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白旗在清朝的八旗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眼鏡超人

首先吳京出自正白旗一事是他在拍戰狼之後在一個訪談節目中親口所言,以前網上有流傳過他是正黃旗出身,但他自己親自闢謠了。

八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有的氏族制度基礎上發展而來:最初由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演變而來——女真人集體狩獵時的指揮者稱為牛錄額真,其所指揮的狩獵集體稱為牛錄。發展到後來女真各部族之間彼此征戰也採納這種狩獵團隊的模式組建軍隊,但作戰畢竟比圍獵需要更強的組織協調性,為便於統一指揮大規模的作戰,需將若干個牛錄組成一個更大的單位,以旗幟為標誌作導引而不使方位錯亂。旗幟在滿語中稱為“固山”,因而這個高於牛錄的最大的單位即稱為固山,漢語稱“旗”。

明神宗萬曆十二年(1584年)出身建州左衛的努爾哈赤興兵,以黑旗為幟。明神宗萬曆十七年(1589年)建州三衛統一,統治人丁也不斷增多,努爾哈赤另設紅旗軍親領,將黑旗軍交由胞弟舒爾哈齊指揮。明萬曆二十一年(1601年)前後努爾哈赤對牛錄組織進行大規模改造與重建:規定300人為一牛錄,5牛錄為一甲喇,5甲喇為一固山,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當時努爾哈赤麾下共有四大固山,分別使用黃、白、紅、藍四種不同顏色的旗幟,所以又稱黃、白、紅、藍四旗。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建州已經吞併除葉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甚至連一部分蒙古部落也歸附了努爾哈赤。與此同時努爾哈赤打算正是脫離與明朝的隸屬關係,自行建國稱汗。此時努爾哈赤的兵力已不下五六萬,相比初建四旗時規模幾乎翻了一番。於是努爾哈赤將原來的黃、白、紅、藍四旗進一步析設為八個旗——即在原來的黃、白、紅、藍四色軍旗上鑲邊,於是就誕生了正黃、正白、正藍、正紅、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也有說法稱:所謂正黃、正白、正藍、正紅四旗本來叫做整黃、整白、整藍、整紅四旗,因為整面旗幟分別為黃、白、藍、紅四色,而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則鑲嵌了邊角。

清軍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入關以後宗室王公皆分隸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撥入這五旗。後來正藍旗也被劃歸由汗王(皇帝)親自統領,由此形成了八旗中上三旗與下五旗之分。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死後其子愛新覺羅·福臨繼位成為日後的順治皇帝,由於此時順治年幼,朝政實際由攝政王多爾袞全權處理,正是在這一時期由多爾袞統領的正白旗在八旗中的地位開始日益提升。多爾袞病死之後順治皇帝為加強對實力日漸強大的正白旗的控制將其化為由自己直接統領,與此同時他不再親領正藍旗,由此正白旗和正藍旗完成了一次身份互換:正白旗由下五旗升入上三旗,而正藍旗則降入下五旗。

此後正黃、鑲黃、正白三旗由皇帝親統,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遂成定製。《紅樓夢》作者曹雪芹、著名國畫家關松房、末代皇后婉容皆出自正白旗。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首先可以肯定一個事情,那就是吳京滿清正白旗的身份是屬實的,這個消息是吳京在拍戰狼之後親自在一個訪談節目中透露出來的,以往網絡上都流傳吳京是滿清正黃旗出身,就連百科詞條上都如此描寫,但前段時間吳京就專門對這件事情闢謠了,他確實出身滿清正白旗無疑。



借這個機會我們就來好好的講一下歷史中的滿清八旗制度,雖然有不少人對八旗制度都早有耳聞,但想必很多人對真正的八旗制度都是半知半解的,所以這個時候好好的講一下八旗制度就很有必要了。

八旗制度的來源

八旗制度的開創者是滿清的奠基人努爾哈赤,他原本是依附在明帝國部下的女真人,因為憑藉著和明朝名將李成梁親密的關係,慢慢的將自己的部落發展壯大,並最終形成了滔天之勢,努爾哈赤慢慢的統合了女真各部,為了將各部落的力量凝聚起來,所以他開創了旗制,最開始的時候只有四個旗,分別是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


後來努爾哈赤的勢力越來越龐大,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他將四旗發展成了八旗,在原本四種顏色的旗上鑲上邊,分別成為了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

