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真的对蜀汉忠心耿耿么,有没有可能是一个没来及暴露的王莽?

洛阳裕恒

刘备的头号军师是谁?这个一直有争议,但是随着庞统、法正的先后离世,诸葛亮成为头号军师就没有任何悬念了。然而这个头号军师,却在事关蜀汉生死的夷陵之战中被安排留守成都——蜀汉精英倾巢而出,诸葛亮在后方勉力维持,这怎么看都像当年的萧何的角色。

志向:臣本布衣

诸葛亮的志向,在《三国志.蜀书》中记载:“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其志向,只是“翊赞”,成为辅弼王佐,并没有显露出要称王称霸。他在高卧隆中时自比管、乐,这两人一个是齐国的相国,一个是燕国的昌国君,都是一代名相——因此,诸葛亮没有王霸之志。

因此,人各有志。刘备初见诸葛亮,就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於天下…”刘备所看重的,向来都是天下、王业,其志向不小,曹操都称其为英雄。

驭众:君子不器

刘备驭众以道,充分利用每个人的性格和志向为其所用。诸葛亮驾众以术,喜欢用谦谦君子,魏延在后期没有更大建树与诸葛亮驭众以术有关。刘备能够团结大多数,能容忍张飞丢徐州这样的大失误,用人也不拘一格,老黄忠也能效力阵前。

诸葛亮在这方面就远不如刘备能纳谏如流,同为托孤重臣的李严都因故被贬斥。在军政领域大量起用荆州派,使得益州本土派对蜀汉政权没有归属感,造成后期蜀汉政权人才凋零。

带队伍的能力,是权臣篡位的最大的能力,因为这意味着人脉。没有自己的嫡系人马,贸然篡位称帝,必然成为众矢之的。

时运:益州疲敝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能清醒地认识到形势,夷陵失败蜀汉的局面非常堪忧。

蜀中新定,荆州人的老家丢了。刘备征战多年的老兵基本全灭,南中叛乱——连近在咫尺的汉嘉太守都反了,即将兵围成都。

当时蜀汉政权能够控制的地区不过成都附近,人众不过三五万,且都是新募之兵。诸葛亮力挽狂澜,稳定了局势后,也不过是区区一州之地。不要看着地图面积划的挺大,实际上有战略价值的土地也就成都和汉中两块地区。

诸葛亮本钱小的让曹魏都认为随手都可以掐灭的风中之烛,曹魏在曹丕时代,用兵方向都是东南,对西北的蜀汉简直不屑一顾。

这么小的势力,诸葛亮如果不以大义占据道德制高点,权臣篡位,荆州派内部就会产生分歧,甚至对抗。如此,不要说诸葛亮能不能成功,就是成功了,单以益州的疲敝之地,人心四散之众,又能坚持多久?何况,这样还背负着一个乱臣贼子的骂名,在风化最美,崇尚气节的汉代,清誉是文人士子的最大追求,他们是精神上的富贵者。

大势:曹魏得天时

诸葛亮时,北方曹魏占了天下州郡的2\\3,人口和资源远远多于南方的蜀汉和东吴。终诸葛亮之世,曹魏三代皇帝,虽被诸葛亮贬的不名一文,但是魏文帝、魏明帝都不是昏君。他们对内积极发展生产,对外积极进攻,蜀汉和东吴都不可能再曹魏那里占多大便宜。诸葛亮以弱小部队,连连发动进攻,让曹魏在东南方和西北方都采取了守势,积极地屯田,积攒粮食。由于要保持着对峙的兵力,蜀汉和东吴都要保留有大量的兵力,这样经济就不断受拖累,时间久了,就容易不战自溃了。


