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藍鵲~毛瑞香~一些果實~

又一日,日麗風和。

上午與朋友會晤,討論一些事,一起吃午飯。飯後沿著河岸踱步。觀察食蚜蠅與蜜蜂在路旁盛開的梅花叢中採蜜,很相像的兩種昆蟲。明顯的差別是,蜜蜂有一對攜粉足,方便攜帶梅花花蜜。並討論用這樣的花蜜製作出來的蜂蜜是否有梅花的冷豔香味。但最後一致認為,多半是沒有的。

又遇見幾處苔蘚,小小的一叢一叢聚集在河岸低窪地段生長。蹲下來看它們,用手機拍幾張圖片。發現有葫蘆蘚和澤蘚,此刻已經長出孢子囊來,似在“開花”。想到近日流傳的袁枚的詩,寫這種生命:“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苔花~藍鵲~毛瑞香~一些果實~

上:葫蘆蘚

下:澤蘚

苔花~藍鵲~毛瑞香~一些果實~

植物學的知識是,苔和蘚是區分開來的兩種植物,但經常被作為這類植物的統稱。如同蜻和蜓。它們不開花亦不結種子,所謂“花”的部位是用來繁殖的孢子囊。只是古時並無現代植物分類系統,人們視作“苔花”也不能算作是錯。

覺得這段故事,動人的是老師與孩子對生活與未來有著明亮熱忱的心意,並對袁枚的詩注入新的解讀與希冀。有時人的出身與際遇無法更改,唯有以堅定不屈的意志打破它們,才能帶來更廣闊的路。這也是這些孩子帶於人的感懷。也覺得這樣的輿論風潮比之關注一些明星雞毛蒜皮的小事更帶給人好的能量。唯願那些孩子能受到幫助並健康努力的成長。

葫蘆蘚是常見的一種蘚,蒴孢兜狀,具長喙,形似葫蘆瓢,故而有這樣的名字。澤蘚的孢子囊則似瑩潤綠珠,有沁人的碧色。朋友戲稱葫蘆蘚“花”似小米小,澤蘚“花”則為綠豆。有孩童的心性的比喻,覺得好。我則在想之前看到的一段對苔花的點評,言,若單以境界而論,袁枚的詩終究是格局不夠的,學來的夢想,仍有效仿與攀比。而與苔花有契合心意的,則是楊萬里一句:“只是苔花與蘚葉,也無半點俗塵生。”可以只居於山野溼地,不學任何人和事物,自生自滅,不種不收。更自在相融的意境。一如此刻我見到的它們,並不為彰顯什麼而生長,只是生命本身的繁衍,已值得人蹲下來與之平視。人在自然面前,第一步需要學會的是敬畏。

下午告別朋友,前往九曜山。

選擇太子灣的入口,沿著山腳拾階而上,午後樹林陰翳,風和陽光一片細碎。此時節的植物仍還不夠茂盛,但大多已冒出嫩綠的新芽來。遊人很少,三三兩兩,很長的一段路是獨自向上走。山中空氣靜謐,能聽到不同鳥兒的鳴叫。在一處,見到一隻紅嘴藍鵲在草叢中覓食,體態美麗優雅,有長長的尾巴,其背部羽毛呈藍灰色,陽光下似泛起細鱗光澤。輕輕踱步過去,觀察一會,拍下它的樣子,稍後它飛走。這片刻時光,與一隻林間飛鳥相處,彼此各行其是,彼此相安無事。

苔花~藍鵲~毛瑞香~一些果實~

途中也拍一些植物去年掉落的果實,有些不動它們,保留它原本的狀態,一粒無患子果實落在石階上,雨水後沾了泥土。常春油麻藤種子則似鵝卵石般的精巧模樣,沒有秩序的堆在一處。這座山有幾株粗大盤虯的油麻藤,四月時會開紫色的花朵,形如飛鳥,經常數十朵呈總狀花序著生在枝幹上,盛花時有壯觀的風致。此刻它們還沒有動靜,種子也只掩藏在泥土中。

苔花~藍鵲~毛瑞香~一些果實~

上:無患子

下:常春油麻藤

苔花~藍鵲~毛瑞香~一些果實~

另一些,撿起來放在旁邊平整乾淨的岩石上,對照光線看它們。化香樹果實如小小牙棒,被枯葉覆蓋。它是初夏開花的植物,夏季結束便結出果實來。麻櫟屬於殼鬥科,有趣的是包裹種子的“殼鬥”,如小籃子,恰好落在岩石中間的凹槽處。之後看到幾顆松果,是來自頭頂高高生長的溼地松,它們現在鋪在長滿苔蘚的石頭邊緣,呈紫紅色圓錐狀,肥厚斜方狀的鱗盾密佈,看不到其內的種子。

苔花~藍鵲~毛瑞香~一些果實~

此行的目的本是尋找毛瑞香,初春的花期。直至下山途中才發現它。風送來它濃郁的香氣,循著方向抬頭,發現原來長在陡峭的石壁中,幾棵聚在一起。小心攀爬上去,看到它的花是由十數朵潔白小花聚成頭狀花序,開在枝頭。單朵花有4瓣裂片,內部花蕊橘黃色。陽光下,它的白色花簇愈發清麗。風淡淡的吹動枝葉,香氣亦動了起來。

苔花~藍鵲~毛瑞香~一些果實~

之後一路走下去都能看到毛瑞香。心中有奇妙的感覺,未曾見到時焦躁無著,覺得可能無緣得見,見到後則有愈見愈多的喜悅。步伐亦變得慢。此時山風四起,樹木搖動。天晴日朗。

苔花~藍鵲~毛瑞香~一些果實~

彼時日光明亮,覺得不容易拍出它們的風姿,但好在不趕時間,慢慢等光線合適,風靜下來。快速按下快門,留下這段美好的相處時刻。現在也選擇把它們盡數寫出來。

如此一日過去,沒有做什麼具體的事,也沒有覺得虛度。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