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陵商臣之酷:唐宪宗之死

“光陵商臣之酷”这句话出自唐代人裴廷裕的《东观奏记》一书,因为这句话涉及了元和十五年宪宗之死,其中透露出了极为惊人的信息,所以这六个字历来被历史学家们高度重视,所以我们先分析一下这六个字所表达的意思。

“光陵”就是唐穆宗李恒的陵墓名称,也就是代称穆宗。穆宗李恒是宪宗李纯的儿子,按顺序排行儿子里的老三,但李恒的妈是宪宗的正妻郭贵妃,也就应当是宪宗的嫡长子。

“商臣之酷”则是引用了一个《左传》之中的典故,芈商臣是楚成王芈恽的儿子,楚成王打算立商臣为太子,问他的大臣令尹子上行不行?子上说:你还年轻又好色,将来儿子肯定多着呢,况且商臣这个人“蜂目而豺声”眼睛小声音尖,望之不似人君,还是再等等吧。

光陵商臣之酷:唐宪宗之死

楚成王没有听子上的话立商臣为太子。后来成王果真后悔,打算用王子芈职替换商臣。商臣风闻这个消息,但是拿不准,就问他的老师潘崇怎么办?潘崇教商臣:约你的姑姑、也就是成王的妹妹江芈出去玩,然后调戏江芈。商臣依计行事,调戏了江芈。

江芈大怒,骂到:你个臭流氓,难怪你爸要杀了你,换太子呢!商臣赶紧回去向潘崇报告。师徒两人一合计不能乖乖受死,商臣就带兵包围了他爸楚成王的居所,楚成王临死前跟商臣说想吃一块熊掌再死,商臣不答应不给他爸吃熊掌,很冷酷残忍。楚成王无奈上吊自杀,商臣当上了楚穆王。

所谓“商臣之酷”就是作为太子的儿子知道自己快被父皇替换的时候,先下手为强,弄死老爸算了。这里“光陵商臣之酷”的意思也就是唐穆宗李恒和商臣一样残酷,杀死了自己的皇帝老爸。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宪宗李纯突然死了,非常突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一年的元旦的时候,宪宗的确生病取消了朝会,但从后来几天又照常工作看,应该也不是什么大病,特别是死前两天正月二十五,宪宗还会见了前来朝见的幽州节度使刘悟。

据刘悟讲当时皇帝正常得很,没看出哪有什么不正常。怎么好好一个人就这么死了呢,偏偏史书上对宪宗之死记录得非常简单:死了,死了就死了。因为宪宗之死对于唐代政治进程影响十分巨大,后世的历史学家们都对这起宫廷事件有着高度的兴趣,仅近代以来,像陈寅恪、吕思勉、黄永年这样的重量级史学大师都对宪宗之死做过深刻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光陵商臣之酷:唐宪宗之死

当然,由于史料缺乏,当时历史场景已经很难复原,所有的这些研究也只能被认为是一种推测,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真相,但我们仍然能从中看出许多元和末年的政局信息。

有关宪宗之死,总的来说有几个版本。版本1:死于药物。宪宗这个人佞佛崇道,特别想自己长生不老,喜欢吃一些仙丹,在结识了方士柳泌之后,柳泌给宪宗进献了各种药物,元和十五年元旦宪宗生病一事,就跟吃了柳泌的仙丹身体不舒服有关,所以有一些史书里就说宪宗死于仙丹,吃错药了突然发作死掉了,这也不是不可能,有一定的道理。

版本2:死于宦官。宪宗老是吃药,吃的性情暴躁,对身边的人打打骂骂,其中有个低级宦官陈弘志被打得害怕了,干脆激情杀人,在被宪宗暴打一顿之后一时冲动突然杀了宪宗,后来这事被大宦官梁守澄给掩盖了过去,对外就说宪宗死于药性发作。版本2是大多数正史上的说法。

接下来就是版本3,版本3 认为版本1和2都过于简单,有不少漏洞,说是吃药吃死的,但是当时根本没有进行遗体解剖之类的,不能服人,况且两天前接见刘悟的时候还很正常,什么药说死就死了,那么这么剧毒的药是一定可以查的出来的。

说是被宦官杀死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位陈弘志宦官理应被拉出去即刻枪毙或者犬决,但是事实却是非但没有被枪毙这位陈弘志后来还活得很好,到处做官,直到很多年以后宣宗上台的时候才突然被乱棍打死。这很不合乎情理,当时既然知道宪宗死于陈弘志之手,怎么可能让这个家伙逍遥法外,不可思议违背常理,违背常理的地方就一定必有蹊跷。

光陵商臣之酷:唐宪宗之死

因此,版本3就把目光对准了宪宗的儿子穆宗李恒和他妈郭贵妃,这就需要从宪宗立太子谈起了。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宪宗李纯和一群太监合伙把他那个中风了的老爸顺宗李诵弄成了太上皇,自己当上了皇帝,那一年宪宗27岁。别看宪宗年轻,但生育能力很强,没几年就有了二十个儿子,立太子就成为了眼前的问题。