所以,诸葛亮也能清醒的认识到,克服中原,匡扶汉室,已经不太可能实现了。诸葛亮北伐无功,个人声望也不能再进一步,只能止步于武侯。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做臣子已经到了顶级了,篡权与否不在于他们的品质(曹操也不想篡汉,可后来时势发展,已经由不得他了,他只好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也!),而是看他们所处的外部条件:血统、舆论、驾众、天时、大势等诸多条件。历来权臣篡位能够成功的,也没有几家,更多的是失败后身首异处,乱臣贼子的骂名永留史册。

所以,不用怀疑诸葛亮的忠诚,因为站在他的立场上,他不具备篡权的各种条件。今人能够对古人蜚短流长,以今人的利欲熏心,哪里还顾得上礼义廉耻?不能对古代圣贤做诛心之论啊。

君子之德风,应为世人表。其如是乎?!


而知而行

我很烦这种阴谋论,属于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佛印说“心中有屎,看什么都像屎”,这句话用来形容这种人最贴切不过。

诸葛亮到底是忠还是奸,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培养的接班人。现在某些人高唱赞歌的曹操、司马懿,生前就极重培养自己的子嗣。

曹操的儿子里,曹昂曹彰是领兵的将军,曹丕曹植主政一方。此外,曹操亲戚担任要职的就不用我数了吧?典型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啊。

司马懿也不遑多让,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一扫多年的阴霾,独掌大权。有人好奇他为何掌权后不伐蜀,因为他没时间啊。一方面他要继续扫除国内的“曹爽余孽”,打压曹氏宗亲;另一方面他立长子司马师为卫将军,仅居他一人之下,次子司马昭先是掌管宫廷禁军,后又屯兵关中,两个儿子怎么权力大怎么来。

他死后司马师司马昭相继继位,魏国朝政从上至下都已落入司马氏之手,篡位已经不可逆转。

反观诸葛亮呢?诸葛瞻虽然在他逝世时年纪尚小,但他有弟弟诸葛均,还有过继的儿子诸葛乔。这两位您听说过吗?

刘备在世时任命诸葛均为长水校尉,然后史书关于他的记载就直接跳到了蜀汉灭亡时迁往洛阳,途中病故。诸葛亮手握蜀国朝政大权十余年,居然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给他弟弟任何方便。

继子诸葛乔是诸葛亮长兄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一直没生儿子,诸葛瑾就将诸葛乔过继给了诸葛亮。入蜀后诸葛乔当了个驸马都尉,诸葛亮将其视为己出,但三国志关于他唯一的一次公务记载就是率500士卒于山中屯田。

相对于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对自己家人何其苛刻。这两位早早的就定下了自己儿子当继承人,诸葛亮倒好,临死前推荐的是蒋琬费祎。

最后,以一段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结尾:“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老贝

1、诸葛亮出师表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可又另有一说;《魏略》记述;“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否定《魏略》此说的只有裴松之,裴松之却是数百年后南北朝之宋人。他除了道听途说,根本无法考证是《三国志》的记述准确性。看裴松之的说法;“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真的如裴松之所说的“明也”吗?蜀汉不设史官,而蜀汉朝廷内外,刘禅左右,全部都是诸葛亮所安排的“相府属吏”,掌权的全部是诸葛亮的心腹亲信!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蜀汉设立了史官,那史官就必会秉笔直书。那么,很多诸葛亮不想别人知道的事,就会大白于天下!而诸葛亮要想篡改、隐瞒点什么东西,是根本不可能的。而诸葛丞相为百官之首,设不设史官完全是丞相的责任!但他偏偏就是不设这个官职,目的何在?裴松之所说的“明也”,还能是“明”吗?光这一点,《三国志》中“蜀书”内容的真实度,就无法得到验证,只能作为“一家之言”!因为,陈寿所掌握的,也都是经过了蜀汉臣工们加工过的资料。而这些“臣工”,就是诸葛亮以及继承他的蒋琬、费褘、姜维等这班心腹亲信。所以,从刘备后来对诸葛亮使用的情况看(他认可诸葛亮的才能,但并不认可他的军事。所以,打仗的时候,又基本上不用诸葛亮),我更相信《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诸葛亮身为丞相,却不肯设立史官,至少目的令人生疑。对于他是否真的“忠”,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

