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客家圍屋類型

一、方形圍樓

方形圍樓有多種形式,如閩西式方形土樓和粵北的方形碉樓等。方形圍樓有正方形和長方形之分。“閩西式方形土樓”,是指用數層高的夯土牆四周圍合,圍內各層多為木結構的通廊式住房,中心成形一個矩形內院的夯土建築,它對外封閉、對內敞開,龐大外觀,如同一座堅固的土堡。方形圍樓在與閩西鄰近的廣東饒平、蕉嶺、豐順有零星分佈。

嶺南客家圍屋類型

二、圓形圍樓

圓形圍樓猶如“天上掉下來的飛碟,地下冒出來的蘑菇”,真可謂鬼斧神工。這種環形的土樓,也有人稱之為“寨”。圓形的佈局、高大宏偉的氣勢,堪稱世界民居奇觀。圓形土樓內部結構有通廊式和單元式兩種。土樓的直徑由幾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圓形土樓與方形土樓一樣,分佈在與閩西鄰近的粵東大埔、饒平、蕉嶺、豐順一帶,土樓內房舍結構多為單元住房。

嶺南客家圍屋類型

三、半月形圍樓

半月形圍樓主要分佈在與閩西交界的廣東大埔、饒平等地。饒平的饒洋、上饒、上善數量最多,其次是大埔的桃源,梅縣東部也有零星分佈。半月形圍樓,外形與興寧、梅縣地區的圍龍式圍屋的後圍相似,有的以兩個或三個半月形重疊,高二層,第一層為單元式住房,圍與圍之間有寬約數米至十餘米不等的巷道。粵東半月形圍樓多見單圍,半月形內環廣場中間建有二堂或三堂式的祖祠,前面照例有禾坪、池塘。亦有空曠的半月形圍樓,空地作為晾曬東西和舉行活動的空間。

嶺南客家圍屋類型

四、橢圓形圍樓

橢圓形的客家圍樓,據深圳博物館黃崇嶽、楊耀林先生調查,發現六座。饒平饒洋藍畲村的泰華樓,與“閩西式”通廊房結構的圓形土樓相比,在外形上有所變化。興寧黃陂石氏中山公祠、羅崗劉氏恆豐樓和大埔湖寮黃氏中憲第,外形雖呈橢圓形(中山公祠為“螃蟹形”),但其用材、建築結構與“閩西式”圓形土樓有很大的差異,平面佈局與圍龍式圍屋比較接近。

嶺南客家圍屋類型

五、八角形圍樓

八角形圍樓,是方形、圓形土樓的綜合體,其建築方法、用材和建築結構與圓形土樓最為接近,而其施工難度要大得多。建築這種多稜角的樓宇,就居住使用面積和舒適便利等方面與方形、圓形土樓相比,看不出其有優越性。這可能與風水有關。八角形土樓僅在廣東饒平發現兩座,其中三饒南聯村道韻樓內的黃氏居民,操潮汕語,但他們認同其祖先是客家人。

嶺南客家圍屋類型

六、圍龍式圍屋

圍龍式圍屋的分佈,以客家聚居腹地興寧、梅縣為中心,向周邊輻射,衍播東江流域以及環珠江口的深圳地區。圍龍式圍屋是廣東客家民居中數量最多,規模宏偉,集傳統禮制、倫理觀念、陰陽五行、風水地理、哲學思想、建築藝術於一體的民居建築。

嶺南客家圍屋類型

七、四角樓及其他角樓

分佈於粵東北地區的四角樓,與“閩西式”方形土樓和贛南“土圍子”有著淵源傳承關係,更突出其防禦功能。

四角樓的主要特點是方形(更準確地講是長方形)圍屋四角加建碉樓。四角樓的外形和內部結構變化多端,粵東與粵北兩地又有各自的特點。

嶺南客家圍屋類型

粵北和河源四角樓更富於變化,除碉樓頂裝飾呈各種鍋耳狀外,有帶二碉樓、四碉樓、六碉樓或八個碉樓和一望樓者。

八、堂橫式圍屋

堂橫式圍屋,其基本結構在中心軸線上為二堂(廳)或三堂,最多者達五堂,兩側加橫屋。這種傳統屋式粵東客家人稱之為“府第式”,福建稱為“五鳳樓”。此類住宅對地形適應性強,比較適合人們聚族而居、幾代同堂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因此分佈地域廣、數量多。它與圍龍式圍屋的主要區別在於後面不帶花頭和圍龍,突出了客家民居的平面結構與特點:保持中原地區四合院、殿堂式結構組合特色,即廳堂、天井、天街、禾坪、池塘等配套成為一體,既完整,又實用。

嶺南客家圍屋類型

九、槓式圍樓

槓式圍樓是客家民居中較為簡單的一種類型,因其縱向排列,山花朝前,故稱槓式圍樓,又因縱列式橫屋如同轎子兩側之槓桿而得名。槓式圍樓最少有二槓,多至八槓。在槓式圍樓中,堂屋被夾在槓與槓之間,顯然誇大了“槓”,縮小了“堂”,抬高了“槓”的高度。但在平面佈局上,堂仍具有決定朝向的作用,而且必須正對大門。

嶺南客家圍屋類型

十、自由式圍屋

所謂自由式,是指沒有明顯的佈局規律的一類客家民居形式。屋主人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並結合財力和用地情況,建造居住舒適、外形美觀而又符合客家傳統民居風水學中陰陽五行理念的建築。

嶺南客家圍屋類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