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除了諸葛亮,還有誰用過空城計?

提到空城計,看過三國的朋友自然而然的會想到諸葛亮披鶴氅,戴綸巾,焚香彈琴,談笑間嚇退司馬懿的場景。孔明的“空城計”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三國演義中,除了諸葛亮,還有誰用過空城計?

只因馬謖誤失街亭,致使前線大軍節節受困。情急之下,孔明決意退守漢中。大軍盡去,孔明身邊只剩五千兵馬駐守西城縣。適逢魏國大將軍司馬懿引十五萬大軍正望西城蜂擁而來。眾官盡皆失色,唯孔明鎮定自若。當即下令將旌旗藏匿起來,城門四開,每門分派二十軍人扮作百姓,打掃街道。其餘士兵不得藏匿不出,不得擅自高聲喊叫。

三國演義中,除了諸葛亮,還有誰用過空城計?

等司馬懿引兵來到,遠望孔明端坐城樓,焚香操琴,笑容可掬,旁若無人,好一副閒情愜意!又見整個城池寂靜一片,就跟什麼事情也沒發生過一樣。若換了旁人,大可無所顧慮,大手大腳的引兵浩浩蕩蕩殺入城中。說不定諸葛孔明早已授首就擒。可偏偏是司馬懿,生性多疑,不由分說便下令退兵。孔明遙望魏軍遠去,撫掌而笑。眾官駭然,問其原因,孔明這才道出緣由:“此人(指司馬懿)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今見此規模,疑有伏兵,所以退去。”這就是著名的“空城計”。

三國演義中,除了諸葛亮,還有誰用過空城計?

不過你知道嗎,在《三國演義》中,最先使用空城計這一計策的並不是諸葛亮,而是曹操!

在《三國演義》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德大戰呂布”中,曹操與與呂布開戰,曹操佔領了呂布的濮陽城,呂布沒有辦法,只得率部奔向定陶。曹操到定陶後,後退四十里安營紮寨,正在這時候濟郡的麥子熟了,曹操便讓軍士們去割麥子當作糧食。這事被呂布知道了,他當然不能錯過這個大好機會,於是便領軍攻打曹操。快到曹操寨子的時候,呂布發現情況不對,沒人啊,覺得曹操這人狡詐多計,於是掉轉馬頭,領兵回去了。第二天呂布又來了,發現寨子裡就一些老弱婦孺,還是沒什麼人,於是領兵便打。不曾想,這次曹操在寨外埋伏好了精兵,一舉便把呂布打跑了。這便是《三國演義》中的另一出空城計。

三國演義中,除了諸葛亮,還有誰用過空城計?

其實,《三國演義》中,除了曹操和諸葛亮用過空城計制敵,還有一個人也用過空城計,並且取得了戰鬥的勝利。他就是蜀國的五虎上將之一,常勝將軍趙雲。

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與曹操為爭奪漢中展開大戰。戰中,趙雲帶幾十名騎兵在路上與曹操的大隊人馬相遇。趙雲率部殺出一條血路,帶著倖存的幾名士兵逃回自己的營寨。曹軍不肯善罷甘休,緊追其後。趙雲部下恐寡不敵眾,主張立即關閉營門,憑險堅守,以待援軍。趙雲卻下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靜待曹軍到來。曹操率重兵追到趙雲大營門口,只見趙雲單槍匹馬,立於門前,不見一名士卒。曹操犯疑,認為周圍肯定有伏兵,這也許是趙雲的誘敵之計,於是下令立即撤兵。趙雲乘曹軍慌亂之際,一聲令下,戰鼓齊鳴,喊殺聲震天動地,箭雨點般向曹軍射去。曹軍驚慌失措,競相逃命,自相踐踏和落入漢水中而亡者不計其數。趙雲因此贏得了劉備“子龍一身都是膽也”的評價。

三國演義中,除了諸葛亮,還有誰用過空城計?

三次空城計,呂布因為輕敵冒進而中了計策,司馬懿與曹操卻是因為小心謹慎而中了計。孫子兵法雲:兵者,詭也。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空城計就是一種虛而示虛的疑兵之計,是一種疑中生疑的心理戰,多用於己弱而敵強的情況。

大家還有空城計的戰例嗎?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意見,一起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