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孔子“仁”的思想的真諦是什麼?

段利東


簡單說就是大愛,愛所有萬事萬物。大的說統治者珍惜老百姓,善待老百姓。中的說,你愛朋友。不害朋友,不騙他們。小的說,你愛家庭。尊重愛護她們。具體就變成忠 悌 孝等等。仁是總綱。沒仁話。就變成假忠 假孝等。這和道德經中道為總綱一個道理。你沒道就是空談道德經。你沒仁,就是空談 儒家。具體表現形式:道中代表就是水。上善若水,水對萬物都平等。


小包子快跑


“仁”的思想真諦是儒家極廣的一種道德範疇。《說文--人部》“仁”,親也。《禮部--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指人與人相親相愛。

孔子言:“仁”包括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內容,並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為實行方法。

“仁”指有仁德的人,仁者,無敵於天下,一切人類的價值基礎是仁愛美德。仁愛的力量是和平、美好。美好的生活是由愛所激勵、由知識所指導,愛與被愛是人生存中最大的快樂,仁愛可使世界轉動。


奇堯最棒


這個有思想,作為華夏優秀文化的儒家文化,內容太豐富。而要理解“仁”,要知道點其來源,以便歷史的、辯證的、發現的看這個問題,我這裡就隨想隨聊“叨叨”一下……

我們知道,“仁”,是儒家思想或學派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五德始終說”基本點。要理解其真諦,需要了解其緣起。話說談儒家必談孔孟,而以孔子為第一“始祖”。另外,孔子的思想也是有來源的。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從清華簡《保訓》(文王遺囑)篇記載來看,"堯、舜、禹的傳承都講到中道。" 舜"測陰陽之物,鹹順不逆,舜即得中。"《童子問易》考證舜帝重大易八卦為六十四卦。"孔子老而好易",會通天人之道後,提出了仁、義,禮、智等對舉 的範疇,建構了博大的易經哲學體系 。李學勤先生於2005年8月在青島召開的易學與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指出:"孔子不僅開創了儒學,也確實開創了易學。" 孔子的思想精髓是《易經》。《論語》大多篇章是孔子沒有會通天道、人道之前的空洞禮義說教。在孔子會通天道、地道、人道,形成三才(天地人)之道思想後,開始大談"性與天道",以至於象子貢這類高足弟子都覺得自己學問不高,"不可得而聞",也就是說他們聽不懂 。

自孔子算起,孟子只是儒家第五代。孔子之後"儒分八派",孔孟之間的鏈環究竟是什麼?從荀子攻擊思孟學派"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的"懸案"為我們提供了線索。馬王堆帛書和郭店簡竹書都有《五行》出土面世,帛書《五行》有經、有傳,竹書《五行》有經無傳(記)。竹書、帛書《五行》的出現,"使宋儒追慕崇尚的思孟一派儒學的流傳線索重新凸顯了出來。" 思孟學派的《五行》按照元素論五行(金、木、水、火、土)把德性也分為五行(種),主要闡述德性論的仁、義、禮、智、聖(信)思想,具有數術性質。所謂"聖"就是指會通天道、人道的本事。《童子問易》認為:"思孟學派這種將數術引入儒門的努力,高揚'人道'主義旗幟的表現,是企圖把儒家的道德條目加以自然哲學和生命哲學化的明證。其理論勇氣是巨大的,對國人思維方式影響也是深遠的,甚至可以說其對我國古代社會發展進程影響都是深刻的。自此,易學真正走上了醫國、醫人、醫病的光輝歷程。孟子曾言'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隱含著終始交替的意蘊。由此看來,應是思孟學派開'五德始終說'之先河。"

……

從孔子肇始,儒家學派開枝散葉,不斷髮展壯大,尤以孔孟為衍射。儒家思想十分豐富,簡單來說,以“仁、義、禮、智、聖(信)、恕、忠、孝、悌”等為統綱。而仁,即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

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即仁之真諦,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牛姐聊齋


孔子一生都在踐行著他自己的思想核心“仁”與“禮”,所謂“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要求。



偏執狂菟絲花


儒家本質是人乘宗教,仁義禮智信對應佛法中的投人五戒,其中仁對應不殺生,義對應不偷盜,禮對應不邪淫,智對應不飲酒,信對應不妄語。所以儒家從天傳下來的本意中,仁指的是不殺生。

當然。一開始,仁者愛人,和合他人,寬容他人,敬老尊老,尊敬師長,這就是仁最初的意義,在這一層意義上,仁已經可以產生福報了。

後來,理學,先理後氣,就是天道是仁義禮智信,而不僅僅是人道。所以不僅僅要愛人。還要愛物,愛生命。宋一代,放生以此理論成熟而成為華夏普遍行為,初八成為放生日子,西湖南湖都成為放生池。並規定每年三月,無論僧俗,不得殺生,理論依據就在這裡。成就宋朝一代極端繁榮。

再後來,心學之後,仁是心性格化現,所以不論外境界,都要保持仁心,仁心在則仁行在。將仁的戒律要求真正變成自己的內心。明一代重禮,禮也有戒律的意思。持戒者仁。戒在則可以時刻找回本心。


信仰149114274


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範的最高原則,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係。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時還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孟子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義聯繫起來 ,把仁義看作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其“義”,指正路,“義,人之正路也”。


歷史紀錄片


看到上邊筆者提問,我想到了孔子學府,很厲害的學校。

對於上邊問題我的理解如下:

首先,孔子的“仁”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其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總之,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蝸牛愛吃麵


孔子的“仁”的思想,講的是仁心,仁愛。所謂仁心,就是你不管幹什麼,不管遇到或處理什麼人或事,一定要有一顆平常心,大家都站在一個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礎上,心平氣和地去商議和解決問題,一件事情最終的處理結果,要達到雙方都信服,不會心生芥蒂,為日後埋下隱患。仁愛,講的是禮,有“非禮勿視、非禮勿動、非禮勿言、非禮勿行"。任何一種行為都要三思而後行,只有自己對別人的言行有禮有節,才能嬴得別人的尊重、理解和支持。


魂縈母親河


仁是儒學中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字,它在不同的範疇裡有不同的含義。”在《論語》中,它多以問答的形式出現,孔子回答其弟子的提問中,我們會見到孔子對仁因人、因時、因地而有不同的闡發。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子貢問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從上面的話我們可以看出因人而異因事而異。一個字【變】


易中智慧


儒家本質是人乘宗教,仁義禮智信對應佛法中的投人五戒,其中仁對應不殺生,義對應不偷盜,禮對應不邪淫,智對應不飲酒,信對應不妄語。所以儒家從天傳下來的本意中,仁指的是不殺生。

當然。一開始,仁者愛人,和合他人,寬容他人,敬老尊老,尊敬師長,這就是仁最初的意義,在這一層意義上,仁已經可以產生福報了。

後來,理學,先理後氣,就是天道是仁義禮智信,而不僅僅是人道。所以不僅僅要愛人。還要愛物,愛生命。宋一代,放生以此理論成熟而成為華夏普遍行為,初八成為放生日子,西湖南湖都成為放生池。並規定每年三月,無論僧俗,不得殺生,理論依據就在這裡。成就宋朝一代極端繁榮。

再後來,心學之後,仁是心性格化現,所以不論外境界,都要保持仁心,仁心在則仁行在。將仁的戒律要求真正變成自己的內心。明一代重禮,禮也有戒律的意思。持戒者仁。戒在則可以時刻找回本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