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三代皇帝性格有哪些合共的同点?

怪岛

汉文帝和汉景帝都比较宽厚,而汉武帝特别苛刻。汉文帝非常谨慎,做事考虑的周全,汉景帝不如汉文帝周全和谨慎。汉武帝也无法用谨慎来形容,汉武帝特别激进。下面先说说汉文帝的谨慎,汉文帝在没做皇帝之前是代王,因为他是庶出,地位并不高,代地接近匈奴,并不是什么好地方。刘邦的几个儿子都被吕后残害,吕后想要让代王刘桓,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做赵王,刘桓拒绝了,他表示我就愿意在边境受苦。后来吕后死了,周勃,陈平等谋划立代王刘桓为帝,汉使到了代国之后,刘桓跟众臣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生怕有问题,确定有把握才出发。


晁错在汉文帝时期就上奏了削藩的建议,汉文帝只是褒奖他的提议,但是并不采纳。同样是削藩一事,汉景帝的考虑就显得不那么周全,先是答应削藩,又因为诸侯王造反而杀死晁错。晁错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他是贾谊之后政论最好的人,只是他不会做人,得罪了很多人。可以说汉景帝杀死晁错是找个替罪羊,让群臣同心协力平定叛乱。但是为了达到削藩的目的,搭上一个大才的性命,方法是不是过于笨拙了?汉景帝在做太子时,与吴王的太子因为下棋发生争执而将吴国太子用棋盘打死,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和汉文帝的宽厚有很大差别。

景帝和汉文帝可能在孝顺方面的交集比较大。文帝有为母亲亲尝汤药的典故,是二十四孝之一。汉景帝一生对自己的母亲窦太后也非常顺从,窦太后喜欢黄老学说,不喜欢儒生,所以景帝一朝都没有重用儒生。窦太后的女儿馆陶公主和儿子刘武也是极尽荣华富贵。另外,节俭是汉文帝和景帝的一个很大共同点,他们从来不大兴土木,营造宫殿。汉景帝死的时候,粮仓的粮食多的要发霉,国库的钱多的穿钱用的麻绳都腐烂了。



汉武帝则跟他爷爷和老爸正好相反,他一上台就要大兴土木,盖宫殿,修苑林。汉武帝继位初期还比较仁慈,东方朔劝谏他不要修上林苑,他虽然没有采纳,但是还是赏赐了东方朔。而后来汉武帝渐渐地动辄就要杀人,做他的丞相很少有能够活过任期的,被任命为丞相就是被判死缓。汲黯曾经劝谏汉武帝说:“陛下您杀人太多,即便平时非常重用的人才也不能宽容,这样下去天下的人才要被您杀光了。”汉武帝一向认为汲黯愚直,反驳他说:“天下的人才很多,只会不被发现,怎么会被杀光,只要有发现人才的能力,就不愁没有人才可以用。”说来奇怪,汲黯一向直言进谏却活的好好的。文帝仁慈可以以德报怨,武帝急躁不能容人,但是他们都是被后世称道的皇帝,可见人不一定要雷同,只需做好自己。


麦地传奇

这祖孙三代从性格来说还真没什么共同点。文帝隐忍、景帝冲动但逐渐学会了克制、武帝则一贯霸道张扬。这和他们三人所处的成长环境有关。


先说汉文帝刘恒。刘恒的性格特点就是隐忍。刘恒早年不怎么得意,他是刘邦第五个儿子。虽然贵为皇子,但是由于母亲薄姬不受宠,自己也不招父亲喜爱,存在感较低,仅仅获封代王,属于诸侯王中封地又小又偏僻的,远逊于赵王、梁王等富饶封地。而父亲刘邦死后,他更是要面对吕后的凶狠。要知道,刘邦八个儿子,只有刘恒和七弟淮南王刘长成功活到吕后死后,其他六个儿子,庶长子刘肥差点被毒死,最后割让封地给吕后的女儿求平安,终身不敢离开封地一步,郁郁而终。即使吕后的亲儿子惠帝刘盈也因吕后将刘邦宠妾戚夫人做成“人彘”受到严重惊吓,不理朝政死于后宫。其他四个儿子也全都被吕后害死。刘恒为了自保,与母亲薄姬一直默默隐忍,如履薄冰,终于获得吕后宽心,能够躲过一劫。

吕后死后,众大臣尽灭诸吕,迎立刘恒继位,刘恒虽然做了皇帝,却也不怎么好过。朝内各派势力盘根错节,诸侯王觊觎皇位,匈奴虎视眈眈,内忧外患。所以文帝也只能继续隐忍,用缓和的方法,采用黄老之术,韬光养晦,休养生息,废除肉刑,对匈奴和亲,保证国家在特殊时期的过度。这一点,是靠着文帝的隐忍才能做到的。


汉景帝刘启就不一样。刘启从小就被立为太子,直到顺利继位都没有什么阻碍。可能就是小时候太顺,养成了他冲动的性格。小时候刘启一时冲动用棋盘打死吴王刘濞的儿子,造成刘濞对汉朝的矛盾激化,成为之后刘濞领导吴楚七国之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启一时冲动铸成大错,而在继位后也做出过一些冲动的事情。比如为了解决诸侯尾大不掉的问题贸然采用晁错的建议直接削藩,反而激化矛盾闹出七国之乱。而之后为了平叛,又冲动地杀了晁错,其实毫无作用,于事无补。

