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说的丑书是丑在结字还是丑在章法?

四小斋主人

昏鸦飞过书法艺术的天空……以楷书的结字和章法去要求草书那所有的草书皆为丑,越符合草书精神特点的怕是越“丑”呢。

篆隶楷行草都有着不尽相同的结字特点,从间架上讲草书更符合篆隶的特征。结字即字形结构,字形线条之间的组合关系。我们书法艺术对世界视觉艺术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正负空间的审美关系,我们讲计白当黑。

楷书的结字严谨,草书的结字自由洒脱。前者法度中正,后者法度自成,各尽其美。

楷书忌僵、忌腻。横平竖直只是对初学者的基本要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充分说明了楷书变化见微知著,平直易求险绝难得。

草书忌浮,忌油。结字法度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约定俗成的规律可寻,不习古篆隶很难琢磨透其中奥妙,一般草书大家皆善篆刻。

章法布局上草书和楷书大相径庭,根本不是一种审美角度,经营上更强调密不透风疏可通车之对比美感。

结字是局部,章法是整体。草书更讲究整体美感,更强调视觉上的冲击力。

书法结字有迹可循,有法可依,却不是一成不变的死理,活学活用方为上法。

书法之法非律法之法,法乃梵语,能持者即法,法是自我修炼获得觉悟的途径,昏鸦总说法无定法,悟无高下才是习艺之道!
王镛书法取法古隶,结字清晰,章法浑然天成,此种布局没有精深的美学修为怎么能取?认为丑的那是个人审美基本素养和格局出现问题了。

其实对于王镛昏鸦也不是特别喜爱,总觉得有些刻意,但是足以为吾师,为众师!
这是昏鸦的最爱!不少人说是“丑书”


,我第一次见原作是在众多书法展示中看到的,他真的是“跳出来”的,不容选择地撞进眼里,直见心性,天人合一是不容琢磨的高下立见!

书法要看原作,要看什么场合,什么样的表现方法,要看语言形式。书法审美任重道远,爱者自重。


疾飞昏鸦

其实大家伙嘴里中的丑书是丑在结构还是章法,亦或者是笔法?

其实是都存在的,每个人对其理解和取舍不一样,所以侧重点不一样,表现力和传达感觉就有所不同。

笔法,结构,章法,这三者如果都同时表现的很好,那就是一张比较不错的书法作品,如果这三者放大其中一或两点,就会成为大家口中所说的丑书。

我们来举个例子。

比如大家所说的丑书盟主,王镛的字。

结构是有出处的,章法是和谐的,只不过用笔太过粗糙,而且用墨很枯,这种笔法,古人是少见的,这是典型的碑学笔法,今人常用,而且加以放大,就会造成很丑的感觉。


可以理解为王镛选择保留了结构和章法,选择放大用笔的变化。

我们再来看这张作品,章法是非常漂亮的,很有古人的手札味,也有很浓的书卷气。

但是看起来就是很丑,为什么呢?还是因为用笔太过粗糙,大家很难接受这种用笔,至于结构也只是小小的变化,并无不妥。

同样在看这些隶书的作品一样是用笔很追求变化,有干湿浓淡,有粗糙有细致,而且参杂楷书行书的笔意笔法。

章法和结构都保持传统。

也就是说明王的主要风格是选择放大笔法,增强用笔的变化,和线条表现力,保留传统章法和结构。

其实公正一点说,王镛的字真丑吗?如果把这些用笔都写实多一点,虚少一点,真的还是丑书吗?

