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国大才?

饮马多瑙河v

我们先来看一看刘邦的朋友圈,都是些什么人?

萧何和曹参是当地的地方官吏。萧何的职务相对高一点,负责分担县衙的日常事务和往来接待。曹参是管理监狱的一个低级官员,文化水平不高,功夫还可以,对领兵作战有一些经验。

刘邦的妹夫樊哙,是一个屠夫。平时在乡间也就是杀猪卖狗肉。力大无比,有些拳脚功夫,对刘邦非常忠诚。

周勃和刘备一样,都是编草席的。这个职业很难吃饱饭,所以他还兼职,去丧礼上吹箫,挣点外快。

夏侯婴是一个管牲口的,因此对牛马管理比较有经验,所以经常亲自帮刘邦驾车。

卢绾刘邦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忠厚老实,最听话的一个。

这些人都处在当时社会的底层,最终却因风云际会,共同成就一番大业,成为青史留名的人物。

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跟对了人。

我们经常说,选准行业、进对公司、跟对人是人在找工作中间的三件大事,尤其是跟对人最重要。

比如说你是黄埔军校毕业的,你跟了共产党,将来可能就是开国元勋;你跟了蒋介石就只能,流亡台湾;你跟了汪精卫就只能是汉奸可民族罪人。

因此我们常说选择比努力重要。如果你大学一毕业就跟了李嘉诚,或者马云,就很容易成就一番大业,至少能够赚到不少钱。如果你跟了一个小老板,就只能勉强养家糊口,活在社会的边缘。

刘邦的这些狐朋狗友之所以能够最终发达,就在于他们相信跟着刘邦不吃亏,至于能不能成大事不知道混口饭吃是没问题的。而刘邦天生就是人中龙凤,成就一番事业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些人跟着刘邦就是跟对了人。他们和刘邦相互成就了对方,共同创立了汉朝,给我们留下了汉族的这个名称。

另一方面,我们永远要记住陈胜的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人的出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努力。

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在起点落后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弯道超车的能力,和持续学习进步的意愿。

刘邦在沛县老家时,狐朋狗友应该很多,远远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人。

那些人到哪里去了?要么战死了?要么跟不上形势发展,被社会淘汰了。

而萧何曹参这些人却能根据形势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超越自我,最后登上人生巅峰。

如果你是阿斗,就算有十个诸葛亮辅佐提携你,也没有用。因为阿斗就是一个不上进的家伙,就算上帝也救不了他。

我们活在这个年代,也非常需要向刘邦的这些狐朋狗友学习,出身低不要紧,学历低不要紧,要紧的是要有一颗上进的心和强大的行动能力,不断推着自己向上走,最终会遇到最好的自己。


新知传习阁

刘邦年轻时放荡不羁,不学无术,其父老骂他是“无赖”。

他爱喝酒,爱吃狗肉,樊哙是屠狗的,刘邦老喜欢到樊哙家去蹭吃蹭喝。起义之前,刘邦是泗水亭长,萧何、樊哙、任敖、卢绾、彭越等人成天与刘邦鬼混,吃吃喝喝游手好闲。因此看起来他们就是刘邦身边的 “狐朋狗友”。

而且这些人都出身不显:萧何是沛县狱吏、樊哙是卖狗肉的屠夫、任敖是狱卒、灌婴是街边卖布的贩子、卢绾是平民,是刘邦的发小。

刘邦能从一个流氓无赖逆袭为九五至尊的西汉开国帝王,刘邦总结了自己登上皇位的主要原因。

他说:“自举事起,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


刘邦的总结确实说的有道理,战争的胜败,人的因素总是最重要的。乱世时期,刘邦知人善用,“狐朋狗友”各显神通,每个人的优点都得以发挥,成为了可用之才。在关键时刻总能为他出谋划策,为他冲锋陷阵。

萧何、樊哙、任敖、卢绾、周勃、张良、韩信、灌婴、夏侯婴、彭越、曹参等知交好友后来全部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为什么说这群“狐朋狗友”是治国大才。

下面我以汉初三杰为例加以论述:

一、萧何早年只不过是沛县的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是一个全能型人才。忠心不二、精明强干、深谋远虑。

刘邦攻破沛县县城后,召集沛城父老共商大计,大家都推举刘邦为县令,背秦自立。老百姓都推荐刘邦来做县令,但刘邦谦逊推辞,萧何灵机一动,想出抓阄办法,有意推举刘邦为县令,百姓悦服。

事后,刘邦才知道原来萧何所写的10个纸阄全是刘邦的名字,深知萧何真心拥戴自己,内心十分感激。从此,萧何紧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了盖世的功勋。