努爾哈赤的勢力在壯大之後,他以及他的兒子皇太極不甘於現狀,所以他們又往大草原方向收服了蒙古人,由此後金的部下又新增了蒙八旗。

後來因為和明朝的作戰中不斷收服漢人士兵以及劫掠漢人百姓,這些漢人在後金的部下慢慢發展壯大,最終又成為了我們所說的漢八旗。


八旗制度的最基本行政、行軍單位“牛錄”

無論是滿八旗、蒙八旗、還是漢八旗,都是由一個最基本的單位支撐起來的,這個基本的單位就是牛錄,牛錄可以說是一個村落,也可以說是一支隊伍。

為了方便管理,努爾哈赤開始將分散而居的女真人編為一個個的牛錄,每個牛錄有300戶人家,由此就構建成了後金最基本的管理單位,人們依牛錄而居,所以在平常的時候牛錄是村落狀態的。


但是在戰爭期間就不一樣了,每一戶人家都要抽調出一位壯丁充入軍中,以備行軍打仗,所以說,牛錄在是一個村落的同時它還是一支隊伍,一個牛錄中的壯丁被集合在了一起,就形成了一支凝聚力很強的隊伍,戰力非常驚人。

八旗中的每一個旗都會分配有數量不一的牛錄,其中女真人的八旗被分配到的牛錄最為眾多,有整整四百來個,蒙古人的牛錄則有七十多個,漢人的牛錄最少,只有十六個。

這三個不同的民族有著整整24個旗,全部的牛錄加起來也僅僅只有400來個,正是憑藉著這400來個牛錄,晚清才能趁著中原王朝內亂,最終趁虛而入,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滿清王朝。

吳京主上的正白旗在清朝所佔據的地位

八旗制度說完了,現在我們迴歸正題說一下吳京所在的正白旗,正白旗是滿清的上三旗之一,是直接歸屬晚清皇帝掌管的旗,多爾袞之前的正白旗並不包含在皇帝的掌管內。


當時的正白旗和其他的旗一樣遊離在權力的邊緣,在皇太極死後他留下了他的幾個兒子,其中最有作為、年齡最大的是皇太極的兒子豪格,他在皇太極死後掌管了皇太極留下的正黃旗和鑲黃旗,並掌管了他母親孃家的正藍旗,是最有希望接替大汗之位的人。

當時作為正白旗之主的多爾袞為了搶奪權力,所以他通過各種明爭暗鬥擊潰了豪格,多爾袞雖然擊潰了豪格,但他卻不敢以大汗自寄,因為在和豪格鬥爭的過程中,他見識到了正黃旗和鑲黃旗兩道旗的強大勢力。


所以多爾袞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他從皇太極的兒子中挑選出了一個年紀非常幼小的王子接替了大汗之位,此人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順治。

多爾袞帶領著後金攻入了關內,並最終將他一手扶持的順治推上了皇位,使順治成為了滿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因為多爾袞的權勢滔天,所以他受到了順治皇帝的忌恨,在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下令對多爾袞鞭屍,並對多爾袞的親信展開了清洗,最終將正白旗收歸了自己的麾下,也因此正白旗正式成為了上三旗上一。

正白旗是生產皇帝侍衛的旗之一

清朝的皇帝挑選侍衛都是從上三旗中挑選出來的,他們會從上三旗中挑選出一些武藝高強的人護衛在他們身邊,所以滿清的上三旗在很多時候就出現了許多的武學世家。

雖然侍衛這個名頭說的不好聽,但在清朝卻代表著非常巨大的權勢,皇帝的侍衛在很多時候甚至比一些朝廷命官還要受到皇帝的重視,就連我們歷史中大名鼎鼎的貪官和珅也是從乾隆皇帝手下的侍衛出身的。


據吳京自稱,他的家族中就曾經出現過幾位武狀元,他甚至有一個祖上因為受到咸豐皇帝的賞識,而被賜予了一塊御賜的牌匾,在當時風光一時無兩,正因此吳京的家族中保持了非常良好的練武習慣,在他小的時候,更被父親送到了武術學校學習,最終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代武打巨星。

所以說這就是吳京祖上正白旗在清朝的地位,除了吳京之外,那英、關之琳等人都是滿族的後代,在清朝滅亡之後有些滿人因為曾經積攢下來的豐厚家產而在社會中佔據了一定的地位,但這畢竟是少數人,更多的還是民國期間的眾多以老遺少們,他們沒有一技之長,將豐厚的資產坐吃山空,並最終成為了社會的寄生蟲,也因此被時代所淘汰,從這方面來看,我覺得吳京是成功的,他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從眾人之中脫穎而出,走向了自己的輝煌。