这个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这种碑学的用笔很多人还都不能接受,所以都以为王镛是丑术,而接受的人觉得王镛水平很高,这一点其实并没有矛盾,主要是用笔能接受与否的问题。

再来看看乱书,王冬龄。

之所以成为乱书,还是因为乱,这也就决定了它的章法是被人诟病的地方。

通篇来看,如果大家只看结构,会发现它的结构都非常准确,几乎每个字都能让大家认识。也就是说,字法非常严谨。
但是从用笔和章法来说,确实很丑。

也就是说王冬龄是选择保留了结构,夸张了章法和笔法,这种通篇给人很乱的感觉,就被称丑书。

其实还有一点原因就是王冬龄写的字很大,很快,篇幅很长,通常都是墙壁大小,章法拥挤。

我们再来看一下沃兴华,这种比较有意思了。在结构上夸张,在章法上也作出对比变化,虽然有出处,但是都更夸张表现出来,用笔就更别说了。

沃兴华之所以争议更大,是因为他有很深的传统功力,但是他写的作品,章法笔法字法都非常夸张,虽然整体作品都保留了一种和谐的状态,有一种艺术美。

但是从传统书法的审美观来看,是背道而驰的。所以争议非常大,骂名更多。

如论结构,用笔,章法,沃兴华的传统功底非常深,笔笔有出处,字字有出处。

但是他选择了三部分都夸张,所以被更多人诟病。


其实曾翔的字,大家也以为是丑书,无外乎两点,第一写的字如图上这样大家可能不知出处。第二就是他写的吼书。

他图上这幅字,选择用碑的笔法和墨色变化去表现杨维桢的风格。

这幅字选择了夸大笔法变化,保留章法和结构,只不过大多数人不了解杨维桢,所以以为这个字无出处,非常丑。

其实如果这样去看丑书的话,就容易多了,知道丑在哪儿,哪儿不好看,哪儿不能接受。

其实个人在看国展的时候,尤其是以前看国展的时候,我觉得他们的作品章法形式非常丰富。

但是就结构来说,可能选择用二王矛盾对比的方法去放大处理一个字,写的很难让大家接受,或者把某一家结字风格放大处理,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再有就是用笔上,以前我认为国展的用笔非常单一,几乎都是偏锋。

看徐若冰,李双阳的作品的时候,感觉用笔非常单调。

当然那个时候有这种的看法,肯定是因为我不懂。因为我也只是从面上去看,没有从里看。

我只看到了线条很薄很弱,用偏锋很难受,很丑。但是没有看到他们运笔时动作的变化,用锋的变化。

等到能够看到这些的时候,就不再觉得他们的字丑了。而是惊叹于他们对技法的表现能力。

以上说的二人还都是帖学草书书家。

至于王镛曾翔,沃兴华一路走碑学路线笔法的,是被更多人诟病的。

这个确实没办法,自从康有为开始到现在,这种笔法从来是受人诟病颇多的。尤其现在是注重艺术表达,注重视觉冲击,对于章法和部分字结构的放大处理,更引得世人诟病。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风格,合理看待就好了。总要比一些不临贴走江湖写杂耍的大师要强。

如果大家喜欢比较传统的作品,比较工整的作品,也就没必要去看这些现代流行风格书法作品,否则改不了现状还惹得自己气大伤身,不值得。

所谓的丑书呢,其实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把部分放大增强视觉冲击力,并且用西方美学概念整体看待一件作品,而不是从单字来看。

比如王镛,他的字在增强视觉冲击的同时,保留了传统书卷气和神韵。

抛开美丑来说就从技术角度出发,这一点几乎很少有人能做到。

大家都说王镛的字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确实他对普通书法爱好者并没有什么影响,而且多数爱好者学王的话,也只是死路一条。

关键是他技术层面的高度,虽然未必要学王镛的字,但是他的这种思路对一部分人有帮助。

所以个人认为,他们字丑不丑,跟我没啥关系。他们身上有对书法的理解和经验,这是值得参考的。至于字来说,还是古人为妙,并不用学今人。


梁宇航

丑书已经成为当代书坛的一个焦点话题,一方面各位丑书大咖纷纷据理力争,似乎不把丑书推广为当代书坛的主流书风誓不罢休;另一方面,广大书法爱好者群起而攻之,将丑书逼到了一个相当尴尬的境地。孰是孰非?可能真的要交给时间去评判了。


