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距今一千多年了,他的字就没人能超越吗?

旒孟5A0G1160



我看见一些回答想笑,所以忍不住也来答一下。

王羲之肯定没有人能够超越。

谁在王羲之之前写出过《兰亭序》呢?之后写出的,不管多好,首先是学习王羲之,然后才是所谓超越、创新。

更何况,真有比王羲之写得好的吗?如那个没文化的回答一样,什么二田都已经超越了。

第二,人类和民族,永远无法回到从前。如《诗经》那样优美天真、天籁似的歌谣,令美国的埃兹拉.庞德先生五体投地,认为《诗经》才是人类“真正意义上的诗歌”!

读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你也许会说,不对,还有唐诗宋词啊!

唐诗宋词的确伟大,但较之《诗经》,理性已经加重,稍微逊色一些。

晋朝的风尚习俗,晋朝的王世氏家族,晋朝的流觞曲水,永远无法再现,模仿就是赝品,所以唐朝书家伟大如张旭、怀素、欧、虞、褚、颜、柳及宋四家苏黄米蔡,他们的源头依然是王羲之,他们也无法再现王字里的晋朝文化与情感。

过去有一个很有名的观点,人类再也回不去天真的童年,再也写不出人类童年那些天真烂漫的诗歌,同样,唐人宋人写不出晋字。

第三,当代人自夸超越王羲之,那是痴人说梦,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且不说晋朝,就是民国,那些账房先生的字,也比现在一些所谓书法家写得有文化有功底。

因为那些人祖上、父辈都是写毛笔字的,他们有那个纯正的传承,有那个书法的社会和家庭氛围,有那个耳濡目染。他们从读书发蒙到记账,就是写毛笔字,且他们读的就是与书法血脉相通的文言文的文化。

你一个键盘打字的,中性笔写字的,夸什么海口?

第四,敬畏,还是要的。像我写的这几个“创新”的字,简直亵渎书法。

因为韩愈《石鼓歌》不懂装懂,亵渎王羲之,说什么“羲之俗书趁姿媚”,米芾米南宫又说什么“颜柳丑怪恶札之祖”,所以我特意丑化、恶搞米芾一下,其实他的字,艺术性高啊,但是王羲之他是无法超越了。


大悔忆智冰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我就从艺术与科学是不是一回事这个层面回答一下,“王羲之的书法是1600多年前创造,难道这一千多年就没有人超越他吗?”

我是千千千里马,王羲之这个话题永永远远也是说不尽的。我们今天说点新的内容。

王羲之之前,已经有一部分人在书法创新。

中国的书法从汉代开始,书法的主流已经完全进入脱离篆书体系成为隶书的新时代。

从汉代到东晋王羲之时代的500多年里,隶书也在继续发展。

我们说说,中国的书法为什么要发展演变?


这是一个非常迷人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寻找写字的规范美与效率美是书法演变发展的根本动因。

把字写得非常漂亮,这个问题我们就不谈了把,因为,写字不能不考虑速度。

所以,不考虑速度谈怎么把字写漂亮,这与文字的使用是有脱离的。

文字是一种使用工具,工具必须尽可能有较高效率,这就是一个问题。

所以,在隶书这个体系里,产生了把波画简便我横平竖直的新写法。

我们知道,直线距离最近,因此也节省时间。

三国曹魏时代的钟繇就是这种书法的大家。王羲之是贵族家庭,他的父亲也是学习钟繇这种书法的,这对王羲之影响巨大。

王羲之总结前贤的书法艺术成果,选择了历史的未来。

王羲之首先是一个文化修养非常高的文学家,出口成章,文不加点,对王羲之来说习以为常。他对文字有特殊的喜爱,这是他喜欢书法研究书法的基础。据说,王羲之非常重视“笔法”的研究,自己也有一套笔法理论。


王羲之处在一个文化水平最高的文化圈子里面。除了他的父亲,叔父,胞弟都是书法家,他的青少年时代的老师卫夫人,据推算可能就是他的姑姑。所以,王羲之就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再加上他的勤奋,那么,理所当然,他的成绩一定不会很俗。

汉字必须要有快速的书写方法。

我们前面说过,中国的书法,之所以有发展演变,主要的原因是便于书写。才篆书到隶书是便于书写的证明。

但是,在王羲之时代,人民大众的书写,仍然是隶书。

尽管我们说王羲之的周围如何脱离隶书,但是全社会还没有从隶书这种书法体系当中脱离出来,所以,汉字便利书写的历史任务,需要继续探索。王羲之认定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他为这个这个道路披荆斩棘,开创了一条完整的路径。