孤客生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繼蒙元之後又一個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統一中央王朝,但它在中國的統治時間,要比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長得多,持續了將近300年之久,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這是獨一無二的。而其中的八旗更是談資頗多。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創建的一種耕戰合一的社會組織形態,是軍政合一的最高一級單位,創立於明萬曆二十九年。

努爾哈赤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

上三旗為“天子自將”,多歸皇帝自領,地位最高,人多勢眾,成為核心;它們是:正黃、鑲黃、正白,守衛皇城,挑取侍衛。擔任皇帝外出護衛,是親軍。

下五旗守衛京城外,大批派往各地駐防護衛。它們是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

1615年擴為八旗的旗主分別是:

正黃旗,旗主努爾哈赤統領;

鑲黃旗,旗主努爾哈赤統領;

正白旗,旗主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統領;

鑲白旗,旗主由努爾哈赤十二子阿濟格統領。

正、鑲紅旗旗主由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統領。

正藍旗,旗主由努爾哈赤侄子阿敏統領。

鑲藍旗,旗主由努爾哈赤第五子莽古爾泰統領。

滿洲八旗軍在遼東斬殺明軍數十萬,均為明軍精銳,在1644年以前5次入關掃蕩,攻破州縣數十個,俘虜人口幾十萬,而自身損失卻很輕微,盧象升等明軍精銳家丁在面對小股八旗軍時也不能取勝。

這已經不是戰略戰術的問題了,而是雙方戰鬥力差距太大。

八旗軍騎兵作戰機動性強,肉搏能力也大大強於明軍,馬上射箭更是漢人騎兵做不到。明軍確實拿八旗軍一點辦法都沒有,就算是身經百戰、九死一生、斬殺明軍和明朝地主武裝無數的李自成,在山海關作戰中,被2-3萬戰鬥力在滿洲中算一般的正白旗和鑲白旗像切菜一樣斬殺大半,明軍更是連滿洲兵中戰鬥力最弱的鑲藍旗都打不過。

八旗之中,戰鬥力最強,最持久的還要屬正白旗。

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旗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上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成了定製。

皇太極登基後為了鞏固地位,皇太極對正白和鑲白旗採用分化的辦法。

先是廢掉年長戰功高的阿濟格的旗主地位,用14歲的少年多爾袞作鑲白旗主,當多爾袞和多鐸長大成人後,又找岔子將正白和鑲白旗混編,以多爾袞作正白旗主,多鐸作鑲白旗主。但這時由於歷史的淵源,正白和鑲白旗還是比較團結的,而且實力是八旗的第2和第1位。

多鐸統轄的牛錄太多,他到那一旗,該旗就是八旗的最大一旗。皇太極死時,正是他的家天下計劃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他和他的兒子豪格一共有117個牛錄,是八旗的第一大勢力,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則有98個牛錄是是八旗的第二大勢力,老代善(他兒子嶽託已死,所以代善轄兩紅旗)和濟爾哈朗則有96個牛錄是八旗的中堅勢力。

(多說一句,如今國內著名武打明星吳京,其實就是正白旗人,家裡也出過幾代武狀元。)

八旗的衰落,可以說和清王朝的衰落是同步。

清朝19世紀出現統治危機,其中一個明顯表現,就是兵力的衰落,這種衰落又以八旗武力的衰退為主要標誌。八旗武力衰落的原因不能僅僅以“腐敗”來一言蔽之,它背後牽涉到的問題複雜而深刻。談19世紀危機而不談軍事,談軍事而只談湘軍、淮軍卻不談作為清朝統治“根本”的八旗武力的衰微,就找不到癥結所在。

危機的根源,在於無論統治者如何粉飾,八旗制度畢竟是建立在民族統治、民族壓迫的基礎之上的。不管嘴上怎麼高喊“滿漢一家”,在做法上,“首崇滿洲”才是他們的宗旨。這首先就表現在旗餉制度建立後產生的負面作用上。

辛亥革命後,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退位。民國政府許諾給退位的溥儀每年400萬元,而以往清朝政府給八旗貴族的俸祿一律停發了。這對於八旗貴族子弟來說無疑是一重大打擊,長久以來一大筆固定的收入突然之間沒了,王公貴族們陷入了艱難的境地。沒有了政治的實權,也就沒有了收受賄賂的機會,昔日貴族一朝之間淪為了平民。

