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20多位专家学者为什么反对于丹?

淡泊明志贤明

我不是于丹粉,也不认为她说的全部符合史实,而且所讲内容确实是有部分出错,不过改正便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所谓的专家学者反对她那肯定是因为嫉妒!学术本身就没有一个所谓正确的标准。于丹只是代表一家之言,学者们可以有不同的学术见解,但以此作为反驳他人的言论明显太过武断,或有心胸狭窄之嫌。

首先,古文经典之所以淡出现代人的视线本身就有自己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因为曲高和寡,思维不同轨。所谓的专家学者一直默守陈规,守着糠糟当宝贝,这本身也不符合时代发展,这同样需要改革!于丹可能用法不代表全对,可是她至少迈出了那一步去改革,去实践。就像有人说的,她总是拿现实生活中的感悟去解读国学,我觉得她这个方法就挺好,至少方法是值得推广的。

其次,有人说她学术不高,却非要去解读国学。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件事,那就是大部分观众百姓水平其实也都不高,恰恰她这种解读更让人通俗易懂。反而是那些专家学者整天之乎者也让人不知所云。

而且,我们听得最多的是很多北大教师教授质疑的是于丹的出场费,觉得她的出场费比其他人的年收入还高。这一点就很好理解了,这些教授就是嫉妒于丹赚钱比他们多,而所谓的什么反对理由一般就是借口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全世界又有谁经得起真正的质疑呢?


优己

曾看到过一个知名论坛上有一篇帖子,标题为:“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发起者为中山大学研究古诗词和古文献的博士,后面有北大清华十位博士的签名。

媒体评论人梁宏达也评价说:“于丹喜欢说正确的废话。把简单的话复杂化,言辞华丽,云山雾罩,玄之又玄……”近年来,这种争议不仅没减少,反而越来越多,据说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们甚至联名提出反于丹,可见反对于丹,并不是学者的嫉妒,或少数人的起哄。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同这位以解读《庄子》《论语》而暴得大名的的文化超女过意不去呢?于丹的解读真的有硬伤吗?对于她对《庄子》和《论语》的解读,我关注得不够多,但通过在电视节目中,看过她几场走穴式的演讲,却确实有让人大跌眼镜的时候,我就曾在观看中央电视台节目时,亲眼看到和听到于丹演讲出现了两个错误。

大约是2015年,我在观看央视四套《文明之旅》节目,正好是于丹讲《得失有道》,当她讲到中年人应该怎么看得失时,她说:“现在很多单位都拉帮结队,都会问你是谁线上的人,从长远看,哪条线都不跟的人是最安全的人。”然后,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她讲了苏东坡的例子,她说:“苏东坡当年活着的时候被人认为最傻的人,因为新党嘛,锐意改革,王安石他们庆历新法革新,人家苏东坡不跟,他说这个太暴虐百姓了,所以呢,他基本是偏向于旧党司马光这一派的。但司马光为相以后呢,苏东坡又跟他说,人家新党的那个起码青苗法呀、农田水利法呀,它是有进步意义的,结果被旧党骂死了,认为他是新党的人……”

于丹演讲,确实妙语连珠,文采飞扬,只是,说得太利索太流畅,而知识积累跟不上,就难免露出泡沫下的错误来,比如,这段演讲中,她就出现了两处非常严重的错误:一是说王安石领导了“庆历新政”;二是说苏东坡说青苗法有进步意义。

第一点是常识性的低级错误,一般学过中国古代史的初中生都知道,王安石领导的是“熙宁变法”,熙宁是宋神宗的年号,正是宋神宗的锐意进取,才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开展变法,因变法在熙宁年间,故又称“熙宁变法”;而她的所谓“庆历新法革新”,其实民“庆历新政”,是范仲淹在宋仁宗的要求下,于宋仁宗庆历年间开展的变法。于丹这种张冠李戴太不应该,错得确实够低级的。

第二点是关于史实的问题,她说:“苏东坡又跟他说,人家新党的那个起码青苗法呀、农田水利法呀,它是有进步意义的……”根据我从元人脱脱所著的《宋史》,以及宋人所著的一些野史笔记中,从来没有哪个史料讲过“苏东坡说青苗法有进步意义”,事实与此却恰恰相反,苏东坡反对王安石,正是因为青苗法。