道路正确决定了艺术完美。

由于王羲之的书法摸索出了汉字的最美笔法和最快的效率,所以,他的书法具有美轮美奂的艺术价值。

这就是说,王羲之的书法不但是只有效率没有艺术,恰恰相反,王羲之做到了书写的艺术美和效率美的完美结合。

不知大家是不是明显会感觉到,王羲之的书法,不论楷书、行书、草书学习起来都有一种笔法变化婉转的痛快,同时也有一种速度的流畅性。

假如,所有的书法学习起来,每一种笔法都有自己独特的婉转变化,但是,不一定都有王羲之的速度流畅性。

王羲之的书法尽管非常美,但是,在王羲之时代和王羲之去世以后的一百多年当中,并没有成为全社会通行的书法。

但是,王羲之的书法在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大约北周时代前后,王羲之的书法已经有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唐代才确立了一家独尊的局面,这绝对不是什么个人的喜好提倡,而是历史的选择。

所以,一千多年以来,王羲之这个书法体系基本没有被动摇。这不是个人的胜利,而是历史前进方向的胜利。

艺术是一个伟大的范畴,个人风格和人文意义本身就不是超越可言的。

今天,我们可能感觉很奇怪,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为什么艺术一千年几百年还是那样不可超越?

我们说,艺术有人格的限度而科学没有人格的限度。

比如,个人短跑速度,可能我们今天的100米最好速度,不是说过几年就会超出多少的。但是,汽车的速度真的一直在提速。

还有,重力,一个人再厉害不可能把一千斤轻轻一抓就起来吧?但是,科学解决,几千斤也能轻轻一抓就起来的。

绘画,五百年前的成就我们能超过吗?不一定。例如,八大山人的绘画,我们就是再过五百年也不会超过的。

同样的道理,王羲之的书法,我们也不会超过的。因为,他是古代历史上最有创造性和艺术才华的伟大书法家。

我们普普通通的朋友可能很少了解,其实,书法对王羲之来说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些事情。可能,他的精神世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文学才华,我们了解和揣摩的太少。


陆机《平复帖》局部放大。

一个伟大的人物,绝对不是只善雕虫小技的巧夫秀士。

大家看过陆机的《平复帖》吗?如果你们细细品味一下陆机的笔法,你就应该知道他的才有多大。何况王羲之的笔法语言,已经比陆机不知丰富了多少倍!

陆机《平复帖》局部放大,笔法更清晰。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伟大母亲

尽管我们不会超越王羲之,但是,我们可以吃他的伟大的艺术母乳。

王羲之的书法和精神养育了中国一千多年的书法艺术,在他的伟大艺术母亲的哺育之下,也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书法大家,这些书法家发扬了王羲之的艺术精神,是王羲之艺术生命的延续和兴旺,他们,有的在某些方面也已经超过了王羲之,但是,艺术母亲的王羲之,是我们永远不能超越的,这就是创造者的伟大。

毛主席手书王羲之《兰亭序》文

千千千里马

你好,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王羲之距今一千多年了,被称为书圣也很久了,那有人超越他吗?目前好像没有看到历史上那位书家自称超过了王羲之,或被后人评定超过了王羲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其实我认为与树立标杆有关。

我们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他的儒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是有人超过他了吗?好像大家都认为他是最厉害的,后面的人只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一些发展和填充,像朱熹等人。

一谈超越,大家都是语焉不详,为什么,有观点不敢表达,怕被世人抨击学识短浅,目不识丁也,当今社会亦然,现在如果有个书家自称超越了王羲之,必定被训斥的体无完肤。


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大批书家,推动了书法的进程,我们憧憬王羲之,是因为他的贡献很大,在书法发展的历史节点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奠基人。诸如其后的颜真卿、柳公权、苏黄米蔡、赵孟頫、董其昌等人,也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书家,但是远远没有达到王羲之的历史地位。


单从字上来看,一定会有后人超越前人的,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审美是迥异的,所以字的层面上,是可以结合时代进行创新和改进的,这是发展的潮流,从晋朝的尚韵到唐代的重法再到宋代的尚意,这都是在变革发展的。所以书家的字一定会有超越的空间和可能性。


但是我们要认识到,人和字已经很难分开了,王羲之的书法地位是无法撼动的,这也就导致没人敢说自己超过了他,大家并不是自谦,而是历史造就了这样一个标杆,这个标杆和旗帜是学书人心中的灯塔,是及其神圣的,所以地位无法撼动导致大家不会随意说谁的字超越了王羲之。


看待问题应该从多个方面,欢迎大家多交流讨论!