攻下咸阳后萧何不贪恋财物,不迷恋美女,而是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并派士兵迅速包围丞相御史府不准任何人出入。然后让忠实可靠的人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

这些档案资料为刘邦后来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据,对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功不可没。这足见萧何的深谋远虑

刘邦得天下后,论功行赏,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

萧何还慧眼识才力荐韩信。

二、韩信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极能忍耐,能忍胯下之辱。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刘邦得韩信后,感慨得信太晚,因为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韩信虽骁勇善战,利用灵活的军事计谋,帮助刘邦评定四国,却功成被贬,所谓功高盖主,最后被吕后和萧何骗入宫中斩杀,夷三族,结局悲惨。

韩信一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三、张良本是韩国人,韩国被秦灭后,他曾图谋刺杀秦始皇而未遂,逃亡到下邳。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聚众响应。不久归属刘邦,此后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他协助刘邦制订作战方略,并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许多重要建议。

张良善于游说,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刘邦拿下咸阳后,攻入秦宫,顿时被金银财宝和后宫佳丽迷了心窍,沉醉于此,难以自拔,无心念战,樊哙怎么骂他也骂不醒,鲁莽的樊哙急愤又无奈。

关键时刻张良出面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让刘邦从紫醉金迷中清醒过来,起兵霸上。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采纳张良提出的“长计谋平天下”主张,还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

因此汉朝建立后,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

综上所述,刘邦身边所谓的“狐朋狗友”其实是助推刘邦成就霸业,一统天下的贵人,是一群治国大才!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刘邦从举事开始,直到当上九五至尊的皇帝,他的身边,确实是一群“狐朋狗友”在为他或出谋划策,或冲锋陷阵。试看看那些谋臣武将的出身:韩信是平民,萧何是官差,陈平是游士,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彭越是强盗,娄敬是车夫……可谓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

而这群“狐朋狗友”却极不简单,他们出身不显,却各有优长,所以,后来他们都成了治国大才,试举二人为例:

比如樊哙。樊哙与刘邦同乡,沛县人,他出身于贫苦家庭,早年以屠狗为业,刘邦好酒也好狗肉,经常到樊哙那吃蹭吃,久而久之,两人成了狐朋狗友。后来,刘邦娶了吕雉,樊哙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媭,二人成了连襟。然而,就是这个屠狗出身的人,却在刘邦面临人生和事业关键抉择的时候,挺身而出,给刘邦提建议,那建议真是智慧之言,而樊哙也因此而显示出大臣之风。

前207年,刘邦西征拿下了咸阳,进入秦都,顿时被秦朝府库里数不清的金银财宝和后宫三千佳丽迷乱了眼睛,他进入后宫,竟然陶醉于温柔之乡,不愿意出来了。在项羽手握重兵之时,在诸侯虎视眈眈之际,这时为财色所迷,肯定会功亏一篑,一个屠狗的樊哙,不但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去疯抢秦宫珠玉珍宝,反而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想到了这个高度。

于是,樊哙闯进内殿,力劝刘邦赶快还军灞上,不要贪恋奢美色。刘邦不听,他又拉来张良,一起苦口婆心的劝谏,才最终让刘邦清醒起来,还军灞上。在关键时候,他能考虑到如此长远,真是非寻常辈所能比。

又如萧何。在秦朝时,萧何任沛县主吏掾,一个职小吏,他却是个无论学、识、才、干都非常全面的人,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办事稳妥:在沛县,萧何办事熨贴是非常有名的,当时,秦朝一御史来监察郡政,因工作需要,与萧何一起办公,萧何事事妥当,大获御史赏识,事情办完后,萧何因此被委任为郡卒史,考核名列第一。

深谋远虑:刘邦西征进入咸阳后,手下那些谋臣悍将纷纷奔向秦府库瓜分金银财宝,唯独萧何赶往丞相府和御史府,将二府所藏秦朝律令、山川图籍等珍贵资料拿到手中,既怀大局,又有远见。

精明强干:刘邦还定三秦的过程中,萧何以汉丞相留守汉中,全面主持大后方的事务,镇守地方,征收赋税,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给养,确保了后援的充足。楚汉战争最艰难的那几年,萧何辅佐年仅五岁的太子刘盈,坐镇栎阳,制定法令,管理郡县,建宗庙、立社稷、修宫室、治县邑,井井有条。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随着战线不断拉长拓宽,后援需求越来越大,萧何在后方想方设法,朝乾夕愓,竭力使前线的粮草得到供应,兵源及时补充,给汉军提供了坚强而有力的保障。可以说,刘邦如果没有萧何的后勤保障,他是打不过项羽的,更不可能夺取天下。