当“熙宁变法”在全国铺开后,苏东坡当时在基层任职,耳闻目睹新法的执行情况,特别是“青苗法”,本来目的是鼓励生产,抑制土地兼并,但在执行时,却成了“强迫贷款”,损害了百姓利益。为此,苏东坡便向宋神宗上书,表达不同意见,结果酿成了后来的“乌台诗案”,苏东坡坐牢103天。

不过,有一点于丹青讲得对,那就是苏东坡在变法斗争中不站队,所以,他既不见容于变法一派,也不见谅于反对一派,故一辈子受打击,屡遭贬谪。不过,无论境遇怎样,苏东坡始终豁达,乐观,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喜欢苏东坡的一个重要原因。


帝国的脸谱

曾出现10位博士反对于丹的事儿,也有大学学者发文批评于丹,于丹的争议是文化精粹主义跟大众文化娱乐的冲突。

最让学者们恼火的是于丹对经典曲解误读,精粹主义者们担心于丹的节目对文化经典产生危害,有学者直指其危害大,积弊深,正本清源难。

以百家讲坛的节目为例,于丹论语心得,不是讲论语的智慧思想,而是通过摘引论语句子,来佐证自己想要表达的“处世哲学”,这些处世哲学多是心灵鸡汤,于丹甚至为了让心灵鸡汤自圆其说,而去曲解论语的话语。

我印象中有一集关于《处世之道》的节目,于丹先直接引用论语的小故事,说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宰我问孔子: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于丹解释这段话说,说有一个贤能的人掉进井里,我跟着一块跳进去吗?孔子回答,为什么要跳进去呢,做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尺度,把握好分寸。

我觉得很奇怪,于丹直接断章截取这么一段,观众不觉的突兀吗?学生宰我为什么要问这么一个奇了怪的问题?之前发生过什么,孔子的回答是在说做人的分寸和尺度问题吗?

后来我了解到,大概有这样一条逻辑线索,孔子上课时宣教仁的概念,学生问什么是仁?子曰,仁者爱人,学生问怎么成为仁者,子曰,里人为美,择不处仁,焉的知?也就是说在生活中要选择与君子相处,向君子学习,见贤思齐,所以有后来的孟母三迁,都是讲了一条非常可行的修养仁德的路径。这时学生宰我问孔子,仁者掉进井里,我跟着一块儿跳下去吗?孔子很生气,说为什么你要跳下去?跟仁者相处是学习仁德的方法,但绝对不是目的,如果只是表面上为了相处而亲近仁者,忘记了根本目的是修为仁德,这就太愚蠢了,所以君子可欺也,不可惘也。也就是说君子可能会被有道理的,符合逻辑的话语欺骗,但绝对不能被没有道理的话语愚弄。想跟井中君子相处,可以把他捞上来,而不是傻傻的跳进去。

这个逻辑线跟于丹的断章取义不太吻合,也跟处世之道中的做人的尺度和分寸想去甚远,所以文化精粹主义者反对于丹曲解经典,误读经典,她不是为弘扬传统文化,而是宣扬个人的心灵鸡汤和做人心得。


影像照进现实

讨伐之事

很久之前在知名论坛天涯网上出现了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发起者为中山大学研究古诗词和古文献的徐晋如博士,后面有清华北大10位博士的签名。

文中言辞激烈,称于丹“极度无知,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还呼吁不要再闹出“把厕所当客厅的笑话”了,文中甚至要求于丹从《百家讲坛》中下课,并向电视观众道歉。


梁宏达评价说:于丹喜欢说正确的废话。把简单的话复杂化,言辞华丽,云山雾罩,玄之又玄。

文化超女于丹解读《庄子》心得,在专家学者看来,固然有知识性的硬伤。但是,于丹确实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她的随和风格得到很多群众的追捧。于丹对推动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出了很大的力。让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传承有了新的兴趣。她的这些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这些学者他们的讨伐文章,更像是篇诛心文,以先入为主,扣帽子。看不到太多的辩驳事例和逻辑分析。说到底就是一篇愤青的煽情文章。

