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中秀才,举人和进士,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什么水平?

kikilala75

考中秀才,举人和进士,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什么水平?

个人认为,古时候的秀才,相当于高考后考上大专院校乃至考上普通二、三本的考生。

这类考生范围比较广,和父辈中的文盲、半文盲比起来,他们稍微有点优越感的,但优越感毕竟有限。

古时候的举人,相当于考上普通一本的本科生,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鄙视那些大专院校、二本三本的“秀才”,但他们并非处于“学历链”的顶端。

古时候的进士,相当于考上985、211的学霸,他们在高考中叱咤风云、傲视群雄,无论是高考分数,还是就业机会,还是择偶机遇,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话说回来,古时候的秀才、举人和进士,其含金量应该比现在的大学生要稍微高一些,但他们考试的难度相对来说要比现在的考生要小一点:毕竟现在高考考的是一大堆科目,而古时候的文人墨客单单只考语文中的作文,二者在正常情况下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微雨润苗

如果你这么想,我只能说你太小看古代功名的分量了。古代最不入流的秀才也相当于现在区县一级下辖部门的一把手,大学讲师、教授的级别。学术能力相当于大学博士,是县试当中的佼佼者。给你说一组数据你就清楚秀才的含金量了。

清朝260多年历史,大概3、4亿人左右,总共才有大概46万人的秀才,每年录取的秀才占总人口的1/15000,目前我国录取博士7.5万,约占人口的1/20000。所以,说秀才和现在的博士地位差不多,应该是不存在问题的。

在古代,秀才也算是县里的有头有脸,算是有特权的统治阶级了。可以见官不用跪,受审不用刑,免税免徭役。而且秀才可以在下辖的各级私塾、学校当讲师,如果运气好的话,遇到极品的皇帝,甚至可以当个县老爷。万历朝年间由于官少,皇帝又迟迟不下批文,搞得陕西,尤其是陕北的官特别少。最后在县令辞职后都没人接任,最后巡抚只能提拔几个秀才来当县太爷来补缺。

至于举人嘛,是由乡试选拔出来的,要去省里考。大清朝260年的历史,总共才有15万的举人,平均一年不到600个而已。你觉得现在高考全国超过650分的考生才不到600?

在古代,举人就已经是“官”了,一般来说,举人可以非常轻易地当上县丞(副县长),想一下范进中举你就清楚了,县里最大的土豪来送银子,称兄道弟,一夕之间从穷屌丝逆袭成副县长,搁你你不疯?所以,有人说,举人相当于现在考中副处级(或者处级)选调生,或者顶尖大学毕业的博士生中的拔尖儿。

中了举之后你可能不甘心,想从铂金打到王者,那就只能考进士。进士一般跟普通老百姓没啥关系了,大多都是一些官宦世家的子弟。进士多难考?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大概全国才300人左右的进士。三年才三百人,现在全国高考三年时间里700分以上的不会才300人吧?

而且进士入仕的时候,最差的,最无能的进士,最惨也不过是个县令。一般来说,即使是碌碌无为的书呆子型的进士,你究其一生都混不进中央,那么至少你退休的时候混到五品知府,也就是市委书记这个职位是没问题的。而绝大部分的进士,十几年下来,混个布政使,也就是省长级别都属于正常,能力强的可以混个巡抚(省委书记)。当然,一甲进士以及二甲的佼佼者肯定又是另一种境况了。当其他的同学被下派地方当县令的时候,或者入中央六部从主事做起熬资历的时候,他们不用。这种优等生就直接进翰林院了,担任“庶吉士”,虽然官职差不多,但是前途却不一样。在明朝的时候,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宰相必须是“庶吉士”,当然可能也有特例。不过一般只要当了“庶吉士”,入阁拜相早晚的事。就算当不了宰相,最差也不过是正二品的尚书都御史,等于实权的正国级或者是副国级的职位。

所以,我很庆幸生活在现在这个社会,至少我可以通过网络跨过阶级壁垒,看到不属于我这个阶级的东西。如果是古代,我估计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最多考个“童生”。以上言论纯属个人观点,勿喷。