當時赫赫有名的睿王府,在民國時期,每年減少7900兩俸銀,1500石祿米,地租收入也急劇減少,後來王府將東北、河北的莊地都賣出去了,每畝只賣了3角5分錢,儘管固定收入幾乎斷絕,王府的開支卻比清朝時還要大。因為過去對八旗貴族有種種限制,不準隨便外出交結部院大臣、封疆大員,不准沒事串親戚,不準無故離京。

民國時期這些限制都沒有了,貴族子弟們就玩得更痛快了。睿親王魁斌死於1915年,他的兩個20來歲的兒子中銓、中銘過慣了花天酒地的生活,老子死後更沒人管了。

真是應了那句古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家富產業與金融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繼蒙元之後又一個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統一中央王朝,但它在中國的統治時間,要比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長得多,持續了將近300年之久,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這是獨一無二的。而其中的八旗更是談資頗多。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創建的一種耕戰合一的社會組織形態,是軍政合一的最高一級單位,創立於明萬曆二十九年。 努爾哈赤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 上三旗為“天子自將”,多歸皇帝自領,地位最高,人多勢眾,成為核心;它們是:正黃、鑲黃、正白,守衛皇城,挑取侍衛。擔任皇帝外出護衛,是親軍。 下五旗守衛京城外,大批派往各地駐防護衛。它們是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 1615年擴為八旗的旗主分別是: 正黃旗,旗主努爾哈赤統領; 鑲黃旗,旗主努爾哈赤統領; 正白旗,旗主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統領; 鑲白旗,旗主由努爾哈赤十二子阿濟格統領。 正、鑲紅旗旗主由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統領。 正藍旗,旗主由努爾哈赤侄子阿敏統領。 鑲藍旗,旗主由努爾哈赤第五子莽古爾泰統領。 滿洲八旗軍在遼東斬殺明軍數十萬,均為明軍精銳,在1644年以前5次入關掃蕩,攻破州縣數十個,俘虜人口幾十萬,而自身損失卻很輕微,盧象升等明軍精銳家丁在面對小股八旗軍時也不能取勝。 這已經不是戰略戰術的問題了,而是雙方戰鬥力差距太大。 八旗軍騎兵作戰機動性強,肉搏能力也大大強於明軍,馬上射箭更是漢人騎兵做不到。明軍確實拿八旗軍一點辦法都沒有,就算是身經百戰、九死一生、斬殺明軍和明朝地主武裝無數的李自成,在山海關作戰中,被2-3萬戰鬥力在滿洲中算一般的正白旗和鑲白旗像切菜一樣斬殺大半,明軍更是連滿洲兵中戰鬥力最弱的鑲藍旗都打不過。 八旗之中,戰鬥力最強,最持久的還要屬正白旗。 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旗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上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成了定製。 皇太極登基後為了鞏固地位,皇太極對正白和鑲白旗採用分化的辦法。 先是廢掉年長戰功高的阿濟格的旗主地位,用14歲的少年多爾袞作鑲白旗主,當多爾袞和多鐸長大成人後,又找岔子將正白和鑲白旗混編,以多爾袞作正白旗主,多鐸作鑲白旗主。但這時由於歷史的淵源,正白和鑲白旗還是比較團結的,而且實力是八旗的第2和第1位。 多鐸統轄的牛錄太多,他到那一旗,該旗就是八旗的最大一旗。皇太極死時,正是他的家天下計劃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他和他的兒子豪格一共有117個牛錄,是八旗的第一大勢力,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則有98個牛錄是是八旗的第二大勢力,老代善(他兒子嶽託已死,所以代善轄兩紅旗)和濟爾哈朗則有96個牛錄是八旗的中堅勢力。 (多說一句,如今國內著名武打明星吳京,其實就是正白旗人,家裡也出過幾代武狀元。) 八旗的衰落,可以說和清王朝的衰落是同步。 清朝19世紀出現統治危機,其中一個明顯表現,就是兵力的衰落,這種衰落又以八旗武力的衰退為主要標誌。八旗武力衰落的原因不能僅僅以“腐敗”來一言蔽之,它背後牽涉到的問題複雜而深刻。談19世紀危機而不談軍事,談軍事而只談湘軍、淮軍卻不談作為清朝統治“根本”的八旗武力的衰微,就找不到癥結所在。 危機的根源,在於無論統治者如何粉飾,八旗制度畢竟是建立在民族統治、民族壓迫的基礎之上的。不管嘴上怎麼高喊“滿漢一家”,在做法上,“首崇滿洲”才是他們的宗旨。這首先就表現在旗餉制度建立後產生的負面作用上。 辛亥革命後,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退位。民國政府許諾給退位的溥儀每年400萬元,而以往清朝政府給八旗貴族的俸祿一律停發了。這對於八旗貴族子弟來說無疑是一重大打擊,長久以來一大筆固定的收入突然之間沒了,王公貴族們陷入了艱難的境地。沒有了政治的實權,也就沒有了收受賄賂的機會,昔日貴族一朝之間淪為了平民。 當時赫赫有名的睿王府,在民國時期,每年減少7900兩俸銀,1500石祿米,地租收入也急劇減少,後來王府將東北、河北的莊地都賣出去了,每畝只賣了3角5分錢,儘管固定收入幾乎斷絕,王府的開支卻比清朝時還要大。因為過去對八旗貴族有種種限制,不準隨便外出交結部院大臣、封疆大員,不准沒事串親戚,不準無故離京。 民國時期這些限制都沒有了,貴族子弟們就玩得更痛快了。睿親王魁斌死於1915年,他的兩個20來歲的兒子中銓、中銘過慣了花天酒地的生活,老子死後更沒人管了。