因此,可以说,是这样一群“狐朋狗友”,把刘邦抬上了皇帝的宝座。


帝国的脸谱

刘邦的狐朋狗友中,只有萧何有治国大才。其他人打天下可以。治国不行。

后来的治国大才,有从项羽处弃明投暗,也有归顺刘邦的。


杨朱学派

结论:

因为刘邦的朋友们有着种种的才能,所以刘邦才能起于微末,从秦末诸多起义军中脱颖而出。

相反,刘邦从泗水亭长一步步地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也不断给这个由“狐朋狗友”组成的初始创业团队机遇和挑战,使他们不断成长,最终成为后人心目中的将相之才。


秦朝末年,二世皇帝无道,各地起义频发。



于此同时,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刘邦带着相熟的几个好友和沛县的二、三千子弟起义。

而就是这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团队,竟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沛县的起义者到西汉王朝的建立者这样华丽的转变。这乍一看来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刘邦爱喝酒、好女色,不事生产,给人以混混、痞子的形象。而萧何、曹参、樊哙等人与其相熟,且最后与其起事,自然容易被认为是一群“狐朋狗友”。而就是这群“狐朋狗友”竟然开创了一个新的朝代,青史留名,这也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刘邦这些“狐朋狗友”最后成了国之栋梁呢?

其实,刘邦这一干人等并不是酒囊饭袋,相反他们还各有各的长处。



樊哙周勃勇武过人自不用多说。萧何在刘邦占领咸阳,诸将竞相争夺财物之际,收取了秦朝的律令、图册、档案,因此得知天下要塞详情、人口多寡、诸地强弱。面对覆灭秦朝如此重大的胜利还能如此清醒,为大局着想,由此可见萧何非常人所能及。

至于曹参,跟随刘邦多年战功赫赫,更有萧规曹随的美谈,亦是了不起的人物。

那他们是一开始就是治世之臣、败敌之将吗?

不一定。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这群人终归是有两把刷子的。否则他们在乱世之中也没法崭露头角,并且一步步的站稳脚跟。

人的能力是不断成长的,萧何等人也是如此。值得庆幸的是,他们遇到了一个可以给他们不断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带头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也需要经过不断的磨炼才能练就一身经天纬地之才。

所以,他们有着良好的初始条件和顶尖的成长环境(从沛县起义至建立西汉王朝),成为治国大才也就不难理解了。

最后,我想再说一下刘邦这个人。



刘邦在起义时已经四十多岁了,他的前半生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且游手好闲、不事生产、贪酒好色。如果在正常年月,他可能就只是与平常官吏插科打诨的泗水亭长罢了。

可是,时代选择了他。他偏偏赶上了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他的优点在这个时代被无限放大,他的这个优点就是能用才。

西汉建立之后,刘邦与群臣饮宴,谈及得天下的原因,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方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



能用才,就是刘邦的才能。他在沛县的时候,吸引了萧何、曹参、樊哙等人与他一起起义,后又能使张良、韩信为其所用,使他的人才实力不断增强。

刘邦也会用才,在他的统帅下,众多人才各司其职,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又能使自己的才能不断增长。

这个所谓的“狐朋狗友”的团体不断地击败一个又一个敌人,这中间当然有己方谋略得当的时候,当然也有敌人拱手相让、运气爆棚的时候。

总之,他们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他们不再是当初泗水亭长刘季和他的狐朋狗友,他们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他的将相们。

他们经历过如此多的事情,又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得住他们呢?


林杭之

萧何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樊哙一个屠夫却成为了刘邦军中大将;夏侯婴可是一个驾车高手,而且还为刘邦立下不少的功勋;曹参历经百战,帮助刘邦攻下两国和一百二十个县等等,这些人都是刘邦的沛县老乡,也是刘邦后来逐鹿天下的功臣干将,在后来开国论功行赏中,有几十个老乡都是榜上有名的,如此很多人都有些犹疑了,为什么刘邦老乡这么能干呢?