2、刘备北取汉中,命诸葛亮在后方保证前方的“足食足兵”。但在刘备取汉中的时候,因兵力不足而成胶着状态,命诸葛亮急发援兵增援。而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呢?据《三国志-杨洪传》记述;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这里清清楚楚的记述;诸葛亮并不是立马发兵支援,而是先问杨洪该不该发兵。诸葛亮是什么人?刘备的臣子,并且是“署左将军府事”、就是按刘备的意思,主管刘备的“左将军府”的一切事宜=“办公室主任”或“秘书长”。这里,姑且不论他的战略眼光是否短浅,作为刘备的一个办公室主任、臣子,居然敢把主子的命令置于一边,反而去问旁人应不应该发兵支援。如果杨洪认为汉中不重要,不必发兵增援呢?他是不是就不发兵了?如果连主子的命令,臣子都可以拒不执行。这样的臣子,还能称为“忠义”吗?

3、对于刘封,本来刘备虽然生气,却并没有打算杀了他。但又是因为诸葛亮的撺掇,才令刘封自杀。他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刘封死后,刘备为此痛哭流涕,很是后悔。事实上,真到了“易世”后,刘禅事事都被诸葛亮摆布,没有半点自主权。这就证明诸葛亮所担心的“易世”之后,是怕自己无法“制御”刘封,而不是担心刘禅不能“制御”刘封。因为诸葛亮根本就没有打算让刘禅掌握什么权利!诸葛亮心机之深,由此已经凸显无遗了!

4、刘备临终,一再叮咛诸葛亮,说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而诸葛亮却不以为然,结果造成大错,毁了最有希望的第一次北伐!再次不把刘备的话当回事!

5、刘备托孤,朝中大事固然是委托诸葛亮,但军事却委托的是李严。按理,李严要执行刘备的委托,是应该开府议事的。管军事的人,开府建立一个军事参谋部,是一种常规的做法。他有这个权利。但诸葛亮为了大权独揽,一再的打压李严,不许他开府,连李严的军事权,最后也被剥脱了。说诸葛这样做不是野心,谁信?违背刘备意愿,夺取李严军权,大权独揽,把持朝政。甚至鞭打二十的处理权都不舍得放手,这是对刘备的“忠”么?

6、诸葛亮为相后,逐渐把刘备的旧臣一个个的边缘化,把所有的重要军政要职,都安排上他的心腹亲信——相府属吏!很听自己话的刘备旧臣,就控制使用。如;魏延、赵云、吴懿、廖化等等。不听话的,就逐一排除。如李严、刘封、陈式等。魏延当时是军中唯一的、刘备的嫡系大将。诸葛也知道魏延的能力,在当时的蜀汉军中无人能及。更因为魏延也是荆州人氏。他就想把魏延拉进自己的圈子,所以到汉中后,让魏延当了“丞相司马”——相府参赞军机的最高级幕僚。可是,魏延是个军事狂,但又是一个政治白痴,根本不理解诸葛亮的这番心思。战略认识与诸葛亮格格不入,而且还经常发表出来和诸葛亮争辩,令诸葛亮非常不爽。所以,很快就明升暗降,取消了他“相府属吏”的资格,离开了军事核心。改为前军师了!本来赵云已老,他虽然只能属于刘备的半个嫡系,能力也并不是十分的突出,并不入诸葛亮此时的法眼。但魏延的作为,令诸葛亮灰心。只好又把赵云搬出来,因为赵云虽然职务、实权不如魏延,却资格比魏延老得多。再加上赵云脾气好,人品好。对他也一向唯唯诺诺,还算听话。搬出来也能成为一面旗帜!所以,第一次北伐时派赵云——这个从来没有独挡过一面的老将为大将。去箕谷作为疑兵,牵制曹真。可惜赵云不争气,败于曹真之手,挡不住曹真,只好烧了栈道才堵住曹真的进攻。赵云这一败,差点令诸葛亮的大军回不去汉中。诸葛亮气不打一处来,尽管赵云没什么损失,却也证明赵云并没有拼死抵抗。所以,赵云刚得的“镇东将军”衔,还没捂热,就被贬为了“镇军将军”!其实,赵云的做法是对的;既然作为“疑兵”已经失败,变成了正面对敌。赵云非常清楚,自己从来没有独挡过一面,没有试过独自带着军队,抵抗正规的敌大军。拼死一战,万一挡不住,自己死了事小,但会让曹真可长驱直入汉中。汉中此时已经没几个兵防守了。一旦自己挡不住,让曹真冲过栈道,不但断了诸葛亮大军的归路,还将直接导致汉中的丢失,国基动摇。所以,最保险的方法就是烧毁栈道,再严阵以待。令曹真知难而退!赵云做到了,虽然无功,但亡羊补牢,不但成功地令敌军退去了,还保存了蜀汉的势力。根本没有被贬官之罪!但丞相不卖账,不贬赵云,丞相气不顺。从此之后,刘备的旧臣魏延、赵云、吴懿、廖化、高翔、张翼等等,再也没有进过诸葛亮的军事决策的核心——相府属吏!