刘启不仅在国家大事上冲动,小事也是一样。他喜爱喝酒,经常一冲动就喝的大醉,喝完发酒疯谁都拦不住,清醒以后就责骂自己。甚至他的儿子,后来建立东汉的刘秀的直系先祖长沙定王刘发,就是他酒后冲动冒出来的结果。刘启一次酒醉坚持要临幸宠妃程姬,结果程姬月事在身不能侍寝又无法跟酒醉的刘启解释,就由侍婢唐儿代替,结果一晚就有了刘发,然后因为唐儿地位低下也不招刘启喜欢,刘发也不招待见。

这些事情都从一些侧面说明刘启是冲动的,有时又是纠结的。他不像儿子刘彻,即使知道错了也要做。他明知自己错了,却还是会下一次继续冲动。当然,人是会成长的,刘启做皇帝越久,经验越丰富,越明白父亲隐忍的重要性。所以,在位后期,他的各项政策趋于成熟,也能隐忍克制,暂时避开匈奴锋芒与之和亲,解释面对母亲窦太后处心积虑要让弟弟梁王继位,他也没有对弟弟下手,而是一再忍让,通过政治手段化解,这是他走向成熟的标志。


正是文帝的隐忍、景帝的克制才创造了文景之治。也正是文景之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才让汉武帝刘彻有了一展拳脚的机会。刘彻十六岁继位,少年气盛,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为这个王朝带来新的活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思想,推恩令解决诸侯问题,重用卫青霍去病等人痛击匈奴,开拓西域,真正成为一代英主。可以说,这个时代是属于他的,他已经不需要隐忍,要的只有放开手去做。

当然,刘彻的做法并不总是好的,由于其强势性格,让身边臣子和亲人都不敢对他有什么意见,久而久之,自信也就难免成了自负。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万年更是因为巫蛊之祸害死了自己的太子刘据。才有了晚年刘彻的轮台罪己,自己也说“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可见刘彻的性格是张扬霸道的。

三位皇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也正是他们的境遇决定了三人不同的性格。


伊耆角木

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这三位皇帝为祖孙三代,他们在当时都是一代明君,在位时均功绩显赫。

在汉文帝时,由于当时的国力还比较微弱。

晁错作为当时的政治家,他颇有前瞻性地看到,未来各藩国将会对国家造成危害。但当时削藩还为时尚早。因为国家还需要各藩的维护和经济支持,藩国未到非削不可的地步,所以文帝没有走削藩这一步。


汉文帝在位的功绩主要有,实行与民休息政策,轻徭薄赋,力行节俭,对匈奴和亲(在当时是有长远眼光),这些,都为后来的统治,比如汉武帝的建功赫赫,打下了基础。

到景帝时,国家的国力上升,经济得到发展,这时国力尚未多么强盛。

但各藩国居功自傲,大有欺主之势,这就影响了国家发展和江山稳定。在大汉的北方,还有匈奴垂涎,不断南下侵汉。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中,作为一国之君,景帝做到了平定七王之乱,收回藩镇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而且他发展农业生产,改田租制,还减轻刑罚。在学术上对诸子学说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而且允许百家争鸣,努力处理好汉匈关系。

到了汉武帝时,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他为大汉国开创了鼎盛局面。

这时的国力增强,经济逐渐繁荣,所以汉武帝顺理成章地完成了彻底削番工作,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他决定出击匈奴,并获得胜利,保证了北方边境在一定时期内的长久安宁。他意识到经营西域的重要性,主动对外联系,这极大地促进了国家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武帝建立大汉帝国,是因为他祖宗给他建下了良好的基业,他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彰显了治国安邦的杰出才能。

所以,汉帝、景帝和武帝这三位皇帝都非常出色,只是所处的环境不同,才有了不同的举措,但他们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完成了自己应有的伟业。(完)


兰阇读书

汉文帝和汉景帝合称文景之治,其中汉文帝以仁孝治天下,待人宽容大度,鼓励农耕,确实是一代明君,

对景帝而言,讲老实话治国还行,待人就有点宽仁不是,凶残有余,1.刘启做太子时,就因为下棋,一言不合,就杀了吴王太子,为后来吴王造反,留下伏笔,2.因长公主刘嫖和太子生母粟姬有矛盾,听从刘嫖的叫唆,废了太子刘荣,改立刘彻,而刘荣后因占祖宗宗庙事发,本来就不是死罪,而刘启故意由酷史郅都刑讯,逼死废太子刘荣,3,周亚夫,窦婴平叛有功,周为宰相,窦婴为刘荣的老师,二人因不同意废太子刘荣得罪景帝,景帝亦怕刘彻控制不了二人,景帝最后以周亚夫死后造反的名义饿死周亚夫,而窦婴因窦太后尚在,未下杀手,但是给窦婴留下了一个没有存挡的遗诏,后来窦婴为了救灌夫,拿出遗诏,因没有对应的存挡,窦婴死。

汉武帝刘彻和景帝相比,凶残寡恩有过之而无不及,1.窦婴拿出死诏,只要武帝能够原谅,可留性命,但武帝恨其当初不肯废立太子,故意拿遗诏说事,2,寡恩无情当初因长公主刘嫖,才有后来的武帝,当时许诺金屋藏娇,最后是始乱终弃,对待卫子夫亦是如此。3.听信巫蛊之毒,逼反太子刘据,两任太子最终都是自杀。4凶残,因巫蛊之毒,杀了私放太子的田仁,杀了不帮太子的任安,又杀了镇压太子的刘屈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