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軍步兵進攻戰術真的如網絡上一些人說只會無腦突嗎?

sbwsw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日軍新兵要經過2個月的超強度的第一期戰術訓練,各種單兵動作,挖掘各種掩體的計算和剷土動作,把大頭針釘在衣領和衣服其他位置,揹著各種木頭架,練習正確的動作和持槍動作。讓這些動作和持槍射擊的標準姿態成為下意識的,所有的技術動作都變成條件反射。就可以分發到部隊了。日本陸軍獨特的訓練方針。

其主要特點如下:

一、強調積極果敢的機動戰。

  二、主張包圍殲滅戰。

  三、特別強調夜戰。

  四、鍛鍊直到下士官、士兵的獨立應變能力。

  五、體現各兵種緊密配合(各種火力的組織化)。

  六、重視近戰。 側重瞭如下課目:

  一、突破堅固的縱深陣地地帶(特別是攻擊火力點)。

  二、火力和白刃戰並用的夜間攻擊。

  三、廣漠、不毛、高寒地區的作戰。

  四、對火力裝備、機械化裝備精良的敵人進行戰鬥。

每天到丘陵,河灘,山腳下摸爬滾打,盛夏還要有耐熱訓練,在炎炎烈日下,士兵們散開後攻擊縱深陣地,打掉敵火力點,要點是利用地形地物,各自跳躍前進,機槍和第4分隊的擲彈筒反覆訓練配合衝鋒的射擊技術。為了培養士兵勇猛的攻擊精神,訓練各種火器的密切協同作戰,最後用衝鋒消滅敵人,不僅是要反覆訓練,還經常搞實彈射擊條件下的演練衝擊。在營士兵每年還有100發子彈以上的實彈射擊訓練。 全部新兵都要在第2期訓練中連日進行猛烈訓練,每天武裝行軍40公里,單兵深入敵後,40度高溫下耐暑訓練,以及嚴寒訓練,有時天氣嚴寒,露宿醒來霜滿身,就要立刻進行耐寒訓練。全副武裝穿越巍巍2000米的岩石裸露的高山,拼命強渡大河,在實彈槍擊下三天三夜不吃不睡隱蔽前進,向縱深突擊。

日本士兵在殘酷的軍營訓練和棍棒下,更加的渴望上戰場。哪怕是在待機衝鋒和在槍林彈雨下和對手對射的時候,起碼可以爬在地上休息一下,簡直是太舒服了,終於可以清淨一會了。 如此嚴酷的訓練出來的野戰兵士和如此嚴格的教育下訓練出來的士官,怎能不擁有強大的戰術能力呢?他們對於各種狀態下的諸多射擊,土木作業,行軍,隊形,衝鋒,爆破都已經成了條件反射了。

第2次長沙會戰國軍總結認為:日軍步炮協同好,炮兵射擊準確,常能判定我軍輜重火器位置予以損害。攻擊運動迅速,聯絡確實,不受小部隊抵抗的拖累。退卻時,掩護得法,可以遲滯追擊,掩護主力安全轉移。 攻擊有決心,雖然屢次挫敗,但是還能掌握部隊,做困獸之鬥。部隊間協同和救援友軍的精神優秀。 日軍在受到國軍的側擊,尾擊,伏擊時,可以化整為零,分成若干支隊,鑽隙 繞攻,分途流竄。而進攻時,也善於以步炮騎輜工通各兵種組成若干支隊,一個支隊大約2000人,鑽隙 繞襲,對手側後。

至於說日軍協同好,可以舉第2長沙會戰為例子,在潼溪街渡河的時候,日軍對國軍第4軍進行了猛烈的炮擊,隨後飛機凌空爆擊,摧毀一線國軍陣地。在地面,日本步兵迅速突進,以飛機空降的橡皮艇於泊羅江岸,步兵開始強渡,空軍和炮兵轉而轟擊國軍後方阻斷增援。堪稱絕妙的配合,打的國軍是眼花繚亂。 說日軍步炮協同好,可以舉新1軍在緬北第2期作戰的例子,新1軍認為:日軍在卡提克戰役時,先以炮兵對國軍第一線進行猛烈射擊,在炮擊後瞬間步兵就大舉衝鋒,步炮協同極為緊密。其實秘訣就在於,在日軍炮擊時,國軍的火力被壓制無法射擊,日軍趁機就已經把步兵秘密潛伏到陣地前70-80米了。炮火一延伸射擊,步兵有10秒就到跟前了。