7、再看看他的相府属吏;马谡,是他亲如父子的学生、助手,荆州人,相府参军。蒋琬,荆州人,不理县务,整日饮酒作乐,被刘备碰到要杀他。被诸葛亮救下,成为他的相府第一任参军、长史,首位军政继承人。费褘,荆州人,也是相府参军,后为司马。在出使东吴的时候,孙权说“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这时费褘却是张口结舌,无言以对。靠着李恢教他才解了围,费褘的才能有多大,于此可见一斑。但他却是诸葛亮指定的次位军政继承人。王平,巴西宕渠人。文盲将军,但战术修养不错,通晓汉中地利。但因没什么文化,自然对诸葛亮唯唯诺诺。因街亭之战,坚决要求马谡按诸葛亮吩咐用兵而立功,被诸葛亮看好,战后也进位为相府参军。姜维,天水人(终于有非荆州籍的了)。被诸葛亮亲自诱降的,魏国原低级将领。被诸葛亮特别举荐与蒋琬等,要他重用。后为蒋琬的大司马府的司马,诸葛亮继马谡后的学生。因改变魏延防守方略后,丢失汉中。九次伐魏胜负参半,被魏晋一次来伐便土崩瓦解,蜀汉灭亡!还有董允等一大帮诸葛亮的亲信,把持着刘禅的前后左右,刘禅在朝中只是个摆设。从诸葛亮死后,刘禅禁止朝中大臣去祭拜,这心里的恨有多深,于此可见一斑!

所以,一个把持朝政、控制皇帝、用人唯亲,独掌大权,藐视先帝遗命的权臣,就单凭一篇伪造的后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句漂亮话,就认为他是“千古忠臣”。实在没有说服力!综上所述,正是我从来不认为诸葛亮是什么忠臣的原因。以我的看法,他充其量是个权臣。至于他若不死,是否会成王莽,还真不好说!


傲视苍穹39

从书籍中来看诸葛亮是很忠,忠心耿耿。自比管仲、乐毅。事实诸葛亮对权欲有很大的野心和向往的,这是人性决定的,为了能达到这一目标,不惜身材魁梧却娶黄承彦的丑女,一般正常人是接受不了的,可黄承彦和刘表是担挑啊,能结识刘表,为自已的理想打开了一扇门,并成为刘表外戚成员中很有影响力的一员。刘琦就很看中诸葛亮。