的确在争霸的路途当中,刘邦的老乡没有少立功勋,甚至还没少救其性命,他们都是一时人杰,都是治国大才,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成就了刘邦,而刘邦也正好成就了他们。

首先,不可否认,老乡们的确是有谋臣武将的天赋,就如樊哙虽然是屠狗的,可是其力气大啊,比常人勇猛啊;而萧何与曹参都是公务员序列,也算是在沛县是知名人物了,能力也的确是能拿得出手的,平时的工作给了他们天然的优势。

其次,我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他们站到了舞台上,争霸天下的舞台,他们是刘邦最初的一批拥护者,作为集团老人,经历过开始的青涩和不适应,留下来的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造反的舞台给了他们历练的机会,正所谓一回生二回熟,如此往复之下,当拿捏到其中的一些门道的时候,自然就比寻常人更加的内行,也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是时势造就了他们,而他们把握住了机会,百炼成钢,最终成为了治国大才。


历史风云天下

西汉初年,开国君臣刘邦及其主要大臣都出身寒微,被赵翼称之为“布衣将相之局”。

开国皇帝刘邦本人,原来只不过是秦朝的一个亭长而已,充其量相当于今天的一个派出所所长。他的家族也并不显赫,甚至连其父母的姓名都没有留下来。司马迁在《史记》之中,只是称呼刘邦的父亲为刘太公,也就是刘老爷子。

西汉功臣第一的萧何,不过是沛县的一个小吏。功臣第二的曹参,原来也是沛县小吏,和萧何是同事。刘邦时期的太尉卢绾,原来是刘邦的一个邻居。刘邦的著名将领兼连襟樊哙,原来就是卖狗肉的。后来担任过丞相和太尉的周勃,原来是个在丧事之中吹曲子的,闲暇时间也编织席子来补贴家用。大将灌婴原来是个贩卖布匹的。著名谋士,后来担任丞相的陈平,家境贫寒,后来娶了个富裕的寡妇日子才好起来。就连战功赫赫的韩信,原来也曾经受过胯下之辱,一度连吃的都没有。

可是,就这一群布衣将相,后来追随刘邦建功立业,名垂青史。首先来说,这些人虽然出身寒微,但是自身的能力都不容小觑。比如萧何,虽然出身小吏,但后来在刘邦建国过程中,被刘邦称为功臣第一。西汉初年,担任丞相十余年,被尊为相国。曹参在刘邦建国过程中,冲锋陷阵,立下汗马功劳,被定为功臣第二。后来萧规曹随,也被称为贤相。陈平早年在乡里,已经表现出不凡的才能和抱负。韩信,也是胸怀大志。

其次,应该来说,这也是时代使然!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四百年之后,原来的宗法贵族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项羽可以说是宗法贵族最后的挽歌了。宗法贵族退出历史舞台之后,迎来了一个平民化的时代。西汉一朝,不仅开国君臣是布衣将相,整个西汉一朝文臣武将,也大多出身平民。比如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都只不过是私生子。西汉一朝,正是过去的旧贵族已经彻底没落,新的贵族阶层尚未产生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平民出身的豪杰得以大显身手。而到了东汉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了,经历了西汉一朝的发展,一个新的权贵阶层逐渐出现,这就是宗族豪强集团。东汉的开国功臣,无论是刘秀还是他的主要大臣,都是出身于地方豪族。

再次,人的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实证明,刘邦君臣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之中,通过实践不断地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假如让亭长刘邦直接当皇帝,他也未必能当好。他也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不断积累了政治经验,从而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他的功臣们,也都是如此。


野叟杂谈



刘邦是个幸运的人,在争夺天下过程中,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特别是那些曾经所谓的“狐朋狗友”更是出力不少。比如县城的刀笔小吏萧何、曹参,比如杀狗的屠夫樊哙、赶车的夏侯婴、卖布匹的灌婴、吹丧曲的周勃、发小卢绾等。

这些“狐朋狗友”不仅能和“无赖”刘邦能一起吃喝,而且个个能力非常突出,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个有远见,懂放权的领导,可以让下属更优秀



刘邦是个“无赖”,可人家仗义大气,而且富有远见,因此能让一帮“狐朋狗友”团结在周围。

除了能团结人,刘邦非常懂得用人,萧何、韩信、张良一个比一个强,但刘邦却能很好使用;樊哙、周勃等虽然底子一般,刘邦却能让他们的长处发挥出来;都说陈平人品不行,刘邦却对陈平的谋略和做事灵活更为看重。



除了懂得用人,刘邦很会放权,交待给下面的事,全权下放,不犹豫,不怀疑。于是手下众人的担当和责任心都被激发出来了,看来老子的“无为而治”理解很到位。

一个能用人、会用人的领导,一个有远见、懂放权的领导,能将一个人的潜能完全发挥出来,起初这些“狐朋狗友”算不上大才,但碰到这样的领导,进步那是一定的。

有些时候,一个领导能决定一个人的成才与否。

跟随在优秀的人身边,当事人的优秀也会逐渐到来



刘邦的“狐朋狗友”们,起初大多都是小白,可是受一些优秀人才的影响,成长很快。

谁是优秀的人才?当然是三位空降的人才外加一个自己的人才。

空降三人是谁?是张良、韩信、陈平。






这三人来刘邦阵营之前,都很有一套了,张良以前是韩国贵族,而且对黄石公所赠的《素书》和《黄石公三略》有深度研究;韩信来刘邦这里的前面,研究兵法很多年,可以说“胸中有韬略,腹中百万兵”;陈平自幼好学,读书万卷,做事非常灵活。