不过,这些年,文化界除了有崔永元方舟子打打口水战以外,一直都是波澜不惊的。如果能够像春秋战国时期一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是一件好事啊。

于丹老师

说到于丹老师,如果大家对古代文学有爱好,相信朋友都应该不会陌生:

1、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算得上公众人物;

2、百家讲坛《论语》等古典文学开讲者,用白话文的方式,抒情而又赋有哲理的将《论语》等古典文学的艺术价值展现给电视观众,娓娓道来,大受观众喜爱。




但也有部分观众对其褒贬不一,特别是近年争议破多,甚至传出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专家学者们都提出联名反对意见,也算得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撇开其他偏见,单就其集公众人物和争议人物于一身的女人,我们只能这样认为:于丹真的不简单!



听过于丹老师的百家讲坛,于丹老师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解析,但于丹老师抓住这些大事件,讲述心中的温暖,真的很感人。

初听的感觉内容丰富,哲理性强,赋有感染力。相比言赅意深,点到即止,于丹老师的解读又有些过于学沉长。如果继续观看下去,感觉上或许会不平淡。


争议很多

关于古典文学的解读,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当下,历来争议破多。除了于丹老师的《百家讲坛》,还有易中天的《三国》,染宏达的《老梁故事汇》、周立波的《一周立波秀》等脱口秀节目也一样有过不少争议。

解读古典文学,必须要有很高的古典文学学术造诣,包括古代天文、地理、人文社会等历史知识为基础,才能最大限度地去表达出古典文学想要传播的社会价值。如果紧紧是为了哗众取宠或其他目的而过度夸张虚构曲解,甚至违背古典文学的原意,便是误导听众,愚弄读者,害人不溅。



当前,以“谈古论今”为题材的脱口秀节目在各家电视台争相上演,实际上,有些谈论也离不开“跑题”的现象,甚至违背了“谈古论今”的初衷。就象有些发表在头条的文章其实也不见得好到哪里,但偏偏就是这些文章的阅读量奇高。你不得不相信哲学:存在就是真实。

应该讲,于丹老师开讲古典文学解读,对今天带动全民欣起古典文学学习热潮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开讲当初得到大量观众的奉场也证明了于丹老师的学术水平,但到了后期《百家讲坛》不是于丹老师一个人在运作。既然存在这个层面,那么,造成解读当中过多的偏离了古典文学艺术价值的本真,除了学术水平本身的局限性之外,另一方面的原因便是“心思”已经转而专情于”孔方兄的”身上。



争议不一定都是坏事,越争议,说明大家对古典文学越的热衷。活跃的争论,是衍生新一轮文学创作的风向标。70多年前,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理论,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今天,都是一条真理。


先来健康吧

从于丹开始,论语被重视,被重读,被那些不知论语者,又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感到惊讶和好奇,于丹开启了论语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这就是功劳。这就是本事。

如果说有些词语扭曲了论语的本意,于丹不是孔子,我相信那二十多位认为是学术界的泰斗,也不是孔子,都不是孔子,又怎么会真的理解孔子的本意呢?自己以为的就是自己以为的吗?如果学术界需要严谨,除了数学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但在文学里面,求得大同便是智慧,天下文章是一家,你抄我来,我抄他,如果归类,很容易就会发现,不过也就是两件事,在文与武当中,说的是一悲一喜,在悲喜两者中,说的是一正一邪,在正邪两者中,说的是一道一德,在道德两者间,说的是人生百味。在人生百味中,体味别人故事,共勉自己人生。路不同,但生一样。又何必争论谁说的思维完整,谁理解的通透,即使这样,你也不是孔孟,又何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一字一句,都不出错,理解的都是孔子内心的原汁原味,那又怎么可能,不管他是哪位大家名师,都是不可能做到的,那样的话,就说明你比孔子厉害,因为孔子只能是按着自己对万事万物的理解,去教化他人,而这位大师名家,不仅仅知道天地万物的同时,还能猜出孔子之原汁原味的心里活动,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所以,于丹也是凡人,能理解点孔子之意,并能背下来,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分享给大家,让大家对论语,对五千年的文化产生好奇及共鸣足矣。都不是孔子,又何必太把自己当回事的去评论别人呢?难道你在评论于丹说的对不对,你就是孔子吗?难道你就能全部揣摩出孔子所有的想法吗?本身就有点自以为是了吧!一个自以为是之人,又有什么权利去评论别人对与错呢?就好比那二十多位自认为为专家,也不可能一字不漏的把孔子的意思都说出来吧,我说的不是背诵原文,我说的是把孔子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一字不漏的用白话文表达出来,而且都一样,能做到吗?不能就是抄习,自己都是孔子的学生,就不要把自己当个圣贤去评价他人了。