日軍步兵班一般由10人組成,武器裝備為一挺歪把子輕機槍,三八步槍,七九步槍。日軍甲等四單位制挽馬師團下轄2個旅團,1個野戰炮兵聯隊,1個工兵聯隊,1個輜重兵聯隊和其他的通信隊,勤務隊。通常師團不配屬坦克,坦克屬於戰時臨時加強的部隊。每個步兵聯隊下轄3個步兵大隊,1個步兵炮中隊,1個速射炮中隊,每個步兵大隊配屬4個步兵中隊。可以說在現代化軍隊中日軍的火力和機械化程度是最低的,甚至連坦克都是輕型或者中型的居多,相比起美,蘇,德寒酸許多。支援火力也僅限於75mm山炮,野炮,105mm榴彈炮,80迫擊炮。日軍尤其偏愛山炮,這不符合現代化步兵的發展的潮流。

日軍步兵的戰術在中隊一級,大隊一級,聯隊一級,旅團一級,師團一級都還是不錯的,但是在大規模動用多個師團的戰鬥中往往由於日軍將領二流的因素,敗筆迭出。日軍的步兵戰術多采用分割包圍,迂迴包抄,集中火力和兵力集中突破一點。另外日軍只擅長進攻作戰,防守作戰的能力相當的弱,這於日軍提倡進攻是最好的防守相關,日軍崇尚進攻到了盲目的進行進攻,偏執到在進攻中陣亡榮譽要大於在防守中陣亡,並且缺乏對於防守作戰中的總結,這種無法改變的戰術思想導致往往日軍進攻受挫,而對手反攻和全面火力壓制的時候日軍往往不知道該怎麼去防守,並且在防守中僅在一條戰線上配屬多個火力支撐點,而缺乏縱深梯次防禦。

日軍在衝鋒中多采用三人一組分散—集中—分散的模式,並且日軍在匍匐中射擊(全世界就日軍在步兵訓練中有匍匐射擊這項訓練內容),並且相當精準的槍法突顯出日軍步兵不錯的戰術素顏。日軍另一項死穴是其輕視補給,日軍作戰關於補給問題想來就是現地徵集,就是現搶,在補給中也多采用騾馬,與西方的機械化補給,美軍的海陸空三位一體的補給形成相當大的差距,日軍中一向有“輜重要是也算兵,蜻蜓也能算老鷹”的口號來輕視部隊的補給。往往導致在陷入重重包圍後難以突破,在面對相比美軍整體實力較弱的英軍時,以優勢兵力包圍但由於缺乏彈藥補給而導致圍而攻不下的局面。

指揮系統上“下克上”的“優良”傳統一直制約著日軍原本不弱的步兵戰鬥力的發揮,往往由於一倆個參謀大腦一熱的瘋狂舉動而導致整個部隊不理性的舉動。日軍戰術的另一個特點是擅長夜戰和偷襲作戰,脫胎於忍者思維的夜間偷襲作戰是日軍最慣用的,並且日軍在進攻中除了分割包圍,迂迴包抄之外還有進行虛實結合的滲透作戰,強調利用非正面火力打擊守軍,力求打亂守軍通訊指揮及火力支撐體系,這種打法非常兇狠,常給守軍造成全線崩潰的感覺,屢屢造成嚴重後果。


每日點兵


那是無知的說法,戰爭中人是最關鍵的因素,雙方都會盡量保存有生力量,儘可能的殺傷對方,白送死是很不可能,至少也要像神風一樣以少換多。大家有時間還是到圖書館看看戰鬥親歷者的記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