按照老的规矩,立太子无非几个原则:立嫡或者立长。宪宗的大儿子李宁,二儿子李恽,老三就是李恒,这几个是最重要的候选人。李宁的妈叫纪美人,一听美人这个头衔就知道这位纪姓美人地位并不高,李宁纯属宪宗一时冲动的产物,老二李恽也差不多,亲妈连个名字都没留下来。

但老三李恒就不一样了,他妈郭贵妃是宪宗的正妻不说,还是出身赫赫有名的汾阳王郭子仪之门,郭贵妃的亲爹亲娘分别是郭暧和升平公主,郭贵妃论辈份还是宪宗的姑姑一辈,这样的出身加上又是宪宗原配,又生出了儿子,那么郭贵妃的儿子李恒绝对是太子的不二人选。

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李纯当上唐宪宗以后,却立长子李宁为太子。立庶子而不立嫡子,只能是庶子年长嫡子很多岁,嫡子过于幼小对政局不利,才改立庶子,但是庶子李宁只比嫡子李恒年长两岁,完全可以忽略这样的年龄差距。

那么宪宗的这个做法只能说明,宪宗非常不愿意嫡子李恒接班,或者说宪宗非常不愿意自己的正妻郭贵妃(注意,郭氏一直没成为皇后,只是贵妃)一家得势,不管这样的原因是出自宪宗对郭贵妃本人的不喜欢,还是对于她那个家族的忌惮。

但是很不幸,太子李宁没几年就死掉了,又得重新立太子,按理说这回郭贵妃的儿子李恒是无可争议的太子了,又嫡又长(当然前面还有个估计年纪更差不多的哥哥李恽),应该没有什么争议。

光陵商臣之酷:唐宪宗之死

元和七年,重新立太子的时候,宦官吐突承璀却突然跳出来说:不应该立李恒,而是应该按照年纪顺序立老二澧王李恽。这个提议太非主流了,人们不知道这个吐突承璀是怎么想的,但是如果还有一点记忆的话,一定都还记得这位吐突承璀不是一般人,他在宪宗还是东宫太子或者还是皇孙的时候就一直是宪宗身边的贴身宦官,宪宗对他的信任可能超越所有的宦官群臣。吐突承璀的这个建议几乎可以认为就是宪宗本人的意思,皇帝不好出面讲的话交给宦官讲出来,这太正常了。

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宪宗还是否决了吐突承璀的建议,立三子、郭贵妃的儿子李恒为太子。但是,宪宗却命令当时的宰相崔群替澧王李恽写一篇“推让表”,就是李恽很不情愿但是还是将太子位置让给了弟弟李恒。崔群大吃一惊,非常不能理解,说这个老二李恽根本没成为太子,他让什么让呢?但是这一举动已经很明显地显示出宪宗是多么地不希望郭贵妃的儿子李恒成为太子。

天子的这点心思,太监们群臣们怎么可能不看在眼里,所以很自然的大家就分成两伙,一伙是站在现任太子李恒这边,一伙是揣摩宪宗的意思,希望在什么时候以李恽取代李恒,大家无非都是投机。

宰相崔群是太子李恒这边的代表性人物,但是很可惜在元和十四年底,宰相崔群因为其他的事情被罢官外放,这对于太子李恒一边是很不好的信息。因此,也就在此时,太子李恒就像商臣一样,风闻到什么信息,赶紧去向司农卿郭钊打听。

这位郭钊其实就是太子李恒的舅舅,郭钊很严厉地教育了外甥李恒,说:你不要紧张,你只要对你老爸尽孝就是了。这段甥舅的对话是被记录在正史之中的,目的是为了表彰这甥舅俩都特别好没什么非分之想,啥也没干。但是,历史学家们恰恰是从这个非常突兀的对话之中发现了疑点,显然事实是这甥舅当时发现了什么异常,凑到一起商量对策,事后又欲盖弥彰,反而露出了马脚。

光陵商臣之酷:唐宪宗之死

这个异常,只能是因为宰相崔群的离开中枢,让太子或者说太子他妈郭贵妃感觉到了皇帝有更换储君的想法,这种情况之下,太子李恒就只能铤而走险,像商臣那样弄死老爸算了。

只有弄死了老爸,自己才可能接班。当然,这种事情一般不太会是太子亲自出手,而小太监陈弘志则很可能是被物色来干这个事情的第一人选。这样的话,就能够解释得清楚了,为什么宪宗之死会被归罪到太监身上,而直接下手的太假陈弘志却能长期逍遥法外。

很多年以后,宪宗的另一个儿子、排行十三的李忱意外地当上了唐宣宗,唐宣宗一上台之后,就“追恨光陵商臣之酷”记恨他的兄长穆宗李恒弑父的仇恨,废穆宗忌日、停其朝拜,并且很快就让穆宗他妈郭贵妃暴卒了。

显然宣宗将他的生父宪宗之死,和穆宗、郭贵妃联系在了一起,父亲死的时候宣宗李忱10岁,你不能说这个小男孩对当时宫里这么大的事情一点记忆都没有,宣宗将这笔帐记到他哥穆宗李恒和李恒的妈郭贵妃身上,一定是有道理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一句“外人莫能明也”,道尽了其中的各种难言之处。

英武的唐宪宗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死了,“元和中兴”也就这么突然中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