檸檬片片1318

排行第三。

八旗制度

八旗,又稱八旗制度,是清代旗人(後演變為滿族)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有清一代的根本制度。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正式創立。1601年初建時僅三旗:黑旗、白旗、紅旗。1615年因"歸服益廣"將三旗析設為八:原紅旗分為正黃、鑲黃二旗;原白旗分為正白、鑲白、正藍三旗;原黑旗分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合稱八旗,統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 清朝年間,八旗頭旗為鑲黃旗,其次是正黃旗,正白旗作為上三旗。

正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將其納入皇帝親統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病死之後,順治皇帝將多爾袞掌握的正白旗收歸自己名下,與兩黃旗並稱為上三旗,這以後就了定製。正白旗是皇帝親統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清末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單位100-300人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朝末代皇后婉容也是正白旗人。

正白旗從古至今所出的文化名人不少,包括:《紅樓夢》作者曹雪芹、著名國畫家關松房、90後少女作家陳勵子(現任中國少年作家學會副主席)等。

女真人當時分成五種顏色:紅、黃、藍、白、黑。當時的女真人將:紅色代表太陽,黃色代表土地,白色代表水,藍色代表天,黑色代表鐵。鐵又先於土,有土就不要五色,只有 四種顏色:紅、黃、白,藍。

稱:女真人靠天吃飯,靠天種地、有水、有日,就能生存、發展。

所以用:黃-代表土:白-代表水;紅-代表日;藍代表天。因此用天、地、日、水,對應藍、黃、紅、白。

1601年 撫順新賓赫圖阿拉城(萬曆29年) ,清太祖努爾哈赤 初設正白旗。

八旗:清朝的八旗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中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體是騎兵,他們的普通士兵分為三個等級,馬兵,戰兵和守兵,軍餉依次降低。

滿洲八旗:共有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八個部分。請注意上面的順序,並不是隨意寫的,而是滿洲八旗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另外一種排法是分左右翼,左翼鑲黃,正白,正藍,鑲白,右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這在老瀋陽城區的八旗駐防圖上非常清楚,地位高的北方是正白,正藍旗,西方是正黃、鑲白旗,東方是正紅,鑲紅旗,南方是鑲黃、鑲藍旗。