至于说,于丹是不是打着论语旗号,卖弄孔子之道,彰显个人魅力,得到利益。如果您有这演讲的本事,有这样的机会,或者自己去创造这种平台,能去吸引住大家眼球,能为那些在工作及生活中痴迷困惑者答疑解惑,您也可以试试。好与不好,只有拉倒市场上去比较才能有结果。才能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才能证明您让百姓对您的认可比于丹还有影响力。否则都是关门造车,妄自尊大。我不在乎有本事的人能赚到多少钱,有能力的人赚到钱是天经地义的,无可厚非。

如果从于丹身上,让我们学到了什么?我在这里跟大家聊聊我个人的看法。

第一,正像有的人说的那样,从清朝结束至今,就再无圣贤。智者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今天的人,都是按着那些圣贤留下来的道德规律和沉淀下来的智慧在抄习着,感悟着,运用着,也就是说都是学生,所以,学生之间没有谁高谁低,只是生活及工作中的过往不同,经历不同,阅历不同,包括习惯,性格,命运,环境上的不同,造成了观念和思维上的不同,站在各自的角度,都是对的。但重要的是,我们从智者那里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很重要,这也是不浮躁,谦虚低调做人的唯一考量,我们无论从古人那里,从现代人那里,无论谁高谁低,我们学到了,悟到了,得到了,我们就是智者。

第二,专家是将自己喜欢的单一的爱好,不断的去向纵深探讨和研究,只是一个面,例如国学,目前很多人都喜欢,都认为发掘人之本性,积极向上,通过圣贤之智慧,达到统一做人做事的标准,但这也只是一厢情愿,因为生活及工作的不同,思维和观念就不同,站在利益面前,所有发生的事都是对的。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是乱的,所以国学只能满足做人做事心态上的标准,但没有做事的流程,比如,我是一个厨师,做人做事都没有问题,做人大家认可,做事行为规范。但不会炒菜,把人做到了,但菜炒的没有味道,没有人买,那么自己的老人和孩子还是挨饿,其结果还是不孝,还是等同于不会做人和做事。学中国的文化,不是让我们深研究,是知道《道》就可以了。什么是道?就是自己到底要什么?怎么要?跟谁要?结果会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国学讲的也只是一个点,这个点就是拿大自然的理论,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找到同频的心声,其结果就是为人处事的心态,不全面。国学要解决的另一个面,叫《规律》,就是如何去做事业,包括如何选择,如何操作的流程。所以面对这浮躁的社会,很多文化,并不适合我们满足社会及市场上的所有需求,不能单一的去痴迷,要结合自己的需求,去满足市场及社会的需求,才能达到自己的需求。不是通过古贤圣人的智慧,认为说的有道理而沉迷于此,没有行为上的在自己身上体现出来,却愿意拿出来教化他人,都叫卖弄古人之智,彰显个人魅力,作为我们,不要去崇拜现在的什么大师名家,要通过大师名家这些学者之嘴,获得古人智慧,去满足自己生活和工作上的需求,这是智慧,要崇拜智慧,不要崇拜智者。

第三,智者是知道结果的人,当我们有一天,通过那些妄自尊大夸夸其谈的名师大家的嘴里,知道了什么是规律和结果,利用在自己的事业上,让自己和家人获得我期望值上的满足,我们比大师名家有智慧,他们只是在一个点上,去痴迷,而我们在不同的社会和市场上广泛的去运用,去获得。我们才是智者。而不是跟大师名家一样,天天嘴里说着之乎者也。就是自己什么都不干,总希望通过自己的嘴说出来,让别人认为有道理,让别人干,自己感受着这份虚伪的尊重。

问大家一个问题,今天的大师名家少吗?那为什么市场还是不好做?