小灰陪读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想拿古时的秀才、举人、进士来对照现在高考考生的什么水平,首先要清楚这秀才、举人、进士的分量



以清朝为例

秀才:

清朝时期,通过了“童试”的考生称为秀才,秀才中第一名称“案首”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三个阶段都合格的人便通过“童试”

童试是县和府(地级市)地区的考试,三年两考,通过了童试的人才能正式参加科举考试
(考生的考试场所“一人一桌一间”)

清康熙年间童试的录取人数约为5%左右

而我记得我们县去年的高考成绩是有一名北大


举人:

通过了“乡试”的考生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三年一考

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考试的监考官员都是由皇帝钦派的

考试分三场,每场考三日。考试期间考生吃喝拉撒都在考间内,不能外出

(为乡试建造的“贡院”)

清乾隆九年规定:

“直隶、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广为大省,准其每举人一名,录送科举八十名;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为中省,每举人一名,录送科举六十名,广西、云南、贵州为小省,每举一人,录送科举五十名录送科举: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因此当年各省录取人数和参考人数为:

举人名额 102 114 94 94 93 85 69 71 60 72 61 60 45 54 40 科试人数 8160 9152 7520 7520 7440 6800 4140 4240 3600 4320 3660 3660 2250 2700 2000

因此举人相当于一些人口多的省分前100名左右;一些人口少的省分前50名左右


进士:

参加了“殿试”的考试都被称为进士,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参与了的考生不能“复读”重考

明清殿试考生分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

;二甲(清朝)七人,称“进士出身”;其余考生都为第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清朝267年间,共取中进士总计26849人,平均每年取约100人,每次考试录取240人

因此进士就相当于每年高考全国前100名左右了

状元:

而殿试自唐朝以来,到1905年废止的1300年间,共有状元500余人,其中文状元357人

而只要中了举人,便可以当官(相当于公务员考试),一般都是县长之类的七八品官员;而进士中一二甲,一般都是以后的朝廷重臣


叙史武士

这个问题提的我认为没有多大价值,为什么?

现行高考是体制内的一种应试手段,古代的秀才、举人和进士是对古代文人通过考试求取功名的一种评定,进士是对所有参加殿试考取功名后人员的一种统称,凡是考取进士的人员,一般都是要直接走马上任到地方做官的!特别优秀者很快就会入主朝政在朝廷为官!这与我们现行的高考体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基本没有可比性!即使在现行高考中拿得省、市文理高考状元的头衔,也保证不了大学毕业后就能直接到中央和地方做官!

至于举人和秀才更是在整个求取功名中不可或缺的步骤,考取举人就可以在一县任职,可以任一县之长,而秀才还不能直接走马上任,还要参加更上一级的考试!

个人认为其以上三者的文化水准,不足以与高考的水平相比较!如果硬要与普通高考相比较的话,考取进士者基本上就是985院校的排名前20名的院校,其高考分数应该在650分以上;举人基本上就是211院校了,其高考分数应该在600-650分之间;秀才应该就是普通的一二类院校,分数应该在550-600分之间比较合适!


冀之笔

秀才相当于今天985名牌高校本科毕业生,尽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没有考取公务员,不算国家干部。



秀才有资格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取了叫中举,举人相当于今天的科级以上干部,属于国家在编公务员。

只有举人,贡生(乡试副榜等)才有资格参加会试,相当于今天全国县级干部选拔,考取了就是进士,号称天子门生。大多都要进国子监学习一段时间,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党校县级干部学习班毕业。考中进士举人贡生国家都会拔款二十两银子,到其家乡祠堂建旗杆石竖旗杆,以示恩宠和鼓励。


阳光温泉伊阿衡

这完全是两回事。

秀才、举人和进士是科举途径上必须通过的关口。过去中了秀才,国家每年要給钱粮的,一个秀才,在本乡基本都是横着走了。

中了举人,就是进入士大夫圈子,国家免税,还可以推荐当官。

中进士,则最低都是从七品官。

如今这高考,就算全国第一,也不过是高中的学校給钱,企业赞助些,也就不过进一个好大学而已。毕业后才能自己找工作,哪来的官员待遇,终身免税?


