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說自孔子以來,儒家就是用來愚民的,如何反駁?

用戶68886090

道家不需要反駁,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法家也不需反駁,發表意見是你家長輩的權力,只要不散播謠言,不傷害他人利益即可。

儒家更不能反駁,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長幼有序,你是沒有資格反駁你的長輩的,哪怕他是錯的。


狂耍大寶劍

儒家如果真愚民,中國歷史上就不會有那麼頻繁的農民起義了。

真正的愚民,是歐洲中世紀,上千年的黑暗時代,鮮有揭竿而起者。

這是一種很奇怪的論調/悖論。西歐中世紀被公認為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被洗腦的平民和奴隸絕對服從於貴族階級/王權和神權的“領導”,但“貴族精神”卻被一些中國人吹捧到了極致 ; 相反的,處在世界農業文明巔峰的,以自耕農為主,在社會基層長期實行自治的中國古代,卻被貶為愚民時代。

歷史被一些中國人自己扭曲了。

儒家思想基於農業文明而生,放在工業文明的視角審視,自有其侷限性。儒家文化的兩個核心內涵~基於人性之善(假設)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的基本道德觀以及基於人性之善的“仁政”“王道”社會治理原則,即便放在今天,仍然有其合理性。

我們可以否定“愚忠”,但不能不忠於自己的國家,而孝有錯嗎?仁義禮智信有錯嗎?

仁政有錯嗎?

“愚”在哪裡?

不能否認,任何一個思想體系在其落實到具體的社會實踐過程當中,必定因為各利益集團基於各自的利益的不同解讀,會有偏差,即便當今號稱文明時代的西方思想體系也不能倖免。儒家思想有被不同時期統治者利用的成分,但罪不在儒家。

就好像自由主義思想在當今被一些人扭曲,怪罪到啟蒙思想家們的頭上,荒唐且不負責任。

在儒家思想體系,或者更嚴格的說,在以儒家為主體,釋道儒結合的思想體系基礎上建立的中國古代社會,成就了世界農業文明的巔峰。這是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偉大的貢獻。這一思想體系,使得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的自耕農得以自治,得以按照他們自己特有的方式創造輝煌的農業文明。

即便放在現在,放在文明的西方世界,他們能做到這種幾乎放任的社會基層自治嗎?

他們不是愚民,當他們的利益受到損害而不能容忍的時候,會毫不猶豫的揭竿而起。

別小瞧了自己的老祖宗!


灰太狼44967765

談起孔子,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他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從兩千年前的海昏侯齊論語書簡,到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核心價值觀,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穿越千年,精準地投射出了中華民族靈魂的輪廓。

述作於東周的《論語》有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聽到的人便覺得孔老二對人民極提防——段絕民智——儒家這麼早就開始愚民工程建設了。

漢武帝納董仲舒之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更是妥妥的愚民政策了。明清時期盛行文字獄,幾乎直接對知識分子進行迫害。

二十一世紀,有人叫囂說中國新儒家捲土重來,“法律人思維”橫空出世——企圖以少數人壟斷法律來加強管控,不可不謂“自孔子以來,儒家就是用來愚民的”!

愚民政策,指有意封閉知識(與積極普及知識悖逆),如某個政體不將信息為公眾所知。

這種組織知識在公眾流傳的政策,在人類歷史上從古至今比比皆是。在封建社會時期,從我國的統治者角度而言,講究“克己復禮”的儒家思想以“仁”為理論核心,既不像墨家那樣求真務實,又不像道家那樣殘酷虛空,其積極入世的現實性和深入骨髓的階級意識對於鞏固統治極為有利,皇帝一看:選法家,亡國啦。選儒家,棒棒噠。

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統治者借用儒家這個工具成功的達到了維穩的目的。但是就儒家本身並不虛偽,也無意愚民。就儒家思想的傳播及其影響看來,相較其他社會影響,愚民效果不甚明顯。

我們努力還原一下真實的儒家。道為三皇之學,儒為周朝之學,以周公為導師的孔子,在他看來 ,“ 就天賦而言 ,人類中的一些人天生就是‘不移’的‘下愚’”,“民眾愚昧”是孔學不可或缺的公理性預設 。

正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恰以“教民”為主導。為了“庶、富、教”周遊列國,廣收門徒,躬身踐行了“有教無類”——教育普及勢在必行,極大地推動了春秋戰國的學術下移,促進新鮮知識在中下層的流動。