這種排法和滿洲八旗的形成有關,清太祖努爾哈赤最早憑父親遺留的13付鎧甲起兵,征服家鄉周圍的滿族部落建立了一旗部隊(黑旗),後來又接收了鄰近的一大批部落組成新的一旗(紅旗),努爾哈赤將自己原有的部隊(黑旗)交給兄弟舒爾哈齊,自己統帥新建的一旗(黃旗),以後他收編了實力曾經很大的滿族哈達部,哈達部很大,不能編入原來兩旗,所以另建了第三旗(白旗),白旗旗主(成為貝勒或王)是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以後由於權力鬥爭,舒爾哈齊和褚英先後被殺,白旗被一分為三:正藍旗(21個牛錄,這個數字全是滿族牛錄,以下同),旗主是努爾哈赤的第五子莽古爾泰,他以兇猛著稱,皇太極曾以莽古爾泰殺死自己的母親來說明他的殘暴。正白旗(18個牛錄),旗主是努爾哈赤有一定血緣的世交董鄂和合理(董鄂氏本出自愛新覺羅氏,至努爾哈赤的爺爺一代方分化)。鑲白旗(15個牛錄),旗主是褚英長子杜度。黑旗被一分為三:正紅旗(25個牛錄),旗主是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鑲紅旗(26個牛錄),旗主是代善長子嶽託,鑲藍旗(33個牛錄),旗主是舒爾哈齊的兒子阿敏,他被皇太極殺掉後旗主改為舒爾哈齊的兒子濟爾哈朗;努爾哈赤自己統帥的黃旗也分為二旗:正黃(45個牛錄)和鑲黃旗(20個牛錄),開始努爾哈赤自己親統兩黃旗,晚年將親統兩黃旗的大部分分授同母的三個幼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人15個牛錄,其餘自己統帥作為親軍,他有個明確的指示: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是正黃旗旗主,將來自己死後,自己統帥的親軍全給多鐸,但將另賜一旗給多爾袞。有的歷史學家認為這是他明確立多爾袞作繼承人的公開宣示。

因為這種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所統帥的軍事力量佔有很大的優勢。沒有一個其他兄弟可以和他們相比。但這種溺愛可不好玩,它也使其他兄弟(努爾哈赤有十六個兒子)團結起來反對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此時多爾袞和多鐸一個9歲,一個8歲,哪裡是驍勇善戰,兇狠殘暴的哥哥和侄子的對手。努爾哈赤去世時,他已經將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到鑲紅旗,準備以此旗給多爾袞。

努爾哈赤剛死,兒子們就開始爭奪皇位。由於前述的原因,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失敗,母親被殺,多爾袞沒有得到皇位,但保住了自己的15個牛錄,並依附在兄長阿濟格的旗下,反而是實力倒數第二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極當上了皇帝,而且皇太極趁機佔有了鑲白旗,以自己的兒子豪格作了旗主,為了當皇帝名正言順,將正白和鑲白旗改名為正黃和鑲黃旗,說他改領正黃和鑲黃旗是不正確的,原來的正黃和鑲黃旗各有上司,他無法奪過來,別的旗主也不會同意。不但不能奪,皇太極還當眾發誓不能隨便沒收其它旗主的部下牛錄,即使旗主有罪被罰交出部下牛錄,交出的牛錄也只能在本旗內分配給其他領旗貝勒。

前面的敘述已經提到這時的正黃和鑲黃旗是實力最小的兩旗。所以皇太極還不能南面稱尊,為所欲為。為了壯大實力,壓住強橫的兄弟們,雄才大略的皇太極不但沒有殺掉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反而極力拉攏這三個小兄弟,因為他們統領的正白和鑲白旗(原來的正黃和鑲黃旗)實力強大,尤其多鐸繼承了父親的親軍之後,成為實力最大的正白旗主,但他只是一個11歲的孩子。以後皇太極採用計策先後殺掉了鑲藍旗主阿敏和正藍旗主是莽古爾泰,吞併了正藍旗,將正藍旗和自己的正黃旗混編後再一分為二,組成新的正黃和鑲黃旗,由自己親自統帥,從中還分出一部分牛錄實力給自己的兒子豪格壯大實力,豪格的鑲黃旗被改名為正藍旗,改動的結果還是新的鑲黃旗實力最小。為了鞏固地位,皇太極對正白和鑲白旗採用分化的辦法,先是廢掉年長戰功高的阿濟格的旗主地位,用14正白旗歲的少年多爾袞作鑲白旗主,當多爾袞和多鐸長大成人後,又找岔子將正白和鑲白旗混編,以多爾袞作正白旗主,多鐸作鑲白旗主。但這時由於歷史的淵源,正白和鑲白旗還是比較團結的,而且實力是八旗的第2和第1位,多鐸統轄的牛錄太多,他到那一旗,該旗就是八旗的最大一旗,皇太極死時,正是他的家天下計劃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他和他的兒子豪格一共有117個牛錄,是八旗的第一大勢力,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則有98個牛錄是是八旗的第二大勢力,老代善(他兒子嶽託已死,所以代善轄兩紅旗)和濟爾哈朗則有96個牛錄是八旗的中堅勢力。


