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陕西方言献声《朗读者》,骨子里的老陕啊!

贾平凹陕西方言献声《朗读者》,骨子里的老陕啊!

5月5日晚,央视文化品牌节目《朗读者》迎来第二季首播。首期节目以“初心”为题,被称作“文学奇才”的贾平凹受邀做客,在录制现场以陕西话与主持人董卿和观众分享自己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故事,并朗读了自己最新长篇小说《山本》后记中的片段。

贾平凹陕西方言献声《朗读者》,骨子里的老陕啊!

作为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将国内外诸多文学大奖拿到手软的贾平凹,在当代文坛的文学地位无需赘言。在别人看来,贾平凹是写作最勤奋、产量最高的。他至今为止出版了16部长篇小说,大约写了四五十部中篇小说,200多篇短篇小说,还有大量的随笔散文。从1973年开始写作,45年他写了大约1500万字。

贾平凹陕西方言献声《朗读者》,骨子里的老陕啊!

去年,贾平凹的作品《写给母亲》曾被著名演员斯琴高娃在《朗读者》首季节目中朗读,感动亿万观众。

而今年亲自参加《朗读者》,是贾平凹首次参与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录制。录制现场,这位年近古稀的文学大家稍显“青涩”,有些“不好意思”的告诉众人,“我只能用陕西话坐在这里和大家讲话,我不太会说普通话”。随后,他用“陕味朗读”与观众分享了自己的作品和童年故事。

贾平凹陕西方言献声《朗读者》,骨子里的老陕啊!

我就是秦岭里的人,生在那里,长在那里


从《秦腔》到《古炉》,从《老生》到《带灯》,再到最新出版的《山本》,贾平凹所写的都是有关于秦岭和商洛的故事,他用四十多年的笔墨,描绘这座他心里最中国的山。

在主持人董卿看来,写秦岭似乎成了贾平凹的写作宿命。对此,贾平凹说道:有一句老话,叫“你生在哪儿就决定了你”。故乡就是你的血地,出血、流血的那个地方。我一旦离开农村,到了西安,或者到了北京,到了上海,回头看我这个老家,它感觉不一样了。站在老家这个地方再看全中国,又是看到另一种景象。所以就是两种距离不停的参照着,你才能认识这个社会吧。

贾平凹陕西方言献声《朗读者》,骨子里的老陕啊!

| 贾平凹文化艺术馆 |

自曝当年心酸的“窃书”往事


长在物资匮乏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贾平凹自小对贫穷和饥饿有着深切理解。但就在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贾平凹还保留着对知识和文学的饥渴。节目中,贾平凹自曝当年有些心酸的“窃书”往事:为了能看完小姨家的《红楼梦》,鬼迷心窍地偷偷将书拿回了家,因为书太厚,怕藏在衣服里容易暴露,一次只敢拿两本。

贾平凹陕西方言献声《朗读者》,骨子里的老陕啊!

| 贾平凹先生已出版小说 |

笑言创作之初将频繁退稿当作激励


至今已经出版了十六部长篇小说,贾平凹近乎每两年一部的创作速度令主持人董卿惊叹,贾平凹则坦言:“我觉得自己写得还不满意,所以一直寄希望于下一部作品。”

贾平凹陕西方言献声《朗读者》,骨子里的老陕啊!

首期《朗读者》中,贾平凹也与全国观众分享自己的新作《山本》——节目现场,贾平凹就长篇小说《山本》与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进行对话,并进行了朗读。

贾平凹 《山本》后记(节选)

秦岭,一道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着黄河长江,统领了北方南方,它是中国最伟大的一座山,当然它更是最中国的一座山。

我就是秦岭里的人,生在那里,长在那里,至今在西安城里工作和写作了四十多年,西安城仍然是在秦岭下。话说:生在哪儿,就决定了你。所以,我的模样便这样,我的脾性便这样。

当这一切成为历史,灿烂早已萧瑟,躁动归于沉寂,回头看去,巨大的灾难,一场荒唐,秦岭什么也没改变,依然山高水长,苍苍莽莽,没改变的还有情感,无论在山头或河畔,即使是在石头缝里和牛粪堆上,爱的花朵仍然在开,不禁慨叹万千。

贾平凹陕西方言献声《朗读者》,骨子里的老陕啊!

© 悦西安 保留所有权利

法律顾问 / 张晓哲

北京大成(西安)律师事务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