笔下春风

最近有人问我,王羲之的书法为什么没有人超越?

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决定了我们怎么看待艺术。实际上,王羲之既是可以超越的,也是不能超越的,可以说,王羲之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同时具有可超越性和不可超越性。

一、王羲之的可超越性

如果从艺术的风格创立上,王羲之已经被超越了。

中国书法史上的中国书法,大致来讲分为两个书法风格,一个是秀美多姿的,这种风格的代表是王羲之及其追随者;一个是阳刚粗壮的,代表是颜真卿。

王羲之秀美风格往后日渐发展成为帖学正统,因而在中国古代以帖学为上的书法体系下,王羲之自然是神圣的代表,因此被称为书圣。

但是,在帖学传统之外,还有碑学这一脉传统,而将碑学的风格和审美特性融入中国书法的,是颜真卿,它不仅开创了这一碑学审美范式,而且成为了与帖学相抗衡的领军人物,这也是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所在。

因此,在风格上,王羲之早已经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被超越了的。因此,后世评价颜真卿有一句很有意思——

突破右军铁骑唯一者。

这句话的评价很高了。右军,我们都知道,是王羲之的代名词,他做官做到右军,所以被称为右军。因此,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突破王羲之审美风格的唯一一个人。

在这个程度上,王羲之已经被颜真卿所超越了。

二、王羲之不可超越性

王羲之的不可超越性在于他是中国法度的创立者。而王羲之之所以可以扮演这个角色,是因为时代,当时的时代所然。

中国古人说,时势造英雄,此言不虚,用在王羲之身上正合适。

王羲之生活的朝代是东晋时期。而东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书法成熟的时期,也即是中国书法的自觉期。这个时候,人们开始自觉地追求书法的美了。

因此,生活在这个时期的王羲之,捡了个大便宜。

除了当时大时代背景使然之外,王羲之的命还很好,他生活在一个世代都是书法大家的家族里面。

王羲之的父亲、伯父不仅仅是掌握国家大权的重臣,还是有名的书法大家。当时晋政权号称“王与马,共天下”,而王就是王羲之家族。可见其家族势力之大。

良好的家族物质生活以及文化艺术教养,再加上整个时代的风气,让中国书法艺术迎来了一位书法大家。而在这个时代过后,中国书法就再也没有那么好的时代了。往前往后,整个社会风气和文化建设以及统治者的文化政策都没有再像当年那样自由宽松过。

因此,时代的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让王羲之永远不能超越他,除非天时地利人和!


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也是个不言而喻的话题。

结论之先,我们必须了解在书法艺术之巅的,是一个怎样的王右军。

江左大家,琅琊巨族,族中数十人位居高官,世称“王与马,共天下”,注意皇族是司马,却排在王后面。右军潇洒散淡,轻视名利,54岁卸官致仕归隐田园事件,震撼天下。那个号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事实上是没官做,这位右军逃官采菊东篱下却是史实。七个儿子,个个有诗传世,老幺献之,书才绝代、人物风流、征为驸马,深得宰相谢安器重。



王羲之,族强、官大、才高、儿子多且强,活脱脱一个成功者的典范,样样超拔卓群,更兼志趣高洁,无论儒释道,都堪称完人。古今找不出第二人,除了传说人物。

再说那时的书法是一个怎样的书法。

晋,官方由汉隶逐步转向楷书的一个过渡阶段。那时并行的有隶书、章草。钟繇为代表的书家将隶书简化,导入到减去波澜结体带有隶味的楷书,皇象为代表的书家把章草推向成熟巅峰,张芝为代表的书家把章草简化,空间上完全省去隶味的繁笔,时间上以程式化的连笔增加速度,从而形成大草的基本规则。江山破碎,意识形态充满革新的需要、激情和可能。

那么羲之做了些什么?