載城

八旗其實是一種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說白了就是一種組織編制,在滿族的祖先女真人在古時候是以打獵為生的,而那個時候的打獵是很辛苦的,於是就幾個人搭夥一起打獵,後來就以相同的氏族或是村寨為一夥,推舉一個人領頭,這就有了最早的組織形式,被稱為牛錄製。

而後來隨著人口的增加,牛錄製已不能很好的進行管理了,於是在1601年,出現了三旗制度,也就是黑旗、白旗、紅旗。而在1615年,由於滿族統治下的人口越來越多,努爾哈赤又在三旗的基礎上,增加了五旗,形成了後來的八旗制度。分別是: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紅旗和鑲紅旗。

儘管建立了滿族的八旗,但後來到皇太極的時候,由於兵將眾多,八旗也不夠區分管理了。於是皇太極又創建了蒙古、漢族的八旗,其編制也是仿照滿八旗來的,此後這24旗的制度便構成了清朝八旗制度的整體,但其中地位最高的還是滿族八旗,其次是蒙古八旗,最後是漢八旗。

其實在滿八旗裡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其中正黃旗和鑲黃旗以及正白旗,被稱為上三旗,這三旗歸皇帝親自指揮,也可理解為御林軍。不過在清朝初期,順治皇帝之前,上三旗裡面並沒有正白旗,而是正藍旗。但後來多爾袞得勢後,他統領的是正白旗,就是把正藍旗降到了下五旗,把正白旗升到了上三旗,後來清朝一直延續如此。

這麼說來的話,正白旗在滿族八旗當中的地位還是相當高的,而吳京是正白旗的後人,在以前清朝時是屬於上三旗的人,是皇帝親兵,就算沒有高官位,其宗室地位也是非常高的。


我只是愛看視頻

其實現在說自己是正黃旗,正白旗還是紅旗藍旗什麼的都沒有那麼重要,也不要用宣稱來這樣說。一提起八旗,大家可能就會想到,哦,原來是封建王朝時期的皇帝家的後代。所以人們就不由得要來議論一下,把它作為一次茶餘飯後的閒談。



吳京作為公眾人物,他說自己是正白旗,當然也會引起大家的關注。作為滿族人的吳京,他說自己是正白旗,這樣也無可厚非,並且這樣的身份也是肯定的,他出身確實是滿族正白旗。


八旗的地位大概可以分為黃白紅藍這樣四個等級。後來又發展為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他們的地位高低也是根據,各為旗主他們的身份來定的。比如說努爾哈赤創造八旗的時候,皇太極本來是正白旗旗主。後來皇太極當了皇帝以後,他把自己所代理的正白旗,改為正黃旗。而正白旗和鑲白旗,則由多爾袞和多鐸來帶領。所以,其祖王業的地位高,那麼他所帶領的軍隊所在的等級就高,而軍隊等級的高低,就是當時的皇帝來安排。


每個旗旗主統轄的地區和軍隊,有將軍就會有士兵,有官員就會有平民。所以說說自己是哪個旗哪個旗,就相當於今天說自己有北京戶口,還是有山西戶口一個道理。旗主王爺的地位大小,就相當於你是在直轄市當市長,還是普通的市當市長。

文/紅雨說歷史



紅雨說歷史

本來,按照八旗設計之初的制度,本無高低之分。只是隨著皇權加強,除了皇帝直接統領的鑲黃旗外,正黃旗與正白旗又歸皇帝統屬,這三個旗也跟著水漲船高,地位特殊了起來。


努爾哈赤起兵,最重要的一個制度就是八旗制度。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設置八旗的時候,正白旗是皇太極來掌管的。但是八旗的旗主並不是恆定不變的,隨著上層權力鬥爭的不斷進行,各旗的主人也變動不居。



等到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承汗位時期。因為正黃旗、鑲黃旗之前的旗主是努爾哈赤本人,兩黃旗就具有了上等旗的意思,所以皇太極就將自己親領的原正白旗改色為正黃旗,把努爾哈赤交給多鐸、阿濟格二人統領的正黃、鑲黃二旗改色為正白旗與鑲白旗。後來,阿濟格的鑲白旗主位置給了多爾袞,多鐸則掌管正白旗。皇太極又擔心兩白旗勢力過於強大,就來個混編對調,讓多爾袞掌管了正白旗,多鐸掌管鑲白旗。