孔子之後,儒分為八,孟子一派影響最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人性本善,要做大丈夫。秦二世而亡,漢初復興黃老之學,以恢復元氣,而後的大一統帝國需要的又是王道思想,漢儒借儒家之名,實為“百家飯”,雜糅多家思想,把一地碎鏡子拼拼湊湊成了一大塊圓鏡子。

唐儒不值一提,而後宋儒以道援儒,明清儒則只是宋儒的註腳,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探求真理,與愚民政策相左。民國時,華夏道統幾近消亡了。反智而瘋狂的文革“打倒孔家店”,更是在儒家的傷口上撒鹽。

儒家想兼濟天下,奉行天道,釐清人倫,修繕其身——儒家堅信人人都能成為並也應該成為大丈夫的。與有意封閉知識恰恰相反——要求信息公開。與反智主義背道而馳——知識改變階級命運,不可不學。

國人難以否認自己從未受過儒家思想的影響,平心而論可謂受益匪淺。至於現今人民是否被愚而且不自知,這是個國際性的歷史遺留問題,我們且吃茶去。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有書共讀

愚民與否,就看你如何理解了。

自人類社會開始,就沒有過完全平均、平等的情形。絕大多數的情形都是少數人引領潮流,大多數人“贏糧景從”的狀態。

我之前在一篇文章中討論過人性善惡的問題,最後得出結論是,性惡論更符合事實,但人們更傾向於相信性善論。原因很簡單,大家都希望對未來有一個美好的預期,即便很有可能迎接我們的是意外,而不是未來。

在這個充滿意外的世界裡,大多數人其實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強大。人類很脆弱,不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野外的一次迷路就很可能要了一個人的命,生活中的一次重大挫折很可能毀了一個人的信念。所以大多數人面對未知,面對未來,能做的只有保持謹慎的態度,同時以美好的預期付出全部的努力而已。古人講:盡人事,聽天命。也就是這個意思。

說了這麼多,我其實想說的是,題主所言之“愚民”,如果是指欺騙民眾,不讓他們得知實情,那麼我認為儒家確實是在愚民的。而且不論任何國家,任何思想,都會選擇愚民。因為這是一個國家保持穩定發展自身必要的做法。因為民眾心理脆弱的屬性,就決定了不可能告知他們一切實情。否則即便是有法可解的災難性事件,也會因為自亂陣腳而大大降低挺過災難的幾率。

讓民眾保持一個美好的願景和希望,也是維持國家凝聚力和發展生機的必要手段。而儒家以道德治天下的理論體系,正好能夠幫助脆弱的我們安心,安神,安身。

如果說“愚民”是對民眾的思想方面的控制,以達到統治階層不可告人的目的的話,我想說的是,民眾並不是傻瓜,他們只是比較脆弱而已。如果哪家政府真的敢於撒這麼個彌天大謊來掩蓋一些不可告人的事情的話,我只能送他們一句話:

你可以永遠欺騙一個人,或者暫時欺騙所有人,但你不可能永遠欺騙所有人。

不可告人之事公諸天下之時,就是陰微之人灰飛煙滅之日。

若有人愚民為前者,則我輩甘當無憂無慮的盛世小民,若有人愚民為叵測,則我輩當人人得而誅之,以正視聽。


東方國學

如果說儒家是用來愚民的,那麼看看時下中國人普遍罹患的心靈疾病?我們這個時代很搞笑,表面上說是個價值多元的時代,好像再也沒有什麼意識形態可以主宰所有人的思想,其實骨子裡頭,我們絕大多數人仍然是被一種單一的價值觀奴役著,那就是—金錢至上!

人的生活,本來應該是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的,正如你今天走在大街上,走一天也不會跟別人撞衫一樣。然而,這只不過是表面現象。在今天的中國,事實卻是——在形形色色花花綠綠的各式外衣之下,每個人似乎都穿著同一件印有“I love money”(我愛錢)字樣的小背心。這件小背心,就是我們在貌似多元的偽裝下面如出一轍的價值觀。

錢,已經成了絕大多數中國人的上帝。無止境地追逐物慾,已經成了我們的宗教。

今日國人往往對於老祖宗的一些教誨不以為然,甚至嗤之以鼻,殊不知,要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許多根本性的東西是不因時代變化而變化的;而生活的真諦,也不因東西方的文化差異而有所不同。如今國家正在大力推崇傳統文化,“道德”“給予”“奉獻”“犧牲”“正直”“誠實”等詞也隨處可見。這些東西,不管在古代的中國,還是在當代西方社會,都屬於世所公認的主流價值觀(儘管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但至少是大多數社會成員普遍尊重、共同信守的)。而所有這一切,也恰恰都是今天的中國人最應該珍視的。

