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一代良將,因為戲說,被演繹成了大奸大惡之輩

看過小說和戲劇《楊家將》的人,一定對大奸臣潘仁美恨得咬牙切齒,潘仁美的歷史原型潘美也因此落得千古罵名。事實上,潘美並非奸佞小人,而是北宋初年戰功赫赫的忠臣良將。在名將楊業慘死一事上,潘美不幸地被誤讀為罪魁禍首,蒙上了千年冤屈。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遼國出兵十萬大舉進攻北宋,宋太宗派東、中、西三路大軍出兵征伐。其中,西路軍主將為忠武軍節度使潘美,副將為應路行營都部署楊業。將軍潘美的千古名聲就與這場大戰以及他的副將楊業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宋朝一代良將,因為戲說,被演繹成了大奸大惡之輩

宋軍出發後,一路征戰,進展順利。西路軍攻出雁門關,接連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等四個州。然而不久,東路軍在岐溝關大敗,潘美、楊業奉命掩護班師,並將攻克的四州百姓遷往內地。

這時,遼兵突然反擊,奪回了寰州。是否要與遼兵正面交鋒?圍繞這一問題,潘美軍中出現了針鋒相對的意見。副將楊業認為“目前遼兵軍力佔據優勢,我軍的首要任務又是遷移民眾,因而不宜與遼兵大規模作戰”,因此主張按照原定計劃戰略撤退。護軍王冼卻嘲諷楊業臨陣怯敵,力主與遼兵大戰。潘美猶豫再三,最終下令楊業率軍迎戰遼兵主力,王冼等率兵在陳家谷接應。

楊業所率的北宋步兵與遼國的騎兵在野外作戰,因寡不敵眾,連連敗退,只好率軍轉戰到陳家谷。王冼等人的伏兵行至半路,聽到了楊業敗退的消息,嚇得倉皇撤退,一走了之。

宋朝一代良將,因為戲說,被演繹成了大奸大惡之輩

楊業來到陳家谷,沒有看到接應的一兵一卒,只好率孤軍奮戰。他與遼兵血戰良久,身負幾十處傷,部下也幾乎全部陣亡。最終,精疲力竭的楊業被遼兵俘虜,絕食三日而亡。

陳家谷一戰異常慘烈,楊業的長子楊延玉也戰死沙場。西路軍回朝後,楊業的妻子折氏(即戲曲小說中“佘太君”原型)為楊業父子喊冤,控訴潘美置楊業於險境而不顧。潘美因此被削秩三等,降為檢校太保;護軍王冼、劉文裕被撤職,發配充軍。

就這樣,陳家谷血戰成就了一位名垂千古的忠臣義士——楊業,也留下了一個殘害忠良的奸佞形象——潘美。

宋朝一代良將,因為戲說,被演繹成了大奸大惡之輩

後人多認為王冼是個小人物,便將主要罪責推到了潘美身上。然而,事實恰恰相反。王冼名為隨軍護軍,實為皇帝安插在軍中的親信。他有直接向皇帝彙報的特權,可以隨時為朝廷提供軍情。

從戰後的處罰情況來看,潘美只是降職,王冼、劉文裕卻是撤職發配,可見主要責任不在潘美。可以說,潘美雖有過失,但絕不是如後人流傳的嫉賢妒能、借刀殺人一般罪大惡極。

歷史上的潘美是一位對北宋朝廷戰功卓著的大將。在《宋史》列傳中,他排名第17位,遠遠高於排名第31位的楊業。潘美早年曾參與“陳橋兵變”,擁戴趙匡胤稱帝建立北宋,因此很受宋太祖趙匡胤的重用。在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之後,只有潘美的兵權未被收回,可見宋太祖對他的信任之深。

宋朝一代良將,因為戲說,被演繹成了大奸大惡之輩

後來,潘美率軍攻打南漢,立下汗馬功勞。他在賀州(今廣西賀縣)假裝撤退20裡,並以奇兵設伏,大敗南漢軍隊;在韶州(今廣東韶關)用強弩攻破南漢的“象陣”,擊潰南漢主力軍十幾萬;在廣州,又派兵夜晚縱火,燒燬敵營,趁亂急攻,終獲大勝。幾年後,潘美率軍攻打南唐,與敵軍交戰近一年,最終消滅南唐。由此可見,潘美在北宋統一的過程中可謂戰功赫赫。

然而,由於“戲說”的廣泛影響,許多人卻曲解了這位忠臣良將。據說,開封市至今還有一清一濁兩個湖,清湖被人們稱作“楊家湖”,濁湖則被稱作“潘家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