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学王阳明?

1、

提问:王阳明的心学现在特别受到追捧,他的心学和儒学有什么异同吗?

傅老师答:

王阳明现在大家都在念。我坐飞机的时候,在机场书店看到一片都是王明的书,这是好事,大家喜欢念书是好事

为什么大家都学王阳明?

王守仁,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但是王阳明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故事你一定要先知道。王阳明是明朝中叶的学者,年代是1472-1529,比朱熹晚了大概300多年。那时候都要考科举的,所以王阳明18岁的时候就做一件事:每天早上起床,就到院子里“格”(穷究)竹子,因为他学朱熹的说法,朱熹在《大学》里面讲“格物致知”的时候,要求不能只看表面,还要看里面,所以王阳明每天早上起来就“格”竹子,研究竹子里面的结构,结果,三、四天就感冒生病了。他就想,格”一个竹子都生病,叫我“格”万物,还有命吗?

所以王阳明就觉得朱熹的路走不通,因为朱熹让你格物穷理,是研究万物的道理啊,好大的气魄!但是谁做得到呢?王阳明就觉得朱熹的说法有问题,做不到的。那怎么办?

他就找到朱熹的对手陆象山。陆象山跟朱熹同一个时代,两个人辩论过,立场完全不一样,一句话就知道陆象山有什么立场,因为他说: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人不用念书,不用考虑这么多,我心里面就有一切。叫做心学。

所以王阳明后来走向陆象山的心学,后来称作陆王心学。不要以为王阳明的思想没有师承的,他师承的是陆象山,曾经跟朱熹辩论过的一位重要的学者。

要说异同,王阳明和朱熹走两个极端,朱熹说格物致知,研究万物的道理,才能够了解万物的道理;王阳明说,不必。我心里面就懂得一切,尤其是对于善恶的分辨。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懂得外在的东西,懂多少其实没用的。你懂得你行为上善恶的分辨,那个才最重要。

你只要真诚。所谓的“致良知”这个“致”,要理解为真诚到极点,你如果真诚到了极点,心里面对于善恶,就立刻可以知道了。所以,你如果学朱熹,永远不可能念完大学;如果学王阳明,根本就不用念大学。

到底两个人谁对呢?简单分辨的话,哪一个人比较接近儒家的思想呢?当然是王阳明啊!

举个例子。假设有个乡下人,他是文盲,没念过书,他如果学朱熹的做法,一辈子不可能修养自己成为圣人,因为他不认识字;他如果学王阳明,就有希望了,他真诚到极点,那他就可以成为圣人。

儒家的路是普遍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学习儒家之后,修养成为君子、圣人。朱熹要你念书,可是从古代到现代,还是有很多人真的没机会受教育,那他怎么成为儒家的君子呢?如果是王阳明的路线,很多人都有希望了。

但是他的学说有一个缺点,就是唯心论,太过于主观了。主观的程度西方很多人听了都吓一跳。他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这话讲的太极端了。因为你说你心里面都有,那你何必去研究外在的事物呢?那你都不研究的话,你怎么可能真的了解人情世故呢?

王阳明本身是文武全才,你要知道他生平的变化,曾经有五溺三变。他年轻的时候学骑射,因为明朝常有外患,所以他准备当军人;后来发现这个不是根本办法,就写文章,将来要考科举,就改走文的这条路;然后发现这个路也是很累的;后来又学道教的养生术,又学佛教的静坐默观……,他学到最后,可以预先知道未来的情况。有一次他在静坐默观,出来跟学生说,明天谁会来看我。学生就问他:“是不是他给您写信了,所以您知道?”王阳明说:“没有!我刚静坐默观的时候,我就知道明天谁来看我。”第二天那个人果然来了。说明王阳明是有点神通的。

王阳明这个人的确是很特别的一个人,五岁还不会讲话,然后一开口讲话就一鸣惊人了。十岁左右,就会问老师:“什么是第一等事?”老师教小孩子一定是读书,考科举,考状元是第一等事嘛,王阳明才十岁就跟老师说:“我认为不对。”老师吓一大跳,说:“那你说说看,什么是第一等事?”王阳明,一个十岁的小朋友就说:“读书成圣人,才是第一等事。”

王阳明从小就很特别,他把中国传统里面可以学到的儒家、道教、佛家,能接触的,他都接触,所以他的思想你可以想象,当然是有点混杂。后面他在龙场九死一生,回到了儒家的正途,但不要忘记,他所谓的

儒家的正途,只是说你不要想出仕的事,不要想自己养生的事,不要想成仙的事,你要老老实实面对人间。这个路是对的。

为什么大家都学王阳明?

贵州阳明洞,也称“阳明小洞天”。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说“致良知”,就变成我只要真诚到极点,善恶全部搞定,太主观了。

但是我还是强烈建议,在任何地方都这样说,要学就学《论语》《孟子》,那才是根本。因为你学王阳明不容易学会,王阳明如果真的是那么伟大,那么了不起的老师,他的学生中有几个人可以上台面、对中国社会有影响的?没有。反而明朝末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几个时间之一。

总之,学习是好事,王阳明很多思想关于如何建立人格的独立性,让你加强对自我的觉悟,这是好事。但你不要忘记后代的这种批评。朱熹后代的弟子就批评王阳明,说他“近禅”,接近禅宗,就是很多话说出来之后,就跟禅宗的公案一样,让你自己去参。参不透怎么办呢?就算参透的话也没办法验证啊。

王阳明也批评朱熹,说他“支离”,支离破碎,因为你一天到晚念书,念到最后整合不起来,整个人是分散分裂的。

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地去学《论语》《孟子》,并且《论语》《孟子》绝对不过时。这是我的建议,谢谢。


2、

提问:傅老师您为什么每次讲座都能引人入胜?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如何努力才能和您一样呢?

傅老师答:

这是很好的问题,也是跟个人经验有关的问题。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性格特色,你要发挥出你自己的特色。举个例子来说,我教书40年,像这种讲座也不知道多少场了,但是每次到门口的时候,我就会跟自己讲一句话:“今天是我第一次上台。”为什么我这样讲呢?因为历史不能重演。在2018年5月14号下午的这次报告,不可能再来一次。

听我上课的这些朋友,一辈子我们的交集可能就这样一闪而过,就在下午这短短的两个多小时,大家交错一下,也有可能一辈子不会有机会见面了!所以对我来说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这样一想的话马上我就来劲了,就是说:我一定要认真地把我的心得好好地做一个报告。

还有,事先的准备很重要,一定要先知道来听课的是哪些人。比如说,我早就知道今天来现场听课的都是教育界的优秀的朋友们,将来在教育界都是有希望会走向领导阶层的。所以我一定要全力以赴啊!因为你们中的一个人了解了儒家思想,将来就会影响几千人几万人啊!我知道你们跟普通的听众,听完有心得自己一个人受用,一家人受用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在跟你们讲课的时候,我特别地精神,全力以赴,毫无保留!

为什么大家都学王阳明?

傅老师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孔子杏坛讲学雕像前留影

为什么大家都学王阳明?

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傅老师在校友雕像前留影纪念

为什么大家都学王阳明?

傅老师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教育研究中心 于健福主任的陪同下参观《孔子拜见老子拓片图》


昨日演讲全程音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