其原因,就是这些大师名家,都沉沦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里,单一的复制着一个领域里的专业,这就叫断章取义的教育。也就是说这些大师的思维和观念都不完整。为什么?就是都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对自己不喜欢的其他领域根本不涉足,就好比唱歌的未必又能把体育玩好,又能把建筑做好,如果说,把歌唱好了就行了,还做其他的有什么意义,专注一件事能赚到钱就行了,那么这种心态就是对别人的不负责任,你说的只是一个点,而不是一个面,更不是作为一个大师名家的借口。什么是大师名家,就是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智者才是大师才是名家,解决不了人民生活和工作上,一切问题的人,都是自以为是。即使你学富五车,也只是个书呆子。

谁是智者?闭上嘴,迈开腿,用自己的行为去让别人获得结果的人,就是智者。凡是告诉别人的应该怎么做,其行为就是学者,跟个孩子一样,总想管别人,总想让别人跟自己一样,就是霸权,就是无知。

我欣赏于丹,所以赞美于丹,但不希望大家去崇拜于丹,要崇拜从于丹嘴里说出来的智慧,去满足别人的需求,达到自己的需求,无需讨论其人其事。我们不是圣贤,那么别人又何罪之有呢?我们自己说的就都对嘛?难道我们自己就是圣贤吗?那么别人就是圣贤吗?这才是智慧。


智朗商务教育创始人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于丹这个人。女,1965年生人,出生地北京。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大教授、副院长等,参加央视《百家讲坛》等讲座。

于丹确实受到专家们的联名反对,对此问题确实为她的硬伤。都说于丹将我们的经典典籍,讲成了心灵鸡汤。也有一些人会帮于丹辩解,认为她于传统文化的推广是存在贡献的。

我国的国学可能为于丹之后火的。但,这不能混为一谈,即使推动国学发展,但存在的硬伤也不可视而不提。

于丹《论语》解析,不列举孔子时例子,是多量采用现代例子。曾有多位博士对于丹有反对意见,还有一些大学学者对她发文进行批评,对于她的争议为文化精粹和大众文化娱乐之间冲突。

令一些学者恼火的为她于经典曲解的误读,精粹主义怕她的节目会给文化经典带来害处,甚至一些学者直接表示存在危害大,积弊深。

就拿百家讲坛举例,她的论语心得,并不讲论语智慧,且是摘引句子,佐证她要表示的“处世哲学”,归为心灵鸡汤,为了这些去曲解论语。

不少人潜意识觉得,作为文化学者,尤其是出名的,就是什么都了解的。这怎么可能,术业有专攻,名人可能他付出了很多努力,一个人时间、智商有限,所以,不可把名人,想的太万能。

现代社会存在名人效应。因为好处为可引起更多人关注,于丹成名后,被不少媒体找到作嘉宾,不管是昆曲,诗词,文化等方面都有涉及。那她真的能全都了解?人精力为有限的,不会什么都知道。所以,避免不了现学现卖。所以出错情况就避免不了。

对于我国古典文学方面解读,不管过去或是现在,历来争议不断。不管于丹《百家论坛》其他栏目同样存在过争议。

对于我国古典文学进行解读,要求具备相当高学术造诣,如具有天文、地理、人文社会等知识基础,才可更大限度解读出古典文学价值。若为了哗众取宠,过于虚构曲解,违背原意,就可算误导听众了。


决胜网

于丹是一位成功的传媒人和传播学学者,多过是一个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又或者中国古代哲学的学者

于丹在大学任教,有博士学历,按照现代社会的习惯,她是一位学者。她备受争议,主要是因为在大众媒体上讲述《论语》和《庄子》,观众甚多、影响也大,结果是有毁有誉。

其受称誉,是用白话来讲《论语》和《庄子》,让许多没有直接接触《论语》、《庄子》的观众从中受益,甚至有评论认为对于普及儒家文化有很大贡献云云。

其被劣评,则是来自其他也是在搞古代汉语和推广儒家文化的大学老师,他们也是学者,只不过是没有于丹老师那个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学老师。他们的不满,可以总结为于丹讲《论语》错漏百出!

