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广州1949年,中西合璧的上下九步行街


上下九步行街地处广州市荔湾区的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之间,是广州市三大传统繁荣商业中心之一。全长约1237米,共有各类商业店铺238间和数千商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当今商业步行街中西合璧的四大西关风情特色,并构筑成一副独特的、绚丽多姿的西关风情画。

早在6世纪20年代,这一带已成商业聚集区,印度高僧达摩在此登岸传教,因而得名"西来初地"。明清时期,随着接待外国使者和商贾的怀远驿的设置、大观河的开通,以及十三行成为广州对外贸易重要口岸,商贸日益兴旺,一时间各国、各地的商贾云集,成为广州最大的商贸集散地。

后来十三行被火焚毁,商业逐步迁入上、下九路,至清朝末期该地为最繁荣,是广州与全国及海内外进行贸易往来的一个重要窗口。与此同时,随着上、下九路的商业气氛日益增旺,其周边亦衍生出多个与之相关的专业集市,时过百年,至今亦可寻到一些历史痕迹,现已发展成为该区一个重要商业网络。


传统的西关房屋建筑包括西关大屋、骑楼、竹筒屋等。步行街的骑楼建筑连绵千米,骑楼源自新加坡、香港等英属殖民地。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为改善居民拥挤的住宿情况,颁布了《骑楼规则》,并开始建造骑楼。10年之后,两广总督张之洞从香港得知骑楼的功用,建议在广州兴建类似骑楼的“铺廊”。

1912年,广东都督陈炯明将广州城的骑楼正式列为城市管理条例之中。1918年,广州政府开始鼓励兴建骑楼 。骑楼适应南方炎热多雨气候。可供商户、顾客在任何天气下环境下进行商业活动的实用又美观的建筑长廊,更是吸引了海内外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现日人流量以数十万计。

旧时,西关一带就有“百步之内必有小食”的说法。许多风味独特的街头小食,一直流传至今。从长寿路地铁站出来到广州酒家那段,一定要睁大眼睛,在某处你不注意的小街小巷小角落里,都有令你食欲大开的小吃。在数以百计的西关小食中,公认是名牌的有20多种。


与北京路、天河城相比,上下九最大的商业特色是雕塑、老字号,构成了上下九的民俗风情。虽然,大多数人到上下九是冲着她的商业氛围而来,但有些人的兴趣却不在此,往路旁众多的小巷中一拐,又是另一番幽静的天地,那里有更深的文化内涵。

几乎每一条街、每一条巷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及深厚的历史。下九路的“文澜阁”,印证着昔日十三行富商组建的“文澜书院”的历史;湛露直街,是清同治年间的状元梁耀枢曾住过的地方。

陶陶居历史上是粤剧艺人的聚所,曾以“西关古坛”、霜华小苑书画展驰名,这里群众的自娱自乐粤曲演唱“私伙局”,也颇具名气。十甫书店的荔湾雅苑书画展销厅、上演粤剧的平安戏院,更是这条步行街上的文化绿洲。---【广州,1949年。摄影:卡尔·迈丹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