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三代皇帝性格有哪些合共的同點?

怪島

漢文帝和漢景帝都比較寬厚,而漢武帝特別苛刻。漢文帝非常謹慎,做事考慮的周全,漢景帝不如漢文帝周全和謹慎。漢武帝也無法用謹慎來形容,漢武帝特別激進。下面先說說漢文帝的謹慎,漢文帝在沒做皇帝之前是代王,因為他是庶出,地位並不高,代地接近匈奴,並不是什麼好地方。劉邦的幾個兒子都被呂后殘害,呂后想要讓代王劉桓,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做趙王,劉桓拒絕了,他表示我就願意在邊境受苦。後來呂后死了,周勃,陳平等謀劃立代王劉桓為帝,漢使到了代國之後,劉桓跟眾臣進行了詳細的討論,生怕有問題,確定有把握才出發。


晁錯在漢文帝時期就上奏了削藩的建議,漢文帝只是褒獎他的提議,但是並不採納。同樣是削藩一事,漢景帝的考慮就顯得不那麼周全,先是答應削藩,又因為諸侯王造反而殺死晁錯。晁錯是個很有才能的人,他是賈誼之後政論最好的人,只是他不會做人,得罪了很多人。可以說漢景帝殺死晁錯是找個替罪羊,讓群臣同心協力平定叛亂。但是為了達到削藩的目的,搭上一個大才的性命,方法是不是過於笨拙了?漢景帝在做太子時,與吳王的太子因為下棋發生爭執而將吳國太子用棋盤打死,從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和漢文帝的寬厚有很大差別。

景帝和漢文帝可能在孝順方面的交集比較大。文帝有為母親親嘗湯藥的典故,是二十四孝之一。漢景帝一生對自己的母親竇太后也非常順從,竇太后喜歡黃老學說,不喜歡儒生,所以景帝一朝都沒有重用儒生。竇太后的女兒館陶公主和兒子劉武也是極盡榮華富貴。另外,節儉是漢文帝和景帝的一個很大共同點,他們從來不大興土木,營造宮殿。漢景帝死的時候,糧倉的糧食多的要發黴,國庫的錢多的穿錢用的麻繩都腐爛了。



漢武帝則跟他爺爺和老爸正好相反,他一上臺就要大興土木,蓋宮殿,修苑林。漢武帝繼位初期還比較仁慈,東方朔勸諫他不要修上林苑,他雖然沒有采納,但是還是賞賜了東方朔。而後來漢武帝漸漸地動輒就要殺人,做他的丞相很少有能夠活過任期的,被任命為丞相就是被判死緩。汲黯曾經勸諫漢武帝說:“陛下您殺人太多,即便平時非常重用的人才也不能寬容,這樣下去天下的人才要被您殺光了。”漢武帝一向認為汲黯愚直,反駁他說:“天下的人才很多,只會不被發現,怎麼會被殺光,只要有發現人才的能力,就不愁沒有人才可以用。”說來奇怪,汲黯一向直言進諫卻活的好好的。文帝仁慈可以以德報怨,武帝急躁不能容人,但是他們都是被後世稱道的皇帝,可見人不一定要雷同,只需做好自己。


麥地傳奇

這祖孫三代從性格來說還真沒什麼共同點。文帝隱忍、景帝衝動但逐漸學會了剋制、武帝則一貫霸道張揚。這和他們三人所處的成長環境有關。


先說漢文帝劉恆。劉恆的性格特點就是隱忍。劉恆早年不怎麼得意,他是劉邦第五個兒子。雖然貴為皇子,但是由於母親薄姬不受寵,自己也不招父親喜愛,存在感較低,僅僅獲封代王,屬於諸侯王中封地又小又偏僻的,遠遜於趙王、梁王等富饒封地。而父親劉邦死後,他更是要面對呂后的兇狠。要知道,劉邦八個兒子,只有劉恆和七弟淮南王劉長成功活到呂后死後,其他六個兒子,庶長子劉肥差點被毒死,最後割讓封地給呂后的女兒求平安,終身不敢離開封地一步,鬱鬱而終。即使呂后的親兒子惠帝劉盈也因呂后將劉邦寵妾戚夫人做成“人彘”受到嚴重驚嚇,不理朝政死於後宮。其他四個兒子也全都被呂后害死。劉恆為了自保,與母親薄姬一直默默隱忍,如履薄冰,終於獲得呂后寬心,能夠躲過一劫。

呂后死後,眾大臣盡滅諸呂,迎立劉恆繼位,劉恆雖然做了皇帝,卻也不怎麼好過。朝內各派勢力盤根錯節,諸侯王覬覦皇位,匈奴虎視眈眈,內憂外患。所以文帝也只能繼續隱忍,用緩和的方法,採用黃老之術,韜光養晦,休養生息,廢除肉刑,對匈奴和親,保證國家在特殊時期的過度。這一點,是靠著文帝的隱忍才能做到的。


漢景帝劉啟就不一樣。劉啟從小就被立為太子,直到順利繼位都沒有什麼阻礙。可能就是小時候太順,養成了他衝動的性格。小時候劉啟一時衝動用棋盤打死吳王劉濞的兒子,造成劉濞對漢朝的矛盾激化,成為之後劉濞領導吳楚七國之亂的一個重要原因。劉啟一時衝動鑄成大錯,而在繼位後也做出過一些衝動的事情。比如為了解決諸侯尾大不掉的問題貿然採用晁錯的建議直接削藩,反而激化矛盾鬧出七國之亂。而之後為了平叛,又衝動地殺了晁錯,其實毫無作用,於事無補。