刘备路穷来投刘表,刘表还是很欣赏这位小弟的,奈何丈人蔡氏,只让刘备屯新野,使得刘备闻到诸葛亮,再说诸葛亮和刘备性格也很象,都是无父的人,刘备浪迹市井,诸葛亮浪迹荆襄,眼眶都很高又很远,一见如故,一个20多岁的年青人就成为刘备集团的智囊,可以说在关、张之上,是什么使然,是能力吗?还是刘家的外戚身份?诸葛亮能和刘备走到一起,刘备最放心的是什么呢?不言自明。

至此诸葛亮成了刘备的影子,时时圈住刘备对内对外政策,有时圈不住就沉默,免受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度降低。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的野心就暴露出来,为所欲为,大权独揽,事必躬亲,件无巨细,任人唯近,排除异已,就这样一个人,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天下一统,还把大权交给刘禅,你信吗?


兔吐2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我觉得能问出这种问题的人,不是被历史虚无主义和反智主义搞得神志不清,就是对诸葛亮彻头彻尾的污蔑,并且一定是个不读史书、单凭臆测胡乱推测的人。

刘备去世以前,诸葛亮何时以集团当家人的身份出现过?在曹操南下以前,他只是刘备集团的谋士(是不是头号谋士都有争议),赤壁之战中他负责去和东吴联络。在攻取下荆州四郡以后,刘备入川,他就坐镇荆州,负责看家护院。庞统战死后,诸葛亮入川,继续担任留后。可以说,他的身份一直是刘备集团的大管家,何时是一把手啊?刘备集团的所有大主意几乎都是刘备自己拿的啊!

至于说刘备被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间,更是滑天下之大稽。一个是君,一个是臣,谁玩谁?诸葛亮其实在刘备晚年的权力是有被架空的嫌疑的,比如说虽然人命为丞相,却没有给他录尚书事的头衔,等于用尚书令刘巴制约了他。至于后期的谋主,刘备用的更是法正和庞统,诸葛亮则只能在大后方给刘备当大管家。谁玩谁?

还有所谓的王莽,更是无理取闹。诸葛亮的遗折说的很清楚,自己家里的东西够多了,什么也不要皇帝的赏赐。他的儿子也没有接班他继续做丞相,并且还带着诸葛亮的孙子一起战死在了绵竹。王莽,会这样吗?



青言论史

这个是真的,诸葛亮对蜀汉死心塌地,忠心耿耿,这个从以下可以看来。

1,周瑜想尽办法,想让诸葛亮弃刘投吴,都没有成功。最后想杀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一周造十万支箭,完不成就杀了他,但是,诸葛亮用计草船借箭,完成了任务。更让鲁肃和诸葛亮哥哥劝降,都没有成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


2,是刘备托孤。让诸葛亮服佐刘禅。诸葛亮尽心尺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没有把刘禅拉下马,自立为王,在一个混乱的年代,能如此,真是难能可贵。


3,诸葛亮专权,但是不贪权。保持了一个清白清廉的为官名声。死的时候,家无余财,尽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由此,也为打造一个廉洁的蜀汉政权,树立了榜样。

4,是不忘初心。坚持北伐,虽未完成刘备定下的恢复汉统的遗愿,但是,作为一个臣子,诸葛亮作到了忠君爱国,矢志不移,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由以上可知,诸葛亮一生忠诚于蜀汉政权。



续写吾言今生

这还要问吗?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为刘备打造三分之一的天下,从火烧新野,与刘表的散伙,曹操的袭击,长板坡离散,后智激东吴联盟,赤壁大战击退曹魏百万大军,诸葛亮成功巧借荆州为跳板,后取汉中西川乃至北伐曹魏,死于五丈原,理葬定军山,这一切都是为刘备而谋,自已图个什么?

有些人对历史不了解,总是无端误传误导,说什么诸葛亮专权霸道,这也难怪,自已是这样的人,以为所有的人都这样,这人间世态炎凉,有相当一部分的心理是这样:我对你好,你却以为另有所图,不理你,你却说没心没肺,这人难做。

其实诸葛亮是想施展一生所学兵法,并非有野心,若有野心也是冲着东吴和曹魏为刘备量身裁作,他连两个儿子都没有委以重任,后来是刘禅认为过意不去才硬封两个儿子为将军。

其实古代乃至现在确实是有很多忠臣良将存在,真的是很好的人,不要以为这世界没有只为国家着想的人,用心想一下,好人每天都在你身边,你还胡思乱想,百般猜疑,那就只有自已才可以相信,那别人会相信你吗?


