项事业。”

谢育新 撸起袖子向徐根宝致敬

谢育新认为,中国足球应该学习埋头苦干的徐根宝

他推崇徐根宝式培养模式,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然后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球员来。为此,谢育新专门请教过徐根宝,上海崇明岛教父给出的忠告是:别着急现在就挣钱,先做好自己,其他什么都不要想。

“苦孩子”出身的谢育新欣然接受了老帅的建议。事实上,路漫漫其修远兮,他看得明白,一边安慰自己一边给徒弟宽心,他说,只要把自己做好,让别人看到,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当然,老谢抛家撇业地在兴宁扎下沙家浜,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儿子谢维军已经入选孙继海领衔的U21国家队,他完全没了后顾之忧。这几天,谢维军去法国参加土伦杯比赛专门回到广州,全家团聚了一次。在出发前,老谢勉励儿子说:“这是你的机会,也才是刚开始的第一步,不要到此为止。”

谢育新 撸起袖子向徐根宝致敬

1米90的谢维军在国青踢前锋

2001年退役后的这些年,谢育新辗转几个地方,培养出谢鹏飞、陈中流、郭毅、罗竞等后起之秀。对于家庭,他就像个过客般的存在。所以,长期以来他一直觉得亏欠他们的付出和支持,从儿子出生到七八岁,谢育新基本不在身边。

幸亏儿子也选择了足球,父子俩之间有了交流沟通的纽带。老谢苦笑着说,“生活里的私事他都是和妈妈分享,我们之间说的都是足球上的事,还都是我追着给他打电话。”

过去二十年,谢育新最自豪最引以为傲的事是,儿子也能穿上国家队的战袍。往后,到了这个年纪他说也没啥好想的了,即使再苦再累,也要为家乡培养出足球人才。

在另一个维度,和他同一批的国足队友有人像闲云野鹤一样虚度时光,有人巧舌如簧四处抖落中国足球的不堪,也有人躲在角落里利用过去名声闷声发大财,谢育新则选择了一条最“愚笨”的路线来证明自己。

事实上,在中国足球这摊浑水里,聪明和鸡贼的人实在太多了,只会打嘴炮靠吹牛博取关注度的人也很多。太少的中国式球星能够俯下身子,在青训和孩子身上做些事情。这也是中国足球始终不能扭转乾坤的报应。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笨人”谢育新有些孤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