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长出“金蛋蛋” 小坡村人再也不“熬煎”了

盐碱地上长出“金蛋蛋” 小坡村人再也不“熬煎”了一眼望不到边的五万亩冬枣园区,远处的四个红色大字为“枣赢天下”。李莉 摄

1995年的时候人均年收入仅有486元是什么概念?可以参考两个数字:1995年陕西省四类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是每月125元,1995年陕西省贫困村的确定标准是人均年收入480元。

23年前,由于盐碱地里种啥赔啥,小坡村人都穷得很,穷到什么程度呢?村民有句顺口溜:“咱村的地,老远看是水一片,近一看全是碱!想吃一片肉,没钱!贫困人真可怜!”薛安全1997年当了小坡村的村长,即便是村长,那时他也买不起一辆148元的自行车。种啥赔啥的盐碱地更是让小坡村大半村民或低价出租、或干脆撂荒了自己的地。据薛安全回忆,当时,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外出打工,三分之一的村民花钱租其他村子的地种,三分之一的村民留守村里。

花十几年时间改造盐碱地 小坡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

大荔光热条件优越,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数2385.2小时,积温、光照为关中之冠,是我国红枣最佳生产地。2001年6月,国家林业局授予大荔县“中国枣乡”称号。大荔县也提出了“建设全国优质红枣第一县”,建设“全国最大的鲜食红枣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红枣加工基地”的目标。

2002年,原先低价承包小坡村村上600亩地的38户人家,都把地退了。村上召集村干部和党员,开了很多会,下定决心改变现状。经过分析和考察,大家认为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水。村里的万亩黄河滩地,为啥种啥赔啥?因为水不好。这片盐碱地,只要往下挖5米就有水,但这水是苦水,用这个水浇地,等不到三伏天,种的作物都死了。经过详细考察,村支部认为这片地适合种冬枣,而且要用PH值正常的“甜水”来浇地。

说干就干。

第一年,大家把一车又一车的“甜水”拉进河滩盐碱地浇灌,结果发现,收成好起来了!

第二年,村里开始跑资金,想法解决浇水的问题。村支部商量的结果是“引洛下滩”,就是把北洛惠渠(前身为汉代龙首渠)的水引到小坡村黄河滩地里灌溉。这个工程对当时的小坡村来说,很难。主要难在缺钱,原本半年可以完成的工程,他们前后花费了近两年,修建了全长21.8公里,主线渠3.8公里,小渠3条共18公里的水渠,解决了用“甜水”浇盐碱地的问题。

“改造盐碱地的第一个五年,我们村支部带领广大党员和村民做的事情主要就是修渠、打井、栽枣树;第二个五年,我们做的事情是不断学习提升种植技术,通过嫁接提升冬枣品质,适应市场需求。”薛安全说。

自己苦干+政府帮忙 冬枣成了“金蛋蛋”

经过前面五年的辛苦,浇地的渠打好了,冬枣树栽上了,可是村民的收入还是没啥大的改观。为啥呢?大荔县的冬枣成熟期在每年的9月20日到10月初,那个期间刚好是“连阴雨”天气,冬枣的皮薄,沾了那么多雨水,不等摘,就烂到地里了,村民一年的辛苦就打了水漂,心里“熬煎”。为了减少损失,有的村民赶在成熟期之前,用两三天时间就把还没红的冬枣早早摇下来,客商给多少钱就卖多少钱,一斤枣的出售价只有3到6毛钱,村民还是挣不到钱,心里还是“熬煎”。有的村民为了保护成熟期的冬枣不被雨林,拿出了自家炕上铺的塑料布、棉被……

村民的种种“熬煎”让小坡村村委会意识到,给冬枣盖大棚,是小坡村冬枣种植绕不开的一条路。起初盖的大棚花费5000元,只有简单的防御春寒、防雨的作用。后来用了钢管和塑料薄膜的大棚,投入要几万,但是一年就能收回成本了。小坡村党员带头,盖了180亩地的覆盖棚,大棚将经过嫁接和技术改造的冬枣保护得很好,到了成熟期,不怕连阴雨了,红一个,摘一个。冬枣品质有了提升,客商闻风而来。小坡村村民李建华10亩地的冬枣被一位浙江客商以23万的价格买走,小坡村轰动了,这件事给了村民莫大的信心。冬枣示范大棚从最初的180亩发展到500亩,又从500亩发展到11000亩,小坡村村民全部种上了冬枣。

大荔县政府非常支持冬枣产业的发展,不但为枣农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还在冬枣园区进行了三纵六横道路硬化,水、电、物流资源配备、协助交易、建设冷库、搭建电子商务平台……

政府的大力支持给小坡村的冬枣产业插上了翅膀:客商可以把车开到地里买枣,销售渠道多了,知道的人多了,全国各地的客商都跑来小坡村采购冬枣,到了冬枣成熟期,小坡村每天都有六七十辆车往外发货,平常的时候也有三四十辆车。冬枣带来的收益很可观,一亩地一年可以挣一万多块钱,小坡村的11000亩地,每年的收入就是1.2亿元。

把冬枣种好了 就啥都不“熬煎”了

小坡村的成功也带动了周边的村大力发展冬枣产业。目前的万亩冬枣园实际有5万亩冬枣,涉及3个乡镇20多个村的地。2000年前,这里的土地流转价格是每亩5-10块钱。如今,曾经的盐碱地上长出了冬枣这个“金蛋蛋”,十几年来,小坡村人的生活随着冬枣产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下一步,小坡村要咋发展?村支书薛安全说:“我们计划在园区打造采摘体验活动,修建一个观景小火车,来园区的人可以花钱坐车观光,也可以下车体验采摘乐趣,可以带动休闲娱乐服务产业的发展。这是我们村第三个五年的计划,叫融合发展。”

收入提高了,吃穿住用都好了,对文化教育也很重视,城乡差距缩小了,小坡村村民的幸福感“蹭蹭蹭”地往上升,未来还有产业融合发展等着他们,当然就再也不用“熬煎”了。(李莉)

盐碱地上长出“金蛋蛋” 小坡村人再也不“熬煎”了冬枣园内的采摘体验园。李莉 摄
盐碱地上长出“金蛋蛋” 小坡村人再也不“熬煎”了小坡村村支书薛安全接受记者采访。麦文雄 摄
盐碱地上长出“金蛋蛋” 小坡村人再也不“熬煎”了

万亩枣园,二楼为枣园观景台。麦文雄 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