知足常乐6144539457

这个问题真没有意义。不说大话,我个人认为诸葛亮对蜀汉是忠心耿耿的。诸葛亮青年时自比管仲乐毅,名将名相,都是辅助君主的人物,也就是说诸葛亮以前就没有想过当君王的想法,而且他做事一丝不苟也不半途而废,这个不要猜疑了,史书上都有,所以他跟了刘备后,基本上担任的是集团二号,成为刘备的总秘书长兼总经理,处理集团日常政务,荀彧、张昭和诸葛亮在前期都是一样的。武侯在刘备死后,他基本上就是集团创始元老的最后一批了,资历不算最老,但是威望最高、能力最强,能力强到了蒋琬这些人没法比,所以史书上说事必躬亲。刘备死后,诸葛亮也没有把刘禅全部架空,也不一定非要恭恭敬敬地对刘禅,但是他仍然摆正自己的位置:托孤重臣、政务大臣、百官之首、先帝心腹,帮忙照看刘禅遗子、帮忙处理蜀国全部政务、镇守蜀国官场统领百官、继承遗志兴复汉室。这些在史书上和个人传记都可以查到的,在他镇压南中后,他的威望是前所未有的高,但是仍然没有把刘禅怎么样,反而准备北伐,这个时候完全有理由上表称王的,或者煽动群臣干什么事的,都没有,只是处理政务准备北伐,如果诸葛亮有二心或者有称王称帝的心思,他完全可以培养自己的心腹,不用所有事都靠自己拍板的,只能说他个人能力太强、不放心部下去做,一般这种情况就是个人能力比下级的人的能力强很多的时候会出现。就是因为忠心耿耿,所以他的遗言就是蒋琬接管政权、姜维接管军权,这都算的是能力强且刘备荆州集团的部下,所以诸葛亮的忠心不要再怀疑了,别让他老人家跑出来再累死第二回了


苏霸赛压锦

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文人性格

诸葛亮骨子里就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为人心高气傲,不是他看中的明主,他说啥也不依,所以他不进入刘表阵营,也不跟着哥哥去江东投靠孙权。刘备三顾茅庐彻底地打动了他,所以他愿意一辈子为其鞠躬尽瘁直至身死,像他这样高傲的人,把品德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只要他认定了他心中的明主,他是绝无可能背叛的。

宰相之才

诸葛亮是一个典型的宰相之才。有一个问题我们先要想明白点,那就是不是每个智商高,能力强的人都适合当皇帝,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人,帝王之才不在于自身能力多强,关键是善于识人用人,如刘邦、刘备都是这样的人,反观诸葛亮,事无巨细,他都亲自操心,这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报答,但也说明诸葛亮就是一个操心干活的命,一个国家的大管家,这跟帝王之路大相径庭。

出师表

表面看,诸葛亮的出师表虽然安排了一大堆人,好像是安排亲信,培植党羽,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推荐的这些人确实都很优秀,他并没有存有私心。就整个出师表而言,更像一位父亲临别时在循循善诱地教诲不成器的儿子,说到最后竟然痛哭流涕,这么动感情,必然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不会是装出来的,试问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窃国之贼呢?

教子有方

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的教育(诫子书),里面全是修身养性,知书达理的内容,根本不像司马懿对儿子那样野心勃勃的教诲,这也可以看出,诸葛亮根本没有培育接班人的打算,最后不仅他自己油尽灯枯,活活累死军营,就连他的儿子也在绵竹为国而亡,就从他父子二人身前身后来看,也看不出丝毫想篡位的迹象啊。


惯与长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