当时善书者百十位,王氏家族占三十余,羲之名满天下。但早期的羲之,在章草与大草之间寻求一条中间路,形成了带有隶味的行草书,姨母帖等均是。有人论断王羲之写不出兰亭的依据就在于此而贻笑大方。十七帖的形成绵延了8年,羲之风格的流变是有章可循的。章草意味逐步消失,代之以简洁明快的行法草意,八面出锋、结构合理、转侧多姿的书法美学原则越来越凸显,毛笔的特性得到了极大化的发挥,汉字之美到达最精致优雅最有说服力的顶峰。

史载献之尝谏乃父为新体。这所谓新体就是从章草、隶书中彻底摆脱隶意的行书和更萧散典雅含蓄蕴积的王式草书。在技术上极大成熟、基本规则上第一次完成了行书的系统表述、草书的规则(即法度)也告完成。我们无法肯定羲之改字是否是一人之力,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是他以书坛领袖的领导力引领完成这一工作,并以前无古人的完美形态呈现于世人,并统合了官方和民间接受新字体和新规则。至于唐太宗的热捧,只不过是锦上添花,促进了王派书风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而已。

可以说,中国书法受惠于右军多矣。

中华素来书高于画,称书法为中华传统艺术皇冠顶上那颗最璀璨的明珠当不为过,此自羲之始。一定程度上,羲之于中华书法,就如同黄帝于中华民族,那么超越这个提法有意义吗?


那么在技术和艺术高度上有超越的可能吗?

羲之之后,献之摘取其父不常采用的外拓法,以之形成个人面貌。初唐弥漫在王派书风的笼罩下,随之出现的欧阳询取其险和规整、柳公权取其骨和秀俊,颜公变法其实是取其外拓法和厚重肥满以迎合大字所需(多宝塔类小字一样写的王风弥漫)。可以说唐楷即楷书的成熟期都是在钟王创楷之后,羲献的滋养下盛放的新花,可以言发展,超越却也未必。

以技术而言,米芾天才绝代,何止八面锋而已,至少技术上并不输给羲之,但世评:惜新体略多,略逊魏晋古意。其实不是什么古意,是输在那个完美的右军的格调上。智永、褚遂良、苏轼、杨凝式、赵孟頫、董其昌、王铎等人在技术上都能力追右军,但终在他的一片萧散淡雅面前败下阵来。

所以,羲之于书道,已近于一个神话,而他的魏晋,以其风度,成就了一个书道的神话时代。

这个时代的漠视时间和空间、漠视名利浮游天地的境界,已经成为后世所有书法天才不可逾越的鸿沟。



大成国学

王羲之的书法,为什么距今快二千年了都无人超越?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一个中国文化的秘密。

按大宋的文化层次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分为两种:

1、正常普通人,

2、有内功的人。

中国文化是讲究内功、内力的。要真正掌握中国功夫,包括武术、医术、琴棋书画、各种手工艺等,都要以内功作为基础。

没有练过内功的人,也可以学习中国功夫,但那只是外功。

没有练过内功的人,也可以练习中国特有的琴棋书画及各种手艺,但那只是表面功夫。而王羲之是练过内功、内力深厚的人。后代的人,越到后面,内力越浅,到现代,就干脆不知道内力为何物了,学来学习,都只是花拳绣腿。

金庸掌握了这个奥秘,他把这个奥秘写出来,用在他的武侠世界当中,并把它作为武侠小说的架构基础。

在《射雕英雄传》中,降龙十八掌是最顶级的外功。洪七公就对郭靖说过:“我传你的降龙十八掌是外家的顶峰功夫”。在《笑傲江湖》中,独孤九剑是最顶级的外功,令孤冲就学会这个。《天龙八部》的顶级武功,也是降龙十八掌,萧峰就会。

但所有这些功夫,比起《九阴真经》《九阳真经》《北溟神功》《小无相功》《乾坤大挪移》所传授的功夫,还是天差地别。

所以武功最厉害的,还是会这些功夫的张无忌,而不是郭靖、令孤冲、萧峰。

郭靖、令孤冲、萧峰在学到顶级的外家功夫以后,还不能算是武林高手。他们在整体上还只是中低级水平。因为当时他们还没有练习内功,还没有内力。

只有把内功练好了,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手,而且是永远的高手。仅只会外功的人,就算他的外家功夫是顶级的,但比起会内功的人,还是处于下风的。

会内功,才会有内力,其书法、其国画、其武术、其医术,才会真正到达艺术的最高境界,达到化境。

按中国道教的理论,内力有三个属性,一是深厚度,这是指真气的总量,这取决于其密度;二是强劲度,这是指真气输送的强度,它与真气的密度和输送速度相关;三是持久度,就是真气持续输送的时间,它取决于真气的密度和纯度。