王冬龄书法

至于丑书是丑在结字还是章法,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问题。丑书最开始叫流行书风,完全颠覆了传统书法的审美习惯,深受日本前卫书风的影响,弱化了汉字于书法的作用,参杂一些西方构成艺术的理念,以视觉冲击为主要目的。无论是结字还是章法,都与传统书法的审美要求相去甚远。当然,丑书也并非都是一种风格,理念也并不完全相同。


王镛书法

相对来说,王镛先生的丑书还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一些传统审美的概念,虽然极力效仿一些古代砖文瓦当的民间书法,倒也不失古朴稚拙的美感,还是有相当艺术底蕴的;沃兴华的理论知识最为丰富,丑书风格却最接近日本前卫书风。非常注重视觉冲击的展览体;另外还有曾翔的“吼书”和王冬龄的“乱书”等等,对于大众来说,也只能当成行为艺术来欣赏了。

沃兴华书法

都说存在就有道理,丑书几乎与书法家协会同时现身当代书坛,双双饱受诟病。丑书如过街老鼠,一露面便人人喊打;要求取缔书协的声音更是此起彼伏。我到现在也没弄明白,这些东西存在的道理到底在哪里?

当然,这也只是惊龙轩一家之言,欢迎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惊龙轩

可以肯定地说,丑在发心。时间会证明一切,会证明为了艺术而艺术,为了视觉、审美而“书法”是错的,更不用说为了一点“金戈戈”而用尽手段了——初心不对,结果会对吗?

书势自造时代。到底是不同的书法选择了相应的时代,还是不同的时代选择了相应的书法?——绝对值得思考。

梁启超说,“个性的表现,各种美术都可以……但是表现得最亲切、最真实,莫如写字。”

汉字之美,书法之美,这里面隐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对我们民族品质的塑造,对我个人而言都是新鲜和感兴趣的。

中国书法本来就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一种反映生命本体的文化。书法从萌生时起,都是兼具实用和审美于一体的,如果离开了汉字所承载的传情达意,书法必然变质。

因为汉字的承载性、书写性,书写内容往往就决定了书写形式;书写的动机和目的,往往也会决定书写的品质;更因为毛笔的写意性、瞬间性和唯一性,再加上纸墨环境的差异性,作者的个人修养、文化底蕴就成了书法的灵魂。

明代王绂在《论书》中云:“书之为技,末之末也,胸无数百卷书,不能作笔。”古代留存的书法经典几乎全为书写者自作,书法与文辞相得益彰,融为一体。我们写的汉字,每个字都具有基本的意义和品质,这是造字的时候,已经确定了的。虽然在不断地演变之中,但是无论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都有自己的规律和法度,包括结字、笔法、章法等方面,这些规律和法度是书法的基本特征。

而现代的一些书法家,想否认和淡化汉字与生俱来的承载性和实用功能,认为古人书法理论里的奇趣、险峻就是变形,就是“视觉冲击”和“个性”,于是书法的取法开始变化,这种对形式感、视觉感的过分强调,其实是完全损害了书法的核心精神,使现代的书法丢掉了格调和品质。

书法和文学是不可分的,他们一向被看作是正人心、化风俗的重要途径。书法和诗文一样是表达真性情的,但没有二三十年背后的训练,没有板凳不坐十年冷的精神,没有忍得住孤独、寂寞的功夫,没有闭门觅句,哪来的对客挥毫?

可如今,整个社会充满了浮躁之情,大家似乎都“等不及”,这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一种普遍心态。

这种心态在书法上,尤其明显。大概稍稍学过几天书法的人都知道,不管自己怎么用功,有些山是永远也翻不过去的,所以有些“聪明人”,干脆自立山头,一改“书写”是为内容服务的实质,不再依“法”行事,开始走捷径似的夸张。夸张的原因,说到底还是源于内心和古人相比的自卑。

他们打着个性、艺术和创新的旗子,拿到了话语权,从概念上绕了路,以视觉和审美为托词,丢弃传统,篡改理论,简化难度,抬高门槛,既忽悠了百姓,又赚来了金钱,同时也自立了门户。