于丹是中文系的本科毕业,但是稍为了解中国当代大学教育的人都知道,中文系本科生如果刻意回避古文(现在叫「古代汉语」)的课,也可以考得优异的成绩毕业。她还有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的学历。

但是在《论语》和《庄子》研究方面,于丹却拿不出有份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的学术论文都是在《中国社会科学》、《现代传播》等等与国学或古代汉语不甚沾边的学术刊物发表。

所以,我们可以断言于丹是一位成功的传媒人和传播学学者,多过是一个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又或者中国古代哲学的学者。

「于丹现象」,可以说是「易中天现象」和「余秋雨现象」现象的翻版。

「于丹现象」,可以说是「易中天现象」和「余秋雨现象」现象的翻版。

于丹讲《论语》、易中天讲《三国》和余秋雨讲「文明」,都是在媒体上热炒。

普罗大众跟风,趋之若鹜、如蚁附膻;学术界(大学老师界)则恶评重出迭见。

不过如此种种,都不影响于丹、易中天、余秋雨走红,並名利双收。

无可否认,大学老师在媒体上「戏讲」经典,比起其他在大学兢兢业业、老老实实做学问的老师来得有吸引力。学问识见远高过他们三位的低调老师,未必有他们那么优秀的演讲技巧和能力,也未必有背后团队协作的推广营销手腕。

此所以,为于丹、易中天、余秋雨等人辩护的言论,主要都在针对批评者「主要还是出于嫉妒」,却回避了学术上的严肃讨论和辩难。

对于「余易于现象」(按走红先后次序排名),潘国森担忧的是「媒体干预学术」

,即是说,大众媒体竟然掌握了甄别学者学术水平的「非官方权力」


[潘国森]答


潘先森说

此事发生在十年前了。2007年3月2日,知名论坛天涯网上出现了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发起者为中山大学研究古诗词和古文献的徐晋如博士,后面有清华北大10位博士的签名。文中言辞激烈,称于丹“极度无知,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还呼吁不要再闹出“把厕所当客厅的笑话”了,文中甚至要求于丹从《百家讲坛》中下课,并向电视观众道歉。

我本人也不太喜欢于丹的讲课,感觉她很会装逼。老梁评价说:于丹喜欢说正确的废话。把简单的话复杂化,言辞华丽,云山雾罩,玄之又玄。

文化超女于丹解读《庄子》心得,在专家学者看来,固然有知识性的硬伤。但是,于丹确实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她

的随和风格得到很多群众的追捧。于丹对推动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出了很大的力。让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传承有了新的兴趣。她的这些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那些专家学者对于丹的声讨,我评价就是四个字:文人相轻。

且不说这些学者的文化水平如何,他们联名声讨的架势我就看不起。有能耐去单挑好了,直接驳斥于丹的讲课谬误之处嘛。但他们却抱团口诛笔伐,我觉得他们不够血性不够爷们。更重要的是,我看他们的讨伐文章,更像是篇诛心文,以先入为主,扣帽子。看不到太多的辩驳事例和逻辑分析。说到底就是一篇愤青的煽情文章。

不过,这些年,文化界除了有崔永元方舟子打打口水战以外,一直都是波澜不惊的。如果能够像春秋战国时期一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是一件好事啊。


小李滔滔

反对于丹的理由很简单,她讲的论语错误百出,更不要说后来讲的各种心灵鸡汤,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于丹没什么真才实学,可事问题的答案却并非这么简单。

关于《论语》的地位,有些人把它当做中国的圣经,有些人就把它当做一本很普通的书,但历史上《论语》的地位却是等同于圣经,中国的四书五经虽然如雷贯耳,但到了现代以来真正《论语》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论语》用心灵鸡汤式的讲法,把孔子说成了人生导师,把这本儒家的圣经讲成了一本老师跟学生唠嗑的对话语录,孔子从圣人变成了和蔼可亲的老头,《论语》也从高高在上的经典,变成了指导人生的心灵鸡汤,于丹又让《论语》火了一把。