就最重要的内力深厚度来说,因为真气是靠人体中的经脉穴位来存储的,而其总体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练功时间越长,内力越积越多,在相同的存储容积内,真气的密度就越大。这就是金庸武侠高手中,为什么人的精力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差,但内功却是越练越深。

中国功夫,比如中医、武术、琴棋书画以及各种手工艺等,都要讲内功。过去,这些行业的高手,都是有内功的。

中国书法,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其书法的要求是阴阳五行的运转自如流畅。而要合天人、通阴阳、运六气,就需要练习内功,就要有内力。

没有练习过内功的人,无论如何也难以理解什么是天人合一,因为他的经验里没有合一。按大宋文化层次论,当你把内力练到一定的程度,你会感觉到你与四周空气的合一。四周的空气,就像是棉花一样,或者是像水一样,包围你,融化你。你也像是一团棉花融入棉花、像一滴水融入水流。

而如果练习再深一些、更深一些,你会感觉到,周围的树木、墙壁,越来越柔软,变得像水一样、像棉花一样,你可以穿越进去。

再后面,就不说了。

总之是内力练得越深,你就越与四周合一。大自然的灵气,你就可以拿来用。

苏轼《评草书》说:“诗不求工,字不求奇,天真烂漫是吾师。”这里所说“天真烂漫”,就是指自然而然的状态,是一种天地灵气。

按大宋的文化层次理论,中国功夫,包括书法,是需要大自然的灵气的。在中国历史上,书法与易学相通、书法与道术相通。凡是书法高手,无不通易,无不是道术的修炼者。

书法之外,其它的中国功夫也是一样,中国画、中国雕刻,以及各种传统手工艺,都需要日积月累的经验积累,尤其需要内力。可惜现代人无法体会这一点。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王羲之的书法,至今无人超越。说到底,是因为时间越到后面,文人骚客越不懂得练功。晚清以后,他们干脆悄悄地抛弃了内功。从此以后,他们把“练功”一词,缩减而变成练习行业基本功。

对此,明代作家兼画家徐文长说得很清楚:笔是死的,手也是死的,写字全靠真气的运转。(原文:“笔死物也,手之支节亦死物也,所运者全在气,而气之精而熟者为神。”)

后人因为不懂这个,也根本无法理解到这一层面,因而,他们做别的也许比古人强,但在中国传统功夫方面,还是让位于古人吧。


大宋心学课



(二)《兰亭集序》是行书作品,为王羲之代表作,多被世人赞誉,人常说王羲之大草这句话,其实这句话能流传下来也不是没有原因,书圣王羲之的草书和行书一样,就像《百韵草诀歌》、《十七帖》等等许多草书神品都被后人作为楷模典范学习,包括楷书作品。当然历史上也涌现出许多著名大家。像颜欧柳赵等等,我也是很喜欢,学他们的书法,但要论在书法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我觉得都没有谁能够超越王羲之,书圣的桂冠也非他莫属,实至名归!



(三)王羲之字写的好也不是轻易就会的,他也是拜师学艺,刻苦用功,研习琢磨而来的,仅从他的帖子《百韵草诀歌》完全可以看出端倪。他把草字写法组织整理,编成诗歌形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真是前人栽树,让我们后人乘凉,直让人心生敬服、感慨。我想说,他凝聚心血,苦心孤诣的精神和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着,谁能超越?历史上也流传下来许多王羲之苦练书法一类的趣闻轶事,就不多说了。我也是一个书法爱好者,自认为从书圣的字帖里学到了许多!现数行为文,也是心有所感,我认为在书法艺术领域,书圣王羲之千百年来,没有谁能够超越他!






王曦之书圣的历史地位没有人能够超越他,但是他的书法作品已经被后人超越了。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这个人是谁呀?他就是王铎,明末清初的大书法家。王铎1622年生于一个农耕之家。16岁才开始上学,读书以后一步一步高升。46岁时做了礼部右侍郎,两年后受命于南京礼部尚书。

1644年大清入关,他做了“贰臣”。他内心郁结不快,无法排遣。除了娱乐歌舞,书法就是他的生命。

王铎是一个书法天才,12岁时初临王羲之的《圣教序》,两年后就能够写得字字逼真。

王铎反对董其昌书法的秀丽淡雅,他认为书法应该取法高古高古还是高古。董其昌的书法风格,正好和王羲之一脉相承。这样看来,王铎从一开始临写王羲之崇拜王羲之,到现在反对他的书风,是一个极大的反差。


我们说王铎除了是一个书法奇才,也在于他特别的勤奋。他遍临了所有的书法大家的精品。他临帖注重是原贴的精气神儿,而不是原帖的外形。所以说它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现在我们说说他的书法特色 ——

(1)在结体上,他将篆隶楷糅合在一起,看似笨拙,却是大巧若拙。

(2)在线条上追求粗细强烈的对比变化,速度与技巧融为一体。

(3)他天才的创造了涨墨法,极力夸张字的外形形态。

他的书法的总体特色就是苍劲雄伟,浑厚大气,力能扛鼎。

我们说王铎的书法在结体和气势上已经远远超过了王羲之。

差距就是差距,超过了就是超过了。

为什么学生就不能超过老师呢?没有道理吗!


