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中國文化典型的五個特點

什麼才是典型的中國文化?即中國文化的特點,在中國比較明顯,在外國不太明顯;在中國有,外國沒有的,我們才能把它稱作“中國文化”。下面我講的主要是漢族中國的文化。

一、漢字文化

第一個是漢字的閱讀、書寫和通過漢字思維,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知道,現在全世界除了極少數,像中國雲南納西族的東巴文字以外,所有的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基本都在生活中消失了,只有漢字仍然和它最起初的象形性、原初性,保持著直接的聯繫。

漢字有的是象形的,日月木水火手口刀等等,這個在古代中國叫作“文”,用章太炎的說法,這就是最基本的漢字單位“初文”。這是古人通過圖像,直接描繪他所看到的事物。但是,這些字不夠,就加上會意,就是在一些象形的文字上,加上一些標誌意義的符號。

比如說刀口上加上一點,就是“刃”;爪放在樹上,就是“採”;牛被關在圈裡面,就是“牢”。會意還是不夠用,就加上聲音,成為形聲字,比如說江河松柏等等。基礎的漢字主要是這三類,當然六書有六種,但主要的是這三類。大家可以看到這三類,基礎都是形。

因此,用漢字來說話、思考、閱讀、書寫,就會帶來很多特徵,可能會有一些重感覺重聯想、但語法相對簡單的特點。

葛兆光:中國文化典型的五個特點

我經常舉一個例子,中國人對於“文”和“字”,有一種自然的感受和聯想。

古代的“人”字,一看就是人,如果這個人嘴巴朝天,就是“兄”,兄原本不是兄弟的兄,是慶祝的“祝”,人的口朝天是向天“祝”和“咒”的意思。

人的嘴巴朝前,又是什麼?是哈欠的“欠”。但這個嘴巴如果掉到後面呢?就是既然的“既”,這是吃完了不吃了,所以是“既”,即已經結束了的意思。

漢字都非常有意思,它形成了中國文化很多特點。簡單地說,漢字的使用帶來了書法的發達、詩歌聲律的發展,比如對偶、平仄等,這些都是單音節的漢字才有的。

在古代中國,漢字這種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歷史上沒有中斷,延續到現在,它對我們的思維、閱讀和書寫,都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影響到了東亞,形成了所謂的“漢字文化圈”。

葛兆光:中國文化典型的五個特點

二、家國的社會結構

第二個特點,是“家、家族、家國以及在這一社會結構中產生的儒家學說”,這是非常有影響的。

我給外國學生上課的時候出了一道題,這個題就是:賈寶玉應該管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叫什麼?外國人總搞不清楚,他們說sister,我說沒那麼簡單,用中國話來說,是表姐、表妹,但是,還是沒那麼簡單。嚴格說,林黛玉是賈寶玉的姑表妹,薛寶釵是賈寶玉的姨表妹,史湘雲隔了兩代了,更遠的表妹。

葛兆光:中國文化典型的五個特點

為什麼中國稱謂這麼複雜呢?這是因為中國的家、家族、家族共同體,要想有秩序,必須把遠近親疏關係界定得非常清楚,這就涉及到中國倫理原則和等級秩序。

簡單地說,這裡其實就是兩個原則,一個是“內外有別”,父母夫妻之間,分內和外,也就是說,女性的親族和男性的親族,等級遠近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叔叔、伯伯,那是你的父黨,同姓;但是,舅舅、阿姨,那是母黨,不同姓。所以,外公外婆是外,爺爺奶奶是內,在古代中國,是分得很清楚的。

葛兆光:中國文化典型的五個特點

第二個原則就是“上下有序”,必須講清楚上下,伯仲季叔,分得清清楚楚,不能亂。這兩個原則,在喪服制度上表現得最明顯。一個人死了之後,在這個人的喪禮上穿什麼衣服,一方面表示你和死者關係遠近如何,一方面通過喪服,把一個大的家庭、放大的家族、更大的家族共同體聯結起來。

而中國的家庭、家族、家族共同體再放大,就是國家。西方不論是country、state都沒有“家”的意思,中國偏偏有“國家”和“家國”,因為在中國觀念世界裡面,國就是放大的家,家就是縮小的國,上下有序、內外有別的倫理在國家層面上也是非常嚴格的。

三、“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

漢族中國文化裡面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宋孝宗、永樂皇帝、雍正皇帝不約而同講過幾乎相同的話,叫“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也就是說,儒家管社會治理,佛教管精神修養,道教管身體修煉,三教看起來蠻融洽的。其實從歷史上看,這個道理很簡單,在中國,佛教道教沒有絕對性和神聖性,所以很難看到宗教之間的辯論,也不大會有宗教之間的戰爭。這是中國的一個特色。

葛兆光:中國文化典型的五個特點

四、陰陽五行的樸素世界觀

第四個是中國最有趣的陰陽五行。陰陽不說了,五行有兩大原則。一個是相生相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這是相生的輪迴;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是相剋的輪轉。第二個原則是,五行可以串聯萬事萬物,比方說,五行可以配五方,東南西北中;可以配五色,青白赤黑黃;可以配五聲,宮商角徵羽;還可以配五味,酸甜苦辣鹹,等等。把萬事萬物連成一個大網絡,這是我們先人對宇宙萬事萬物認識的知識基礎,大家現在學了科學,對這個有懷疑,但是在古代,這就是我們理解世界最關鍵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還產生了一整套知識和技術。

葛兆光:中國文化典型的五個特點

五、中國的天下觀念

第五個是中國天下觀念,中國古代的世界觀跟其他國家和民族很不一樣。古代中國人的宇宙想象叫做“天圓地方”,就是天圓如倚蓋,地方如棋局。即天是圓的,像斗笠一樣,地像圍棋棋盤一樣。

天的中心在哪裡呢?古人想象在北極。古人夜觀天象,視覺裡天在轉,地不轉,因此“天道左旋”,當你面朝北的時候,天是朝左轉的,你會感覺有一個地方始終不動,這就是北極,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極點。

古人認為大地的中心在哪兒呢?“洛者,天之中也”,洛陽是大地的中心。這是因為這套觀念形成的時候,大概是東周,那時候王都在洛陽。洛陽最了不起,特別是,到了夏至那天,“日下無影”。所以,古代中國人以洛陽為中心。想象中一圈圈放大,這就是大地的形狀,所以有“九服”或者“五服”的說法,每服五百里,兩邊各有五百里,就是一千里,“五服”就是五千裡,大地就是這麼方方的。

葛兆光:中國文化典型的五個特點

但是,從這裡形成的一個觀念很重要,就是越在中心的人,文明程度就越高,越在邊兒上的人,文明程度越低,這就是南蠻、北狄、東夷、西戎,中國很早形成了“華夷觀念”,認為中國人是文明人,周圍人是野蠻人,野蠻人要接受文明人的教化,就形成了一套“天下觀念”,即以我為中心想象世界。這個想象和觀念逐漸發展,不僅成為一種民族誌、地理志裡面的文化觀念,也形成了政治制度即“朝貢體系”。

這五個方面如果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非常明顯的屬於漢族中國的文化。可是,需要再次強調的是,現代中國是五方雜糅形成的,就連漢族本身,也是五方雜糅的。從秦漢到隋唐,其實不斷有外族進來,漢族也是逐漸吸納、融合、雜糅了其他民族才形成的。我一直在講,中國文化是複數的文化,不是單數的文化。如果你沒有這個觀念,可能成為盲目的文化自大。

本文整理自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葛兆光2013年演講內容——“什麼才是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