因此,不管是外人的尖刻批評,還是先哲的嚴苛責備,只要有助於我們找到自身罹患的病症,那麼我們唯一應該採取的正確態度,就是首先向對方禮貌地說聲“謝謝”,然後回到家裡,關起門來,該面壁就面壁,該修行就修行,該打針就打針,該吃藥就吃藥。

唯其如此,我們才可望在未來的某一天,重新健康地行走在大地之上、陽光之下,重新過上一種符合真理(念念存天理)的“富有意義的生活”,並且讓中國成為“全世界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國家”。

我堅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踐行佛法、用生命去體證生命本質的智者。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道,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六度萬行,歷經了三十餘年,找到了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將一生心血《東華禪》無私付予芸芸眾生,殷切期望天下蒼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東華禪寺

儒家文化曾長期作為我國的主流文化存在,然而自近代以來“打倒孔家店”的呼聲似乎越來越強烈,有人將中國近代史上積貧積弱落後捱打的原因都歸結為所謂儒家的愚民政策。那麼事實真相究竟是否如此呢?事實上真正愚民的不是儒家,而是歷朝歷代的統治階級。

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有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事實上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仁義皆是亮亮對等的——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有信。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並非出自孔孟之口。

事實上儒家至少從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就變味了:在此之前的儒家士子是有自己的獨立人格的,當面對暴力時也並不會輕易屈服——以秦代的焚書坑儒為例:儘管這些儒家士子非議秦朝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已被歷史證明是徹頭徹尾的錯誤,但他們為捍衛自己心中理念而殉身的氣節卻是有目共睹的。春秋戰國時代的儒家士子和兵家、法家、墨家一樣並不缺乏為民請命的錚錚鐵骨,孔子自己就是武將家族出身,常年佩劍,不可謂沒有血性。然而自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就日漸淪為統治階級的遮羞布——被後世廣為詬病的三綱五常理念就出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始作俑者董仲舒的手筆。到了宋代隨著程朱理學的興起更是出現了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言論。

由此可見儒家在其發展歷程中逐步退化為了統治階級的洗腦工具,孔孟之道本身有其可取之道,然而任何一種思想都不應該妄自尊大到一家獨尊的地步,否則必將走向腐化墮落。儒、道、法、墨、兵皆為華夏先民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應當取其所長,避其所短,努力將華夏文明發揚光大,而不是糾結於門戶之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遠比獨尊某家更利於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儒家學說說的是仁義道德,君君臣臣,孔夫子要害在於只講“禮”不講理,



沒有“理“做基礎的“禮”是懸浮在真理公理法理之上的禮,是無根,虛偽的,無恥的自欺欺人,愚民的禮。


在孔子的意識裡,

“君子”與“小人”是不該平等的;

“上智”和“下愚”是不該平等的,

“勞心者”和“勞力者”是不該平等的,

“難養”的“女子與小人”是沒有資格與人平等的,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理所當然的。


為了從實踐中捍衛這種等級秩序,他要求人們“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的實在意義就是犧牲自己,

也要維護統治階級等級森嚴秩序框定的“禮”。

所以,這種“禮”否定人的平等,公平正義。

儒家向人們宣示:君永遠處於尊、剛、健、主的地位,臣永遠處於卑、柔、順、從的地位,這是天的規定、道的本質,是上天的律令或自然的法則,任何人都不能違逆。百姓只能永遠匍匐在統治者權力腳下。

法家那套教唆君王不惜一切無恥手段怎樣殘民害民保住君王的絕對至高無上的權力,2000多年的皇權社會他們實行都是內法外儒,用儒家來愚昧洗腦人民,用法家來殘暴屠殺人民,所以整個歷史就是儒法的歷史,筆桿子與槍桿子的歷史,也就是魯迅說我打開歷史一看歪歪斜斜寫著兩個字“”吃人“”,打江山,血成河,坐金鑾,睡女人,搶財產直至滿清滅亡,。


劉天大夫

首先,我強烈反對儒家思想是用來愚民的這個觀點!持有這種觀點的,大概是兩種人,一是人云亦云的人。自己沒有深入研讀自孔子以來的儒家思想的經典著作,特別是對先秦儒家孔子、孟子的經典著作視而不見的人,在看了一些反對儒家思想的人的書之後,沒有經過大腦深入思考,鸚鵡學舌的人!第二種大概就是抱有民族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的人,失去了文化自信和自覺,照搬照抄西方的觀點的人!

