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圍屋——民居建築“華夏一絕”

客家圍屋——民居建築“華夏一絕”

客家圍屋,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從唐宋至今,一千多年來,先後有土圍樓、五鳳樓、圍龍屋、四角樓、縱列式和中西合璧樓等屋式。其中,盛行於明清時代的圍龍屋,最有特色。它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杆欄式、雲南的一棵印一起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的五大民居建築。

客家圍屋——民居建築“華夏一絕”

客家圍屋,從土圍樓發展到圍龍屋和中西合璧式的過程,時逾千年,形式多變,其共同特點有三:一是大。便於聚族而居,數代同堂;二是堅固安全。以防盜賊、防野獸、防外人侵犯;三是富麗堂皇。藉以發揚中原文化,顯耀書香門第。

客家圍屋——民居建築“華夏一絕”

圍龍屋:是在"殿堂式"的基礎上再改進的。只是在殿堂式後面,加建半月形圍牆式房(隔成十幾二十幾間),把屋後圍起來,稱"圍龍"。圍龍屋正中那間為"龍廳",放祭祀用具、鑼鼓、天井板等公物;其餘可分給兒孫使用。圍龍鬚銜接正屋的左右最外邊的是橫屋;圍龍與正堂後牆之間的閒空地稱"花頭塋",可栽花木。如屋不夠住時,可在左右再建橫屋,屋後再圍一條圍龍。故有些已加了四、五條圍龍的。這種圍龍屋比殿堂式更加安全、寬暢。一般都考慮到能住四代、五代同堂的。這種屋式多建於明清,盛於清代,至民國年間仍有建造,梅州各縣都有,尤其是梅縣更普遍。

客家圍屋——民居建築“華夏一絕”

土圍樓:是客家先民在兩晉、唐末兩次大規模由中原南遷閩、粵、贛時,早期形成的全封閉屋式。有圓形、方形兩種,都是就地取材,用土夯牆,牆內夾砂石竹木的堅固圍樓,牆厚1.2-1.5米。特別是佔地闊(一般是1000-3000平方米)、樓層多(普遍三至四層)、房間多(總房間數普遍是100-400間)。外設總大門,關閉起來就是一座城堡。圍屋內除有足夠的供百餘至數百人居住的住房外,還有祠堂、議事廳、牲畜房、雜間、糧倉,以及一至二口水井。圍牆周圍和門角處,一般都有瞭望孔和射擊孔。較大的圍屋,裡邊還有轎舍、花園、學堂等。大埔縣的土圓樓"花萼樓"就是一例。

客家圍屋——民居建築“華夏一絕”

在梅州盛行"圍龍屋"的同時,又興起有"四角樓"和"縱列式"樓屋。"四角樓",又稱"四點金",受早期"方形土樓"和後期"殿堂式"影響而改進,多在較平坦的地方建築。其主要特點是在屋的四角,升建起兩層以上的四角形角樓(如近代炮樓),角樓四面有瞭望孔和喇叭形窗口(實為射擊孔)。這種屋式規模也較大,一般都可住百人以上。將大門一關,儼如城堡,在興寧、五華等縣較多。"縱列式"則多在山區屋場較窄的地方興建,一列就是一幢橫屋。一連做幾幢橫屋,橫排在一起,裡面相通,每兩幢之間裝一扇大門,正中為總大門。把大門全部關閉,也是極為安全的。如梅江區泮坑的"六槓樓"和梅縣荷泗蕉坑的"十二槓樓"就是這種屋式的代表。

客家圍屋——民居建築“華夏一絕”

中西合璧樓:是近代以來,在梅州僑鄉出現的一種"中西混合式"的民居建築,別具一格。它是客家傳統民居建築藝術與西洋的現代化建築藝術相結合的產物,也是僑鄉特有的產物。此種屋式,主要採用鋼筋水泥結構,裡邊主體是客家的殿堂式或圍龍式結構,外部是洋樓式。規模最大的,要數梅縣白宮鎮湖洋尾村的"聯芳樓"和程江鎮的"萬秋樓"。

客家圍屋——民居建築“華夏一絕”

客家民居除上述屋式外,還有五鳳樓、"走馬樓"、"穿堂屋"、"下山虎"、"吊腳樓"、"鎖頭屋"等,都是因地制宜,由古老圍屋簡化建造的較小型居屋。現在梅州市保留下來的各種古老民居,仍有1萬多座,僅在梅州城及城郊40公里內,就有上千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