他们往往以为,古人看不出的,我可以看出;古人不注意的,我能够注意。所以常常抬出古人所公认的不重要的人物来大吹大擂,而于古人所公认为重要的,反而对之漠然——只要对自己有利。

有些人,对已知的技巧,故意用西方理论来阐释,视觉线条,几何物理,几乎用遍,只信他人,不信自己;有些人,对后起之秀,以年龄和职位炫耀,肆意评议,冷嘲热讽;有些人,人云亦云,理论上说的都对,可实际上自己做不来,或者总有些地方是错的;还有些人,“艺高胆大”,举办展会,贴彩找金,图名谋利,不断“创新”,使得书法艺术逐渐成为杂耍……

书法崩坏,妄语狂飞,肆意翻案,是谁之过?

好在还有老百姓。大多数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

传统在民间,老百姓们几乎都知道:学书之道,“三天不写手生”,全靠坚持不懈;学问之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吹;在规矩中下苦功夫,提升自己的整体水平,才是正道。

艺本于真,真善美是所有艺术的根基,老百姓们也知道;老百姓们还知道,欲速则不达——大雅君子一直是讨厌和忌讳速成的。

是的,你可以古拙,可以质朴,但是不可以没有功夫,没有美感。总拿那些非经典的古人字迹来为自己的丑辩解,看似有个性,其实暴露了利欲熏心的恶俗和审美能力的低下,产生的只能是留下千古骂名的文化垃圾。

中国书法现在是什么样子呢?孔子说“游于艺”,而现在,书法成了一种专业。在网络上经常能看到,学了几年就出来吹牛的“专业名人”,这本身就是笑话——写得好不好,自己去西安碑林看一下就知道了。

如今的“书法”,帽子是日本的“书道”,身子是西方的“视觉”,只有两只脚是中国传统的“人本”。书法的三个要素,真、善、美,已经变成“脏”、“乱”、“差”,“假”、“恶”、“丑”了。

书势自定时代。一个所谓的书法家,提笔不能为文,回家不做学问,不能“撰”,只会“录” ,满纸错字,在我看来,连抄书匠都不配。

“德有馀者,其艺必精。艺本于德,无为而名。惟艺之务,德则不至。茍极其精,世不之贵。汝书不美,自视不善。”这是方孝孺的话,也算是对“书法”的另一种具体解释了,大家可以体会一番。


史介鸿

当代书法有三大危害:一是江湖瞎写书法。二是田楷。三是丑书。

其中田楷的危害最大。刚刚有个网友喜滋滋告诉我:田楷(硬笔字)已经杀进校园了,有8千万学生、成年人学习田楷。

我说:“那将是中国书法历史上最大的灾难,是对历代书法的一次扫荡性毁灭”,

八千万人都学习死板工整没有一点点艺术性的印刷体田楷,都否认抹杀别的书法,去诋毁行书、草书、汉隶,那不是摧毁传统文化是什么?国家提倡“百家争鸣”,你为了赚钱垄断市场,排斥历代优秀书法。与汉奸有什么区别?

危害第二大的“丑书”,首先我说明一下,像王镛那种不是丑书。是传统高古书法。是山岳病梅之美,是松竹古藤之美,是闲云野鹤之美。是大钝大美。

现在的丑书与其说“丑”不如说“乱”,胡乱不清,胡子连着辫子,辨不清有几个字。是恶搞,是变态,是自残。

由于这种“丑乱”书法都是名家写的,有不小的影响力。危害很大。

这些学术权威学这种垃圾字,不仅仅是想跳梁小丑那样跳一下,更妄想引导书法的走向,危害性非常大。


危害较小的是江湖书法,一般是民间书法爱好者写着玩的,自娱自乐,影响力不大。


字画娱乐圈

书为心画!丑书说穿了不在结字,也不在章法,而在于内心对功利的渴望达到扭曲的程度...

