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养子女,是你的权利,不是他们的意愿,不要把你“生孩子”的初衷强迫给他们,请不要天真地认为生下来孩子,孩子就必须要感恩,你生养他们,是你的自愿,或者为了一时快感,他们无权选择,尤其那些多子女的贫困家庭,孩子没出息和父母其实有很大关系。生孩子是一种责任,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无恩有过,只有罪孽!生养孩子永远是赔本买卖,如果你生养孩子打算有所回报,还不如不生,把省下来的钱搞点其它投资,或者买养老保险,攒钱住养老院!
2、为人父母年老后,行有余力就多照顾孩子们一点,有爱就多给一点,有钱就让他们多花一些。但是如果什么都没有,照顾好自己才是第一优先。自己为了家庭和孩子奋斗大半辈子,年老后本来就应该要为自己规划未来,吃好,穿好,锻炼好,心情好,父母要明白,自己健康不生病,不给儿女添负担,就是对他们最大的照顾和帮助,而不是年老后把对孩子的照顾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义务。
3、当我们年老以后,就应该学着不要老是想着什么早晚都留给子女,不如早给,你自己辛苦一辈子的存款、房子,就是你自己的,即使百年之后还要传给子女,但你也应该把这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因为当你老的走不动,或在病床上需要有人照顾的时候,子女不一定有本事养得起你。小时候你养孩子,是因为他们没有谋生能力,到了现在还让父母养,摆明在剥夺你的养老保障,要知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你手里啥财产也没有了。
4、接受子女的赡养,就要接受子女的干涉,尊重子女的意愿,自己岁数大了,对于孩子们的事儿,你可以提出建议,但是儿孙琐事就由他们去吧,孩子们能给自己一口饭吃,能给点零花钱就行了!自己总有老去的一天,凡事为子女掏心掏肺,他们永远没有大出息!人总要学会自己长大,多碰几次头,多摔几个跟头,对孩子们未必是坏事!
5、当孩子从学校出来,还没有谋生能力,你应该基于爱或是基于亲情养活孩子,但是千万不要心疼他们,而让他们啃老一辈子,因为你终究熬不过孩子们,你养不了他们一辈子,该绝情就要绝情,如果你有养老保险或退休金,能做到不用孩子赡养,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了,千万不要惯着,让他们一直啃老,不要勉强自己,溺爱子女,终究会害了他们。
6、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拜托,都什么年代了,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夫妻之间相爱才是最重要,生不生孩子由他们去吧!生儿子传宗接代!呵呵,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重男轻女的古老价值观应该摒弃。人死如灯灭,什么传宗接代,什么家产外流,都是陋习,何必想不开呢?从遗传学上讲,儿子女儿都一样,都继承了父母各一半的基因,并且这种基因依旧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从法律角度讲,儿子和女儿同样能够继承父母财产并有义务赡养父母,孩子既可以跟父姓也可以跟母姓。从观念转变上讲,男方到女方落户,女儿女婿同样可以照顾和赡养父母,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
另外生儿子未必比生女儿能让你幸福,女儿都经历十月怀胎、分娩之痛,都深切体会母亲的不易。在生活照料方面,女儿更仔细更贴心,而儿子碰上不懂事的儿媳妇,父母更是苦不堪言。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一般能够主动来照料老人的都是女儿,不离不弃的也是女儿,老人也更放心由自己女儿来照顾。大量事实也证明,和女儿住在一起的老人的死亡率也远远低于和儿子一起生活的老人。
7、不要再强迫自己的儿媳或女婿孝顺了,人家不是你所生所养,你没有对人家进行任何抚养义务,人家是人家父母养大的,自然没有赡养你的义务!将心比心,儿媳(女婿)孝顺你,你应该感恩,只要儿媳(女婿)尊重你,不给你难看,就算不太孝顺,也无可厚非,你不能得寸进尺,人家不欠你的!
8、自己的孩子跟他(她)的配偶发生矛盾,千万不要护犊子,这与亲情无关,请对自己的儿媳(女婿)说:“我是个明理的人,你跟我儿子(女儿)发生争执时,不要问我站在哪一边,谁对我就支持谁”。若做不到如此,请坚定地站到儿媳(女婿)那一边,因为你和自己的孩子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连着筋,你做的再错,你永远是孩子的父母,但是儿媳或女婿跟你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感情联系比较脆弱,千万不要把人家逼上梁山!
9、对于子女的教育,身教永远重于言传,以身作则就是对子女最大和最好的教育,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什么样的树结什么果子,一点差不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一生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教育好孩子,重要的不是讲大道理,而是为孩子做榜样,让孩子跟着你做,父母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扣心自问,我能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么简单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懂,自己都不能做到的事,凭什么要求孩子们去做!
10、最后重申一次,“虽然你的孩子是你所生所养,但是他们也许从来都不属于你,他们是完整的个体和生命,有独立的人格和人权,更像是你的朋友而非孩子,“为你好”三个字,是世界上最简单、最美丽、包装得最好的脏话,你与孩子之间,不该是有尊卑的孝顺,而是平等的、有空间的爱。如果只是倚老卖老,用长幼尊卑去压迫他们,必然招致反抗!当你从心里真正尊重子女,子女也必然会尊重和孝顺你!
閱讀更多 越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