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河蟹池養注重二管三防

俗話說:“三分放、七分管”。夏季是河蟹池塘養殖管理的關鍵季節,外因是氣候溫度升高,養殖環境變化較大,若不注意飼養中對水質、飼料、病害、逃逸、敵害等不良因素控制,就直接影響到年終產量和收益。

內因是池養河蟹放養密度不同,套養鱖魚數量不同,青蝦放養數量不同,養殖管理上也需因地制宜,不斷改進提高管理水平。現就五個方面的技術要點介紹如下,供養殖戶參考:

一、“二管”(管水質和管餌料)

1、水質管理:

水是魚類生存的基礎,有收無收在於水,收多收少在於管,良好的生長在於水,要求做到水質新鮮。夏季平時每7—10天換水一次,高溫季節最好1—2天換水一次,換水在傍晚進行,換水量不得超過2/3。外河水源差的,注水前需測定氨氮標準,不超過0.5ppm,亞硝基氮不超過0.2ppm,溶氧達5毫克/升以上,pH值保持在7.5--8.5之間。如水源條件差,不能盲目加註,需囤池消毒符合養殖水質標準後再加入。

池中養殖水超過測定標準要採取針對措施及時調整,不因水質變化造成蟹蝦鱖魚病害及其他因素死亡。保持一定水位,使池水達到1.2—1.5米,透明度35--40釐米,加水、換水是改善水質環境,防止疾病最常用的方法,要根據水源的水質狀況、水溫、季節和河蟹生長情況靈活掌握。養蟹的水質常用種草淨化的辦法,以保持水質良好,水草佔池塘總面積的50%--70%,並培育好螺螄。

對水質變化需定期測定內外理化因子,針對性地及時調整,外河水質不利情況下可採取封閉、半封閉、內循環的方法,隔除有害物進入水體,亦可採用囤水消毒後再注入,或採用注入後藥物消毒。

2、投餵管理:

(1)以粗為主、精細結合。夏季餌料以植物性為主,動物性為輔。植物性餌料有豆類、麥類、米糠、麩皮、山芋、南瓜等;動物性有螺、蚌、蜆、小雜魚、豬血、畜禽內臟等。

投餵的各種原料要充分浸泡、煮熟後投餵,動物性需保鮮不變質、不發臭,也可以選用優質成蟹專用餌料粗蛋白質不少於30%,顆粒餌料保質期1個月,保存時應注意做好防曬、防潮、防變質。

(2)堅持“四看四定”的投餵原則。

四看:即看季節、看水色、看天氣、看蟹吃食活動情況。四定:即定質、定量、定時、定位。日投餵量按照蟹蝦存塘總量,參考數為7月份佔5%一5.5%。8月份佔4%--4.5%,9月份佔5%--5.5%。月投餌量分配比例為7月份佔16%,8月份佔17%,9月份佔19%。

(3)採用蟹蝦鱖魚混養新模式。

鱖魚放養密度超過10尾以上,需增補飼料魚(如鯪魚、鯽魚、花白鰱夏花等魚種)。應先投餵魚、蝦餌料,後投餵蟹餌料,投餵方法1天分2次,上午投30%,傍晚前投70%,使蟹蝦鱖魚餌料各盡所需,滿足各自所需,實現良性互利互惠的立體化養殖。

對於鱖魚放養100尾以上的高密度養殖,高溫季節還應注意控制餌料魚投餵數量,待8月下旬後水溫保持在25℃--28℃時再適當增加餌料魚的投餵量,確保年終達到高產高效。

二、“三防”(防病害、防逃逸及防敵害)

1、防治病害:

貫徹落實“以防為主,防重於治”的原則,實施無公害標準化養殖模式,推廣健康生態養殖方法,改進在養殖過程中存在的多種藥物大劑量重複使用的現象。濫用藥物造成部分癇源生物產生抗藥性,藥物使用後在河蟹體內的殘留問題嚴重,影響了河蟹產品的質量,危害了食用者的健康,影響產品出口參

與國際大市場競爭力。在養殖過程中,千方百計立足仿野生的生長環境,實現綠色養殖。

常見主要病害的診斷和防治:

(1)寄生蟲引起的疾病主要有:

①蟹奴,亦稱“臭蟲蟹”;

(2)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①顫抖病。

②上岸不下水症。

③水腫病。

④腸炎病。

⑤爛鰓病。

⑥甲殼潰瘍病。

主要病源有:細菌、病毒及水中缺氧引起,病蟹常趴在池邊不攝食、不活動,鰓絲變色有炎症,局部潰爛缺損,背殼附肢出現白色斑點,逐漸變咖啡色甚至褐色腐爛成洞,肛門紅腫、行動遲緩等。

(3)非寄生蟲性病害;

①脫殼不遂症,主要因營養不良、水質環境惡化等環境因素引起。可加註新鮮水,適量使用生石灰調節,並存飼料中添加含鈣類物質。

②青苔:需向水體施用無機肥料,嚴重的可使用硫酸銅0.7毫克/升全池潑灑,但要注意水質變化,以免缺氧造成套養蝦、鱖魚的死亡。

2、防止逃逸:

夏季是颱風雷陣雨的突發多發季節,防止河蟹的逃跑,應落實到平時日常管理之中,做到勤巡塘檢查防逃設施,勤檢查進排水口,勤堵實池埂漏洞,是防止河蟹逃逸的最有效方法。

3、防止敵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