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性散文的結構和論據

(一)結構

1.平行式結構

(1)分解法。論證中分論點是對中心論點的展開與說明,是中心論點的具體化,似文章結構中的總分關係。如“理想”話題,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奮鬥是理想的階梯”,分論點對“奮鬥”一語進行具體分解:①刻苦勤奮,是理想的階梯;②珍惜時間,是理想的階梯;③迎難而上,是理想的階梯。一些抽象的文題,如《知識就是力量》、《時間就是一切》等常用此類結構佈局謀篇來進行論證。

(2)闡述法。幾個分論點是對中心論點的屬性和思想意義的揭示與闡發,是作者對某一論題思索認識的結果。如《這山望著那山高新解》,作者在辯證地引出學習、工作應有這種精神後,便用了一組分論點來闡述它的含義:①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永不滿足的精神;②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精益求精的精神;③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進取開拓的精神;④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力爭上游的精神。此類形式最能顯示出作者思維的深刻程度。闡釋類的議論散文,如《談理想》、《說自信》等,很適宜採用此類結構。

(3)因果法。在議論說理的過程中,用事情的原因來證明其結果,或以結果作為論據來證明其原因的構思稱為“因果分析式”。因,就是證明論點的理由(分論點);果,就是要證明的中心論點。即依據“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的提問思路來提煉分論點。如以“風度”為話題作文,可藉助此法設計分論點:

①風度是一種美德,一種富有教養的臻於完善的氣質和風采(是什麼);

②有了風度,能受到別人的敬重,人與人之間增進愛心,有利於和睦相處(為什麼);

③要有風度,須加強道德情操的修養,摒棄粗俗言行,自覺培養良好的風度(怎麼樣)。

2.對照式結構

在本論部分從正反兩方面提出分論點或擺出正反兩方面的論據,加以論證,最後進行結論。它的特點是兩種看法或論據之間為一正一反的關係,或通過正反對比明辨事非,或通過正反襯比突出其中一個方面的正確性。這種結構方式能起到對比鮮明、突出深化觀點的作用。

3.遞進式結構

在論證思路中,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步步推進,這就是遞進式結構。它的特點是各層的前後順序有嚴格要求,不能隨意變更。一般議論文采取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問題,然後解決問題的思路,即體現了層進式結構的特點。

(二)論據

1.名句串聯法。做法:根據表達需要,將一些名言名句鑲嵌在文句中,串聯成文,造成一種前呼後應、排山倒海的氣勢。如:是啊!這一路艱辛,這一路坎坷,這一路無奈。蘇軾沒有消沉,沒有失落,他永遠也不會去吟唱那軟綿綿的情詩與愁苦。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只屬於李清照這弱小女子。

“楊柳岸,曉風殘月”“竟無語凝噎”只適合柳三變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憂慮只為李後主吟唱嘆息。

蘇東坡是“關西大漢”,他只吟“大江東去”的豪邁,他只唱“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

作者拈來李清照、柳永、李煜和蘇軾等人有代表性的詩句,串聯成文,既避免了完整的事實論據所使用的繁瑣,又形成了文章本身的張力和質感,給人以內容的厚重感和更多的詩意回味。

2.夾敘夾議法。做法:一邊對自己選用的材料進行簡要的概括敘述,一邊根據材料的內容進行議論。如:高尚的思維造就永恆的幸福。縱觀古今,歷覽中外,楚之屈原,於“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中不同流合汙而投身汨羅江,死亡的雖然是血肉的身軀,而昇華的卻是永恆的幸福。毛澤東在敵人的圍剿之下,最後毅然決定長征,一個高尚清晰的思維造就了新中國十幾億人的幸福。被下放的鄧小平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然而思維的火花卻在他的腦中飛揚——改革開放,一個讓億萬中國人富起來的制度就這樣產生了。至此,我們不得不說,思維的方式決定了人類文明的幸福,幸福需要思維的解讀。

以屈原、毛澤東、鄧小平作為論據,證明“高尚的思維造就永恆的幸福”這一觀點。每個事例後有一兩句精闢的議論,既深化了所敘述的內容,又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和強烈的震撼。

3.正反展示法。做法:正反列舉,使所論述的內容正誤分明,是非顯豁。如:商紂王一意孤行,葬送萬里江山;唐太宗虛心納下,開創“貞觀盛世”;楚懷王閉目塞聽,棄屈子的諍諫於不顧,無奈客死他鄉;齊威王善於納諫,門庭若市,贏得諸侯朝拜。文段選用了商紂王、唐太宗、楚懷王和齊威王四個論據,反正結合,對照鮮明,充分說明了對待進諫不同的態度,必然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從而證明了“從諫如流”的重要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