这三人,对刘邦的“狐朋狗友”们影响很大,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个的大事情、大战役在这些优秀人才的操盘下取得了成功。这对一起喝酒吃肉的伙伴们影响很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自己的人才是谁?当然是萧何了,萧何做事稳健,而且调度有方,刘邦大军不容易打垮和萧何关系很大,因为什么时候都不必过于担心后勤物资的供应。

优秀的人才,可以让身边的人学到更多的东西,让当事人成长速度非常快。

发展的过程,会造就人的巨大成长



任何团队,任何个人,没有办法在无事可干的情况下获得成长。

经历的事情越多,成长越快。每个人碰到的每件不同的事情,对当事人都是一种历练。这种历练能让一个人获得大量经验,还能收获强大的内心、良好的自信。

一个有经验、有自信、内心坚定的人,独当一面的能力会比一般人强了太多。

我们以为那些刘邦的“狐朋狗友”天赋异禀,实际上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强大了自己,更强大了刘邦的大军。

“狐朋狗友”们身负“治国大才”,其实是在发展中练就的。






没有天生的“治国大才”,你能不能具备“治国大才”,就看你跟了什么样的领导,就看你和什么样的人群为伍,就看你有没有扎扎实实做事,就看你有没有勇于面对困难。


蓝风破晓

这是因为刘邦本身很厉害。他是天纵之才,胸怀大志、不甘平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结交的朋友自然也都是厉害人物。刘邦也善于识人,胸怀大志的他会结交各种优秀的人。刘邦家境贫寒,但是他却不爱种地、养家,把时间都花在结交朋友上了。

另外,刘邦的这些朋友也不是一开始就是治国大才或大将。他们也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在刘邦势力小的时候,他们可能只是管理一个乡、一个县。随时刘邦势力的扩大,这些部下也升了官,开始管理一个市、一个省,最后变成管理整个国家。有能力、善于学习的人,会在干事业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水平。


国史拾遗

毛主席评价刘邦是封建君主里最厉害的一位!

实则刘邦本身并不厉害,才能一般,行军打仗更是一般,刚开始刘邦的狐朋狗友也只有萧何,樊哙,周勃,曹参等几位。说实话,凭这几位想打下整个大汉江山可以说是痴人说梦!但刘邦最厉害的一点就是待人处事,能用人,其实这一点也是没办法,谁让自己能力不行呢。如决定后来局势的张良,韩信,陈平等都是后来才跟随刘邦的,刘邦能打下天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几个人。张良,韩信,陈平最开始都是跟着项羽的,也只有项羽一人才能称得上是当世英雄,但英雄往往有英雄的缺陷,那就是目中无人,能看上的人少!如韩信这种可以忍受胯下之辱的人,项羽肯定是看不上的,不是一个性格,处不到一块去,但最后项羽就是败在韩信手里,不得不说是一切自有安排。

再说说刘邦的几个"狐朋狗友",

萧何最大的特点是能识人,其一就是在刘邦还落魄就看出刘邦以后一定不是普通人,与刘邦走的很近,给了不少帮助,后来死心塌地跟着刘邦。其二就是,在韩信几乎没有任何功绩的时候,能看出韩信的军事才能,给出"国士无双"的最高评价,夜下追韩信,请刘邦拜韩信为大将!要知道当时韩信的过去是各种寄人篱下,蹭吃蹭喝,宁可忍受胯下之辱,在项羽手下也没有得到重用的人。

萧何就凭这两点,可以说为大汉江山打下了基础。余者樊哙,和刘邦是连襟,是个勇士,周勃曹参,开始都称不上大才,司马迁给周勃的评价是:"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平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说的意思是周勃开始不过是个普通人,才能平庸。可后来随着刘邦打下天下,做到大将宰相的位置时,吕氏作乱,周勃安定天下,即使是伊尹,周公也不过如此!

以此可见,刘邦的这些“狐朋狗友”,开始都不是治国大才,单靠他们几个,天下都打不下来,何谈治国。但刘邦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不断任用贤能,为定天下打下了基础,这些“狐朋狗友”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提高自己,最后才能成为治国大才!

一口吃不成胖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每个人的成功背后都是坚持不懈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