兩個白旗因為是多爾袞、多鐸兩個親兄弟掌管,關係也比較好。在清軍入關的進程中,多爾袞掌管的正白旗兵戰鬥力最為強大,立功無數。多爾袞自己在入關之後,名為攝政,實際上總攬全局,炙手可熱。多爾袞的同母弟弟多鐸掌管鑲白旗。他病逝後留下的鑲白旗也歸於多爾袞掌管。



只可惜多爾袞不久就病逝了,順治皇帝成為真正的皇帝。他就將正白旗從多爾袞的繼子手中奪回,收歸自己名下,把自己掌握的正黃、鑲黃兩個旗與正白旗,定位“上三旗”。此後,就成了定製。正白旗是皇帝親統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


生猛歷史

公元1601年,面對軍事作戰的現實需要,努爾哈赤將女真族臨時的軍事生產組織牛錄進行正式的改編,規定每300人設1牛錄額真,每5牛錄設1甲喇額真,每五甲喇設1固山額真,1固山就是1旗,初步設立了黃、紅、白、藍四旗。1615年,努爾哈赤征服了除葉赫部以外的所有女真部落,同時蒙古部落也有很多臣服,又增設了鑲黃、鑲紅、鑲白、鑲藍四旗,八旗制度正式形成。這是一種兵民合一、耕戰合一的政治軍事制度,皇太極就曾在天聰四年(公元1630年)說過:“我國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皇太極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為了鞏固自身的地位,將自己同齡的正白旗改為正黃旗,又奪取了鑲白旗的統領權後改為鑲黃旗,交給其長子豪格統領皇太極把原先多鐸和阿濟格的正黃旗、鑲黃旗改為正白旗和鑲白旗,1635年又將鑲黃旗改為正藍旗,依舊由豪格統領,不久之後,皇太極廢掉阿濟格鑲白旗旗主之位,交給多爾袞統領。改編後的正黃旗、鑲黃旗以及正藍旗,是皇太極的親兵,地位較為特殊,是早期的所謂“上三旗”,其它五旗是為早期的“下五旗”,但並沒有得到官方正式的認可。
正白旗旗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攝政,掌握了國家實權,便將自己統領的正白旗納入到上三旗,稱為“抬旗”,而將正藍旗降到下五旗中。不過多爾袞死後,順治帝接管了正白旗,正白旗正式稱為皇帝的親兵,八旗的排名呈現的是: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其上三旗地位得到鞏固,一直到清朝滅亡,都沒有改變,成為定製。此後,正白旗出身的兵將多得皇帝信任,參與負責宮廷安全重任,其中特別優秀者可以入選御前侍衛,稍次者也可乾清門、神武門等皇宮進出重地輪流當差,一直備受信任與恩寵。

達瓦里希

這個就得講到女真人八旗制度了,這個八旗制度是由努爾哈赤在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建立的,最開始只有四旗,也就是黃,白,紅,藍四旗,在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增加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所以總共是八旗。

那麼每一旗的組織機構是怎麼樣呢,一旗也叫固山,開始的時候,一固山下有五甲喇,一甲喇下有五牛錄,一牛錄下有三百人,也就是說一甲喇有一千五百人,一旗有7500人,那麼八旗就有六萬人。

我們再來解釋一下前面說的一些名詞,比如固山,固山是滿語,意思是說旗幟,八旗其實就是八固山,甲喇的意思是隊,牛錄的意思是箭,因為女真人是遊獵民族,所以就用箭來代表人。

牛錄的首領叫牛錄額真,其中額真的意思是主,後來叫佐領,甲喇的首領叫甲喇額真,後來叫參領,固山的首領叫固山額真,後來叫都統,或者旗主。換個我們比較能明白的詞語,就是旗有旗主(都統),旗下有參領,參領下面有佐領。

當時的八旗主為:正黃和鑲黃的努爾哈赤,正紅鑲紅的代善,正白的皇太極,鑲白的杜度,正藍的莽古爾泰,鑲藍的阿敏,其中代善,皇太極,莽古爾泰都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杜度是努爾哈赤的孫子,阿敏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兒子。

最開始的時候,八旗是平等的,順治帝時期入關後,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由皇帝直接統領,所以這三旗也叫上三旗,其他五旗叫下五旗,所以題目問的正白旗在八旗裡面的地位還是比較高的。

皇太極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又設立了蒙古八旗,皇太極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又設立了漢軍八旗。都統是從一品,相當於各部尚書,參領是正三品,相當於順天府尹,佐領是正四品,相當於道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