1.什麼是愚民?愚民就是糊弄老百姓。如果說儒家學說是愚民,那麼為什麼不說佛家思想也是愚民的呢?佛教思想認為一切都是虛無,人是要轉世的,這輩子不好,是因為上輩子做的孽,反正還有下輩子。道家思想崇尚虛無,崇尚坐地飛仙長生不老,這種宗教思想不是愚民嗎?其實都不是!哲學和經驗相比,之所以是哲學,哲學就是要有最終極的追求。佛家思想的終極追求是成為佛而普濟眾生,道家思想是成為仙而逍遙於世。而儒家思想,是要我們立足於現實,成為道德高尚、有利於國家社會的君子、聖人、大丈夫,這種目標是現實的,是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是要求我們向上、向善的,這怎麼能說是愚民呢?

2.一般來說,認為儒家思想是愚民的主要論據是,儒家強調忠君。要老百姓死心塌地的為君主服務。但是,我們研讀孔子和孟子的著作,我們會發現,孔子並不是愚忠,孔子認為,臣子和君主的地位是平等的,如果臣子說的話君主不聽,那麼大家可以一拍兩散走人。而孟子就更為明確地表達了他的民主和反抗精神。孟子認為,臣子、老百姓和君主之間,是完全對等的。君主不好,臣子可以離開,君主不好,可以被還掉,甚至殺掉!所以,朱元璋看到孟子的書,恨不得把孟子拉出去砍頭!

3.先秦儒家特別是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是以民為本的。孟子是儒家重第一個明確提出以民為本的思想家。他說,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4.孔孟之道,其實在本質上是一種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思想。他們強調仁義禮智信,這都是對中國人的文化性格形成了深遠影響的學說。仁就是要愛人,義就是要做正確的事情,禮,就是要遵守社會規範,智,就是要加強學習,信就是人要誠信。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都是我們要遵守和踐行的,怎麼能說是愚民?


好玩的國學

首先,沒必要反駁。為什麼呢?和長輩溝通交流,要有基本的尊重。爭個口頭上的贏沒什麼意義。話鋒太過容易傷長者之心。可以求同存異,化對立為認同。簡單回答長輩,“您說得有一定道理,儒家提倡有些觀點還是可取的,比如要孝順父母長輩。做人要有信用。”相信和你對話的長輩也會認同。一方面理不辯不明。另一方面不是特別重要的事要避免和別人抬槓。

其次,儒家是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的一種。那可不是什麼太平盛世,沉重的現實,血淋淋的現象,啟迪者那個時代的思想家解析原因,探索解決方案。至少也是一種嘗試和努力。他們的學說大致可以分為幾部分,第一部分是原因解析,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現象原因。第二部分就是解決方案,各家視角不同,基礎假設不同(性善,性惡不同假設會推導出不同方案,),所以各有特色。第三部分目標描述,也稱為願景描述,古語中所說的大同世界。當然以上幾類只是個人劃分,原文不是這個次序。

基本上百家思想在當時都實踐過的,實驗結果大家都知道,秦國以法家治國一統亂世,但二世而亡。漢初以道家黃老治國,後來轉型用儒家思想。今天已經無法想象,如果是用墨家的思想會發育出怎樣的文明。

儒家思想的體系,我個人認為還是傾向從新定義個體,以及個體之間的關係入手從而達到整體有序,而使每一個體以及整體受益。此處的受益是指和諧性,平衡性,穩定性。

定義個體方面包括:1.基礎價值觀(禮義廉恥),道德標準(忠孝仁義,溫良恭儉讓),行為標準(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2.如何達成儒家所定義的新個體方法。比如慎獨,反省,學以致知,勤學好問等等。

定義個體和個體關係:簡而言之,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正婦順 禮師信友。這種互相之間的關係可以簡單概括為愛,彼此關愛,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幫助。

怎麼讓世界變得如此美好呢呢?從自己做起,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不斷的學習,追求真理,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或許是因為人類認識的侷限性和片面性,現有的個人已知的系統性理論都不可避免有矛盾性(內在矛盾性或外在矛盾性),比如儒家價值追求,忠孝難兩全。沒有平衡性解決方式,只能取捨。真善美三者其實也有內在矛盾性,在部分條件下完全不兼容。

