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姑”、“荸荠”和“马蹄”通常指代哪几种食物?

小亦乐乐

老板儿,称慈姑儿!

要得!

.....

等等,这“慈姑”竟然是“荸荠”!

不对,“慈姑”是“慈姑”,“荸荠”是“荸荠”。它俩差得很远啊。

嗯,我们成都人还有好多四川人,就管“荸荠”叫“慈姑儿”,不服来辩。

唉,都瞎叫几百年了。

在我国的南方水乡地区,有非常多的有特色的水生农作物。我国古人也很早就开始驯化栽培它们,其中就有两种分别常被叫做“慈姑”和“马蹄”的水生作物,因为过去同在江南水乡,在各地的名字叫法也多样,甚至直到今天,不同地区的人也常常把它们的名字混用起来。

“慈姑”、“荸荠”和“马蹄”它们的真身是什么呢?


“慈姑”,在《中国植物志》中这种水生栽培作物的中文正名是慈姑,也常常被叫做:茨菇、茨菰、慈菇。因为慈姑的叶形如剪刀,所以还有别名就叫剪刀草。慈姑是江南十分常见的一种水生蔬菜作物,它的原生种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在长江以南的沼泽地区极为常见。慈姑来自于泽泻科 Alismataceae慈姑属Sagittaria,全属约30种,广布于世界各地,多数种类集中于北温带,初夏开着白色的小花,里面有花药明黄非常显眼。慈姑属的模式种是欧洲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inn.分布在欧洲,是由植物分类学的祖师林奈大神命名的。

在很早以前,中国古人就采集野慈姑食用。不过,野慈姑的地下块茎比今天的栽培慈姑来就小许多了。总体上看,慈姑被驯化栽培的时间比菱角或芡实等水生作物要晚一些。在《诗经》等先秦前的典籍中还没有看到它的身影。汉代刘向所辑的《别录》中提及∶乌芋,一名借(籍)姑。二月生叶如芋。后世考证,这乌芋和籍姑指的其实是慈姑。

但是,由于芋的叶片比较圆, 茨菇的叶片却是明显的剪刀状的戟形叶,所以用乌芋来说慈姑非常容易让人误解。后来,南北朝梁朝植物学者陶弘景注意到了:“籍菇始生水田中, 叶有桠, 状如泽泻, 不正似芋......煮食乃可啖”就把慈姑的形象给勾勒出来了。到了唐代,慈姑就很常见了,白居易就写过“树暗小巢藏巧妇, 渠荒新叶长慈姑”。

在对慈姑的辩识中,陶弘景又接着写下:“今有乌芋者,根极相似,细而美,叶乖异状,头如莞草,呼为凫茨,恐此非也。”这里就说到了另一种水生栽培植物凫茨。陶弘景的意思说的很明白,过去很多典籍把这俩货就弄混了,我给说明白,以后可别再弄乱了。凫茨也做凫茈,即今天的荸荠Heleocharis dulcis,来自莎草科Cyperaceae荸荠属 Heleocharis,它的球茎富淀粉,供生食、熟食或提取淀粉,味甘美。《后汉书》就提到“王莽末, 南方饥谨, 人庶群入野泽, 掘凫茈而食。”

荸荠也叫马荠、乌芋和地栗。乌芋和地栗的别名大概也是因为荸荠的球茎形态与颜色与芋头和栗子有些相似的缘故。荸荠的名字大概是来自于凫茨,明植物学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写过:“其根如芋,而色黑也。凫喜食之, 故尔雅名凫茈, 后遂讹为凫茨, 后又讹为荸荠。”

另外,因为球茎的形状如马蹄,所以荸荠还有个名称就叫“马蹄”。荸荠是莎草科的植物,莎草科中能够做美食的植物还真不多,所以荸荠也算是这一科在人类餐桌上的杰出代表了。

无论在中国历史里还是各地习惯中,“慈姑”和“荸荠”一直存在着混用和乱用的情况,直到今天,各地仍然各有叫法。比如在四川,“荸荠”常常被水果商贩削成白白的装入袋中做水果生食,但是,如果你说买“荸荠”,估计就没人理你,而你说来一袋“慈姑儿”小贩立马就明白了。


喵喵植物控

如题图所示,茨菰和荸荠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慈姑 [cí gū],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田里,叶子像箭头,开白花。地下有球茎,黄白色或青白色,以球茎作蔬菜食用。可以吃。也作茨菰。

泽泻科(Alismataceae)慈姑属宿根性水生草本。单子叶植物,无胚乳.又名剪刀草、燕尾草等。

荸荠(学名:Heleocharis dulcis (Burm. f.) Trin.),又名 、 、 、 等,属单子叶莎草科,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有细长的匍匐根状茎,在匍匐根状茎的顶端生 ,俗叶荸荠。


lfrdl

他们应该都是一种食物,就是它!只是不同的称呼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