京东千里行书法

《王羲之书法不可超越,一句另有深义的书法真言》

一、中国书法早有人超越王羲之

中国书法文化发展到今天,书法水平高于王羲之的书法人,甚至是民间书法家,已大有人在。只是因为有些人利用一个“王羲之书圣”这样一个概念来打压一些书法创新而矣。还有一些人无非就为了使用这么传递已久的“书法圣旨”去证明自己的一个学术论点而矣。

究其实际,说“王羲之书法无法超越”在书法技术层面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现代大部分书法书体需要人们练习大半生至一生才能有所成果,这就是一个反证。书法文化需要创新,尤其是那种快一些成才的新方法。

当年,欧阳询楷书肯定超越了“王羲之”。当代书法大师启功体行楷也肯定超越了王羲之的行书。推广现代规范汉字工笔楷书的田英章也肯定超越了王羲之的“工笔楷书”......

二、新时代工业文化下的书法创新将再次超越历史上所有五羲之

王羲之第二次书写《兰亭序》居然没能超越他的《兰亭序》首秀,也道出了中国书法创新空间之大。如果王羲之当年的书法技能已达到了今天工业制造文明都主张的技术工艺化、可复制,那么《兰亭序》也不至于成为孤本。有一天中国智能机器人也能写出较王羲之更完美的《兰亭序》也未必不可。


在中国楷书书写技法方面,当年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监狱中写小纸条,先辈们使用仿宋体传递情报。笔迹标准到特务都不可分辩,这是第一次对中国汉字书写标准化的成功实践。不同书体的书法笔法技术工艺化,流程化,工序化将再次带动中国书法的一次新发展,一次教育高效化的改观。真正受益的一定是平常的书法学习者。

三、现代流行的规范楷书书法已在楷书领域超越王羲之楷书

现代规划楷书书法带动了中国规范简体汉字的书法流行。田英章先生推行的田式欧楷就算一个代表。以欧楷笔画笔法这基础的楷书基本笔画,精简了历史上的繁杂笔法,追求笔画布局平衡的结构方法让很多小学生中学生都可以写出一手漂亮工整的楷书文字。

对于书法学习者而言,我们可以尽量以现代规范楷书相近的书体作为入门。比如选择田英章式欧楷为蓝本来练习楷书书法笔法,练布局形成有结构经验。而方块字的历史让这此楷书笔法技能都能成为其它书体书法的基础技能。

有了规范楷书技法技能基础,其它行书草书书法个性化创新也就有了借鉴的方法,更主要的是这种书法知识技能体系已经让很多人成为了书写高手,甚至成为了书法家、书法培训师,成就了自己的书法职业。

练习书法也许首先应该明白选择什么样的书体练习容易入门,容易成才,容易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与书法艺术水平。

书法已纳入教育考试,而且也是传统文化复兴的重大工程,现在中国教育市场大量缺少书法教育人才,就可见书法将带给书法行业的发展机会!


创新炎黄

没人超越!试想"昔时王谢堂前燕",王家在晋时有多富。整日练字作诗,为应付贤才聚会,诸君有这条件吗?

王義之兰亭聚会后,老想重写一副没错别字的,诗意更盎的作品,不行,写来超不过即兴书的。他那知,练了几十年书法,精华入骨,外加酒喝微醺,就这样天人合一,自然而然倾发而出!

顺说,有些今人假懂书法,什么"飘逸"用笔灵动等等,完全乱弹。魏晋时,流行魏隶书,隶草,王義之的字写的好,公认。但他的《兰亭序》字体并不为人认同,若家不富,早已"举家食粥酒常赊"了。

反到是唐太宗率先学习推广,唐朝开始,《兰亭序》便成了天下第一行書。现大家见的是,唐的"双钩"体《兰亭序》,真迹无人见,胡评什么,装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