非常遺憾,儒家思想比較匹配農業文明,有很強的同化力,但整體風格偏內斂,不是對外探索性,擴張性,掠奪性。而且因為定義了個體,以及個體之間的關係,一定程度上壓抑甚至抹殺了個性,沒有發育出優勢科技。當西方文明已經出蒸汽機,中國的哲學家還在思考“理在氣先”。這就很悲催了。

任何一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統治理念,個人認為是個自強化過程,當統治階級第一次用過儒家思想後,有一定的大眾認可,會迫使後來的統治階級使用,使用成本低,效果好,大家認同。一種思想傳播範圍廣就會不斷自我強化,影響力變大。至於是否用來愚民不重要,自己不當愚民即可。獨立思考,有自己的判斷,兼聽,但不偏信,有些事不是非此即彼,越是想深刻界定某個事物,就越會發現這個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繫越緊密。

雖然如此,對於致力於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偉大先賢,是值得尊重的,無論他們的方案是否過時,至少他們曾經為此付出過。我們的生活中,現實中也有種種亂象,當父母遇到自己的孩子老頂撞自己,當遭遇婚姻的背叛,當你遭到欺騙……可曾想過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可有整體性,系統性,或者是補丁性質的解決方案?


思慕青山

儒家愚民的論調,大約是在民國時期方才提出的,至於一些說愚民的,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看過四書五經,凡是現代的人,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大約都是“不讀周南,而批《詩經》”的人,沒辦法啊,不經過深入的瞭解,就不會知道什麼叫愚民,什麼叫民智。

先看原儒的變遷,在孔子時代,孔子提倡恢復周禮,解決當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狀,到了孟子時期,孟子選擇一位仁義的君主統一國家,這是兩個時期,春秋和戰國時期,當時的社會現狀已經發生了改變,所以他們的學說中核心的東西不變,解決人世間的事情,讓百姓過好,實行的方法有變,而儒家自古以來,都是這樣做的,方法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但是核心的價值觀不便,一本《論語》唸了兩千年,但是現在還可以用,就是因為人們在其中能夠找到一個亙古不變的東西,這個東西不是方法,而是最核心的,也就是他的取捨價值觀,中國自古的價值觀就是儒家給建立的,到現在我們還在用儒家的價值觀,不過從民國開始,受西方思潮影響,我們自己的價值觀衝的已經剩不下多少了。

我不知道外國有沒有這些類似的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些話告訴民眾,你們要忠誠的是道(不是道教的道,這個道是指的仁)而不是你們的君,他告訴皇帝,你是最後的,民才是最貴的。

說愚民恐怕有些…………

又有人說,儒學是從朱子這裡,變成了封建制度的工具,我再來論論朱子,朱子的格物是科學精神,為什麼這麼說呢?窮究事物之理,就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其中運作的究竟是什麼?這就是一種科學精神,這一步先明白,然後再說存天理滅人慾,首先要明白人慾的概念,然後說天理,天理是什麼?仁,人慾是什麼?因眼耳鼻舌身意所產生的慾望,仁在這裡我做一個解釋,這個仁說的就是剋制自己的慾望(克己),存天理滅人慾就是通過不斷的克己做到高素質的,高品德的人,提倡高品德有錯?

高品德這件事,很多人覺得有些滅絕人性,所以儒家有聖人君子的區別,先說明,聖人和君子在以前沒有分的那麼開,我在這裡做一個狹義的分法,目的是說明我要講的,聖人是內心純然,達到一言一行都是符合高道德乃至於超道德的人,君子是在自己的慾望和仁人愛人之間能夠做到一個平衡點,也就是自己的慾望不妨害他人,能做到這一點的就可以稱之為君子,這個概念和古代的概念不同,大家要注意,儒家推崇的就是這種君子人格,在人慾和天理之間,做到這個平衡點,但是人都是有惰性的,志之於上,得之於中,所以要求每個人給自己立的目標要是聖人,但是如果做到君子,就十分不錯,這是學儒的一個潛規則,幾乎沒有拿到桌面上說的,因為這樣一說,人都覺得:哦,做君子就好,結果就志於君子,結果卻只能得之於下了,這當然是儒家不希望看到的,儒家自古以來,都是對於人心看的很透徹,所以才會如此。

所以儒學自古以來就被稱之為“聖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