张勇達州

应该说,对科举制揭示最深最细是儒林外史,对秀才举人进士在那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待遇及权力都有描写。深刻地如范进中举一节,中举前和中举后一系列白描,除了世态炎凉人物变化,也看出了范进地位的上升。一可以和县长平起平一坐,称光道弟,享受很多特权了。我们也看看海瑞,也是从举人的第一步,教渝,大约为县一级教肻局长。但对上级检查领导不下跪,虽得了个笔架之名,却硬气上边也没办法。虽然过去与现在的体制结构不尽相同,但类似今天的正科级干部吧?

秀子更了不得!过去农民起义军一般都有一个落魄秀才当军师,且诡计多端。梁山上的吴用为典型代表。那时十里八乡出个秀才了不得!秀才不发国家补贴,但见宫不跪,兔自己赋棁,在乡亲中确是文化人。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陈独秀也是晚清的八股秀才。因此秀才大约于今天的研究生吧,是举人进土的必经之路。

进士便是顶端人才了。三年一大考,基本上三四百人,前十名一般进翰林院,类似于今天的中央党校。熬上几年,六品问题不大。更受宜地是因此而有了一大批人脉关系,入阁任相也成为可能。而一般进士放任外地,知县是稳的。如此看来,过去的进士,相当于县厅级后备干部吧。

现在的大学扩招太水,很难与过去的举人进土比吧!


万里雪飘74

考上秀才就相当于你至少考上985,211的一本了,因为过去秀才就有四两金,那是有资格上公堂,连县官都要给面子的。如果考上举人基本就是大学毕业后考上公务员或者硕士的,如果能够能考中进士,你基本就是公务员混到地市级领导了,最差也是博士级别了。

如果你能考上状元榜眼探花,那么基本也可以说你至少是一个院士级别或省厅级的领导了。

不要不相信,过去状元3年才有一个,举人什么的一个县里一次能考一两个都很难。所以和高考比没有意义。高考只能算学生之间的竞争,还上升不到社会,职场。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高考等等可能综合起来可以和科举来比,可能科举不太完善,有一些弊端,但真的是人才选拔中,在那个年代很优秀的一种制度


罗本-卡布

这个问题很有趣,很多人肯定认为古代的难考,蜉蝣君认为真是想多了。

我们看待秀才、举人,不能单纯看人数比例。如果按照5%的童试录用来看,秀才真不容易能中,但是大家别忘了,全国人口虽然很多,但是真正读书的能有多少?读书人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能有多少?学习的内容能有多少?也就是少数人读书,读书的时间不长,学习的是四书五经。这些和我们的高考相比,大巫见小巫了。高考竞争压力远远大于古代,学习的内容远远大于古代,投入的精力更不用多说,不是一个人的精力,是全家的精力都放在里面了。所以说,按照秀才的水准,600分绰绰有余,考600分所用的功完爆秀才。


至于举人,650的水平,也就是985水准,其实也够了。985水平的学习能力,在古代考举人应该是没有难度的,举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另一个进士,我觉得就不是700分可以比拟的了。进士得有真知灼见,不仅仅考察学习的能力,还考察实际的能力和见解。700分里不乏下死功夫的人,中进士还是够呛的。按照唐代的标准,不仅文采风扬,字迹工整,而且还要求相貌堂堂,颜值爆表,不是700几个数字能够说明的。



所以说,秀才,举人不如600分和650分,但进士不是700分能单方面比的。


蜉蝣尘埃笑谈天下

没有可比性。就拿民国以前来说,我村有一个清朝最后一批秀才,毕业于菏泽老六中。那时鄄城县根本没有中学,只有一处高小,八年制。至于农村,多是私塾。按受教育比例算,95%的只能在本村念几天书,文盲率占9O%以上,而现在呢,国家下大力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受教育者占99%。综上所述,穷人的孩子再聪明,上不起学,就没有机会参加考试,与秀才无望。单论文化程度,秀才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毕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