我也献“丑”两幅,欢迎批判


翱任

对于丑书,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我们平时认为的丑书一般就是指的结构丑,也就是字形比较难难看,很多用笔好的作品也被列入丑书的行列。

其实我在没有练习书法之前也这样认为,喜欢标准的真楷书,我们平时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也是这种书体,但是书法需要做一些艺术化的处理,这样没有学过书法的朋友就很难理解了。比如米芾或者黄庭坚的书法,就很少人能看懂。

不过我理解的丑书,不仅仅是结构丑、章法丑、用笔丑,就连书写的方式看着都丑。

章法丑就是乱,满纸云烟,不知所云,没有一点书法的雅致,随意的打乱章法、过度的夸张变形,把毛笔用到底部,用笔杆搓。

书写方式丑,这个大家经常在网上看到图片,书写的姿势五花八门,有倒立式、双手左右开弓式、鼻子嘴巴脚多管齐下式、大吼大叫式、下体式、还有用舌头书写的,真是无奇不有。


不二斋

流行书风的追求者,一般来说都是有非常深厚的传统功力的。我们在网上可以查询到曾翔临摹米芾书,王镛写的兰亭序,沃兴华写的楷书烈女传,其实都写的气象正大,维妙维肖,就笔法,章法来讲,非但不丑,反而非常传神。


本来是位大美女,故意搔首弄姿,涂脂抹红,故作丑态,那么他们的丑书到丑在什么地方,是结字丑?还是章法丑?

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而异,笔法是功夫,从临摹中慢慢积累而来,笔墨技巧,有便有,没有也强求不来,以上几位丑书家,笔法精良,这个勿用置疑。

丑书家们,为了推陈出新,标新立异,故意夸张了字形的形态,加大了笔画的浓炎,粗细,的对比,突出奇与正的矛盾冲突。章法上大力造势,剑走偏锋,或大幅宏篇巨制,或线条分割,或杂乱无序,给人以压迫感,视觉冲击,看惯传统书法的人都会引起不适感。



丑书家们的丑书在结构与章法上都会有丑态,只是各有各的丑,历史上的丑,东施效颦,丑书的丑有西施效东施的味道,丑自丑,本质还是不错的。


本人也是书法爱好者,下附临写,请指正。谢谢!


旭日余辉4

所谓的“丑书”,大多丑在字的结构上,也有的是既丑在结字上,也丑在章法上。

启功大师是一贯的坚决地反对丑书乱书的!但当下人就是不听话,还以能写丑书乱书为荣。

对于丑书乱书,做为一个书者,应予以包容为好,不要动不动就拿丑书乱书“说事”。人家喜欢写丑书乱书,就让他写去吧,没人能管得了的。

下图这张所谓的“字”,不但丑在结字上,而且还丑在章法上。仔细看看,还真不是个东西!

下图是什么玩意?

唉!无语啦!

任它横行去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涵化宇宙,包容万物。

没法子,对丑书乱书,只能包容。

看来,汉字书写该“立法”了。


中州耕牛堂主

事实上,我至今也不知道什么是丑书 。

但是我知道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表现。

儿童期的天真无邪,青少年期的朦胧与好奇,青年期的对异性骚动与精力旺盛……这一切都是成长中的自然现象。

我们通常从字体中,能推断出各年龄段的字体。其中因为天真无邪的儿童体特征最为强烈,成年人不但几乎一眼就能辩别出儿童写的字,而且也不会感到奇怪的。

相反,假如一个儿童写出了成年人才能写出的成熟字体,大家可能会与我一样而感到吃惊吧?吃惊的原因无非就是不符合儿童的天性了。

说到天性,我想起了金庸笔下的老玩童周伯通。读者都蛮喜欢周伯通这个老玩童的,包括我自己也是。原因无它,玩性重是周伯通的天性而已,老玩童的一举一动都是自然行为,不是装逼行为。

我在问自己,天真~是能学会的吗?!

读者们可能会告诉我答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