但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一旦出了名,就有人开始盯着你了。于丹为了讲论语,为了让大众能都听懂论语,对论语做了许多口语化和通俗化的解释,有些还可能是有意的错误解释,为的就是能让观众更能够接受论语,毕竟这是本两千多年前的书了,要让一个现代人听得明白,就必须用现代人的手法来讲。

很多人都说于丹是学术超女,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天天在电视上招摇撞骗,其实学问水平很一般。我非常反对这种说法,这大概就是那些想出名而有不能出名的人编出来的无聊的话吧。于丹讲论语,可以说是凭借一人之力,又让论语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之中,不然一本被束之高阁的书,写的再好又有什么用的。

再说关于论语的解读,也许于丹的解读有很多错误,有很多穿凿附会的地方,但这些都是为了让观众能够喜欢论语。历史上解释论语的书不计其数,古往今来无数大儒皓首穷经,为的就是要把孔子的意思给搞清楚。因为在古人眼里,圣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圣人的每一句话里一定是隐藏着深刻含义的,只有不断的挖掘圣人留下来的东西,才能更好的领悟圣人的思想。所以对论语的解读一定要非常慎重,非常小心,非常认真,这样才是读论语的正确姿势。

可是我们现在不是古代,就算孔子是圣人那他也是人,他说的话时隔两千年,我们还有必要一字一句的抠着,发挥微言大义的精神去解读吗,显然没有必要。一本书如果没有人知道没有人去读,就等同于死亡,就彻底失去了价值。

于丹的最大价值在于他宣传了论语,让更多的人知道论语,至于那些所谓的论语的正确解读,古往今来解读的大儒实在是太多了,多一个于丹不多,但少了一个于丹,论语上可就要落灰了。

既然论语的作用是教化百姓,那说点百姓能听懂的,岂不是最能符合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就像佛先用金身把你吸引过来再说,至于你来了之后只横着看佛还是竖着看佛,看的久了,多少总能感悟出一点佛法,但要是压根就不过来看,那恐怕是佛拿你一点点办法也没有了。

北师大专家反对于丹的做法,反应出这些所谓专家酸溜溜的心态,你所谓的治学严谨能有朱熹严谨,你所谓的博学能比得过有陆九渊,你们认真研究的古代学问,古人比你们好万倍,可是这些古人我们能记住的能有几个人。朱熹也是圣人,可想在随便去大街上采访一下谁知道朱熹的,恐怕一百个都不一定有一人答得出来吧,更不要说看过朱熹的著作了。

我倒是希望有一天,有人出来讲一讲朱熹,哪怕他讲的是千疮百孔的朱熹,最起码让知道有这么以为圣人都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了。那些专家们,没事好好搞搞研究吗,反对别人难道就能衬托出自己的学问高深了吗,让他们真的出来说,就是到大众传播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了,并不是他们终日待在书斋里那么简单。


昭烈名臣

北师大20多位专家学者为什么反对于丹?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露多大脸现多大眼。世俗中的风云人物,很难有做到善始善终的,关键是脸露得太多了人就被放大了,自己身上的瑕疵和缺点已就被放大了,现眼招忌也就在所难免了。

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很疲倦了。明知如此,仍要汲汲以求地追求知识,那就会更疲倦了。

将庄子的这段话转换一下,用到于丹的身上,那就可以说成:于丹肚子里的学问是有限的,我也相信这个有限的学问是很高大上的,而她不懂得如何收放有度,以致张扬过了头,用自己有限的学问去打捞无限的名利,最后没有不陷入失败怪圈的。

于丹所讲的《论语》之中的孔子,正是这样一种命运。孔子当年汲汲奔走于列国之间,宣讲自己的学问,虽然开始也是很受欢迎,最后不也落得个几近如丧家之犬的境地吗?

真是人生如戏啊,于丹之于孔子,就像陈晓旭之于林黛玉,你想演什么你就会像什么。可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入戏太深了啊!

如果于丹老师用老子《道德经》的心态和修养,去诠释讲解孔子的《论语》或《论语》的孔子,以及其他古典文化,她一定不会那么忙碌,也不会那么得意忘形,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山人的生活感悟》探讨人生,感悟生活,共话养生,闲聊文学,共同学习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