劉啟不僅在國家大事上衝動,小事也是一樣。他喜愛喝酒,經常一衝動就喝的大醉,喝完發酒瘋誰都攔不住,清醒以後就責罵自己。甚至他的兒子,後來建立東漢的劉秀的直系先祖長沙定王劉發,就是他酒後衝動冒出來的結果。劉啟一次酒醉堅持要臨幸寵妃程姬,結果程姬月事在身不能侍寢又無法跟酒醉的劉啟解釋,就由侍婢唐兒代替,結果一晚就有了劉發,然後因為唐兒地位低下也不招劉啟喜歡,劉發也不招待見。

這些事情都從一些側面說明劉啟是衝動的,有時又是糾結的。他不像兒子劉徹,即使知道錯了也要做。他明知自己錯了,卻還是會下一次繼續衝動。當然,人是會成長的,劉啟做皇帝越久,經驗越豐富,越明白父親隱忍的重要性。所以,在位後期,他的各項政策趨於成熟,也能隱忍剋制,暫時避開匈奴鋒芒與之和親,解釋面對母親竇太后處心積慮要讓弟弟梁王繼位,他也沒有對弟弟下手,而是一再忍讓,通過政治手段化解,這是他走向成熟的標誌。


正是文帝的隱忍、景帝的剋制才創造了文景之治。也正是文景之治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才讓漢武帝劉徹有了一展拳腳的機會。劉徹十六歲繼位,少年氣盛,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為這個王朝帶來新的活力。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了思想,推恩令解決諸侯問題,重用衛青霍去病等人痛擊匈奴,開拓西域,真正成為一代英主。可以說,這個時代是屬於他的,他已經不需要隱忍,要的只有放開手去做。

當然,劉徹的做法並不總是好的,由於其強勢性格,讓身邊臣子和親人都不敢對他有什麼意見,久而久之,自信也就難免成了自負。窮兵黷武勞民傷財,萬年更是因為巫蠱之禍害死了自己的太子劉據。才有了晚年劉徹的輪臺罪己,自己也說“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可見劉徹的性格是張揚霸道的。

三位皇帝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也正是他們的境遇決定了三人不同的性格。


伊耆角木

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這三位皇帝為祖孫三代,他們在當時都是一代明君,在位時均功績顯赫。

在漢文帝時,由於當時的國力還比較微弱。

晁錯作為當時的政治家,他頗有前瞻性地看到,未來各藩國將會對國家造成危害。但當時削藩還為時尚早。因為國家還需要各藩的維護和經濟支持,藩國未到非削不可的地步,所以文帝沒有走削藩這一步。


漢文帝在位的功績主要有,實行與民休息政策,輕徭薄賦,力行節儉,對匈奴和親(在當時是有長遠眼光),這些,都為後來的統治,比如漢武帝的建功赫赫,打下了基礎。

到景帝時,國家的國力上升,經濟得到發展,這時國力尚未多麼強盛。

但各藩國居功自傲,大有欺主之勢,這就影響了國家發展和江山穩定。在大漢的北方,還有匈奴垂涎,不斷南下侵漢。在內憂外患的局勢中,作為一國之君,景帝做到了平定七王之亂,收回藩鎮的行政權和官吏任免權。而且他發展農業生產,改田租制,還減輕刑罰。在學術上對諸子學說採取兼容幷蓄的態度,而且允許百家爭鳴,努力處理好漢匈關係。

到了漢武帝時,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上,他為大漢國開創了鼎盛局面。

這時的國力增強,經濟逐漸繁榮,所以漢武帝順理成章地完成了徹底削番工作,為了維護國家統一,他決定出擊匈奴,並獲得勝利,保證了北方邊境在一定時期內的長久安寧。他意識到經營西域的重要性,主動對外聯繫,這極大地促進了國家與外部世界的交流。

武帝建立大漢帝國,是因為他祖宗給他建下了良好的基業,他順應歷史發展規律,彰顯了治國安邦的傑出才能。

所以,漢帝、景帝和武帝這三位皇帝都非常出色,只是所處的環境不同,才有了不同的舉措,但他們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完成了自己應有的偉業。(完)


蘭闍讀書

漢文帝和漢景帝合稱文景之治,其中漢文帝以仁孝治天下,待人寬容大度,鼓勵農耕,確實是一代明君,

對景帝而言,講老實話治國還行,待人就有點寬仁不是,兇殘有餘,1.劉啟做太子時,就因為下棋,一言不合,就殺了吳王太子,為後來吳王造反,留下伏筆,2.因長公主劉嫖和太子生母粟姬有矛盾,聽從劉嫖的叫唆,廢了太子劉榮,改立劉徹,而劉榮後因佔祖宗宗廟事發,本來就不是死罪,而劉啟故意由酷史郅都刑訊,逼死廢太子劉榮,3,周亞夫,竇嬰平叛有功,周為宰相,竇嬰為劉榮的老師,二人因不同意廢太子劉榮得罪景帝,景帝亦怕劉徹控制不了二人,景帝最後以周亞夫死後造反的名義餓死周亞夫,而竇嬰因竇太后尚在,未下殺手,但是給竇嬰留下了一個沒有存擋的遺詔,後來竇嬰為了救灌夫,拿出遺詔,因沒有對應的存擋,竇嬰死。

漢武帝劉徹和景帝相比,兇殘寡恩有過之而無不及,1.竇嬰拿出死詔,只要武帝能夠原諒,可留性命,但武帝恨其當初不肯廢立太子,故意拿遺詔說事,2,寡恩無情當初因長公主劉嫖,才有後來的武帝,當時許諾金屋藏嬌,最後是始亂終棄,對待衛子夫亦是如此。3.聽信巫蠱之毒,逼反太子劉據,兩任太子最終都是自殺。4兇殘,因巫蠱之毒,殺了私放太子的田仁,殺了不幫太子的任安,又殺了鎮壓太子的劉屈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